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看书神 > 其他类型 > 宝安公主的日常生活 > 第24章 祖孙情谊

宝安公主的日常生活 第24章 祖孙情谊

作者:予乔 分类:其他类型 更新时间:2024-01-24 01:04:01 来源:文学城

张家宅子不大,两个小孩走了一会就看完了,又回了房中。不过卓氏不在,说是去忙了。

张家不像郡王府邸奴仆成群,家中人人都有事要做,卓氏也不可能一直守在她们身边,且赵浅予身边还跟着奶娘和婢子,卓氏自然是放心的。

奶娘便带着她们去见了张武和赵宗实。

他们在偏厅里赏画作诗,见两个孩子进门,张武笑着朝她们招手:“去听文绣娘讲课了?”

人在张家,她们去到哪里都有人跟他们说的。

到底只是两个孩子,再有奶娘和婢子跟着,张家也不敢撒手不管的。

张英之前从不曾去听文绣娘讲课,甚至连靠近都不愿意,今天竟然会主动带着小客人去听文绣娘讲课了,张武听见时还楞了一会。

他跟张英语重心长谈过两次,张英是个乖巧听话的,但唯独在学习这些时十分抵触。

宋朝经济繁荣,绣房、雇婢等大量的地方需要女性的参与,女儿家也能为家中增加收入,不止是家庭的附庸,因此许多家中对生女儿并不苦恼,虽然比不上家中男丁,但对女儿也算看重。

像宫中那样连一个男丁都没有的少之又少。

但那是普通人家,张家培养女儿当然不是为了等她们长大出门去工作增加家中收入的。张武以后要下场科举,走仕途,他的女儿们在才学上自然也有要求。

不然别人一说起别的官员家中小娘子们擅文做诗的,说到他家时说张家的小娘子们连女红都做不好,不仅张武丢脸,张英两个小娘子也会跟着丢脸。

张武觉得,他都是为了女儿们好。

张英一见到张武就局促起来,正要朝他走过去,又想起自己的“小客人”来,连忙转过身,见赵浅予正费劲的爬着门槛,张英

连忙扶着人,紧紧的看着人:“妹妹。”

赵浅予刚过了周岁,现在走路倒是稳当了,但面对高高的门槛还是被拦了下来,她还不服输,不让奶娘抱她过去,非要自己来,好一会都翻不过去。

对张英的热心倒是没有拒绝,一个大一些的孩子颤颤巍巍的拉着另一个更小一些的孩子,谢奶娘和栀月看得心都跟着发紧,时刻准备着接住人。

好在最后赵浅予跨了过去,奶娘两个这才放下心。

赵浅予拉着张英跑过去,仰着小脸看着他们,朝张武咿呀两声算打招呼。

张武看着和气,一副好说话的模样,张英的局促少了些,胆子大了起来,主动给张武说起她带小客人去看了看长姐。

并不是带小客人去听文绣娘讲课的。

赵浅予点着小脑袋给张英作证。她平时只见到父母兄姐,外人都很少看到,头一回到别人家做客,见到别人家中的小孩。天性使然,反正她现在看什么都新鲜,看什么都好奇有趣。

张武不动声色的看了张英一眼,这时候的张英没有了平时不善言辞的模样,侃侃而谈,看着十分伶俐。

张武又朝赵浅予看过去,听着张英的叙述,赵浅予像是能听懂一般,不时点着小脑袋,一副“对对对,就是这个样子”的模样。张武心中不由得升起疑惑:刚过周岁的小孩都这样聪明了吗?他不由得回忆起长子和两个女儿这般大时的模样来。

最后还是没想出个所以然来。

赵宗实这几个好友中,虽然都有共同的特征,对家庭看重,但不是每一个都能陪在儿女身边,亲眼见证他们一日日的变化。

白居士是因为白家小娘子太过闹腾,这才花费了更多的精力在白家小娘子身上。赵举人长期寄情山水,在各地游历,妻儿并不在身边,自然是看不到的;张秀才勤奋苦读,一心为参加解试准备,家中里外、养育子女由张家父母、卓氏操持,张家人虽然住在一个屋檐下,但张武却是看不到这些变化的。

