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1章
端阳节过后,便是出发去别院的日子。
围炉院的一众学生带着各自的家长或监护人,一大早便来到纪府集合。
围炉院的学生本就是纪氏宗族的孩子,家家户户大都沾亲带故,学堂里还有十几岁的少年喊七八岁的孩童小叔祖,是以对彼此的家庭情况也不陌生。
等待间隙,众人纷纷交谈起来。
“三叔,您说,今年这学院怎么变化这么大?往年也不曾带学生去歇夏,怎么今年就要去了呢?”一位衣着朴素的妇人有些疑惑道。
被称作三叔的是一位中年男人,穿着打扮也挺简朴。
这些学生里,带父母出行的基本都是寒门,家里穷请不起下人,就只能父母跟着一起来。
那些家庭富裕的学生,带的便大都是小厮、丫鬟之类的了。
“谁知道呢?不过族叔愿意带孩子去别院,也是咱们的福气,咱们该感激才是。”三叔说。
“话是这个理儿,只是我跟去了,家里干活的人就少了一个……”妇人面色窘迫。
三叔听明白了,想想妇人家里条件的确不大好,只有两口劳力,却生养了三个孩子,一家五口住在城外的村里,还有个老娘年老体衰,做不得事。
每日里只靠妇人缝补衣裳,织布卖钱赚点吃喝,家里的几亩薄田男人在打理,但产出的粮食最多只能填个温饱,大多还得充公交税,日子过得颇为艰难。
“要不你别去了?”三叔提出建议。
妇人摇头:“我家娃儿连衣裳都没洗过,哪里能独自生活?”顿了顿,又道:“况且我不去,其他学生家里人都去了,旁人岂不是要笑话他?”
说到这里,妇人下意识伸手抚了抚衣袖。
她也知道自家情况,今日她可是穿上了自己最好的一身衣裳,就是为了不叫儿子被人瞧不起。
“嘶……这就难办了,不然你与族叔说,叫娃儿也别去了,在家自己学?”
妇人还没听完,就把头摇成拨浪鼓:“这不成!绝对不成!娃儿读书的事,可不能这样轻慢!”
她的儿子纪长冬学问很好,村人都说纪长冬以后能考上功名呢!她全家就指望着儿子未来能鱼跃龙门,要是这时候回家,那真是愚不可及了。
三叔闻言也没法了。
三叔自己是不用担心这种事的,因为他在给族里一位富户当护院,那富户便是纪彰家。三叔与他家是一支,虽然关系远了,但也能靠着亲戚身份谋个差事,他妻子也在给纪彰家当厨娘管事。
平日里三叔都喊纪彰少爷,这次听说他要跟去别院照顾儿子,夫人张氏很好说话地同意了。只是叮嘱他,叫他去了别院也照顾着点纪彰。
想到这里,纪三叔便将目光投向了院中的广场。
两个大人聊天时,各自的孩子早就跑没了影。
孩子们可懒得掺和大人的话题,一众家长们拘谨地坐在学堂里,畏于纪逢礼的名声不敢随意走动时,学生们却早已在围炉院里撒欢起来。
这一大清早的,能做的事也就只有一件,那便是照顾他们的田地菜苗。
“纪彰,你看你地里是不是有虫子?我这边捉到了一只菜青虫。”
“什么?我看看!”
大家的田地都不大,基本都靠在一起,一般一个人的地里长了虫,旁边的左邻右舍也都会冒出虫子。
“可恶的虫子!天天捉也捉不干净!还有蜗牛!最爱吃我的菜叶子!”
“我发现了,只有白菜才爱长虫,辣椒就不怎么长。”纪长冬说。
纪彰:“所以我喜欢辣椒!”
纪长冬喃喃自语:“为什么辣椒就不长虫呢?”
“也许它就不爱长虫。”
纪长冬摇摇头,伸手去辣椒苗上轻轻掐了一片叶子下来,放进嘴里嚼了嚼。
纪彰傻愣愣看着他:“纪长冬,你在干嘛?”
“看看辣椒跟白菜有什么不同。”
纪彰依旧傻愣愣的:“那你尝出什么不同了吗?”
