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看书神 > 古典架空 > 汴京梦话 > 第5章 第 5 章

汴京梦话 第5章 第 5 章

作者:骑鹤下扬州 分类:古典架空 更新时间:2022-02-11 22:42:50 来源:文学城

自从王安石举家搬来太学附近,与欧阳修家只隔着一条街的距离,其同欧阳修、曾巩之间的交往也日益密切,偶有诗文对答,欧阳芾在旁时亦得以观瞻。

汴京城地界虽广,然消息流通甚为迅速,尤其是关于最近新上任了哪个官员,抑或是哪个官员遭了贬黜的消息,皆成为都城百姓茶余饭后的谈资。譬如欧阳芾早些时候便听得一则趣闻:

朝廷任命王安石为群牧司判官后,有个名叫沈康的人,时任集贤校理,听闻此事大为不满,于是找到宰相陈执中说,自己在集贤院任职已久,屡次想任群牧司判官而不得,王安石资历尚不足以任此职,为何便让他担任?

其实沈康说的不无道理,担任群牧司判官此类职位通常需做过一任知州的朝官,或是做过一任通判的馆职,而王安石仅做过一任通判,并未入馆,故属破格录用。

但陈相公是怎么回答的,陈相公道:“王安石淡泊名利,不求个人上进,因此朝廷才特加恩惠,让他任此职。你作为馆阁之臣,饱学之士,居然和他争抢?”

重头戏在后面,陈相公道:“君之脸皮,视王安石宜后矣!”直把沈康说得惭愧而遁。

此茶话版本是欧阳芾在茶肆里听来的,初闻时她大为震撼,觉得宰臣批评别人时竟也如此开放,如此有话直言,她还以为只她叔父如此善于喷人。

以至于很久以后,当她(单方面认为)跟王安石混熟之后,她总想问问这件事是不是真的。而王安石自然不会给她这个机会。

言归正传。

既在太学附近,而太学又比邻国子监建造,是故出门时免不了偶尔路过国子监和太学。

近日欧阳芾十五岁的堂弟欧阳发不知何故,忽然变得奋发向上起来,一问才知,原来是为国子监气势所震慑,决意来年考入国子学读书。

“听说国子学竞争颇为激烈,”欧阳芾担忧道,“你能考上吗?”

经庆历四年范仲淹主持兴学改革,国子监招收生徒名额增至二百人,七品以上官员的子弟可入学就读,除此外,命官、清官以及随在京为官的亲属亦可为国子生。

与此相对,太学则招收京师八品官员子弟和庶人之俊异者入学读书,定额亦为二百人。

可以想见,仅仅二百的名额是远远不够分的。

“所以才要加倍用功,”欧阳发合上书卷,用理所应当的语气道,“我已同和甫相约,明日一早去太学旁听胡先生讲《易》。”

“可以旁听吗?”欧阳芾奇道。

“当然可以,尤其胡先生的课,常有外者请听,据说多时达数百上千人,去晚了便只能站在外面了。”

欧阳芾啧啧称奇,又问:“你方才说的‘和甫’是谁?”

“是王介甫先生的弟弟,名安礼。”

“你们何时认识的?”

欧阳发瞅她一眼:“你与温四娘何时认识,我们便何时认识。”

“我与四娘相识时,你的和甫还没到汴京呢。”欧阳芾没被他忽悠过去。

“那便是你在温家画楼里临摹别人画作时认识的。”

“......”发觉弟弟长大越发不可爱了,欧阳芾叹惋之余,怀着跃跃欲试的心思问道,“我也可以去太学旁听吗?”

“你想去?”

“嗯嗯嗯。”

欧阳发嗤笑:“你只是想看看太学长什么样子吧。”

“对呀,”欧阳芾丝毫不羞愧,“你难道不好奇么?”