张武羡慕的看了好友赵宗实一眼,当着两个孩子的面,张武没说什么。张英说完,张武见赵浅予目光频频朝桌上写的诗觑上几眼,还故作不经意的模样,心下觉得好笑,当着好友的面,也不好逗一逗,大方的摆了摆手:“你们去看吧。”

赵浅予眼一亮,拉着张英跑了过去,围在桌上朝着那诗指指点点起来。不知道的,还当她是一方大儒呢。

张武这才同赵宗实说起:“原来你早知道你家这位小娘子有些不同之处的。”

难怪当日非要他亲自同赵家小娘子邀约一回才行,这样的“小人精”,的确不该怠慢了的。

而且这赵家小娘子这般小就对诗啊词啊有兴趣,都不用语重心长的叮嘱几句,一看就是个好学的,以后也定然是个才女,赵兄有福啊。

赵宗实朝赵浅予看了眼,不好实话实讲的告诉张武,他们赵家的小娘子喜欢看这些并不是出于对诗词歌赋的喜爱。

赵宗实一开始也以为这个女儿是个“好学”的,常常在他看书写字的时候睁着大眼看着,指着上边的字咿咿呀呀的,赵宗实兴趣来时还半哄着读给她听。

多来几回后赵宗实才知道,赵家小娘子对所有字画书籍都一样。她不是对这些有兴趣,只是因为她年纪小,没有见过这些,就跟喜欢她那些玩具是一样的。

你能说她喜欢玩具以后长大就只会贪图玩乐吗?

自然不是。

所以她喜欢这些书画典籍也不是真心爱之。

赵宗实笑道:“小孩子不懂事,图个新奇罢了。”

张家小娘子都四岁了还是一知半解的,赵浅予刚过周岁的奶娃娃还能真的懂什么诗词歌赋不成?

张武认真说道:“赵兄不能这样想,你看咱们读书人里,虽说大家都读书,但天资有高有低,有的人天资就是出众,自小就跟常人有异,旁人需得勤恳苦读才能理解,他们只读过一两遍就能熟记于心,张口就来。”

张武在拿起书籍开始读书后才领悟了这个道理,以前他总是觉得大家都在读书,只要认真读就行,等真的进了这行后,张武才知道读书里边也有门道。

有些人天生就聪明,在读书上也不用费多少的功夫,是别人拍马也难追的,读一日书胜过普通人读上十天半月的,天生就带着一股“灵”气,在作诗上明显就能感觉到不同,他们做的诗瑰丽璀璨,一字一句都难用辞藻来形容,普通学子绞尽脑汁做出的诗普普通通,言辞充满了“钝感”,就像云彩和泥巴,这就是区别。

时间久了,张武也总结了一点:分辨。

分辨天才和普通人。

那怎么分辨呢?那就是看,像天资好的读书人,他们大部分都有个共同的特点:小时候就表现出了超过同龄人的聪颖和天资。

自然晚开窍的也是有的;甚至只要肯上进,也会有大器晚成的一日。

比如屯田员外郎柳三变柳永,自祥符元年进入汴京,二年参加春闱,却屡屡落榜,直到景祐元年,当今官家亲政,特开恩科,是年春闱,柳七与其兄柳三才得以同登进士榜,出任为官,去岁致仕,如今居住在润州。

从少年的自得意高,风流才名,踌躇满志,自信“定然魁甲登高第”,到暮年及第,二十几载岁月沉沦,若非是心中还有一盏火未灭,恐怕也等不到大器晚成的时候。

赵宗实思考了一会想起了这个人来,摇摇头:“柳大人少年时就有才名,不是你口中的普通人。”

柳三变为什么叫柳三变呢?柳永其实出生在官宦人家,两位兄长也都是进士,换句话说一家人其实都是十分有文采的,柳永幼时聪慧,长到十岁就能写出一篇精辟的《劝学文》来,也是有名的“神童”,十八岁时进京赶考,途中路过杭州,见杭州繁华,歌舞升平,一时沉沦在了锦绣堆里。