纪长冬说:“白菜吃起来很清甜,生吃也好吃,所以虫子喜欢。辣椒不好吃,有点发苦。岁岁说这个叫辣椒,那以后长出来的果实应该会很辣……”
纪彰听着听着,便忍不住佩服道:“纪长冬,你真厉害。”
至于哪里厉害,他也说不上来,反正就感觉纪长冬哪怕种菜也格外认真的样子,看起来就很不一般,跟他这种随便玩玩的一点都不一样。
学堂内,透过窗户看到这一幕的三叔与妇人面面相觑,相顾无言。
“那位是……”
三叔默默点头:“正是主家的小少爷。”
妇人略微有些吃惊:“竟是小少爷,长冬怎么跟小少爷关系这么好了。”
相比起这位三叔,她家跟纪璋家的关系更远了,门路是攀不上的,只能逢年过节去上门拜会一下,领一笔赏钱罢了。
自己的儿子竟然跟主家少爷走得这么近,似乎关系还很不错的样子,妇人原本忐忑不安害怕丢人的心情,不知不觉就放松了下来,仿佛落下了一块大石。
她心底隐隐还有那么一分复杂。
来之前,妇人还想着自己穿着这么简朴,会不会被人嘲笑,是否会害得儿子被人小看。
纪长冬刚来围炉院上学的那一年,妇人送他过来,当时就因为穿着寒酸而听到了一些奚落的声音。
因此这回过来时,她就做好了心理准备。
然而事实告诉她,一切似乎是她多想了。
没人看不起纪长冬,甚至纪长冬还与小少爷纪璋玩在一起,两人家庭条件天差地别,小少爷却十分听从长冬的话,神情间对长冬颇为信服。
妇人心中一时为儿子感到骄傲,一时又觉得自己之前那一番心思,实在是有些小人之腹了。
三叔心头却又是一番想法。
他目光梭巡,四处去找自己的儿子,一边恨铁不成钢。之前在家他多次跟儿子耳提面命,让他好好巴结小少爷,这样哪怕读书读不起来,以后也能跟在小少爷身边谋一份差事,当小少爷的左膀右臂,也短不了吃喝。
别怪他市侩,成年人就是如此,懂得了世道的艰难,便什么清高都抛弃了,只想着好好活下去,若能活得好一点便再好不过。
结果纪璋跟纪长冬玩在一起,他那个混小子呢?
三叔找了一会,终于在另一处找到了自家儿子,不过他一看就发现,自家儿子这会正跟纪瑢凑在一起呢!
纪瑢他也认得,是纪华庭的儿子,那也是一个富贵人家,有钱得很,比纪璋家也差不到哪里去。
三叔的心情顿时回升,一时又纳闷起来。
纪华庭那一支跟他们家可离得远了,除了过年几乎没有往来,怎么儿子跟纪瑢玩到一起去了?
定睛一瞧,三叔看出些许端倪来。
“你瞧见没有,他们在合力种菜呢。咱们两家的娃儿会种,就教那些小少爷,兴许这样就相识了。”
三叔对妇人说。
妇人认真看了看,发现确实如此。
事实上,妇人对学堂里让自家孩子种菜这回事,心里一直是颇有微词的。她自己就是穷苦农人,天天在家里面朝黄土背朝天的,就盼着儿子长冬能有出息,走出这黄土地。结果把儿子送去学堂,学堂里竟然让儿子种地?
即便是在自己家里,穷得揭不开锅的时候,她都没让长冬下过一次地,沾过一点泥。
儿子只管读书就好了,种地这种事,最好一点都不要沾手,就怕他以后也脱离不了种地了。
只是她人微言轻,怕这话一说,纪逢礼以为自己对他有意见,不让长冬再去读书了,只好将那些意见闷在肚子里。而且她也问过了,得知原有的课程是不变的,最多就是占用一些课余时间罢了,这才没说什么。
不过纪长冬大概也察觉到母亲对种地的不赞同,很少在家里说起这事,因此妇人都不知晓,他竟因为种地与纪璋小少爷有了往来。
“呵呵,这种地倒也有趣……”妇人尴尬地笑了笑,因为自己之前对种地的不屑,而脸颊发起热来。
三叔没察觉妇人的异常,附合道:“小少爷们没见过,自然新奇得很。”
妇人干笑道:“是呢……”
正在这时,有位学生从外面跑进来,拉起坐在自己位置上的母亲:“娘亲,您快来看我种的地呀!我跟您说,我养的菜可好了!”
