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看书神 > 其他类型 > 八识规矩颂 > 第18章 第18集《八识规矩颂》

八识规矩颂 第18章 第18集《八识规矩颂》

作者:妙音0 分类:其他类型 更新时间:2024-05-05 17:14:00 来源:文学城

请大家打开讲义第三十面:

浩浩三藏不可穷,渊深七浪境为风。

受熏持种根身器,去后来先作主公。

这一段的颂文就讲出了第八识有三种的相貌,所谓的自相、因相跟果相。《成唯识论》讲到第八识有三种相貌,先看第八识的自相,自识体相。

浩浩三藏不可穷,渊深七浪境为风。

第八识的自识体相,浩浩,就是广大无边的意思。广大无边指的是谁呢?就是三藏,阿赖耶就是,翻成叫藏。这个藏开出来有能藏、所藏、我爱执藏,或者有人讲藏,能藏、所藏、我爱执藏。这三种的藏都是不可穷其边际的,它的自识体相,这三种的藏,能藏、所藏、我爱执藏。

这样的一种体性,它跟前七转识的关系,这以下讲出一个譬喻,渊深七浪境为风。这个渊就是一个很深远的大海水,叫作渊。这个渊,这个大海水,这整个大海水比喻作第八识,海水里面那个水比喻这个种子,就是大海里面无量无边的水,有干净的水,有染污的水。就是阿赖耶识里面有恶业的种子,有善业的种子,就像水一样。

这个第八识的种子,七浪境为风,就是有因缘的时候它现出七个波浪,这七个波浪指的前七转识,就是由种子而生起明了的现行。这个水遇到了因缘就会生起波浪,这个波浪是依止大海水而有。这个可以看得出来前七转识跟第八识的关系,就是这个大海是一个第八识,它的里面有无量无边的水,这个水遇到因缘生起各式各样的波浪。

这个波浪是怎么生起的呢?境为风。就是要有所缘境,由这个根境的和合就把这个了别的识给缘起了,使令它生起了。所以这个是把这个第八识跟前七转识的关系就说出一个譬喻,渊深七浪境为风。这是说明第八识的自相,再看它的因相跟果相。

受熏持种根身器,去后来先作主公。

先看它的因相。这个第八识的另外一个相貌,这个相就是有作用的意思,它另外一个作用呢,受熏持种,这个都是因相。这个第八识它能够接受前七转识的熏习,为什么它能够接受前七转识的熏习呢?这当中主要是来自于它无覆无记这个体性。

比如说我们有一块布,这块布它本身有很浓厚的香味,你把它拿到厕所去它的味道不会改变,因为它本身已经有浓厚的味道,它不受熏了。假设我们把这个布洗干净,使令它没有味道,这个时候它就受熏。这个布,一个没有味道的布拿到大殿去,他就会熏习这个栴檀的香气。一个没有味道的布拿到厕所去,它就能够熏习臭秽的味道。

这个阿赖耶识,第八识,为什么受熏呢?因为它恒常保持无覆无记,所以能够受善性、恶性的熏习。如果阿赖耶识本身有善性或者恶性,那就不能受熏。所以它受熏的一个理由是因为它无覆无记。

其次,持种。他接受前七转识的业力熏习以后,他还能够把这样子熏习的种子给保存下来。他能够持种,原因是在于它的明了性它没有间断。它刹那生也就刹那灭,刹那灭又刹那生,不常又不断,所以他能够持种。就是说它的因相能够受熏,能够持种,这样才能够使令我们所造的业力能够保存下来,尽未来际不失不亡。这个是讲到这个第八识的因相。

那么它的果相呢,根身器。这个根身器就是这个持,执持的持贯下来,持种跟持这个根身器。这个根身是指的我们的正报,这个五根身,眼耳鼻舌身这个正报。这个器是指的依报的器世间,山河大地、宫殿楼阁等等。我们这一期的果报是谁来执受呢?也是第八识,这个是它的果相。他能够使令我们这一期果报得以相续。

所以它有因相的受熏持种,也有它果相的根身器。它执持我们这一期的果报,这个根身器,是以什么样的方式来执持呢?这以下就说明。

去后来先作主公。说我们这个生命的根身器结束的时候,生命结束的时候它最后离开,去的时候它最后,生命开始的时候它先来。换句话来说,它是在一期果报当中的一个主体。去后来先作主公,是说我们要判断一个有情他生命到底还在不在,就是以第八识来判断,因为它是一期果报的主。这个主人不在,这个房子就是无主物了,这个人已经不是有情了。说去后来先作主公,是这个意思。

