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大理寺,古老而庄重,红墙绿瓦在阳光下熠熠生辉。
长长的石阶下,摆放着两尊高达两丈的石狮。
人立于石狮下,渺小得如同蝼蚁。
仰首而望,官帽欲脱。
需得用手扶住帽顶,石狮下的人才能窥得那石狮的全貌。
宋旌虽是活过两次,却也是头一遭踏入这大理寺的地界。
宋旌与柳悬有太子令在手,从府门一路行来,畅通无阻。
大理寺的大门由两扇高大厚重、布满金色铜钉的木门组成。
跨过小腿高的门槛,有一条环廊包围着正中央的前殿。
环廊后,是一排排敞开门的厢房。
厢房内,有无数的官员穿梭其间。
从远处看去,能看见每个人的书案上都堆满了厚厚的书册。
再往下跨过几级台阶。
面前是一方极为开阔的空地。
空地两旁,种着两颗经历了久远年代的参天大树。
平日里,那些惩治贪官污吏与大奸大恶之人的公审案便是在此处审理。
当着盛京百姓的面,惩恶扬善,以博取民心,引得百姓们纷纷叫好。
穿过广场,再上几级台阶,跨过一道巍峨的殿门后,往里走,进入前殿,就会昏暗许多。
这座开门可见的前殿,一般是用来堆放各地刚送上来的卷宗。
在这里,有相应的官员,对不同的卷宗进行分类、审阅、批复与归档。
从前殿往后。
穿过一条幽深、静谧的甬道。
甬道两旁的石柱上均雕刻有威严、骇人的神兽,它们横眉怒目,齐齐望向甬道下路过的行人,令人一眼望去,不禁胆寒。
随后,在沙沙作响的树林尽头,有一座精致的中殿,那才是大理寺中官员们日常审理案件的地方。
进入正堂,宋旌只见堂内陈设极具文人风范,在不失威仪的同时,庄重典雅,处处透着古韵。
堂内正中央,是一张巨大的公案。
公案上摆放着质量上乘的文房四宝、一块厚重的惊堂木,与一卷卷案宗。
公案旁,分别矗立着两座等身高的巨石雕像,一座狴犴,一座獬豸。
再看那公案后,则是一把雕刻着梅兰竹菊四君子的太师椅,那是日常审理各类案件时,主审官坐的地方,
在主审官的身后,还挂有数十幅大理寺历代名臣的画像,以供后人瞻仰、学习。
此刻,那太师椅上空无一人,但是那股庄严肃穆之气却扑面而来,让人心生敬畏。
在公案两旁,是排列得整整齐齐的几排官椅,那是给参审官员们坐的地方。
官椅后方的石墙上,是一排排书架,书架上摆满了各种律法典籍与案卷,以便大理正随时查阅翻看。
除此以外,还分别设有旁听席与涉案人员席。
在旁听席上,摆放着几张带有茶几果盘的坐椅,以供有身份、有地位的达官显贵们旁听审判;
而涉案人员席则设置于公案侧前方的角落里,方便主审官询问案情,审视证据。
宋旌与柳悬一入得正堂,那眼尖的王寺丞便发现了两人,还略微有些讶异。
大理寺的规矩,严如铁律,能入内旁听的人,屈指可数,几近于无。
寻常情形下,除了那些直接参与此案的官员,与部分涉案人员以外,其余闲杂人等皆被严苛地拒之门外,莫说从旁窥探公堂上的奥秘,便是靠近一步,也是难如登天。
一般,唯有那些关乎朝廷要务、轰动朝野的大案,才会特许一些有名望、权势的人旁听。
此举,不过是幸帝为了彰显朝廷的公正无私,与司法的公开透明而故弄玄虚罢了。
然而,若是那案子牵涉到皇室贵族或是朝廷秘辛,那便更是讳莫如深。
除去圣上与圣上御笔亲批的官员,旁人若是胆敢妄图染指这些密案,那便是自寻死路,轻则,落个身首异处,重则,招致满门抄斩,绝没有一例幸免的道理。
今日,主审魏凡一案的官员,正是晨时众人议论纷纷的罗少卿。
罗少卿,乃德盛年间的探花郎,生得仪表堂堂,举止温文尔雅。
在幸帝登基时,这位罗少卿曾立下过汗马功劳,与太子殿下更是渊源不浅。
宋旌与柳悬在中殿入座后,有专门负责侍奉的小吏上前伺候,两人约莫等了一个时辰左右,身穿绯色官服的罗少卿与身着紫色官服的何御史才逐一入堂。
此刻,罗少卿端坐于公案后,一身官服衬得他是沉稳、静穆,何御史则坐于公案旁设置的监审席上。
何御史是御史台的人,此次出席主要是为了监督大理寺一众官员的办案流程是否合法合规,按理来说,他并不直接介入本案的审理过程。
然而,就在罗少卿神色凝重,准备敲响那惊堂木,命堂下公差将蒋礼押上堂来的紧要关头,一道尖锐又洪亮的声音自堂外骤然响起,打破了中殿内的沉静:
“太子殿下到!”
