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看书神 > 其他类型 > 八识规矩颂 > 第8章 第8集《八识规矩颂》

八识规矩颂 第8章 第8集《八识规矩颂》

作者:妙音0 分类:其他类型 更新时间:2024-05-03 18:17:28 来源:文学城

请大家打开讲义第十五面:

合三离二观尘世,愚者难分识与根。

这是第二个偈颂的后半段,说前五识在了别境界的时候它有两种情况。一种是根、境要和合,就是鼻舌身这三种,这三个识它的根境要和合才能了别。第二种情况是分离,就是眼识跟耳识它了别境界的时候它的根跟境要分离,就是它们两个之间要有空间才能够生了别。这个地方是说明,识的了别有合跟离的差别。

以下第二句话愚者难分识与根,就是除了大乘的佛弟子以外都叫作愚,包括凡夫、外道、声闻。这些人为什么讲愚者呢?因为他很难分别识跟根的差别,很难分别。

这一段,蕅益大师讲到根、识的差别,我们前面大致讲过了,就是五根对境,这个根它是一个生理的器官,眼睛的视神经,耳朵的闻神经,这种神经系统,这种生理状态,跟境界接触的时候,它的确能够取到所缘境的相貌,但是它没有了别性。

讲一个譬喻,就像镜子取到所缘境的相貌,你拿什么东西在镜子前面它就出现什么,但镜子对这个东西它也不会爱也不会憎,对这个东西它完全没有任何了别功能,它没有分别的功能,但是它能够取境,它只有取境而已。这个是说明根的功能是这样子,他没有缘虑的作用。

但是这个识就不同了,我们看这个五识缘境。

五识缘境则有自性分别,任运起贪瞋痴,然犹无有随念、计度两种分别,所以不带名言,不执为外,仍名现量。同时率尔意识亦复如是,直至寻求等流心起,方堕比非二量之中。

这个五识在缘境就跟前面的根不一样了,它有自性分别。什么叫自性分别呢?它任运生起贪瞋痴,它有这个贪瞋痴的活动,就是有爱憎取舍了,这是我爱的,这是我不爱的。

然犹无有随念计度分别,这个前面说过了,前五识的分别它只有自性分别,没有这种粗的随念、计度分别,所以前五识它不带名言,它不能说话。这个是镜子,这个是莲华,前五识它不能讲话的,这个是第六意识才能够带名言,所以它不执为外境。这个时候它的明了性是属于现量,现前明了但是不带名言。

同时率尔意识亦复如是,直至寻求等流心起,方堕比非二量之中。这个地方我们解释一下。这个五俱意识在了别境界,五俱意识就是第六意识夹带前五识,它了别境界有五个次第:

第一个是率尔心,率尔,就是你的前五识跟境界一接触,第一刹那是前五识,或者是眼识去接触种种的色法,或者是耳识听到种种的声音,这个时候第六意识还没有出现,还没有。这个时候你取到这个境界,不带名言,没有名言的分别。

到了寻求,这个时候寻求的时候,第二个是寻求。前面是率尔,寻求的时候,第六意识就出来活动了,所以前五识事实上只有一刹那而已,就过去了。下一刹那就第六意识夹带前五识,它作引导了,这个时候就有随念、计度的分别了,就带名言了,开始安立名言了。

第三是决定。寻求是对这个境界开始分别名言,第三个是决定,这个时候对境界生起决定的理解了,更深刻的理解了。

第四染净。这个时候就引生染污跟清净的心所,或者是善念或者是恶念就生起了,染净心。

第五个是等流。这个是念念相续的增长叫等流。

五俱意识它有五个次第,率尔心、寻求心、决定心、染净心、等流心。前五识在活动的时候它的单独的作用只有第一刹那的率尔,到第二刹那的寻求以后就必须有第六意识的资助。假设第六意识这个时候不出现来资助它,前五识就退失掉了,就只有率尔,然后就退失掉了。所以说,同时率尔意识亦复如是,亦复如是是表示这个率尔意识,这个第六意识在率尔心的时候它也是属于现量,所以说亦复如是。