这是简单的消文,就说明第八识的三种相貌,自相、因相、果相。

我们看蕅祖的注解。我们也是配合这个颂文分成两段,先说自相:

此第八识具有能藏所藏执藏义,所以浩浩而不可穷其边际,渊深而不可得其源底也。

是说明第八识它的自识体相有能藏、所藏、我爱执藏,所以广大而不可穷其边际,渊深不可得其源底。这个浩浩也可以指的是空间,横遍十方。这个渊深也可以指的它的时间,竖穷三际。它的时间是无限量,空间也无限量。再看:

此识持一切转识种子,故名能藏。受转识所熏成种,故名所藏。被第七识执持为我,故名执藏。

第八识的自相是广大无边,他的自相有三种相貌。第一个持一切转识种子,故名能藏。这个能藏,这个藏当然是一个仓库,它能够保存。这个能,就是它是能,它所对望的是善恶的种子叫所,这个种子是所藏。所以它对望的善恶种子来说,它是能藏,是这个意思。假设它受转识所熏成种,就这前七转识的现行来说,前七转识是能熏习,它是所熏习,它又变成所了,它变成被动了。所以这个能所看它对望什么。

说,你父亲他扮演两个角色,你父亲对望你的祖父,他是儿子,因为他对望你的祖父,它是扮演儿子的角色。你父亲对望着你,他是父亲,因为他对着你来说他是父亲。所以他同时也是父亲也同时是儿子,看他是对谁来说。

第八识的现行识,它的明了性,对望着善恶种子来说它是能藏——我是能藏,你是我所藏,善恶种子是所藏。就着它的受熏来说,对望的前七转识的现行,前七转识是能熏,第八识是所熏,它又变成所。不管是能藏所藏,这个都是浩浩不可穷其边际,渊深不可得其源底。

我们看这个第六意识的境界,第六意识的了别是有限量的,没有说什么浩浩三藏不可穷,没有这样的话。由于我们第六意识的空间,我们第六意识要分别,要有名言。当然读书多的人名言多,他能够广泛地分别诸法的自相、共相;读书少的人他的名言,他的范围,活动范围小。从时间上来说,你第六意识分别一段时间一定要休息,没有人说不睡觉,没有这回事情。你一耗神,就要养神。

但第八识不是,第八识的功能它从来不睡觉的。它不管就着它的持种,就着它的受熏,它无量劫来不断地在那个地方受熏持种,持种受熏,它是没有边际的。不管能藏,不管所藏,都是不可边际的。再看它第三种的藏:

被第七识执持为我,故名执藏。

第八识的本身是无覆无记,但是旁边的第七意识就把第八识的见分执着为我,把第八识的相分这些根身器界把它执着为我所,好了,这个时候变成它是一个执藏,这我爱执藏。第八识所扮演的我爱执藏,就是说,因为第七意识把第八识执着为我的关系,使令第八识这个自我的角色也就没有穷尽了,它永远扮演着一个生命的自我的角色。而这个自我的角色尽未来际永远没有断绝的时候,除非入圣道。

不过当然它的我爱执藏,问题我刚刚讲过,还是在第七意识。第八识是被冤枉的,因为它被第七意识执着为我,所以使令它扮演一种我爱执藏的角色。

它这三种角色,第一个它的持种——能藏,受熏——它的所藏,乃至于它被误认为我,这个自我的角色,这三种都是浩浩三藏不可穷,不管是从时间是从空间,是没有穷尽的一天,是这个意思,叫自相。这以下就把这个八识讲出一个譬喻:

此识如水,前七转识依此得起,犹如波浪。

说这个第八识就像大海水,大海水无量无边的水,这个水就是种子。这个水遇到风的因缘就会生起波浪。前七转识遇到境界它就会产生各式各样的波浪。这个波浪是怎么有的呢?