少年没有见过这样的风月,没有受住抵抗,原本只打算在杭州逗留几天,却一住就住了两年,把赶考的事给抛之脑后。

之后柳永又在苏州扬州接着玩乐了三两年才赶到汴京,汴京的繁华更胜,柳永更是纸醉金迷,不曾好好温书,结果自然是三次落榜。

官家亲政后,特开恩科,对历届科场沉沦之士的录取放宽尺度,柳永这才得以考中。柳永在花街柳巷的才名实在太大,读书人们多多少少都有听过他的事。

不过进士及第后的柳永却一改沉沦风月的态度,自任官后兢兢业业,政绩突出,在当地也都多有好评,看模样是一心想要做个好官的。

柳永出任为官的时候赵宗实年岁小,还养在宫中,不曾见过人。

不过赵宗实觉得若是柳永能坚守本心,没有在风花雪月中沉沦,把书本给抛到脑后,一心一意的钻研,未尝不能在年轻时魁甲登高第,早早走上仕途。

张武也是突然想起了这个人,便脱口而出,想了想赵宗实的话,也不由得点点头:“也是,柳大人在官场上虽然大器晚成了些,但也不是普通人,不过像——”

张武顿了顿,正想举例几位少年天才的朝中重臣,比如晏殊晏相公,七岁就能写文章,十四五就考中进士等,突然记起好友赵宗实身份特殊,不便在公众场合中议论朝臣,便住了嘴。

他看向两个围着一副诗说话的两个小娘子,仍是赵家小娘子咿咿呀呀在说,张英虚心听着,年纪小的占了主导,指了指她们二人:“你瞧,谁幼时就有超过同龄人的天资和聪慧不是一清二楚么?”

赵家小娘子面容灵动,眼中神采奕奕,看着就比张英机灵。

丝毫没有因为张英是他的亲生女儿就轻一些评论。

赵宗实还是那句话:“幼时都是做不得数的,有些人天生就沉稳,一时看着不显,但心中什么都明白,等多长几岁就表现出来了。”

赵宗实幼时也是灵动机灵的,如今反倒是不显了。

张武觉得好友太过谦虚了,也不跟他说了,起身走到两个小娘子身边,朝她们问道:“看出什么来了?”

张英看了看张武,不知道该怎么说,赵浅予看了看张英,见她怂了,只得亲自上阵,小手在那诗上指指点点,叽叽咕咕说了一大堆,仰着小脸咿呀两声,问他听懂了没有。

张武哪里能听得懂奶娃娃的语言,赵浅予一点也不认生,张武倒是有了跟小奶娃对话的兴致,逗了逗她:“可是说这诗作得不错?”

赵浅予一愣,蹙起了小眉头,认真想了想,觉得他这话好像也没有问题,重重点了点小脑袋。

嗯,不错不错。

她仰着小脸,眼中很是期待。

谁知张武又问了句:“那你觉得哪一句最好?”

这下可把赵浅予给问住了,她刚过周岁,连大字都认不得一个,连话都说不明白,哪里能看明白一首诗好不好了。

故意为难小孩呢。

赵浅予本来以为张武只是长得魁梧了些,但内里性子还是很实诚的,憨厚的,是一个认真读书的老实人,哪里知道他还有这一面呢,实在坏得很。

真真是人不可貌相,世风日下!

把小孩逗得气鼓鼓的,张武也见好就收,同赵宗实玩笑:“干脆把你家小娘子放在张家养些日子好了。”

张家许久没有这么有趣的小孩了,相信父母跟赵家小娘子多待一会也会开怀舒心的。

赵宗实暼了他一眼:“你想得倒是美。”

他们家这位小娘子可是在父亲汝南郡王跟前都挂了号的,赵宗实看得出来父亲虽然有些气恼丢脸,但对这个孙女却是十分喜欢的,他若是敢把小娘子放在张家,回去就能被父亲责骂。

在好友张武的再三提及下,赵宗实不由得升起了个念头,莫非他们赵家小娘子真有什么不同凡响的地方?

其实认真说起来也没什么特别的,只是赵浅予十分让人省心,跟别的孩子相比,不爱哭闹,饿了尿了会提醒奶娘和婢子。

其他的翻滚、爬动、走路,甚至连闹着吃辅食的模样,也跟别的小孩区别不大,家中的几个孩子都曾有过这样的经历。实在也没什么特殊的地方。

赵宗实不用上朝,每天只读读书写写字,当一个富裕闲散的宗室子弟,几个孩子都是在他眼皮子底下长起来的,对他们的变化都看在眼里。

当真要说的话,二娘子的确是表现得比别人,甚至几个兄姐们在她这个年岁聪慧一点。

但自古以来聪慧的人何其多,二娘子也只是聪慧了那么一点,远没有到让人另眼相看的地步,赵宗实倒是没有多想。这些他不好再讲,张武本就觉得二娘子很聪慧了,再提及这些怕是想得更多了。

他把话转到了今日的正事上:“你觉得可有成效?”

