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始皇那叫一个火热啊,不确定的追问身边的人,“你们都听见了,她说的是亩产八百公斤的水稻是吧?”
一群人忙不迭的点头,没错,没错,天幕说的正是亩产八百公斤的水稻。虽然这公斤到底是多少他们也不知道,但就这个数字,已然令无数人狂喜不矣。
刘邦也好不到哪儿去,拉着萧何颤着手。萧何何尝不是傻了眼,他是不是听错了?听错了?
“萧先生,萧先生,亩产八百公斤!那得是咱们现在多少石?八百,单八百这个数怎么都比我们现在高得多吧。眼下我们最好的田最多的收成也不过十石。”刘邦作出八的手势,不确定自己是不是听错了!
“是,陛下,八,八百公斤。”萧何都结巴了啊,刘邦捏紧萧何道:“咱们要是能得这法子,还用愁粮食吗?”
显然是不用的,可是这办法能有吗?
无数听着沈悠说出亩产都陷入疯狂等候的人都巴巴望向沈悠。
沈悠也算不负众望,于此时终于言归正传,【题外话说来,只是为了提醒大家不要小看宋先生的这本《天工开物》。毕竟书中记载了怎么种植粮食,怎么养田,这些对于产量都是息息相关的。可惜,历代王朝只关注读四书五经的人,对于《天工开物》这类的书,多以为杂学,很是不以为然。对于一心扎在田里的读书人,更以为那是读书人自甘堕/落,竟然要与农民工匠为伍。岂不知,宋先生是真正为百姓而谋的人。宋先生也是关注粮食,盼着能以一己之力令百姓富足的人,要是换了在咱们新中国,他一定会成为像袁爷爷那样的人。】
【然而自古以来,但凡朝廷取才,多取那会读书,能读书的人。但这所读的多是四书五经,名家名作之类。再者到了明朝,自朱元璋建立明朝之后,更是进一步约束要求科举考试。八股文啊,考题出自四书五经不说,就连怎么答题都约束得死死的。破题、承题、起讲、入题、起股、中股、后股、束股。一律得学了古人的语气答题,完全不给人自由发挥的机会。老朱啊,您想过您这样约束人,扼杀了多少人才吗?又知道因为您的缘故,对大明甚至是后世产生了多坑爹的影响吗?不过,大概是因为朱元璋控制欲太强,以至于日后的老朱家就好像被诅咒了一般,子孙几乎都是奇葩,啧啧啧,个个都相当有个性!】
谁都看得出来沈悠脸上那幸灾乐祸的表情,以至于朱元璋脸都黑了。他控制欲强怎么了?天幕你最好说清楚,我家儿孙怎么了?奇葩,有个性,都是什么跟什么啊?
至于其他没有被骂的人,只好奇于沈悠口中所说的科举,那是啥?
【咱们还是说回咱们宋先生。宋先生生于明万历十五年,年少聪慧,29岁成为举人,此后六次入京赶考,可惜都落第了。宋先生这样的人,或许不善为官,可他关注民生,知民之苦,欲改民生。他在《天工开物》第一篇乃粒中,详细记载下关于农民培育水稻、大麦新品种的事例,研究了土壤、气候、栽培方法对作物品种变化的影响,又注意到不同品种蚕蛾杂交引起变异的情况,说明通过人为的努力,可以改变动植物的品种特性,得出了“土脉历时代而异,种性随水土而分”的科学见解,把我国古代科学家关于生态变异的认识推进了一步,为人工培育新品种提出了理论根据。要知道水稻杂交就是选用两个在遗传上有一定差异,同时它们的优良性状又能互补的水稻品种进行杂交。但凡有人支持,未必宋先生不会早几百年就研究出产量水稻杂交的技术。】
沈悠一边说着一边放图,那是水稻杂交的全经过图片,语气中是深深的惋惜。对于看到她放图的人,就等着这一幕的各朝代立刻让人把图画下来。
“快,快些,一定不能漏。”秦始皇不敢错眼的盯着天幕,好在他之前已经有所准备,早就把更多人召出来,不用他们干什么,只要把天幕上所说的内容记下来就行!
刘邦倒是不用操这个心,在关系民生诸事上,旁边的萧何反应比他可要快得多,第一时间已经把手下的人叫过来。赶紧的,记,一定不许漏了!
以至于刘邦反应过来时发现萧何都亲自操笔了,很是欣慰,不愧是萧先生,果然是他的左膀右臂。
宋应星听到沈悠的话,其实自打沈悠说起水稻杂交开始,他的眼睛已经亮闪闪。啊,原来他做的一切并不是无用之功,后世之人都能知道他的心,也肯定他这个付出。
待看清水稻杂交的图案时,宋应星如同茅塞顿开,啊,竟然是这样吗?那应该是那样吗?