此言一出,堂内众人皆是一惊,整个公堂瞬间沸腾起来。
宋旌正疑惑,为何大理寺内不见孙禹那厮的踪影,就忽闻太子亲临的消息。
宋旌转头,看向柳悬,只见柳悬安然坐于轮椅上,仍是一副处变不惊的模样,就像他早已料到太子会出现在公堂上一般。
现下想来,孙禹能将太子令交给自己就说明太子已知晓魏凡一案的内情,虽然宋旌尚不清楚太子有何用意,更不理解孙禹为何会找上他,但是太子与孙禹之间必定有着更复杂的关系。
“恭迎太子殿下。”
随着一声接一声的高呼,众人纷纷跪倒在地,低垂头颅,动作整齐划一,屋内霎时静得只能听见衣袍摩擦的细微声响。
中殿内,被公差押解的蒋礼,眼瞅着一个金冠黄袍的矜贵男子在一众侍从的簇拥下缓缓进屋,他的眼中顿时燃起一抹希望的火光,他急切地挣扎着,试图挣开身后公差的束缚,双手在空中胡乱挥舞时,正好被公差紧紧擒住,动弹不得。
“放开我!”蒋礼朝身后的公差大喊。
“太子哥哥!”蒋礼发力起身,向太子投去求助的目光,带有一丝哭腔,眼里满是哀求与渴望,“太子哥哥救救我!魏子谦不是我杀的!我是冤枉的!”
蒋礼被两个公差从左右两侧夹击,齐齐压在身下,他的挣扎愈发微弱,却仍不甘心地瞪大眼睛,死死盯着太子的方向。
太子眉头微皱,目光在蒋礼的身上停留了片刻,眼中闪过一丝复杂的情绪。
然而,太子很快便收回目光,不再理会蒋礼的苦苦哀求,径直朝堂前行礼的罗少卿与何御史走去。
“罗少卿、何御史。”在旁人眼里,太子只要穿上那身黄袍,便不怒自威,即使太子说话时的语气与寻常人无异,“寡人听闻英才院的落霜院内发生命案,此事亦与母亲的世族有所关联,特来此地,传皇后口谕。”
罗少卿闻言,身形微微一震,连忙先一步匍匐在地,以额点地道:“微臣领旨。”
何御史则面不改色,随罗少卿一同跪下接旨。
太子微微颔首,目光深邃,用眼角余光轻扫蒋礼一眼,像是下定了某种决心般,缓缓开口道:“吾深信魏都尉忠诚昭著,义薄云天,为国效命,其子猝然离世,必当彻查详审,以明真相,以正视听。然吾素谙礼儿性情温良恭俭,断无非分之胆,妄图加害于魏子。望罗少卿与诸君,共谋此案,细究其源,为魏子涤荡冤屈,还其清白。若礼儿果真犯下不赦之罪,有悖于天理,亦望罗少卿与诸君能依律而行,为蒋家肃清门楣,保全蒋氏之千秋名节。”
太子一言既出,众人闻言,心中皆是为之一震,各有盘算。
宋旌敏锐地捕捉到太子对蒋礼那若有若无的疏离,心中暗自思量:
想来蒋礼上一次身陷囹圄时,太子未必向他伸出援手,说不定太子极有可能会为了避免蒋礼胡乱攀扯而急于撇清关系,与蒋礼划清界限。
如今,八皇子在民间声名鹊起,其威望隐隐有超越太子之势,而八皇子又一向以不争不抢的明君之姿示人,这无疑会让太子与皇后心生忌惮,很有可能会为了大局而弃车保帅、牺牲掉蒋礼这枚棋子。
只是……此举若未得蒋聪应允,必定会激怒蒋聪那个睚眦必报的小人,再引来他的疯狂反扑。
这一次,若是蒋礼再因为魏凡一案而被定罪,以魏鹏在京中的势力与圣上那难以揣测的心思,那蒋礼恐怕还是难逃秋后问斩的厄运。
太子刚传完皇后懿旨,大手一挥,身形微动,便朝宋旌的方向行去。
“参见殿下。”宋旌的行礼既不失臣子的本分,又恰到好处地展现了他的傲骨,既不显得过分恭敬,也不至于失了礼数。
“宋小将军与柳公子果真在此。”太子的语气中充满了自信与肯定,就好像一切尽在他的掌控中,就连宋旌他们会出现,也正是他早有预料的事。
宋旌从太子的言辞间,察觉到一丝不同寻常的气息。