张武果然不再深究这个事了,含笑应道:“这位小客人的话可比我这个做父亲的话管用。”

从前家中来了亲戚,张英可没说带他们去看过长姐张大娘子。无论是不是去看张大娘子,总归是张英主动过去了,还听文绣娘讲了课。

张武跟卓氏一样还注意到了一个细节,张英主动帮着小客人跨过门槛,不是张英从前不会,而是张英年纪小,她是被人照顾的,这是她第一次“主动”看到被照顾的,主动的去帮忙。

在张武看来,这些都是今日这个小客人的功劳。

早知道张英能听得进去小孩的话,他早些把小客人给请来了。

赵宗实说道:“那就好。”

时辰不早了,赵宗实让谢奶娘带着赵浅予去跟张家父母、卓氏辞别。张家父母才归家不久,留着说了会话,卓氏还代两个女儿给赵浅予送了一份薄礼。

赵浅予还跟下了女红课的张大娘子张华打了招呼,在张英泪眼朦胧中跟她挥手,开开心心的跟着赵宗实回了家。

走的时候,赵浅予如愿的带走了张武和赵宗实提下的墨宝。赵宗实没问她拿那一副诗来做什么,只当她是小孩心思,看什么都新鲜,想玩一玩。

出去做客了一日,赵浅予还没到家就睡着了,第二日更是赖床了半个时辰才起来。

有了在张家随意乱转的玩闹,赵浅予对今日只能待在房中就没了兴趣,也不爱在房里走来走去四处探索了。

看过了外面宽广的风景,房中日复一日的摆设就有些乏味了。

直到去见高氏,高氏当着她的面拆开了卓氏送的薄礼为止。

卓氏送的是两张巴掌大的绣帕,一张绣帕上绣着荷叶,赵浅予觉得像一朵云,还有一张上绣着一个动物图样,赵浅予确认过,是鸭子。反着看着都有些歪歪扭扭的,比她身边的婢子栀月用的绣帕还差。

的确是一份薄礼,赵浅予也不知道卓氏送这份礼的含义。

高氏却说:“这可不是鸭子,这是鸳鸯。”

跟赵浅予的“没有见识”相比,高氏却捧着绣帕看得不住点头,很是赞同:“这是张大娘子的绣工吧,难为她小小年纪已经有了功底,都已经能绣鸳鸯出来了,你瞧,这下针的线路,可不是鸳鸯的模样么。”

赵浅予:“......”

赵浅予左看右看,实在看不出来。

但随后高氏就告诉她,这一份薄礼虽然是卓氏代两个女儿送的,却是给两家小娘子们第一回见面的见面礼,赵浅予以后是要还的。

她要亲自绣上两张绣帕送给张家两位小娘子。

这代表了小娘子们的交情。

什么交情?强行绑上的交情么?她都没送礼,怎么就得了一份必须要回礼的薄礼呢?

她为张家排忧解难,张家竟然恩将仇报!都惦记上她以后的绣品了!

张婆子虽然没去张家,但对张家的情况十分清楚,说道:“听说张家特意为家中小娘子们请了绣娘,专门教女红。”

高氏若有所思:“难怪呢。”

请绣娘上门可不便宜,张家都没雇仆婢伺候,却专门为了两个女儿请绣娘登门,可见在培养两个女儿上下了大力气的。

普通的女红用不着特意跟绣娘学,能成为有名望的绣娘,精通的绣技就不同了,那可是很受小娘子们敬重的。师承名师,传出去也有脸面。

张家在培养儿女上跟高氏不谋而合。高氏对此也十分看重,还让人去探访过一些有名望的人。

长子仲针、次子仲乱是男丁,以读书为重,高氏要聘的自然是学识高的文人,不过学识高的读书人愿意当先生的少,一时失意也只是蛰伏数年,总是要走的,何况宗室里还有宗学,先生们也都博览群书,十分有见解。

长女浅宁、次女浅予,高氏为她们打算的是聘请才学上佳的女先生来,教导她们学业,再看她们擅长琴棋书画中哪些,每一种都先学一学,要是都能学得不错自然是最好的,也能在满汴京的小娘子中崭露头角。

唯独在请女红先生上,高氏现在手中还没定下人选,倒是下人们已经寻到了好些,高氏中意的也有好几个,只等长女浅宁到了年纪就下礼把先生们请进家中。她对张家请的绣娘顿时生了兴致,问道:“张家请的绣娘是谁?”