作为本朝中央官学,国子监下辖诸学之一,太学的授课学官不乏大儒之士。欧阳芾前世水平不够,读不了全国最高学府,这辈子如能蹭蹭最高学府的课听,说出去也是风光一件。

“我可以扮男装。”欧阳芾眼珠滴溜转。

“若你指的是上回你同温四娘去大相国寺的那身装扮,还是算了吧,”欧阳发直白道,“怕是立时便会叫人发现。”

上次在温四娘怂恿下,她头回作男装打扮,没想如今还上瘾了。

他复又端详她的脸,细细琢磨:“不过,再加两撇胡子应还是能遮一遮。”

两人一拍即合,当即捣鼓起来。

次日清早,二人梳装完毕,便至王安礼家门口等候。

王安礼出门见到欧阳发,与他言笑寒暄了两句,而后注意到欧阳芾的存在,道:“这位兄台是......?”

欧阳芾面目黑黄,头戴软幞头,身着褐色斜襟襦,整个人其貌不扬,此时朝他拜了一拜。

王安礼赶忙还礼:“小生王安礼,不知兄台尊姓大名。”

欧阳发憋不住,与欧阳芾对视一眼,两人仰首笑起来。

“看和甫这样,我俩没白折腾一晚上。”欧阳发说道。

听见面前人清脆笑声里全无男性厚重之音,王安礼这才觉察:“这位是......女子?”

“和甫,我来与你介绍,这位是我家二娘,欧阳芾。”

“和甫兄,幸会。”欧阳芾刻意将嗓音压得低而粗粝,颇合她此般形象。于是三人齐笑起来。

“欧阳姑娘这是要与我们同去?”王安礼问。

“正是。”欧阳发答道,将前因后果还有二人昨夜捣鼓花的心思讲给他听。

王安礼方今亦不过十六的年纪,听闻此事,少年心性萌发,笑道:“不妨一试。”

三人打定主意,正欲出发,这时身后走出一道身影,王安礼见着,唤道:“哥哥。”

王安石一身绯色宽袖常服,袍长及足,腰金涂带,足乌皮靴,此刻正要出门办公,朝他三人望了眼,道:“去何处?”

“去太学听胡先生讲课。”王安礼答道。

“不是问你。”

“......”

气氛一时沉寂,半晌,欧阳芾慢慢抬起头,底气不足地问:“先生是怎么看出来的?”

王安石道:“方才你在门外说话声。”

惭愧。欧阳芾下决心:“那我今日不说话了。”她仰头又问:“先生只看我脸,认得出我是女子吗?”

王安石盯着她须臾,道:“......近日官家多召见欧阳公,论修史事宜,记得早归。”

“收到,多谢先生。”欧阳芾乐道,不忘夸口称赞,“先生穿官服真好看。”

王安石自不会对她的马屁做出回应,待其走后,欧阳发悄悄问她道:“方才介甫先生是何意?”

“我猜他是认为我这身装扮勉强凑合,不会立时被人发现,但也提醒我叔父最近回家时间不定,要我自己注意归时。”

“哇。”欧阳发惊叹。

“瞎猜的。”欧阳芾随口道。

欧阳发不会明白,这来源于她多年浑水摸鱼的直觉,靠着此种察言观色技能,她得以规避各种人生风险。

*

三人至太学时,已有外来学子携书陆续入内。

太学守门不如国子学那般严格,毕竟白日里来旁听的还有许多平民子弟,进门时欧阳发和王安礼把欧阳芾夹在中间,门吏见了便也放他们进去了。

三人打扮中规中矩,混在诸生之间丝毫不会引起怀疑,待诸生落座,后排与户外厅院里皆有不少立听者。

胡瑗慢慢踱至堂上,周围议论渐消。

老先生清清嗓子,开口讲道:“今日我们学否卦。否:否之匪人,不利,君子贞;大往小来。《彖》曰:‘否之匪人,不利,君子贞;大往小来。’则是天地不交而万物不通也......”