先说,那孙禹虽命侍从传话,声称自己有意邀宋旌一同前往大理寺听审,但眼下却似人间蒸发一般,既未能见其身影,也未曾闻其声息,这便说明,要么孙禹从一开始就只是想借机试探宋旌对他的真实态度,并无意露面,要么就是孙禹有更深远的谋划,他发现在自己的布局中,不见宋旌比见宋旌的价值更大,故而为了大局,孙禹尽管一心想要拉拢宋旌,但依旧选择放弃这个机会,只为等待更好的时机。
再者,太子对宋旌与柳悬会现身于大理寺显得颇为从容,这便说明,要么是孙禹与太子的关系密切,两人休戚与共,早已联手布局,精心策划好这一切,只为引诱宋旌自行步入局中,要么是太子手眼通天,手中掌握着连孙禹都未曾知晓的信息渠道,这个渠道就像一张无形的网,监视着朝野上下每一个角落,让太子随时随地能够获取他想要的任何信息。
其间错综复杂的关系,宋旌一时间还无法理清。无论是孙禹,还是太子,对宋旌来说都是雾里看花,知之甚少。
提及孙禹,宋旌只知晓,孙禹曾经十分忌惮柳悬,曾有过“树有长青,人无常胜”的感慨;以及他曾经身为太子幕僚,却在八皇子夺权薨逝后,以太子膝下一名庶子的名义建立起一个名为“北旗”的新国,企图挟天子以令诸侯的传闻;还有他曾以肃清北旗反贼的名义,与柳悬这个反贼军师交战多年的往事。除此以外,有关孙禹在战场之外的其他事迹,宋旌则是一无所知。
至于太子,宋旌虽与太子同窗多年,但两人的关系实在谈不上亲近。
曾经,在宋旌眼里,幸帝膝下尚未夭折的九个皇子中。
太子顾驰性格娇纵、自视甚高,尽管外表看似强大,实则外强中干、内心软弱,哪怕心思不坏,可是资质平庸,过分在意毫无价值的名声与气节,显得有些庸碌无为;
而八皇子则相反,他处事圆滑、善于伪装,尽管外表看似柔弱,实则心狠手辣、不择手段,哪怕心思过重,可是城府颇深,一生追求至高无上的权利与地位,显得有些急功近利。
正因如此,宋旌曾一度对这两位皇子持轻视的态度,认为一个爱惜羽毛、胸无大志的蠢才与一个心胸狭隘、睚眦必报的小人并非能够保住旗国千秋基业的栋梁之才。
未免旗国百姓面临亡国之祸、未免宋家遭受灭顶之灾,活了两次的宋旌还是觉得应该以大局为重,哪怕他依旧觉得孙禹有一颗狼子野心,实在难以对付,但是他仍然认为孙禹不过是他与柳悬当年的手下败将,自己的当务之急,应该是阻止旗国未来有可能发生的八皇子之乱。
只要旗国这座大厦不会因为八皇子的愚蠢而坍塌,那太子与孙禹无论是在暗中谋划何事,想来也暂时翻不起什么风浪,宋旌现在应该还不用理会,只需装作一无所知,睁一只眼、闭一只眼就好。
“回殿下的话,”宋旌微微欠身,分寸拿捏得极为精准,沉稳而有力地回道:“我与兄长近日栖身于英才院中,耳闻此讯,便一起前来探看是否有可襄助之处。”
太子微微颔首,他与宋旌都未提及孙禹赠送太子令一事。
太子故作姿态,将一只手抚在宋旌的肩膀上,轻拍了拍,以一副王者的姿态,看似热忱,实则疏远地说:“宋小将军有心了。”
说完,太子再没问什么,只阔步向罗少卿为他精心准备的上座走去,准备一同聆听蒋礼的审讯。
此时,罗少卿已然正襟危坐,他见太子落座后,一拍手中惊堂木,中气十足的声音震响整个中殿:“堂下所跪何人?还不速速报上名来!”
蒋礼被惊堂木的刺耳声响吓得不由自主地一哆嗦,视线还是不自觉地瞟向一旁的太子顾驰。
顾驰见状,眉心紧锁,脸上露出极为嫌恶的表情,他轻哼一声,透露出几分不悦与戾气:“你瞅我做甚,罗少卿问你话,你照实答便是!何必如此畏首畏尾?莫非当真心里有鬼不成!”