张婆子想了想:“姓文,靠着文绣娘这一手技艺,家中也算富裕,那附近好几家绣房铺子都争相采买文绣娘的绣品,说是绣得好。”

高氏问:“跟咱们看上的几位绣娘相比呢?”

张婆子毫不迟疑:“那还是比不了的,文绣娘也就在那一片小有名气,或许绣品的确不错,但咱们找的那几个绣娘可是几门绣技的传人,苦学过多年,她们的绣品可是权贵人家家中娘子们都爱不释手的。”

既然比不上,高氏也就不提了,对张家又赞誉一回。

赵浅予听着她们光明正大的讨论给她们找了多少先生的事已经麻了,但只要一想起以后会有一二三四五六个先生站在她面前,跟张家那文绣娘一样,手中还拿着戒尺,只要她一个答不上来,就打她手板心,顿时激动起来。

扯了扯高氏的衣角,在高氏低头看下来时,忍不住比划着:“不...不不。”

她难得能开口,但那个学字却怎么也说不出口,憋得赵浅予脸都红了。

高氏不妨小女儿这样激动,顾不得自己有孕在身,俯身把人搂紧怀中,拍着她的背心:“好好,不不,我们予姐想不什么就不什么。”

小孩嘛,忽悠忽悠就过去了。

高氏对儿女教育的事可是十分严厉的,她自己从小在宫中也是这样过来的,压根就没考虑过儿女们不愿意学习的事。

哪怕不愿意,高氏也一定会想办法让他们学的。

赵浅予跟高氏接触少,又是第一回给高氏当女儿,对高氏这个生母的性情还不了解,只当高氏是疼女儿的,信以为真,还咧着嘴朝高氏笑。

张婆子对娘子的性子再清楚不过,但也什么都没说。

等赵浅予屁颠颠的跟着谢奶娘回去了,高氏这才说起来:“先生们还是要尽早安排好,先生们的性子也不光挑那种软和的,免得压不住,又不服众,还是稍严厉些的好。”

她可是在夫君面前保证过,会好好教导二娘子,让她成为一个贤淑的小娘子,万不能在赵宗实面前失言了。

赵浅予回了房中,也不再吵闹着想要出门了,安安静静的待在房中,一个人玩起了玩具。

谢奶娘有些好笑。

这就是被“震慑”住了啊。

栀月还有些不解,谢奶娘拉着她到一边悄悄讲了这一行的情况,惹得栀月也憋着笑。

期间宁姐倒是来了一回,宁姐倒是对妹妹出门做客,去了张家的事有些好奇,她还没有出门做客过呢。不过宁姐才三岁,被赵浅予几个玩具给塞进怀里,让她陪着一起玩,也就忘了继续追问了。

宁姐开开心心陪着妹妹玩了一下午的玩具,走的时候还依依不舍的。

宁姐小小年纪已经有两分淑女的模样了,玩过玩具,等婢子送来清水净手,正要抽出自己的小方帕擦手,见一旁的桌上放着两张小手帕,疑惑的看向赵浅予:“这是妹妹的手帕。”

卓氏送来的薄礼,两张手帕,高氏看过后就让她们带回来了,说这是她们小娘子的交情见证,让赵浅予自己收好。

赵浅予的东西都是栀月和谢奶娘收拾的,这两方手帕还没来得及放进匣子里。而且这是张家送的礼,跟平常的衣料布匹不同,不能随意放进柜子里,需要找一个小匣子来专门呈放,等以后要拿出来了也方便。

