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八章】
一个月后,萧峣肩负绥武帝的重托,率领三千精锐骑兵前往朔方郡,协助太守田誉林处理军务。同时,他还带领了一支御医队伍,肩负着平定朔方郡内突发瘟疫的重任。
朔方郡自建立以来,一直饱受匈奴骑兵的侵扰。然而,自从河南之战后,匈奴王庭被迫北迁至漠北,匈奴再也无法发动大规模的抢掠行动。这让朔方郡的百姓们得以在漫长的边境冲突后,稍稍喘口气,生活逐渐安定下来。
然而,就在人们以为可以安享太平之际,春回大地,万物复苏之际,一场突如其来的瘟疫却无情地降临到了这个刚刚宁静下来的城郭。瘟疫的蔓延速度快得惊人,短短时间内就造成了数万百姓的伤亡,人心惶惶。
疫情报至长安时,大绥朝廷内一片震动,官员们脸色凝重,因为自从绥朝建立以来,还从未发生过如此严重且大规模的瘟疫。
文武百官议论纷纷,各种猜测和言论充斥着大殿。
一位年长的文官首先发声:“这是上天降下的神谕,是对我们近年频繁发动战争的惩罚。”
另一位武将则反驳道:“此言差矣,瘟疫乃是自然之灾,与**无关。我们应该专注于如何防控瘟疫,而不是在此妄加揣测。”
又有一位年轻的官员插话道:“不管是**还是天灾,当务之急是要采取措施控制瘟疫蔓延,确保百姓生命安全。”
绥武帝对这位年轻官员颔首以示赞许,“那依爱卿之见,应如何处置?”
年轻的官员深吸了一口气,接着说道:“陛下,臣认为我们首先要做的是加强瘟疫的监测和报告制度,确保瘟疫信息能够及时、准确地传达至朝廷,从而作出快速有效的反应。同时,我们应组织更多经验丰富的御医前往朔方,采取快速有效的诊治措施,并设立临时诊疗处所,方便百姓就医。”
“其次,我们应通过调节国内资源,加大对朔方的赈灾款、粮草、药材及其他生活物资的调配,确保朔方有足够的财力和物资支持,减轻百姓的经济负担。”
“此外,”年轻的官员补充道,“我们还应加强朔方的边境戍防和内部稳定整治。边境的稳固是防止匈奴趁机偷袭的关键,我们必须确保边防线上的军队有充足的兵力和物资,以应对可能发生的冲突。同时,我们还应加强对军队的训练和管理,提高他们的战斗力和应变能力。”
“至于内部稳定整治,我们需要密切关注疫情给百姓带来的生活和心理压力,及时采取措施进行安抚和救助。对于因疫情导致的经济困难和社会问题,我们应积极寻求解决方案,帮助百姓渡过难关。此外,我们还要加强治安管理,确保社会秩序稳定,防止因疫情引发的恐慌和骚乱。”
“总之,”他总结道,“只有在边境稳固、内部稳定的基础上,我们才能更好地应对疫情带来的挑战,确保百姓的生命安全和社会的和谐稳定。”
绥武帝听完这位年轻官员的建议,心中不禁涌起一股赞叹。他的建议如此周详且全面,不仅考虑到了疫情的防控,还涉及到了边境的戍防和内部的稳定整治,这让他意识到这并非是一位泛泛之辈。
他沉思片刻,然后缓缓开口:“爱卿所言极是,朕深感欣慰。你不仅考虑到了眼前的疫情,还看到了更深远的问题。你的建议对于大绥朝的稳定和百姓的安宁至关重要。”
绥武帝的眼中闪过一丝欣赏,他坚定的目光扫过殿内的众臣,“朕决定,即刻下旨,按文爱卿的建议,令骁骑侯萧峣率五千骑兵即日赶往朔方戍边,加强朔方的边境戍防和内部稳定整治,太医院挑选五十名御医和医士随军前往朔方,协助平定疫情。同时,令大司农调配赈灾款及粮草、药材,即刻运往朔方。”
萧峣一行人渐行渐近,朔方的巍峨城墙逐渐映入眼帘。城郊的大路两侧,原本应该是春季播下青苗的田地,此刻却满目疮痍,大片荒芜,杂草丛生,毫无生机。
此景令萧峣心生感慨,他转头对程莳叹息道:“程莳,你看这片土地,本是肥沃之地,如今却荒废至此,实在令人惋惜。”
程莳目光深邃,微微颔首,回答道:“是啊,猜想因瘟疫之祸,男丁都被征召去军队戍边,田间地头自然无人劳作,这才造成了这样的景象。”
沿途,他们不时看到三三两两的难民结伴而行,他们的面容憔悴,身体瘦弱,衣衫破旧不堪,显然经历了不少苦难。这些难民中,以青壮年居多,他们本是家中的顶梁柱,如今却只能背井离乡,四处流浪,寻找一线生机。这样的场景,更加深了萧峣对瘟疫残酷性的认识。
城门前,朔方太守田誉林已经亲自等候在那里,他的神情凝重,眉宇间透露出深深的忧虑和疲惫。
田誉林,这位经历过风雨的官员,十六岁便以执戟郎的身份踏入仕途。他凭借过人的胆识和忠诚,护卫顺帝有功,从而获得了升迁,历任左曹、御史中丞等重要职位。然而,仕途并非一帆风顺,他后来遭到中书令的诬告,身陷囹圄,被废为庶民。但命运并没有将他击垮,武帝即位后,田誉林再次被起复,他先后担任长史、冀州刺史、谏议大夫、楚内史、北海太守、东郡太守等职务,展现出了卓越的治理才能和坚定的政治立场。