第六意识要什么时候才落入名言呢?到寻求、等流的时候,这个时候就生起名言,有名言就落入比量、非量。如果他对境界是一种正确的认识就落入比量,如果不正确的认识就落入非量。所以这个意思,根、识不同,因为前五识有了别作用,根没有了别作用。

然此根识之不同之致,唯有秉大乘教,以智观察,乃能分之。若愚法声闻,便难于分别。况凡外乎?

这个根识的差别,只有学习大乘佛法,特别要学习唯识的教法,以唯识的圣教量观察,才能够分别。如果愚法声闻乃至于凡夫外道,就很难去分别识跟根的差别。声闻人都不能分别,何况是凡夫外道呢?

这个根识的分别是很重要的。为什么要把这个根跟识分别出来?因为这牵涉到生死轮回的问题。如果我们今天根、识不能分别,就正如医学界所说的,他说你为什么能够了别呢?因为你有大脑,你的思惟功能是大脑发动的,就糟糕了。你的了别性是由根发动的,换句话说,根有了别的功能,大脑能够思惟。你为什么能看东西呢?你眼睛能看东西。

这样的思想就会有一个问题,就是说,你生命在的时候,你的了别性就在;你死掉以后,你的色身败坏了,你的心识就断灭了,就会形成一种断灭见,就是你的生命不能相续了。因为你的了别性是由你的根发动的,而你这个根会老、会病、会死,当你这个根死亡了,变成一个枯骨,到最后没有的时候,你这个人生命也就消失掉了,这样子就是断灭见。

断灭见的情况,这个时候,如果这个理论成立,我们所谓的皈依三宝,所谓的断恶修善,为来生积集资粮,为来生忏悔业障,都变成没有意义了,所以这个问题就很严重了。

所以大乘的论师,你看《成唯识论》,他很坚定地提出种种的论证来分别根、识的差别,我们简单讲一下。这个根、识的差别有两个重要的地方,所以我们在判断的时候,根识为什么差别,因为前五识的了别性它很微细,它只有自性分别,所以很容易让你觉得:哦,前五识的了别性是由根发动的,很容易。

这当中的差别,我们从两个方面来说。

第一个,根是不能了别的,这个第一点。物质是没有了别性的,这个识是有了别性的,这是第一点。

第二点,这个根他是个异熟果,它只有一期的果报。你是一个人,你死掉以后你这个人的果报就消失掉了。你下辈子生天,得到一个天的果报,天的果报把这个福报享尽了到三恶道做一个猪。所以这个根,眼耳鼻舌身,有可乐、庄严或者不可乐、丑陋的差别,但是这个根只有一期,一期的果报而已,它不能相续。

比如说我今生是人,我今生的身相特别庄严,我舍不得,我希望把我今生的这个臭皮囊带到下生去,不可以。你说我今生色身很健康,我下辈子希望继续用这个色身来生活,不可以。你的根,你生命一变化,你的根就要放弃掉,你要留在这个娑婆世界。你往生西方极乐世界是心识去的,不是色身去的。

所以这个根是约着一期的果报来说,但是这个识不同,识是相续的。你现在的想法可以带到你的下辈子去,是的,可以。你今生听闻佛法,栽培的智慧的善根也可以带走。我们讲,万般带不去,只有业随身。什么叫带不去呢?就是带不走你的色身,你的根带不走,但是你内心当中,在佛法当中所熏习的戒定慧是可以带走的,就这点不同。这个识有相续性,这个相续性,心识的相续流动才能够建立三世因果的。