赵浅予摇摇头,要说这两方手帕不是自己的,但想了想,好像这两方绣帕现在的确是她的,又嘟着小嘴点点头。

宁姐被妹妹又点头又摇头的弄懵了,但不妨碍宁姐最喜欢妹妹了,她抽出自己的手帕擦干了手,拿过那两方手帕,牵着赵浅予的小手,说要带她去放好。

自她到了三岁,也有别人家的娘子代家中小娘子给她送了薄礼来,宁姐按徐奶娘教的都好好放着的。

正月里,汝南郡王过得十分滋润。

参加完宫宴后,汝南郡王带着儿孙们守岁、祭祖过就没事可做了,他都是含饴弄孙的年纪了,也无需走亲窜门。

等女儿们回门过,汝南郡王就不乐意见人了,反倒是跟几个同样闲散的宗室老王爷们去庙里听高僧们讲经去了。

信佛嘛,连朝中官员都有在家中信佛的,汝南郡王本来也在家中信佛,但他坐不住,没那个耐心。

比如朝中的文彦博文相公便是深信佛法的一个人,但有人笃信不疑,也有人嗤之以鼻,欧阳修欧阳相公就公开批评过,若是有人当着他的面谈论佛学,自然得不到什么好脸色,不过如今这两位相公都因牵涉进政事中在外辗转为官。

朝中大事跟他们这些闲散王爷、宗室子弟没有关系,汝南郡王更是从来不跟朝中大员交往过密,去打听政事,也严格要求府邸中的子孙们不许掺和进去。

不过相公们遭贬职这样的大事,哪怕汝南郡王什么都不做也会有源源不断的消息传进他耳朵里,汝南郡王也听过几耳朵。

文相公是去岁被任为许州知州的,时任御史唐介唐大人称文相公给宫中的张贵妃送了蜀锦,这才被授命为昭文馆大学士,之后御史唐介被贬,而文相公也被降职处罚。

汝南郡王对朝中的事不明白,宫中的事可难不住他,张贵妃是谁?

张氏是官家的宠妃,曾经也是官宦人家出身,只是家道中落,张氏生父逝世,张氏同生母只能投奔伯父,却被拒之门外。

之后张氏便成了齐国大长公主府上的舞女而被官家给看中招入宫中,张氏一开始授封为清河郡君,几月之后又升为才人,诞下皇三女。

从第二年起,张氏又晋升为修媛,八年后晋升为贵妃。

官家宠爱这张氏,使得张氏的用度、饮食供给都超过了曹皇后,张氏母族更是得以加官进爵。

可惜啊,这张氏再如何嚣张跋扈,也没能为官家生下皇子,张氏连生三女,可惜这三位皇女也没能长大。以致宫中子嗣凋零,只有一位福康公主平安长大。

偌大的宫中,只有一位皇女,全天下谁能不盯着官家的后宫。

宫中养不住皇子,皇女也同样养不住。

至于欧阳相公,因为涉进庆历新政,从七年前庆历五年起就一直辗转在外地任职。

汝南郡王跟闲散宗室的老王爷们在庙里住了好几日,深受寺庙佛光洗涤,觉得浑身都轻松了,身体中的沉疴旧疾都被一并带走了。

唯一让他觉得不满的是其他老王爷们在谈及孙辈时个个眉开眼笑的,说起孙辈跟他们有多亲近,只有汝南郡王穷尽所有言语也说不出两句来。

府中的孙辈对他这个阿翁多有敬重,与他亲昵却是没有的。倒是有一个不怕他的,但因为上回胡须的事,汝南郡王觉得丢了脸面,也不敢再见人。

回了府上,汝南郡王一开始倒是觉得没什么,但多等上几日他心里就不舒服了。他这个一家之主都从寺庙里回来了,怎么不见郎君们带着孙辈来看过他。

恰好听老仆说起赵家小娘子出门做客的事,汝南郡王板了板脸,让人去传了赵宗实父女两来。

他们赵家小娘子出门做客也算是大事了,他这个当阿翁的自然要过问一下。

赵宗实带着赵浅予来得快,赵浅予刚睡醒,被放到矮椅上还懵了好一会才回过神,先在四处看了看,见不是她的房间,也不害怕,反倒四处打量,最后又落到汝南郡王身上。

汝南郡王被她乌湛湛的眼盯着,下意识抚上自己的长须。

经过上回的事,汝南郡王对自己的胡须打理更精致了,每日都会清洗保养,再不会出现胡须上出现虱子这种事情了。

他清了清嗓子,让赵宗实坐在下边,问道:“听说你带着她出门了?”