【咱们宋先生留下来的《天工开物》一书,于后世的意义不仅让我们看到明朝时的手工制作之成熟,也让我们看到在那样封闭的情况下,宋先生敢于违背所谓的科举才是正道的决心。不问得失,只愿能够让天下富足。可惜,万般皆下品,唯有读书高。古往今来多少像宋先生这样务实求真,却偏偏不符合自来帝王朝廷取才之道的人只能孤军奋战。】
【就说墨家,那样生于百姓,造福于百姓的学派,到最后,他们的手艺失传多少,每每在书中读到他们墨家巧妙的制作,恨不得跪求他们如同宋先生一样,把他们的手艺著书立说,以传于后世,好让我们知道,数千年前的你们究竟有多厉害,重点是能让我们有本照制。】
【嗯,不过,想想墨家盛行的年代,春秋战国,秦汉时期,那会儿写字用的都是竹简,而不是纸,更没有印刷术。所以,或许不是他们没有留下,只是因为竹简不好保存,他们就是留下了,也可能毁于一旦。唉,真想把宋先生这本《天工开物》送到秦始皇手里。求始皇陛下善用,墨家的人那么能干,物尽所用多好啊!让他们修路造桥,要是能早几千年把飞机都研究出来,始皇陛下还用得着架车巡游吗?飞机一飞,啊,世界都是始皇大大的啦!】
沈悠双手交握,提起秦始皇时那星星眼加崇拜,谁能看不见?
秦始皇还是第一回被人那么奔放的表达对他的崇拜,干咳了一声,但听着沈悠所提的建议,秦始皇已然转头问起一旁的众人问:“都听清天幕所言了,把墨家的人喊过来,朕要让他们照着那本《天工开物》的制作工艺把那个纸,还有印刷术弄出来。最重要的是五谷。”
口粮之重要,秦始皇比谁都清楚。
多年战乱,天下早已百废待举,人口凋零,非一时能缓过来。但是想要养人,养无数的人,必须得保证他们有饭吃,否则一切都是空谈。
墨家的人啊,听着天幕对他们的肯定,更盼着他们的手艺能够流传下去,如何不让他们感动。
刘邦倒是泛酸的开口道:“我怎么觉得这天幕那么偏爱秦始皇呢?”
萧何中肯的道:“于世人而言,秦律苛刻,然始皇灭六国,一统天下,书同文,车同轨,统一货币、度量衡,功在千秋。后世之人对之多有推崇,不足为奇。”
听着萧何也在赞着秦始皇,刘邦还有什么好说的,乖乖把嘴闭上。
【好在,大明朝不愿意对宋先生肯定,后世却从不吝啬。咱们现在的小学课本,来,看看,宋先生就在这儿呢。啊,和他并列在一块的还有另一位同样也是出自明代的又一位医药家,李时珍。】
沈悠继续解说,屏幕上已经展现了一本书,上面有两副画像,一个是宋应星,一个是李时珍。
明时的李时珍???
他,他竟然和宋应星并列在一处吗?看到《天工开物》李时珍也受到极大的震撼,这样一个务实的人啊,若非有一颗为民之心,怎么可能会拼尽全力只为写出这样一本既不能为他争得功名,更会为世上读书人所不耻的书呢?
低头看了自己所写的内容,李时珍更坚定了。相较于已然是举人出身的宋应星,他本就是一个行医济世的行脚大夫,将父亲的心血和自己的心血总结下来,也可惠于天下人。甚幸也!
【用我们现代的话来说,宋先生是科学家,对此,肯定有人又不认同了,封建时代也有科学家吗?咱们得先论论,什么叫科学。百度的解释是,科学是建立在可检验的解释和对客观事物的形式、组织等进行预测的有序知识系统,是已经系统化和公式化了的知识。
【还是拿水稻来举例,《天工开物》第一卷中的一篇稻宜中有说,凡是稻子,如果栽在肥力贫瘠的稻田里,生长出来的稻穗上的谷粒就会稀疏不饱满。这大概都会说,那是常识。可是这样的常识对我们而言或许不过如此而已,但并不是从一开始所有人就懂得这个道理。而是前人经过几千年的摸索,最后才得出的总结。到我们这儿,我们不是祖辈口口相传才懂?难道因为都懂,就算不上科学?
【我们也不必争,继续下文,也是这一篇里,宋先生写下了关于养地的办法。宋先生提及人畜的粪便、榨了油的枯饼、草皮、树叶,都可以作为养地的肥料。当然,咱们现在几乎用的都是化肥。就咱们各家种的田,使用花肥之后,一般的产量都在五百公斤左右。以前的时候,有化肥吗?】
【没有的。宋先生对于养地的办法,针对当时社会所有具备的情况和现实,系统地给出答案,什么样的东西养地最好,如粪便最佳。榨了油的枯饼,其中芝麻籽饼,萝卜籽饼都好。哪一样胜寥于无,如草皮、树叶。甚至针对冷水田,也就是长年受冷水浸泡的稻田都有养护之法。试问,这一切如果不是宋先生经过深入研究,比较之后,他能得出这些结论?这不是科学又是什么?】
话不多说,沈悠继续上图,只为让人看清楚。
各朝代的人,啊哈,一般产量都在五百公斤的水稻吗?想要,求给!
化肥,化肥没有,《天工开物》里有其他的,那也比他们连地都不知道怎么养的强。
秦始皇立刻喊道:“你们把这些关键的都抄下来,不许漏了!”
刘邦同样也想喊人,结果萧何已然挥笔如洒,不用催,更无须急,他自己来!刘邦再一次庆幸有萧何。
作者有话说
显示所有文的作话
第2章 科学养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