“这……我们能出去吗?”那位母亲踌躇着问。
“当然可以了,纪院长现在不在!就算在也不会骂我们的,岁岁来了之后,他就很少骂人啦……”
母亲随着儿子出了门,有了第一个人,很快又有人走了出去,三叔与妇人对视一眼,也都跟了上去。
没一会儿,屋子里的大人们,便都走了出来,看院子中央那块种满了菜的地。
“这种的是什么菜?怎么从未见过?”有家长提问道。
三叔与妇人也仔细看了看,只见那地里一垄一垄的菜畦上,种着两种植物。一种生长着绿油油的大叶子的叶子菜,是还未抱心的大白菜。另一种是长着茎叶的类似小灌木的植物,都未曾开花,看不出到底是什么品种。
这么多家长,不乏种地的好手,竟然一个都认不出来。
有学生回答:“这是岁岁舅舅专程从西域带回来的菜种呢!”
“嚯!西域品种?”妇人惊呼一声。
“没错,岁岁说了,等这些菜成熟了,我们还可以拿回家自己吃!到时候咱们就是第一个吃到西域菜的人!”
妇人不可置信地问:“这些菜还能自己带回家?”
此时此刻,妇人的心神已经飞到了几个月后。
专程从西域带来的蔬菜种子,绝对不是一般的东西,到时她岂不是可以留一些种子在家里自己种,等到来年就能种菜卖菜,这从外地来的菜市面上不多见,买的人肯定很多,家里不就又多了一样进项?
这哪里是种地,分明是给他们这些穷苦人好处啊!
此时此刻,对于学堂里教儿子种地这件事,妇人再也没有了半分意见,只剩下心服口服。
至于孩子们口中的那位岁岁,妇人也是听闻过的,知晓那是纪逢礼的亲孙女,听说是一位很会读书的神童。
没错,岁岁的神童早就已经随着学生的口,传到了各自的家长耳中。
家长们对岁岁来学堂里读书倒没什么意见,就和几位夫子的想法一样,反正是纪逢礼的书院,他想怎么做难道他们还能置喙不成?
只要不影响自家孩子学习,随便来几个人都无所谓。
这时也没女儿家不能读书的言论,男女大防又不是很严重,因此穗宁来上学这回事,还真没几个人阻止,就连妇人都不觉得有什么问题。
反而心头忍不住艳羡。
这就是官家的小姐,这么小年纪就能上学了,真是好命啊,据说还会读书,可惜是个女娃儿当不了官……
至于岁岁的神童之名,妇人对此倒是没什么实感。
到底是个女娃儿罢了,再聪明又有什么用呢?
三叔听着也是一脸惊容,这时他儿子纪沐跑过来,指着自己的地说:“爹,您来瞧瞧我这菜种的怎么样,有哪里不对吗?”
儿子难得请教自己,三叔跟着纪沐去到地里,仔细查看了一番,顺便提出了一些建议。
一旁的纪瑢也听得聚精会神,三叔沐浴在两个孩子专注的目光中,仿佛自己是那位教书育人的师长,不禁都有点飘飘然起来了。
其他学生也都有样学样,去向各自的家长们或是炫耀或是请教种地的方法。
三叔却注意到一个格格不入的人。
那是一位身着青衫的沧桑男子,三四十岁的模样,浑身透着一股忧国忧民的气质,一看就与他们这些平头老百姓不同。
大家都在交谈议论的时候,男人一人独自立在栏杆边,凭栏而望,身上散发着拒人千里的气息。
这是一张生面孔,以三叔对族人的了解,可以确定自己没见过他。
“那是谁?”三叔问。
纪瑢转头看了男子一眼,道:“那是我家夫子,这次跟我一起去别院。”
“夫子?”三叔神色间掩不住好奇。
纪瑢说:“夫子喜欢岁岁,所以就一起跟来了。”
已经不是第一次听见岁岁这个名字了,光是这一天,三叔就听到了好几回。
他还知道让学生种地是岁岁提倡的,西域的种子也是岁岁带来的,岁岁读书很厉害,是个小神童。很多人都喜欢岁岁,就连他家的那个混小子,也经常在家里提起岁岁,对岁岁这个小女娃赞不绝口。
要不是得知岁岁才五岁,他恐怕还要担心纪沐看上了她。
听得越多,他对这位岁岁就越好奇。
什么样的孩子,竟让这么多人喜欢?