赵宗实轻轻颔首,把受邀去张家的事一一讲过。

只要家中的郎君们不掺和进朝中政事里,汝南郡王是不管他们交友情况的,何况张家这位连个功名都没有,一介白丁,安全得很。

若是实在谨慎,等张秀才考中进士,授了官职以后再远着就行。

汝南郡王瞥了瞥已经自顾自玩起来的赵浅予,对她拿着他院中的东西玩也没有出口反对,只叮嘱着赵宗实:“你心里有数就行,不过她还小,现在天气还未好转,还是少带出门的好。”

赵宗实自然是知道的,张武要不是他的好友,又提早告知了他前因,赵宗实不会应承下来。

汝南郡王最满意这个儿子的就是他听话,不会逞强,喜欢跟长辈顶撞,他说的话他也能听进去,接着又道:“你每天要读书,还要教针哥认字,高氏怀有身孕更抽不出空来,她一个小孩正是好动的时候,天天待在房中也不像话。”

他叹了口气,十分大度的摆摆手,仿若是一个一心为儿孙解决难题的长辈,面上还有些为难,却又承担起了重任,“这样吧,正好我最近没事,你把人送来,我给你看着点。”

赵家小娘子们身边有奶娘和婢子,哪里会当真缺人照看的,赵宗实是个内秀的人,一听便闻弦知雅意,明白了父亲的真正意思。

父亲会不会照看孩子并不重要,小娘子身边有下人,赵宗实并不担心,他只略微思考就答应了。

赵浅予这会正撅着小屁股在外间“辣手摧花”,她的辣手摧花是真正的摧花,摆在外间的几盆花已经遭了毒手,跟雨打芭蕉一样,几盆花已经不成个样子。

赵宗实经过外间,还没走出房中,赵浅予的小身子扑了过来,抱着他的小腿,仰着小脸朝他伸手:“抱,抱。”

她知道赵宗实这是要回去了,要跟着离开。

赵宗实面上有些为难,正要好好同她说说,汝南郡王已经站在了门口,正背着手朝几盆花看了一眼,板着脸说道:“回去?你把我这几盆好好的花给祸害成了这样还想着回去,看在你年纪小还不懂事的份上,就留下反思反思抵债吧。”

赵宗实也看见了几盆七零八落的花,低头看着她。

赵浅予目光躲闪,把自己刚刚“辣手摧花”的小手藏在了背后,俨然是要“毁尸灭迹”,装作什么都不知道的模样。

孩童天性如此,高氏膝下几个孩子,知道小孩都忍不住,所以从来不给她房中添置这些。谢奶娘平时见她搞破坏,有时也会语重心长的提醒她。

今日谢奶娘倒是瞧见了她“辣手摧花”,只是她还没来得及提醒,赵浅予已经把几盆花都祸害完了。

赵宗实忍不住叹了口气,蹲下身,用手帕细细给小娘子把脸上糊上的脏污给轻轻擦掉。

只藏住作乱的小手有什么用,这小脸上、衣裳上到处都沾着泥呢。

他温和的跟赵浅予商量起来:“你看,阿翁生气了,不如你先在这里玩一玩,爹待会再来接你。”

他等赵浅予把他的话一字一句听进了耳里,这才起身。赵浅予没有回话,赵宗实也不在意,他本来就没指望一个奶娃娃能听懂大人的话,走了几步,见小娘子只是歪着头看着他,没有哭闹,赵宗实稍稍放了心,大步离去。

等他走远了,赵浅予这才收回目光,眼见父亲赵宗实没有打算带着她一起离开,赵浅予只是撇撇嘴,又屁颠颠的对着阿翁院子里的摆件摸摸碰碰起来。

反正她最熟悉的奶娘还在身边,赵浅予并不害怕。

何况汝南郡王的院子可是整个府邸最宽敞、奢侈的院落了,里边的许多东西赵浅予压根就没见过,正新奇得很呢,就跟她一开始在自己房间里四处探索一般,觉得一切都是那样的新鲜有趣。

跟去张家做客一样,是那样的不同。

小嘴里不时“哇”上一声,眼睛都瞪圆了。

汝南郡王故作生气的回了里间,估算着赵宗实离开后,竖起了耳朵,小心听着外边的动静,好一会没有听见哭声,汝南郡王忍不住朝一旁的老仆使了使眼色,示意他悄悄去看看怎么回事。