此识所现境界之相,能于转识作增上缘,犹如猛风。

就是第八识所变现的那个根身器界,这些相状境界,或染污的境界就引生了染污的前七转识,清净的境界引生清净的前七转识。它能够于前七转识作增上缘,犹如猛风,渊深七浪境为风。

我们讲这个识,唯识学讲万法唯识,说一切法都是心识所变现,但是它讲这个识,能变现的识也是无自性的,也是因缘生。这个因缘生一个很重要的因素,这个所缘缘是很重要。说你面对的境界能够决定这个心识的染净。

你看孟母三迁。孟母一开始住在一个坟墓的旁边,就是孟子这个人从小很聪明,聪明人的学习能力很强,他就看到别人在那个坟墓祭祀,它就能够把一些祭祀的仪轨做得很好。孟母说不可以,我的儿子不能只是做这种事情,做这种境界的事情不可以,就搬家,搬到菜市场旁边。看到杀猪卖菜,他也把这种动作做得很好。这个时候孟母还是觉得,这样子还是不可以,这样的熏习还是不可以,就搬到学校旁边。哦,这个时候孟子看人家读书,他也学读书,这个孟母同意了,果然成就一个亚圣孟子。假设孟子他母亲一开始没搬家,就住在菜市场旁边,孟子他顶多就是一个可能把猪杀的技术很好而已,不能成就亚圣了。

所以这个渊深七浪境为风,就是前七转识的现行还非得要有境界的刺激。这个境界是染污,就引生了前七转识一个染污的心识;如果境界清净,就引生前七的一个清净的识。

它这个是这样的,我们凡夫的心生起了别一定要有一个所缘缘,不可以说我这个内心无住,不可能。圣人的心它跟境界一接触它是无住的,染污的境界,清净的境界不能动摇他。但是凡夫的心有所住,就是你要注意你所住的境界。你要依止一个清净的僧团,你容易生起善心,生起念佛念法的心,你在僧团里面做早晚课,连吃饭的时候都上供,吃完饭还要回向法界众生,回向无上菩提。

就是你那一念心识不能离开所缘境单独活动,不可以。而这个你所攀缘的境界它正是会影响你的识的清净、染污,直到你入圣位以后,到八地菩萨就好一点。这时你的内心不与一切万法为伴侣了,你这一念心跟境界一接触,那完全是无住的境界,境界是染污是清净跟你没有关系了。

但是这个凡位就是渊深七浪境为风,这个风它会影响你的波浪的方向。这个风是往东边吹,波浪就往东边跑;风是往西边吹,这个波浪就往西边跑。所以这个境界风能够决定前七转识的波浪的一个方向。不管是怎么样,这七个波浪都是依大海而生起的,是这个意思。

这一段是说明这个第八识的自相,它有能藏、所藏、我爱执藏。这三种藏,这是自相,可以作前七转识的依止。

再看它的因相跟果相,先看因相:

此识一味无记,恒时相续,故受前七转识之所熏习。

就是说它能够受熏,它之所以受熏,主要是一味无记,恒常相续。因为它无记,所以能够受善恶的熏习,这个是讲受熏。

其次再讲持种,持一切法的种子,他能够,受完熏以后能够把受熏以后的这些功能都保存下来。

这两个都讲因相,受熏持种都讲因相,那么它的果相呢?

根身器,执持内根身,执持外在的器世间。

在《瑜伽师地论》上说,说第八识的变现根身器界,它是顿生顿灭,就是说这个第八识的阿赖耶识的种子,它那个种子起现行的时候,突然间全部都出现了,变现你的根身器界;突然间全部消失掉。然后下一刹那再全部都出现,下一刹那全部消失掉。但是因为他的速度非常的快,使令你感觉到这个身心的世界是相续的,事实上它是顿生顿灭、顿生顿灭。

所以我们说,现在的山,这样的景色真是美呀。你讲这句话的时候,现前的这个山色跟前一刹那的山色已经不一样。你说我现在的身体很健康,其实当你这个话讲完以后,你当初所缘的色身顿生顿灭,顿灭顿生,也不是你讲话的时候那个时候的色身了。就是顿生顿灭,顿灭顿生,是这样子的。阿赖耶识它变现果报是这样子变现的,所以我们讲生住异灭,其实我们这个果报没有住相。

所以在《瑜伽师地论》里面弥勒菩萨很明显地指出,这个果报只有生异灭,没有住相。突然间全部出现,突然间全部消失掉;然后突然间又全部出现。当然你下一刹那出现的跟前一刹那已经不一样了,但是又很类似。所以讲持内根身,及持外世界,它不是恒常住的,它是顿生顿灭的。这也可以看得出一切法是无我的,是毕竟空的,是容易体会的。

