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耀庸,上五年级了,那年他十二岁。
那是一九七四年的第一学期,语文老师上完了课,辅导课开始给他们讲应用文写作。
语文老师很严肃的对全班同学说:“你们都快小学毕业了,应用文一定要会写。要学以致用。应用文就我们日常生活中要用的文章了。”
他和同学们都很认真的听讲。
语文老师先是讲了最简单的,怎么打条子,如何写叫条,写供条,完了就详细的讲了怎么写信。
语文老师对同学们说:“如何写好信,首先要注意格式,第二要注意称呼,第三要注意内容,另外要写好信封。”
语文老师讲完了课,给同学们布置了一道题,让大家结合最近写革命家史,每人写一封信,结合最近写家史,是今天的一道作业。
孔耀庸根据老师讲的,下课后,就构思写信,写了这样一封信。信的内容大概是这样的:
“尕爹:
您好!尕妈和全家人都好吧!我们十分想念您们。
我爹和我妈及我们全家人很好,请您们不要挂念。
我从来还没有给您写信,这是第一次,写的不好,请您指教。
听大人们讲,旧社会我们大伯父和三伯父,被国民党部队抓了壮丁去当兵,至今没有信讯。我们家庭生活困难,生活所迫,几个伯父在外卖糖瓜和自制土布,忍饥挨饿,受苦受难,。。。。。。解放后,我们贫下中农翻身做主了,。。。。。。现在,家家都盖起了新房子,人人都穿着新衣服,睡觉盖的都是新被子,有的家里还做了新家具,添置了自行车,缝纫机,收音机,有的人还戴上了手表,。。。。。。家乡的面貌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你这几年由于工作忙,多时不回来,如果您回来看见了,一定会惊喜的认不出来了。
尕爹,请您放心。我一定要努力学习,刻苦钻研科学文化知识,要以您为榜样,决心考上大学,接好革命班,为祖国和家乡的建设贡献力量,为我们家庭争光。 此致
敬礼!
侄儿:耀庸
一九七四年×月×日”
孔耀庸把这封家信写好后,交给了语文老师,完成了作业。
又上语文课时,语文老师说他写的很好。
他听了很高兴。
听说大队门市部代销邮票,就到大队门市部买了个白纸信封和一张8分钱的小方邮票。
回家来,小心翼翼的写好信封,折叠好了,装进买来的这个信封里。用右手食指尖挂上点苞谷面撒饭,抹糊在这信封口上,压实粘严,再在邮票背面抹上点苞谷面撒饭,将邮票贴在信封左上角。
他双手捧着这封家信,兴奋的有些不安的来到了大队部院子里,走到东北角大队文书办公室门左边的窗台前,将那个信封袋,忐忑不安的塞进了这窗台上放着的墨绿色小铁邮箱口里。
过了两天,他看见那个邮箱的信,被穿着一身墨绿色衣服,骑着墨绿色自行车的邮递员,放到自行车上的邮袋里捎走了。
他焦急的等呀,盼呀,就是不见他尕爹来回信。
转眼就到了清明节了。
一天,他尕爹和尕妈坐一辆小车回家来上坟。
他把寄信的事都给早忘了。
他小叔父走进他们家的院子,笑着问候了他父亲和母亲,就对他们全家人说:“庸子写给我的信写得很好,我看了很高兴,也很感动。”
“庸子来?”他小叔父走进他们家里,用眼光寻找着他说道。
他刚听说来的小车是他小叔父们坐的,才跑回家来进到了上房里。
听见他小叔父喊他,有些不好意思的红着脸走上前,来到了他小叔父和小叔母面前。
他看见桌上放着一包方墩墩的点心包,旁边还有一个玻璃瓶贴花纸的罐头。
他小叔父坐在炕沿边上,高兴的笑着对他说道:“庸子,你给我写的信我收到了,写的很好,继续努力,好好学习。”
他小叔母从坐着的炕沿边上站起来,转身赶紧拉开炕上放的一个草绿色的大提包的拉链,从里面抓出一大把各种水果糖来,两手捧着,笑着递给了他说“给”。
“是的。”他赶紧一边双手捧着水果糖,一边点头对他小叔父有些腼腆的回答道。
随着大脑生理上的发育,世界观和性格加快形成。他从一个无知蒙顿顽皮的儿童,开始渐渐的开化。
他慢慢越来越喜欢上学习了。
他学习很认真刻苦。
他上课听讲,不管是那门课,一直是坐得端端正正,目不斜视,凝神屏气,聚精会神。眼睛和心跟着老师转,从不放过老师讲的每句话,老师写到黑板上的每个字。
他每天都几乎是第一个到教室,经常是他在教室门外,等值日生开门。
课间休息时间,他很少出教室和同学去玩。
同班兄弟孔耀远,还有同学们喊他:“孔耀庸,我们去玩会吧。”
他每次都会说:“再看会书,有些内容还没有弄懂。”
下午第一节课结束了,是课外活动时间了。
这时,孔耀远跑过来叫他:“耀庸,我们到中院里打乒乓球去。”
“你们先玩吧,等会我再来。”他又埋头继续看书,一看又不知不觉又上课了。
放学了,同学们都背上书包回家了。
他还要留在教室看一会书再走。
放学回到家中,他除了干父母亲和哥哥安排他的活外,就爱看书学习,不大出去和伙伴们玩了。
这样,各门功课考试,经常名列前茅。
他热爱班集体,自尊心和荣誉感很强。除认真搞好值日生工作外,积极参加星期六大扫除,不怕苦,不怕累,不怕脏。积极参加腰鼓队活动。虽然每次体育活动比赛是倒数名次,进不了复赛,但他都认真去做,坚持完成,那怕是倒数每一。