比如说,我过去在上课也讲过,一个双胞胎的出生。这个双胞胎是同一个父精母血的受精卵分裂成两个色身,他们两个根,眼耳鼻舌身是同一个结构,同一个DNA。这两个同样的根,为什么两个人个性差那么多?哥哥的个性特别的外向,口才也好,他的弟弟特别的内向,可见得根不能发识。他有他过去生的心识在里面,他只是心识依止根。

比如你看这个玄奘大师传,你看这个祖师传就知道,玄奘大师十三岁通达《摄大乘论》。那个《摄大乘论》,我们不要说十三岁,你现在看看,看不懂。鸠摩罗什大师他十三岁还是十五岁出家的时候,日诵千偈,一天能够背诵一千个偈颂。一个偈颂是四句,四八三十二,三十二个字,他一天能够背三万两千多个字,一部《法华经》,两天背起来。所以古人说,书到今生读已迟。书到今生读已迟,他为什么能够背那么多呢?你说这个人是偶然的,世界上的事不是偶然的。那么为什么他的第六意识,他的心识能够发动这么大的功能,我们就不能有这样的念力?这表示一定要有前生,有前生的串习才有今生各人各人的善根。

比如一个小孩子,我们看这个小孩子刚出生,他不能讲话,但是你从他的动作当中,你可以看得出来这个小孩子的心识是有爱憎取舍的。你看他动作,他不能讲话,但是他会喜欢某一个人,不喜欢某一个人,他用哭来表达。

这个时候,如果我们从医学上说,他这个时候还没有接受教育,他的思想的分别是从里来的?一定有前生做他今生的因缘,就是他前生的熏习。所以他刚出生的时候,这个时候他母亲也没教他什么,他的老师都还没教他什么,他就有各式各样的分别。这个分别就是有前生,就是心识的流动。所以这个根是老病死的,但是你的心识是有过去的心,现在的心,未来的心,所以这个心识的流动才能建立三世因果。

我们看经典上说,佛陀有时候教育比丘。有一个比丘他很害怕看到佛陀,因为他对自己没什么信心,看到佛陀就紧张害怕。他也不敢在僧团住,因为他看到佛陀就害怕。怎么办呢?就自己去住茅棚,住茅棚打坐就昏沉。昏沉,佛陀要教化他,佛陀不能现佛身,佛陀现出一个比丘的色身跟他在一起住,这个时候鼓励他、安慰他,他就证得初果、二果、三果、四果。

佛陀就说,这个化身是没有心识的。佛陀的自在力,佛陀能够变化出种种的身相,变化出一个人、一个狗王、一个蛇王,但是佛陀不能创造一个心识,不可以。所以医学上说,说能够把一个动物给创造出来,复制,其实这个是不可能的。有可能是怎么样呢?我们在这个物质在交合的时候,阿赖耶识这个心识在虚空活动的时候,它动了一个念头就进去了。

你看那个禅宗的一个祖师,是道信还是弘忍大师大家再确认一下,这个祖师,是弘忍大师还是道信大师,他是年纪大了,他是修禅宗的,但是他的道业没有成就。没有成就那怎么办呢?要转世,身体已经坏掉了,不能再用了,这个根败坏了。

这个老人就跑到河边去,看到一个小女孩在洗衣服,说:小姐小姐,你的房子借我住一下。这小姐说:你要住房子你要问我母亲去、父母亲。他说:不要问你父母亲,你同意就好。我没有意见。好,你没有意见就好了。没有意见的时候,就怀孕了。怀孕的时候,古时候的思惟那是保守,这没有结婚就怀孕了,父母亲就很生气,就把她驱逐出去了。驱逐出去以后,这个女孩子是很可怜,就说:都是你害的,我也莫名其妙就生个小孩子出来,就丢到河里去。

丢到河里去他不沉下去,这个这样子水流动,他也不流动,就保持在原地。这个女孩子:这个小孩子不得了,就把他抱起来,就做乞丐了。过了乞丐的生活,后来就成为一代祖师。这个《藏经》有的,这个事实是这样的。是弘忍大师还是道信,后来他住持一个道场,把他母亲接到道场去住。