老先生每讲完一段,便让诸生诵读熟记,郎朗读书声回荡于厅内厅外,气势浩大,一度让欧阳芾恍惚置身于前世教室当中。老先生每于此时喜爱下来走走,观览学生们的神态情状。

走至半途,胡瑗视线先是寻到了欧阳发身上,他捋捋胡子,心知肚明地满意笑笑。

视线继续旁移,见一人颇为眼熟,然对方似察觉出他在观察自己,书本掩着大半张脸,于是胡瑗走至该生斜后侧,见那学生虽嘴巴在动,却似并未出声。

轻轻按上他肩膀,半晌,只见一双眼睛慢吞吞抬起,无辜地同他对望。

胡瑗:“......”

其余诸生仍在诵读,无人侧目于这边的情况,胡瑗仅流露出一瞬意外,接着便明白地笑了。

他微笑着拍拍欧阳芾肩膀,力道很轻,像长辈安抚晚辈那般。

待学子诵读声毕,胡瑗已走回堂前,和煦道:“今日见到些新面孔,此甚好,读书乃为识礼知义,越多人读书便有越多人明礼,明义,还望大家回到家中,亦能守持此般求学精神,勤耕不辍,精业笃行。”

他笑眯眯望向欧阳芾所在之处。

欧阳芾以书挡脸:“......”好像有点不该来。

*

下了课,生怕胡先生来问话,欧阳芾不敢多待,拉上另外两人撒腿开溜。

正出太学大门,迎面碰上从国子监走出来的司马光。三人步履匆匆,见了他忙刹住脚步。

“司马先生。”欧阳发和王安礼低首作揖。

司马光此次是就古文孝经之事而来,他为馆阁勘校时曾撰孝经指解,考虑岁久不存,今年重新缮写为一卷,再为上进,今日是特来就此书刊印细节进行商讨。

欧阳芾跟着他二人低头作揖,想混过去,事实证明能考中进士甲科的人,比如司马光、王安石,或是长期执教之人,比如胡瑗,眼神皆为上佳。

司马光向他二人颔首,出于礼貌又询问向藏在二人身后的欧阳芾:“这位学生是?”

自知此前曾在家中与司马光打过数次照面,不好继续隐瞒,欧阳芾只得低道:“司马先生。”

听此声音,又见“他”微抬起头,司马光一愣,随即认了出来:“......原来是欧阳姑娘。”

再看三人着装,以及身后太学的大门,便已知晓是怎么回事。

他眉间明显地蹙起,含蓄再三,终未吐出什么重话,只道:“光直言冒犯,但望姑娘见谅,姑娘身为女子,实不宜如此着装外出,况混迹于男子之中......不知姑娘此次外出,欧阳公知否?”

欧阳芾被他正儿八经一训,不敢说话了。

欧阳发忙道:“司马先生......”

“今日之事,光只作未见,不会告知欧阳公,但请姑娘日后慎重行止,勿辜负欧阳公一片爱女之心。”司马光转头朝另外二人严厉道,“你二人知礼而不顾,不行劝告,反而助之,实在枉读圣贤书。”

......果然训男生比训女生直接得多。

三人被教育完,俱像霜打的茄子,直至司马光走远,欧阳发才敢悄悄感慨道:“做司马先生之子,定十分辛苦。”

“此事确是我们逾矩,司马先生也未训错。”王安礼自我反省道。

见身旁欧阳芾一直不言,欧阳发道:“二娘?”

“嗯?没事,”欧阳芾朝他笑道,“司马先生说得在理,往后不再去便是。”

欧阳发瞧着她漫不经心的笑容:“真的没事?”