“岁岁来了!”
忽然一道响亮的话语声传来,落入了每个人的耳中。
顿时,几乎所有的学生都动了,那位神色忧郁的夫子也转过了头。
“岁岁,早上好!”
从院门那边开始,便不断有学生向走进来的那个小女娃打招呼。
小女娃穿着一袭小小的襦裙,上衫与前襟是橙黄色,下裙是鲜嫩的桃粉色,一见她就仿佛见到了色彩鲜妍的春天。
她头上梳着双丫髻,发髻上一边束着一朵粉色的绒花,绒花下面还垂着五彩的丝带。她有一张白净可爱的小脸,肌肤雪白无暇,脸颊上有着一点小小的婴儿肥,最吸引人的便是一双乌黑明亮的大眼睛,咕噜噜转动时满是灵动的光芒。
真是个得人疼的小女娃,简直就像是观音坐下的小仙童一般。
只一眼,三叔就喜欢上了这个小娃儿。
他完全能明白为什么大家都喜欢这个小女娃了,漂亮可爱的小女孩儿,谁能不喜欢呢?
“大家早上好呀!”穗宁奶声奶气道,一边挥舞着自己的小手,那架势就跟领导人见手下一样。
学生们也毫不在意这位领导人的年幼,相当热情地凑上前。
“岁岁,昨天端阳节,我做了一条五彩绳,送给你!”纪璋第一个走上去,送上了自己辛辛苦苦费了一天劲儿编好的歪七扭八的五彩绳。
“诶?送我的吗?”穗宁瞪大了眼。
她跟纪璋好像也没多熟吧?怎么会送她五彩绳?
出乎意料的是,接下来很多穗宁原本以为不算太熟的同学,全都给她送了五彩绳。
穗宁傻愣着眼,再次收获了一大把五彩绳。
最后一个送她五彩绳的,是周夫子。
穗宁之所以过来,也是为了来见周夫子,毕竟是黄色果嘛!要表达一定的重视,所以出发前来见一见,顺便她还给大家带了奶茶。
周夫子送她的五彩绳很漂亮,与其他学生自己做的歪歪扭扭的样子截然不同,它精致又美丽,甚至打了细小的花朵一样的绳结,手环的长短都经过调整,正好是她能戴的长度。
看着躺在男人掌心里的小小五彩绳手环,穗宁呆了一呆。
还没等她回神,周夫子便温和地问:“要给你戴上吗?”
小女娃眨眨眼,伸出了一只小手。
“好呀!”
昨天收到的那些五彩绳都被穗宁放进匣子里去了,因为数量太多,她两只手肯定是戴不下的,只好都收藏起来。
现在她一只手上戴了太婆婆送的五彩绳,然后就是玉佩上小表哥的,其他人送的一个都没戴,也是一种另类的端水大师了。
周夫子垂着眸,微微弯着腰,细致地将五彩手环戴在了小女娃白嫩嫩的手腕上。
穗宁仰头望着男人的神情,莫名感觉到,他好像在怀念着什么呢?
想到上回私下问纪瑢,从他口中得知的周夫子妻女的事情,小女娃忍不住抿了抿小嘴。
她伸手将斜挎在腰间的布包提起,拿出里面的竹筒,举高到男人面前。
“夫子,这个给您喝。”
周夫子问:“是奶茶?”
“对的,路途太远,怕您无聊,可以喝喝奶茶看看风景。”
穗宁一本正经地说着,随后又叫身后的几个小厮将搬来的竹筐里的奶茶一一分给众人。
周夫子打开盖子喝了一口,是他喜欢的口味,上次在铺子里他就最偏爱这个味道,没想到岁岁竟然一直记得。
男人看向小女娃的眼神,一时变得更加柔和起来。
三叔与妇人也都各自分到了一杯奶茶,都有点受宠若惊。
两人也听说过邹家奶茶的名声,最近县城里很是流行这东西,时不时看见有人捧着竹杯走在街头,尤其是那些富贵人家的夫人小姐,最是爱这一口奶茶。
可惜二人囊中羞涩,三叔还尝过一次味儿,妇人却是完全没喝过了。
此时一喝,立刻惊为天人。
“这奶茶可真好喝!”