他头一回把孙辈留在院子里,又没有带孩子的经验,可别出了什么事才好。否则他可不好跟十三郎夫妇交代。

老仆点点头,悄悄渡到外间去看了会才回来禀报。

汝南郡王有些着急:“怎么样?可别已经哭得喘不过气了。”

老仆先安抚他道:“予姐没哭呢。”

没哭?汝南郡王微微愣住,这跟汝南郡王知道的小孩是有些不同了。汝南郡王虽然没带过孩子,但他看过夫人、仆婢们带,知道小孩哭闹是不分场合和地方的,尤其是哭的时候简直能把房顶给掀开。

强行把人留下的时候汝南郡王就做了准备,他在里边先待一待,等外边哄好了再出去。

汝南郡王自我安慰,予姐就是对他这个阿翁住的地方不熟悉,等多来几趟熟悉了就好了。

汝南郡王把什么都想过了,确认没有遗漏的,但唯独令他没想到的是,这第一关就跟他的想象背道而驰。

赵浅予压根就不哭。

不止不哭,她高兴得很呢。

这会她已经忘了父亲赵宗实了,在阿翁汝南郡王这个“迷宫”里犹如放进水里的鱼儿,游得十分畅快,恐怕谁来都带不走她了。

只有谢奶娘的心一上一下的,就没有平复过,随着她的动作,谢奶娘更是肉眼可见的紧张,眼见赵浅予碰到了一件玉瓶,连忙尖着嗓子阻拦:“二娘子,这个不能玩。”

谢奶娘不知道郡王院子里这些摆件的价值,但她曾见过玉器铺子里的掌柜动作轻柔的拿起一个瓶子给人介绍。

谢奶娘现在还记得掌柜的话呢,说那瓷器是从临汝来的,虽然比不上供给宫中的,也出自什么大家之手,是难得的珍品,若非不是有门路,也是没有这种货的。

宋朝瓷器十分有名,南北都设有瓷窑,北方地区有定窑、耀州窑、钧窑、磁州窑,南方有龙泉青瓷和景德的青白瓷,有之南青北白称,北方的窑以灰、浅灰为主,釉色各有千秋,南方窑以白、浅灰白居多。其外观古朴深沉、素雅简洁,千姿百态。

临汝瓷器的大名就是她一个奶娘都是听说过的,坊中若是有人摸一摸都能吹嘘上好些年了。

那郎君问了价,掌柜比划了个五个数。谢奶娘当时还只当掌柜说的铜钱,后来仔细想了想不对,那五个数指的应该是白银。

郡王府富裕,用度无一不是精品,这些摆件的价值只怕比当时玉器铺子里掌柜拿出来推售的更昂贵。她就是在郡王府做上几十年恐怕也买不起一件。

赵浅予朝谢奶娘看了看,她一向听话,谢奶娘说不让碰也就收回手了,转头又跑去碰别的了。

谢奶娘一颗心还没放下来,立马又提了起来。

汝南郡王出来的时候,外边地上乱糟糟的,到处都是碎叶子,泥土,散落一地的花瓣,还有好几摊碎片,让人无法下脚。

汝南郡王来不及心疼他院子里这些摆件,忙朝谢奶娘问道:“予姐有没有伤到?”

谢奶娘一脸疲惫:“回郡王,二娘子无事。”

相反,每当瓷瓶快摔下来时,二娘子总是及时跑远了的。要不是就在眼皮子底下,谢奶娘亲眼看见二娘子的作为,都要以为她是故意的了。

赵浅予当然不是故意的了,只是小孩嘛出手没个轻重,她又没掌握好力道,偏偏又想看,有时候不稳,自然就掉下来了。

“那就好。”汝南郡王站在门口,看着赵浅予一脸心虚的站在中间,浑身跟个小脏娃一样,头发乱糟糟一团,小脸和身上也是一团一团的黑黢黢的,想要招呼她去里间的话怎么也说不出口了。

外间的东西只能算次的,但里间的摆的东西确是价值不菲的珍品,尤其还有他好不容易求来的经书。

他们祖孙这点情谊恐怕经不住这样消耗。

最终,汝南郡王勉强开了口:“带回去好好洗一洗吧。”

汝南郡王还让谢奶娘给赵宗实带句话。

祸害自家算什么本事,还是去祸害别人家吧。

作者有话说

显示所有文的作话

第24章 祖孙情谊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