所以说,正常的情况,我们的第八识的投胎要经过父母的和合,但是有特殊的情况,不必。他那个心识可以直接进入到某一个色身去。我的意思就是说,生命的本质以心识为主。心识的了别要依止根,没错,但是不表示这个根能够发动心识,不表示这个意思,它是它的依止。

说我们今天开车,这个车子坏掉我换一个车子。换了,把这个旧车子,这个车子不能开了,丢掉。往菩提道这个车子他也坏了,也不能拜佛,也不能打坐,这个车子开不动了,在高速公路开太慢了,要换一个好车子。但是这个人是不能改变的,车子是有变化,人是不能变化,人是不能断灭的,你换了一个车子继续开。

所以根是只有这一期的果报就败坏掉了,但是你的心识能够流到下一期去。所以这样子就能够建立过去的生命、现在的生命、未来的生命,说有这个三世因果的观念才有佛法缘起的理论生起。从缘起理论当中我们才知道要皈依三宝,要断恶修善,为未来的生命积集资粮。

所以说这个根、识的分别就很重要了,很重要。所以这个地方讲愚者难分识与根,这个识跟根不分,就很难建立三世因果了。

这个是从唯识的角度简单把根跟识作一个分别。到这里有没有问题?

回答问题一

浮尘根跟胜义根的差别。浮尘根跟胜义根都是属于色法,我们以眼睛来说,你看到眼球,这个叫浮尘根,它是比较粗显的色法。但是眼球里面的一个微细的神经系统叫净色根。净色根是眼睛不能见到的,这个识它所依的,主要还是依止净色根,但是这个净色根它又依止浮尘根,所以这又互相有关系:识依止净色根,净色根又依止浮尘根,净色根又依止浮尘根而住。但是真正能够作识所了别依止的是净色根。

怎么知道呢?比如说有些人他眼球看起来好好的,他眼睛看起来都没错,眼球都在,但是他眼睛不能看东西了,就是这个视神经破坏了,他净色根破坏了,净色根破坏了眼睛不能看东西了。所以这个五识同依净色根,主要的是依止净色根。净色根是识的依止处,但是问题是,净色根还要依止浮尘根而住,这两个还有关系,是这样子的。

回答问题二

我们讲六根,眼耳鼻舌身意,六根门头。六根门头表示什么?我们造业就是六根,这个门嘛。我们一个人要从这面门出去,从这面门进来。在《楞严经》的意思,说:

使汝流转,生死相续,唯汝六根,更非他物。使汝解脱,安乐妙常,唯汝六根,更非他物。

说我们会生死流转是怎么回事呢?是六根,六根造了很多罪业。这个门,你从这个门出去造了罪业。那么我从现在开始,我的眼睛,我用胶布把它贴住,耳朵也不要听声音了,把它贴住,六根都贴住,是不是可以成佛呢?不可以。因为使汝解脱,安乐妙常,也是依止你六根,唯汝六根,更非他物。你现在要听闻佛法,要假借耳根。你要去听佛号,也是要耳根。所以这个六根是罪业的根本,它也是善法的根本,这六根门头。

那么六根门头当中,在《楞严经》这个二十五圆通,六根、六尘、六识,就十八个圆通,再加七大地、水、火、风、空、根、识,十八加七,二十五圆通。二十五圆通,每一个圣人他从每一个法门都悟入圆通了,这个时候佛陀说:文殊师利菩萨,你选择一下,这二十五个都可以悟入真如本性,你看看娑婆世界是哪一个根最好用?文殊菩萨就出来赞叹:

此方真教体,清净在音闻。欲取三摩地,实以闻中入。

说娑婆世界的这个根性,此方真教体,清净在音闻,耳朵特别利。欲取三摩地,实以闻中入。就是说,娑婆世界的六根都能够悟入佛性,但是耳朵特别好用,就是耳朵,第一个它能够取到所缘境的相貌。六根里面其实眼根也不错,我们前五根眼睛也很重要,你眼睛有障碍,你修行会障道的,你不能看经典。但是耳朵比眼睛更重要,因为你眼睛看东西还要有光明,耳朵不必光明。这表示什么?你白天可以修行,晚上就不能修行了,没有光明你怎么修行呢?你去看佛像,没有光明看不到佛像。但是你耳朵听佛号的声音,没有光明照样听到。白天可以修行,晚上也可以修行。第二个,你耳朵这个根,你在用它的时候这个耳根它不会累,这个根特别厉害,耳根它的结构就是这样。

说你有两部车子,你有两部车子都可以载你到台北去,但是有一个车子它的油只能够开五十公里就不能开了,要休息一下,你再开这个汽车就坏掉了。有一个车子可以不休息,直趋涅槃城,你要用哪一部车子?用好的车子嘛。说这个六根都可以修行,耳根特别好,你白天用它晚上用它不会累,不会有累的感觉。它的结构本来就是这样子。

回答问题三

不是佛号声,你持大悲咒也养神,是根的问题。你注意,比如说你要某一个人给你报告事情,那他要假借名言嘛,文以载道。第一个他用文书的方式,他写了一大堆的报告给你看;第二个他用口头上给你报告。这两个是两个方式,第一个你用眼根去取境,取这个文字,一张一张地看;第二个你就坐在那个地方,眼睛闭住,用耳朵听他讲。哪一个比较不会耗损精神?

听比较不会耗损精神,对不对?这表示什么?耳根它不耗损精神。要是说同样一件事,人家用嘴巴跟你讲,你用听的,这耳朵在那边听,不觉得累,不容易觉得累,它就是这样子的。

好,这个地方是说明五识生起的因缘它的一个差别情况。

丙二、无漏清净识。

我们再看下一个偈颂,这个是前五识的而最后一个偈颂:

变相观空唯后得,果中犹自不诠真,

圆明初发成无漏,三类分身息苦轮。

这一科是丙二、无漏的清净识。前面的两个偈颂是讲到有漏的杂染识,这一个偈颂是讲到圣人无漏的前五识的情况。

变相观空唯后得。这个变相,什么叫变相呢?是变带真如的相状。这个观空,就是观察二空真如。这个意思就是说,前五识不能直接观察真如,不可以,它观察真如的时候要变带真如的相状,这种智慧是属于后得智所收摄,不是根本智。

果中犹自不诠真。这个果是讲佛果,成佛的果,不要说凡夫不能去直接去契入真如,成佛了以后,佛的前五识这个成所作智也不能够直接契入真如,它还是一样要变相观空,不能直接观空。这个是讲到前五识转成成所作智的一种情况。这个成所作智有什么样的功能呢?这以下讲它的功能。

圆明初发成无漏,三类分身息苦轮。

这个圆明初发指大圆镜智,大圆镜智一发动的时候,这个第八识转成大圆镜智,前五识同时也变成无漏的五识,这个时候成所作智的功能,三类分身息苦轮。它能够变化出三类的分身来度脱众生,来熄灭众生生死的轮转,这种苦海的轮转。这是个消文,我们看蕅祖的注解,分成两段。先看这个变相观空唯后得,果中犹自不诠真,看这个偈颂:

此明五识,至果位中,转为成所作智之时,犹自不能亲证真如体性。但于自识,变起真如相分,以观二空之理。故非根本智摄,唯是后得智摄也。

这个前五识,不要说凡夫位,到了佛果的时候转成成所作智,这个时候成所作智也不能够亲证真如体性。那么前五识在观察真如是怎么观察呢?但于自识,变起真如相分,就是变相观空,就是从前五识当中,变起了真如的相貌来观察二空之理。

这个意思是说,我们讲这个凡夫的前五识,合三离二观尘世,说这个凡夫的五识是观察尘劳的世间,圣人的五识也不能观真如,它只能够在有相的境界活动。这意思,观察真如是第六意识的独头意识。