三叔也喝了一口,咂了下嘴,道:“好喝吧?据说就是那位岁岁小姐想出来的方子。”
妇人仍在回味奶茶那股香甜的口感,闻言不免惊诧:“那么小的娃儿,她想出来的?”
三叔说:“不然人家怎么叫神童呢?”
直到这一刻,妇人才终于后知后觉意识到,这位小神童似乎有点不一般。
穗宁没在学堂里待多久,分发完奶茶,很快便离开了。
这次出行府中上上下下几乎所有人都出动了,有老有少,光是车架就安排了十多辆,家里当然没这么多车,大都是去车马店雇的,一辆一辆马车将纪府门外的街道都给堵塞了。
穗宁坐上了自家院子的车,因为人多,一辆车满满当当挤了五个人,娘亲邹汀兰、哥哥纪明繁还有她,以及青杏、红枣两位丫鬟,纪明繁的小厮润笔在前头驾车,旁边还坐了一位嬷嬷。
后面还跟了一辆车,专门用来装行李。
小女娃上去后,便将脑袋探出窗外,与站在车边的爹爹道别。
所有人都能歇夏避暑,唯独纪经天不可以。他是县官,无事不可离任,所以这一次的出行只有他在家里留守。
不过城外别院离县城也不远,快马只要一个多时辰就能到,若是家里有急事,或是想念妻儿了,他也能趁着休沐日赶去别院与家人团聚。
等大家都坐上车,车马便缓缓行驶起来。
府中也留了一些下人看家护院,围炉院的学生们坐在车里,一个个探头向下人们叮嘱,一定要好好照顾他们的菜苗。
“少爷们就放心吧,二小姐早就嘱咐过了,咱们一定好好看着!”
“等收获了,咱们就叫人给你们送去别院里去。”
“二小姐吩咐的事,没人敢怠慢,保证给你们照顾得好好的。”
一众丫鬟小厮们拍着胸脯打包票。
车里与自家孩子坐一起的家长们将一切看在眼里,也悄声议论起来:“那位岁岁小姐,看来在府中蛮有威信……”
这一列车马行驶在路上,浩浩荡荡的,引来不少路人围观。
经过一处地段时,众人听到一阵响亮的鞭炮声,不少人探头张望起来,翠山院这辆车的车窗里,也探出两颗小脑袋,正是穗宁与纪明繁兄妹俩。
“外面在放鞭炮!是不是有人成亲了?”纪明繁问。
穗宁摇摇头,“成亲一般是下午吧?应该没这么早。”
邹汀兰出声说:“前面就是县学,估计是县学建好了。”
县学建到现在快两个月,也是时候完工了。当初纪经天下乡只用了大半个月,主要是去各乡镇传递消息,并不需要看着那些义塾建成,不然得几个月回不来。
过了一会,车队渐渐靠近了鞭炮声区域,最前头的车马忽然停了下来。
接着便有下人从前往后来报信,说是朝廷来人了,正在传天子口谕。
车马之所以停下来,便是因为前头有差役敲锣,令街道肃静,行人规避。
原本热闹的街头渐渐变得落针可闻,马车里的众人全都悄悄观望着那栋崭新建立的县学,竖起耳朵听天子有什么旨意下来。
稍顷,一道响亮的声音传来:“奉天承运、皇帝诏曰……”
使者念一声,便有唱喏着高声重复一遍,即便离得较远,大家也听到了那道口谕。
片刻后,唱喏声消失,众人一时皆是神色各异。
天子口谕竟是说:让以后县学里上学的学子们,都要穿统一规则的制服,此谓之“校服”!
与此同时,纪经天送走家人后便赶往县衙当差,一并带走了父亲递交给他的书信。
这些书信都是要送去给纪逢礼各地友人的,因纪逢礼曾为官,纪经天现在也在县衙当官,便都是将书信托付给驿差传递,而不必自己耗费人力传送。
官差送信更快更稳健,不用担心书信遗失。
随着驿差骑上马,一封封书信也飞速传向四面八方,为这个世界带来新的变化。
来啦,本章二合一哦!因为是过渡,就两章合并一下。
下一章!别院生活开启!全是吃喝玩乐日常!
作者有话说
显示所有文的作话
第71章 第 71 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