“真的没事。”

方才课堂之上她便已明了,既无法像男子一般光明正大入学读书,那她偷摸着去几回又有何用。天下事那么多,不差此一件,欧阳芾看得很开。

回到家中,没能如早晨那般避过薛氏注意,瞧见欧阳芾浑身打扮,自家婶婶又是一阵昏厥。

好容易将薛氏安抚住,代价是十日之内在家学习女红,不得外出。欧阳芾轻车熟路,从善如流。

日前同温四娘约定,冬至之前给她交去几幅扇面画,故而她早已做好居家不出的准备,一连二十日,她皆闭门在家,倒令薛氏对她印象大为改观。

此间还发生过一事,关于她叔父欧阳修为范文正公撰写的神道碑铭,引发了范纯仁、富弼等人的不满。

皇祐四年,范仲淹逝世,其家属曾致书欧阳修,望他为其撰写神道碑文,拖至今岁,终于完稿。

那篇碑文在交给对方前,欧阳修曾示予家人提意见,众人皆以为上乘,可稿子在范仲淹之子范纯仁那儿却受了阻,原因是欧阳修写道,因西夏战事,“吕公复相,公亦再起被用,于是二公欢然相约,戮力平贼”,意思为范仲淹与吕夷简这对政敌因战事和解。

范纯仁道:“我父从来就没有和吕某人和解过!”

返稿回来,欧阳修拒不更改,言道:“此皆我亲眼所见,尔等晚生如何知晓?”

后富弼也托人表达不满,但这些皆未说动欧阳修。于是范纯仁擅自删去二十字碑文,方埋石刻碑,引得欧阳修拍案发怒。

欧阳芾端着茶踏入书房时,欧阳修正在“拍案发怒”:“让他们这般改法,便不是我的文章了!”

薛氏瞥见欧阳芾,起身朝她使眼色,悄声道:“快去哄哄你叔父,正在气头上呢。”

欧阳芾将茶搁于桌上,搬了个板凳挪到欧阳修身边,便就这样仰脸看他。

见她半天不言,欧阳修瞥她一眼:“为何这样视我?”

“不敢说话,怕您生气误伤我。”

“嘿。”欧阳修直起身子,便欲发作。

“我知叔父为何如此愤懑。”欧阳芾道。

“为何?”

“碑文乃流传后世之文字,当以还原史实为首要,秉笔直书,实事求是,方可取信于后世,若所书不实不正,将误导后世之人。叔父不是无情,是希望自己的文字公允。”

欧阳修直视着她,半晌无话,忽而长叹口气:“你尚明白此中道理,范家那黄口小儿竟不能明白。”

“也不至于是‘黄口小儿’,人家毕竟也是二十多岁的人了,”欧阳芾满面堆笑地给他捶肩,语气轻飘飘道,“范公因吕公而遭贬黜,他家人怎会喜欢吕公,也算人之常情嘛,叔父多体谅体谅。”

欧阳修道:“他不明白也便罢了,彦国如何也不明白?”

彦国是富弼的字。于是欧阳芾道:“富先生非修史之人,未在此中修炼过,自然比不得叔父,仍存意气之争也属正常。叔父别生气了,您的良苦用心自有人知晓。”

“有人知晓?”欧阳修问,“谁?”

“司马君实先生呀,之前他来,我问他关于此事的看法,他说‘若确有其事,当公正记载,不掺杂个人好恶,方不负修史初心’。言下之意,他肯定是支持您的。”

“他这样说?”

“是啊。”欧阳芾一脸纯良,见欧阳修脸色好些,道,“叔父,你若实在无法接受文章遭到删改,可以另写篇文章,说明此事因果,也告诉后世之人,那块碑上的文字和你原版不一样,你对其言真伪概不负责。”

欧阳修闻言,略微犹豫:“如此是否太不留情面?”

“有吗?叔父你想,他们删你文字的时候,有考虑过您的心情吗?”

欧阳修:“......”

就这么定了。

提完建议,欧阳芾乐滋滋地把茶奉上,脑海里一时闪过“这样的建议是不是有点损”的想法,但又很快被“好像也没有很损”的念头给盖过。

她未曾想到,“报应”来得如此之快。

作者有话说

显示所有文的作话

第5章 第 5 章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