几年前,我们去见忏公师父,有一个执事问忏公师父一个问题,说,请问忏公师父,有人说工作即是修行,问忏公师父对这件事的看法。忏公师父说:工作就是工作,修行就是修行,怎么说工作就是修行?这句话就是这个意思。

因为你工作的时候是五识的活动,当然有第六意识。但是修行,你要成就圣道,那是第六意识的独头意识直接契入真如,那一定要熄诸缘务的。修行是第六意识的独头意识的事情,没有人说在工作中成就圣道,没有这件事情,因为五识不能攀缘真如,不可以。五识能够帮助你积集福德资粮。

你说我在工作中,没有一个圣人是在工作中成佛的,没有这种事情的。因为你悟入二空的时候是在前五识不分别的情况之下,第六意识的这一念无分别智去亲证二空真如之理,所以成就圣道是这个时候。每一个圣人在成就圣道那一刹那前五识都是不活动的,都是独头意识。

这个地方我们要清楚。所以前五识不要说凡位,在果位这个成所作智生起妙用的时候,它还都不能直接契入真如。那么这个时候是什么智呢?故非根本智摄,唯是后得智。这根本智跟后得智简单讲一下。

这个是这样子的,我们修行的智慧,这个般若波罗蜜分成三种智慧,第一个是加行智,第二个是根本智,第三个是后得智。这个加行智又分成三类:闻慧、思慧、修慧,闻所成慧,思所成慧,修所成慧。

这个闻所成慧就是你要先听闻佛法,主要的就是四圣谛,一切法是缘起的,是苦集灭道,苦集是世间的因果,灭道是出世间的因果。世间上的生命的变化不是上帝创造的,也不是自然而有的,这是有因果的。你听到这样的观念以后,你有一个理解,有一个粗浅的理解,叫闻慧。你会在听完以后在寂静处去思惟这个道理。你一次一次地思维,这个道理就很深刻。前面的闻慧还不足以去抵抗你无始的烦恼,你说我知道这个罪业不能做,但是烦恼现前的时候你控制不了你自己,你还是去造罪,你还是去造杀盗淫妄,造罪,造作。当然有闻慧的人会起一点惭愧心,但是他没办法抗拒。

到了思慧的时候就不一样了,到了思慧的时候他对这个理论的体验更深刻了。这个思慧就是怎么样?就是胜解了,能够断疑生信。所以这个思慧多少能够调伏你的烦恼:哦,这个罪业不能做,为什么?去造这个罪业会使令我未来的生命堕落到一些苦恼的法界去,到刀山油锅去,所以不能做。为什么不能做呢?这刀上的蜂蜜,你暂时尝到这个刀上的甜蜜,但是以后会被这个刀所割,不可以做。你对这个因果的道理有胜解,这个时候可以断恶修善,可以,到了思慧的时候它的力量就强大了,在心中那个光明就更加殊胜广大。

但这个时候都是散乱心,到了修慧的时候,内心有禅定的一种寂静的力量。在禅定当中你思惟因缘所生法,我说即是空,观察你的生命,色受想行识都是因缘所生,刹那刹那变异,这当中是无我、无我所,是毕竟空的,这个时候就是修慧。一念的相应,这个时候第六意识的独头意识跟空性就接触了,这个时候是能所双亡,诸相叵得,一切法不生,就像《心经》说的:是诸法空相,不生不灭不垢不净不增不减,是故空中无色,无受想行识,无眼耳鼻舌身意。在这个你跟空性相应的时候,在空性当中,是故空中无色,无受想行识,这个时候你内心当中是诸相叵得,一切法不现前的,这个时候是根本智。根本智以后,下一刹那就起发后得智,又开始出现相状。

