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看书神 > 军事 > 重生大唐之五子夺嫡 > 第278章 弹劾

重生大唐之五子夺嫡 第278章 弹劾

作者:明月在心中 分类:军事 更新时间:2022-01-10 17:33:06 来源:转码展示1

李世民见众人都赞同李恪的办法,心中很为李恪的才能感到高兴,他对房玄龄道:“尚书省再好好拿出个详细的方案,明天早朝的时候大家再讨论讨论。”

房玄龄拱手道:“臣领旨。”

众人见到李恪又出风头,心中想法不一,封德彝和萧瑀是高兴,房玄龄和杜如晦是惊讶,高士廉则是一脸的沉思,长孙无忌除了嫉妒,还开始对李恪更加戒备起来,他没想到李恪三番两次在李世民面前展露才华,如此怎么能行呢?该是想个办法的时候了。

李世民接着又讨论了几件大事,李恪没有在发表任何观点,即便李世民向问,他也故意找借口推脱掉,因为李恪今天已出尽了风头,做人不应该太贪心,总该给别人留点机会吧,不然会遭到集体针对的。

果不其然,见李恪保持沉默,李承乾和李泰便开始针锋相对起来,李承乾和李泰可都不是单打独斗,后面有一大票支持者,于是场上引经据典,唇枪舌战,好不壮观。

李恪津津有味的看着场上的各路大神打嘴仗,差点忘乎所以,忘了今天的正事,还好有李孝恭在一旁使眼色提醒。

眼看已到了晌午,李孝恭觉得事情该开始了。

还不待李孝恭开口,就有人先忍不住了。

“有事起奏,无事退朝…”

监察御史王洎出班奏道:“微臣弹劾赵国公长孙无忌,欺压关中商贾,打击西域胡商,利用职务之便利,谋取不义之财货,此人不惩、此风不除,恐自此以后西域商路断绝,关中财货凋敝,请陛下明鉴!”

此言一出,大殿中响起一片倒吸凉气的声音,大臣们纷纷瞪大眼睛看着这位监察御史,这是要搞大事情啊!

关键是这王洎是李泰的铁杆支持者,难道是卫王要对付自己的亲舅舅,大家都一脸诧异的望着李泰,但他们发现自己猜错了,因为此时的李泰一脸铁青。

李泰之所以生气,是因为这王洎没有按照自己的计划来,李泰之前就得到消息,今天有人会对长孙无忌下手,长孙无忌也是他的政敌,敌人的敌人就是朋友,于是便商量好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帮衬一把,起一个推波助澜的作用,顺势而为把长孙无忌搞下去,并没有说要率先发动攻击,引起长孙无忌的仇视。

说白了,李泰还是非常畏惧他这位位高权重的舅舅,对这次针对长孙无忌的风暴并不是很有信心。

但王洎又有自己的想法,他身为御史,弹劾大臣是他的主要职责,强大的自尊,不允许他拾人牙慧,等别人弹劾过后他才跟风弹劾…

唐御史台分为三院,监察御史属察院,品秩不高而权限广。《新唐书·百官志三》有载:“监察御史十五人,正八品下。掌分察百僚,巡按州县,狱讼、军戎、祭祀、营作、太府出纳皆莅焉;知朝堂左右厢及百司纲目。”

简单来说,这帮家伙官儿不大,但是管天管地甚至管皇帝,就没有他们管不到的!

最关键的一点,这帮监察御史可以“风闻奏事”!

风闻奏事,源于汉代的“三公谣言奏事”,东汉三公府掾及公卿均可以根据传闻劾奏刺史二千石以下官僚,称为“谣言奏事”,至南北朝乃成为御史的特殊权力,到了唐朝,已经成为国家律例。

顾名思义,所谓的风闻奏事,就是只要听说了,可以去核实,也可以不核实,都能作为弹劾的基础。

当然,单纯的道听途说的风闻奏事与核实过材料之后的“与风闻雷同”,意义不可同日而语,但是威力足够!

尤其是对于名声很差的官员,简直就是致命的!虽然不一定能令其领受国法的制裁,但是降职罢官,却对轻而易举!

所谓“三人成虎”,这么多的监察御史全部弹劾一个人,罪名又是如此的五花八门,按照一般情况来说,这个被弹劾的官员简直就是“坏透了”,已经成为官场的耻辱,打入十八层地狱也不为过……

但这也只是针对一般的官员,他长孙无忌是什么人?

当今皇帝的大舅子,太子的亲舅舅,关陇集团的扛把子,是能顺便弹劾的吗?

居然有人敢拔其虎须,是吃了豹子胆,还是有人给撑腰?

形势不明,没人敢轻易发表意见,即便是亲近长孙无忌的大臣,亦是沉默以对,静观其变。

御座之上的李二陛下英武的容颜平静似水,不见喜怒。

王洎身边另一位监察御史出班奏道:“微臣监察御史王坛,弹劾申国公高士廉,纵子行凶,屡次辱骂亲王,殴打重臣、官员,甚至于长安街头将僧人殴打至重伤,嚣张跋扈、目无王法,恳请陛下明察,将其严惩,以正国法,还关中百姓一个朗朗乾坤!”

众人又是一惊,今天这是怎么了,弹劾完长孙无忌还不够,怎么还弹劾起高士廉来了,高士廉不仅是长孙无忌的舅舅,更是门下省侍中,当朝宰相,德高望重。

王坛话音刚落,又有一人出班奏道:“微臣监察御史张钊,弹劾赵国公长孙无忌结党营私,祸乱朝纲!”

张钊过后又有不少御史站了出来相继发言,不是弹劾长孙无忌,就是弹劾与长孙无忌相近的人。

大殿内的气氛凝重到将要窒息……

这时,黄门侍郎褚遂良上前一步,走出班列,启奏道:“民间素有俗语:捉奸捉双,拿贼拿赃。便是国法律例,亦讲究人赃俱获、物证俱全。没有证据,如何能使罪人信服认罪?如今,多位监察御史联名弹劾赵国公,所言之真伪,并无明确证据佐证,再说赵国公乃当朝重臣,德高望重,是以,臣请陛下三思。”

监察御史张钊便出声道:“黄门侍郎此言差矣。臣等身为御史台之监察御史,风闻奏事乃是本朝律例赋予的神圣职能,但凡朝中官员皆可弹劾,何故长孙无忌便能例外?如此道德尽丧、罔顾国法之败类,难道阁下还要维护他么?”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