然而,就在一年前,田誉林因京兆尹常罔一案受到牵连,被罢免官职。正当他心灰意冷之际,武帝再次给予他信任,任命他为朔方郡太守。
而立之年的田誉林,虽饱经风霜,却仍如松柏般屹立不倒。他的外表看似儒弱,但内心却坚韧如铁。岁月的磨砺让他更加成熟稳重,但并未消磨他内心的热情和坚定。
田誉林虽久居朝廷之中,但始终秉持着不媚上欺下的原则,即使在面对武帝面前的红人将领时,也依旧保持着他寡言少语的个性。他深知自己的职责所在,对待公务总是严肃认真,不受外界纷扰所动摇。
萧峣则是一位年少却沉稳的英才,做起事来如同应战一般,果决而迅速。他的目光锐利,能够洞察问题的本质,并迅速作出最恰当的决策。
当田誉林和萧峣会面时,两人并未过多寒暄,田誉林只言简意赅地向萧峣讲述了朔方当前的严峻形势。他详细介绍了瘟疫的蔓延情况、民众的生活状况以及军队的防疫措施等,让萧峣对朔方的实际情况有了全面的了解。
随后,田誉林令人将城中医工们整理出的能够缓解瘟疫症状的药方交给太医院的御医们。这些药方是医工们日夜辛劳、反复试验得出的成果,虽然无法根治瘟疫,但却能在一定程度上缓解患者的痛苦,为疫情的防控提供了有力的支持。
一进入朔方城,萧峣便立刻感受到了一股不同寻常的沉寂与压抑。这座往昔热闹非凡、充满活力的边城,此刻却仿佛被一层厚重的阴霾所笼罩,失去了往日的生机。
街道上空荡荡的,鲜少有人行走,偶尔有匆匆而过的行人也是面色凝重,脚步匆忙。空气中弥漫着一种难以言喻的紧张与不安,仿佛随时都有可能发生什么不测之事。
城中的建筑也显得破败不堪,许多房屋的窗户都紧闭着,门扉紧锁,仿佛居民们都在躲避着什么。远处,不时传来几声低沉的号角声,更增添了几分肃杀和凄凉。
萧峣的心中不禁涌起一股沉重的感觉,他明白,这座边城正经历着前所未有的磨难与考验。而他自己,也即将投身于这场未知的战斗之中。
一行人经过高强度的长途行军,进城后并未稍作歇息,而是直接奔赴北部军营。原本的军营,平日里是士兵们操练、欢声笑语的场所,但此刻却异常冷清,死寂般的氛围笼罩在营地上空。空气中弥漫着一股难以言喻的沉重,仿佛连风都凝固了。
萧峣深深地吸了口气,感受着这份沉重。他明白,这是由于连日来瘟疫的肆虐和士兵们日夜不息地守城作战所造成的。这些英勇的将士们,面对着瘟疫的威胁和敌人的进攻,依然坚守在岗位上,用自己的血肉之躯筑起了一道道防线。
他们的脸庞上写满了疲惫,但眼中却闪烁着坚定的光芒。他们的衣服已经破旧不堪,但依旧笔挺地站立着。这种坚韧和毅力,让萧峣心中充满了敬意和感慨。
他心中涌起一股强烈的责任感,决心要立即扭转这一局势。萧峣没有丝毫的迟疑,他召集了当地的将领,在严肃的气氛中,他果断地下达了命令:“立即进行换防,让骑兵接替守城的士兵,让他们得到充分的休息和调养。”
随着这一命令的下达,军营里瞬间变得忙碌起来。原本疲惫不堪的守城士兵们,在听到这一消息后,眼中都闪烁出了希望的光芒。他们知道,这意味着他们终于可以暂时摆脱瘟疫的威胁,得到宝贵的休息时间。
骑兵们迅速行动起来,他们迅速接手了守城的任务。他们身着铠甲,手持长矛,英姿飒爽地站在城墙上,犹如一道坚固的屏障,守护着朔方郡的安宁。而原本的守城士兵们,则在军医的照料下,开始接受治疗和调养。他们躺在简陋的营帐中,虽然身体疲惫不堪,但心中却充满了感激和期待。
在萧峣那铿锵有力的话语之后,朔方太守田誉林的脸上终于露出了连日来第一丝笑意。他站在萧峣身后,目光中透露出明显的欣慰和放松。
田誉林深知,自从疫情爆发以来,朔方城内的百姓和官员们都承受着巨大的压力和恐慌。萧峣的到来,以及他果断、专业的应对措施,像是一股清泉,冲淡了人们心头的焦虑。
太守的目光在萧峣坚毅的背影上停留了片刻,心中涌起一股感激之情。他知道,萧峣不仅是一位智勇双全的将领,更是一位有责任、有担当的领导者。在这关键时刻,他能够挺身而出,为朔方的百姓和官员们指明方向,提供帮助,这是朔方百姓们所期待和需要的。
田誉林缓缓走上前,向萧峣躬身施礼,声音中充满了感激和敬意:“侯爷一路辛苦了。”
萧峣转过身来,面对着他,神情坚定而温和:“太守大人过誉了。这是我们共同的责任和使命。只要我们团结一心,共同努力,就一定能够战胜这场疫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