就是我们刚开始是有漏的名言,证得根本的时候是没有名言,到了后得智名言又出现了。但这个时候的名言是干什么呢?这个名言是无漏的名言,他能够施设方便来引导后学。

比如说这个六祖大师,六祖大师他开悟以后他说: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我们想,他怎么能够讲出这句话?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这句话,佛陀并没有讲出这句话,但是他讲这句话跟佛陀的义理是相符合的。

说我们刚开始在加行智的时候,文以载道,要从文字去体会这个道,但是你悟入这个道以后,你从你这一念清净的道,也能够发动很多的名言,道也能够引生文字。所以一个开悟的人,他怎么讲都对。他讲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跟佛陀讲因缘所生法,我说即是空这两个义理是相合的,这就是后得智。它能够施设种种的名言来引导后学,使令后学依止这样的名言也能够悟入二空,是这个意思。

所以我们讲五分法身:戒、定、慧、解脱、解脱知见,这个慧本身就是根本智,为什么又多一个解脱知见呢?这解脱知见就是后得智。所以一个圣人,成道的圣人,不管他是不是学习过佛法,他只要成道以后,他一定能够讲出这个空性的道理,用名言来表达出来。这个名言就是后得智,是从根本智生起的,叫后得智,在根本智之后。

前五识没有根本智,因为前五识不能够亲证真如,前五识只有后得智,因为他要变相观空,它变带真如的相状来观察空。第六意识有根本智也有后得智。这个是讲第一段,再看第二段。

未成佛时,一向有漏。

在没有成佛之前,这个前五识是有漏的。

直俟金刚道后,异熟识空,转成大圆镜智相应之庵摩罗识,名为圆明初发。尔时庵摩罗识所持五根成无漏故,依根所发五识亦成无漏,名为成所作智相应心品。

这一段有很多话要说,我们下一堂课再讲好了。我们先讲到它的无漏识,变相观空唯后得,果中犹自不诠真,到这里大家有没有问题?

回答问题四

随念跟计度两种分别。这个分别,这个识有分别的功能,但是在《瑜伽师地论》上说,这个分别主要就是那个想,作意、触、受、想、思的那个想,所以这个五遍行,作意、触、受,这个时候还没有很明显的分别,到想的时候就施设名言,就有很大的分别。但是这个分别有三种分别:第一个是自性分别,不带名言。计度分别是带名言,它能够有很广大的分别,当然名言也可能是杂染的名言,依止无明而起的,你有以这个自我为中心来分别事情,跟我利益相随顺的我就欢喜,跟我利益相冲突的我就不欢喜,这样的名言都是依止我而发动,依止自我的角度来发动名言,这个就是无明。

但是我们也可以依止圣教量来发动名言,因缘所生法,我说即是空,这个生命体是我不可得的,没有这个我,只有一个色法、一个心法的存在,这个色法是老病死的,这个心识也是刹那变化的。怎么知道呢?我现在去拜一部八十八佛,我的心识会有变化,就是我那个心识里面的善**能增长了,恶法的功能减少,我这个生命改变了。

我去念一枝香的佛号,哦,清珠投于浊水,浊水不得不清;佛号投于乱心,乱心不得不佛,这个心识的那个罪业被这个佛号的力量破坏了。所以这个心识也是无我的,变化的。那么色心都是无我、无我所的,这样子也是名言,这个也是计度分别,依止名言,它能够用名言来广泛地分别诸法的自相、共相。

但这个随念分别,它是一种特殊的情况,就是随顺前念,你前念想什么,这个势力会延伸到下一念,叫随念分别。随顺前念的分别叫随念分别。随念分别是就着一个念心所,你前一念想佛号,这一念还想佛号,就叫随念分别,随顺前念的分别而分别。

所以这个就是三种分别。自性分别只能够分别现在,不能分别过去,不能分别未来。计度分别能够分别过去、现在、未来。随念分别只能够去追忆前一念的事情,前一念,这个差别在这里。

好,我们今天讲到这。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