他对老师和大人们都很有礼貌。碰上了都要打招呼问候,有时抢着擦黑板、抱作业本和拿教具,上坡帮人推架子车什么的。
他上小学五年级时,十二三岁吧,他第一当上了“三好学生”,第一次受奖时的情景,他至今难忘,好像昨天发生的一样。
一天早晨,当初秋温暖明媚的阳光,洒满了他们的校园。
他们学校西中院里正在召开全校师生大会。二十个班近千人的大会。
班上选他为今年全校的“三好学生”。今天他特别的兴奋,兴奋的有些激动,非常的自豪,自豪的有点陶醉。脑海里几乎有些空白的感觉。
随着一阵热烈的掌声响起,校长正在宣读“三好学生”名单了。
当校长念到“孔耀春”时,他没有听清楚,这是叫自己吧。他赶紧站起来,全校师生羡慕的目光聚焦到他身上时,他兴奋的不知道怎么走上了主席台,没有一点印象。
站到主席台上“三好学生”的队列里时,仿佛才听校长念了他的名子。
奖品是桔红色的小日记本,打开了扉页里写着“奖给三好学生孔耀庸同学”,右下方落款是学校名,时间年月日,盖学校公章。
如今,已经过去整整三十多年了,几次工作调动,几次搬家,多次的迁移,其它许多的东西他都丢弃了,但这个小小的日记本,他每次都没有舍得扔掉。
每次见到它,就捧起它,轻轻擦去封面和封底的灰尘,像见到自己的孩子一样珍爱。打开来,翻看着里面的一页页,那稚嫩但很认真的字迹,写着的数理化的概念、公式、定理,还有他喜欢的名言、格言和诗词。记忆的闸门情不自禁的打开,好像又回到了往事中。
上世纪七十年代中期,他小学还没在念完的时候,曾经一度纸张十分紧张。
一个星期天,他拿上家里的废铜烂铁,就是一些陈旧无用的破锅、破犁铧、铜管等,还有家里养的两只老母鸡下的二十几个鸡蛋,再就是头发、猪毛和骨头,来到大队部前的大队门市部后的收购站,称斤论两,卖了十几元钱。
到门市部买袋盐和铅笔、本子。剩下的钱交给家里大人,管起来,攒着。家里买生活日用品,看病买药等用。
营业员是个男同志,三十多岁,中等个头,有点瘦。鼻梁高高的,皮肤特别的白,在男同胞中是少见。穿一身黄军装,但没有领章帽徽,衣服虽不是新的,但很干净,很合体。
他买了东西要走,这营业员看门市部人少,没人注意,叫住他,给他隔着柜台迅速塞给了一些东西,是一厚叠包装商品用的纸,他赶紧接上拿着。
这纸有八开大小,黄色的,上面有暗暗的直纹。又薄又脆的,钉作业本,还将就着可以用。
这营业员是谁?怎么能给他纸?原来,这营业员是他母亲的亲房堂侄儿子,这营业员管叫他母亲“小姑母”,他则叫这营业员“二表哥”。时常到他家坐坐,拉拉家常,吃顿饭。“二表哥”自然知道表弟他学习用纸不够了,就这样偷偷接济他。
有一位本姓远点的亲房同学孔祖舜,比他小一辈。孔祖舜小叔父孔耀良在村卫生所当大夫,和他是同辈,孔耀良给孔祖舜一些看病开药用的处方纸,孔祖舜和他一块做作业,就分给他一些处方纸用。
这几天,他们村上演了场电影,叫《决裂》。他们班上课时,学习《人民日报》和《红旗》杂志上的文章,学校组织他们到乡上中学门前操场,听邻近的中槐县上的典型人物,做“反潮流”事迹报告,开展“学习白卷英雄”和“反潮流”活动。
一天上午上课,班主任老师进了教室,站到讲台上,好像不情愿似的说:“学习白卷英雄,反潮流。今天同学们给体罚学生的老师写大字报。”说完,把手里抱的一厚叠粗糙的大白纸,放放到讲桌上,低头就走了。
同学们“叽叽喳喳”的议论了一会。
然后,围到讲桌旁。
每个同学都分了一两张大白纸,回到各自的座位。
班长先拿了笔,蘸上黑墨汁,却在那里发呆,下不了笔。
“王老师脾气很好,从不体罚学生。”这个同学说。
“孔老师我迟到了,他批评了我,可那是我错了,是我不对呀”。那个同学说道。
“张老师有一次打了我两耳光,可我犯错在先,撞了大祸。”一个同学这样说。
同学们七嘴八舌。就是那个老师,他们都不想写大字报。
听说是硬任务,学校要求每个人都得写,别的班都写完了,这下可急坏了他们的同学们。
几个胆子大点的大同学,胡编了几句空洞的话,大字,写了少半张,就贴到教室门前平台沿下的坎墙上了。
同学们都大同小异,开头写些革命形势大好,然后是热情投入“学英雄、反潮流”的活动,老师体罚学生是错误的,要坚决斗争,最后是把活动推向深入之类的意思。
由于学校一再要求,只有个别老师的名子,上了个别大字报。
写大字报的纸,用多少,学校给多少,可学习用的纸,却很缺乏,钉练习本的纸就很难弄到。
80万存稿能换个收藏吗!跪求!
80万存稿能换个收藏吗!跪求!
80万存稿能换个收藏吗!跪求!
80万存稿能换个收藏吗!跪求!
80万存稿能换个收藏吗!跪求!
80万存稿能换个收藏吗!跪求!
80万存稿能换个收藏吗!跪求!
80万存稿能换个收藏吗!跪求!请假回归!
作者有话说
显示所有文的作话
第14章 第十四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