蒋礼被反应过大的顾驰一通不近人情的当头棒喝后,眼底划过一丝慌乱,在震惊与茫然的同时,声音发颤地回道:“吾乃槐地鲷州刺史之子,蒋礼。”
“昨夜案发之时,你身在何处?”罗少卿端坐在公案之后,眼露寒芒,紧紧地盯着堂下的蒋礼,发问之声在空旷的公堂上回荡。
王寺丞则在一旁,持笔记录着堂上的每一句话,偶尔抬头,目光扫视过堂内众人。
蒋礼脸色惨白,仿佛是被抽走了所有的血色,他支支吾吾,嘴唇微颤,却迟迟未能吐出一句完整的话来。
“我……”只见他用手紧揪住衣角,磕磕巴巴,犹豫再三,才挤出一句话:“我与子谦兄同在落霜院的厢房内。”
罗少卿见状,眉头拧成一团,他迅速翻阅起小吏们提前准备好的各类卷宗。
每翻一页,那沙沙的声音在安静的公堂上都显得格外刺耳。
片刻后,罗少卿抬起头,目光再度锁定在蒋礼身上,声音低沉:“据我所知,你与魏子谦,一个住在南边的落霜院,一个住在西边的栖霞院,两院相距甚远,计其步程约莫有十里地,纵使你步履匆匆,最快也要半个时辰。日落西山之后,你不在自己的栖霞院里好好待着,不辞辛劳,跑到落霜院,去他的厢房里做甚!?”
罗少卿的诘问,犹如利刃般,直刺蒋礼的心脏。
蒋礼的身子猛地一颤,他试图解释,却是慌了神,只能结结巴巴地吐出几个不完整的词音,声音颤抖得令人听不清他想说些什么。
“还不速速招来!”罗少卿突然朝堂下怒喝一声,一拍惊堂木。
那惊堂木在击打公案时,发出振聋发聩的声响,仿佛要将整个中殿都震塌。
罗少卿将手中卷宗猛地掷在桌上,一沓竹纸散落在公案上,纸张纷飞,他的眼中仿佛燃起地狱的烈火,正炙烤着堂下的蒋礼。
蒋礼被那道怒喝声吓得魂飞魄散,他匍匐在地,连连磕了好几个响头,额头上的汗水与泪水交织在一起,湿透了衣襟。
蒋礼的哭声在中殿内回荡,带着无尽的恐惧与绝望,他趴在地上,身体因惊恐而微微颤抖,双手紧紧地抓着地面。
“请罗公明鉴!”蒋礼的声音沙哑,他大哭着,整个身体贴在地上,仿佛要将自己完全隐藏起来,只敢用那充满惶恐与不安的余光偷偷地、小心翼翼地瞥向堂上正端坐着的罗少卿,眼泪如断了线的珠子,不断地从眼眶中涌出,滴落在冰冷的地面上:“我当真不曾想要杀害魏子谦!我只是……只是……”
蒋礼的眼珠子在眼眶中不停地打转,嘴唇微微颤抖,仿佛要说些什么,却又迟迟未能开口。
蒋礼依旧不敢抬头,他边思索边斟词酌句地回道,“启禀郎君,昨日我本是去找魏子谦议事,怎料那魏子谦一时兴起,便想拉我一起吃酒,我当时推拒不过,只得留宿在他的房内,并非事先有所准备,特意去杀他的呀。”
罗少卿静听着蒋礼的辩解,他的脸上没有丝毫的表情,只微微向前倾身,双手轻轻交叠,手指不自觉地敲打起桌面,发出有节奏的声响。
此时,罗少卿的声音虽缓和一些,却依旧带着不容置疑的威严:“哦?那我且问你,你是因何故去寻那魏子谦?”
“是因……”蒋礼欲言又止,又开始言语不详。
宋旌从蒋礼的脸上,瞧出了一丝犹豫与惊惧,只见他紧紧咬住下唇,似乎要阻止自己说出些什么,却又无法抵挡那即将到来的崩溃。
“还不快说?!”罗少卿乘胜追击,心中不禁升起一股怒意,他猛地一拍惊堂木,那震耳欲聋的击打声再次响起。同时厉声催促道,“你若还不肯说实话,休怪我大刑伺候!”
蒋礼闻言,心中大惊,他知道自己已经走到了绝境,倘若再不肯说几句真话,恐怕就真的没有翻身的机会了。
心中的防线轰然坍塌后,蒋礼急急大喊道:“是因栖霞院闹鬼一事!我……我是为了栖霞院闹鬼一事才去找魏子谦商议对策,我听魏子谦说他有法子能治那恶鬼,才在夜深之前去寻他详谈,可谁料……谁料竟然会发生这样的事情……”
“栖霞院闹鬼一事?”
罗少卿与众人闻言,皆是一脸疑惑。
王寺丞与刘中丞相视一眼后,同样是眉心紧蹙,一脸凝重,似乎在努力回忆什么。
王寺丞坐在公案下,暗自翻看起手中的笔录,想从范法曹提交的证词中寻找出蛛丝马迹,可却一无所获。
堂上,除宋旌与柳悬以外,众人似乎皆未听闻此事,他们面面相觑,心中充满了不解与好奇,纷纷交头接耳,议论纷纷。
作者有话说
显示所有文的作话
第24章 堂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