若于死位,此识最后舍弃。若于生位,此识最先来执。虽非实我实法,而一期生死,必此为总报主也。

我们在临命终的时候,前五识会先败坏,因为前五根会先败坏,色身会先败坏,地水火风次第地败坏。前五根一败坏以后,前五识的了别性就不存在了,这个时候只有剩下一个第六意识。

所以我们最后的临命终的苦,死的苦,表现在前五识的苦是很微弱,因为这个根一败坏以后,前五识的了别暗钝了,但是心苦是很厉害的,爱着这个世间的眷属、财富,如生龟脱壳。

所以临命终的苦多数是第六意识的心苦。这个时候第六意识还在,明了性还在,慢慢慢慢地前五识不活动了,就剩下第六意识单独存在,慢慢慢慢第六意识也消失掉了。当第六意识完全都不起现行的时候,这个人进入闷绝了,就是有第七跟第八。

闷绝有的时候是很长,有的时候很短,有的人闷绝会闷绝好几个小时,有些人闷绝很快。闷绝完了之后就变成中阴身了,第八识就离开身体。这个第八识一离开我们的身体,这个色身就是无情物了,就不是有情了。所以说我们死的时候第八识是最后离开。

不过这第八识的离开还有差别,在《大毗婆沙论》上说,假设我们临命终的时候是善业起现行,这个时候我们的温度会从脚部开始冷起,冷冷冷,冷到头部去。如果临命终时候恶业起现行,那么你第八识跟温度的离开是从头部先离开,头部先冷,冷到脚部去。

《大毗婆沙论》讲一个偈颂说:

顶圣眼生天,人心饿鬼腹,

地狱脚板出,旁生膝盖离。

说这个顶圣,你这个第八识最后是在头顶上离开,全身都冰冷了,只有头顶还热,最后从头顶离开,这个人是一个圣人,或者是往生阿弥陀佛国了,超越三界,顶圣。眼生天,到眼睛的时候,全身都冰冷了,眼睛还热,这也不错,生天了,顶圣眼生天。

人心,最后在心脏的地方离开,做人。饿鬼腹,在肚子的地方离开,这个到饿鬼道去了。地狱脚板出,全身都冰冷了,脚板的时候还热,最后从脚板离开,这个人就要超度了,到地狱去了。地狱脚板出,旁生膝盖离。畜生道从膝盖离开。

所以这个第八识的离开的这个部位还是有差别,就可以看得出来这个人是善业起现行,或者是恶业起现行。总之,第八识最后离开。

我们投胎的时候第八识先来,先来执受。就是无明缘行,先有一个业力,有业力里面就有一个阿赖耶识。阿赖耶识一进来以后,跟我们这个父精母血一接触的时候,就创造一个名色,这个时候就有第六意识了。名色——六入,眼耳鼻舌身长出来就有前五识了,乃至于后面的各式各样的生起了,所以说它是去后来先作主公。

虽非实我实法,而一期生死必以此为总报主。

虽然第八识是顿生顿灭,顿灭顿生,它不是一个真实不变的我跟法,但是就着这一期果报的生死,以它为果报主。就好像说这个房子,这个房子到底是有没有人的呢?就看主人在不在。这个房子主人不在了,这个房子是无主物了。所以这个房子是不是有主物无主物,看主人在不在。

说我们这个生命到底是有情无情,就看阿赖耶识在不在,不是看第六意识,看第八识。第八识在,这个就是有情,这个生命还没有结束,你一杀死他就是断有情命。第八识离开这个就是无情了,你破坏他就不坏根本了。所以一期的生死以第八识作果报主的,是这样子的。

所以讲,去后来先作主公,就是生命结束的时候它最后离开,可能从头部离开,也可能从眼睛、心脏、腹部、膝盖、脚板,各式各样的地方离开,总之它是最后离开。来投胎的时候,这个时候是先有一个阿赖耶识先来投胎,然后再有第六意识,然后再有前五识,是第八识先来。在这一期生命当中,它是一个果报的主体,是一个有情众生的果报的依止处。它能够执受这一期的果报,不失不亡。

这个是说明第八识的自相、因相、果相。这是说明在凡位的时候的第八识。再看:

丙二,无漏的清净识。

不动地前才舍藏,金刚道后异熟空。

大圆无垢同时发,普照十方尘刹中。

这是说明第八识的转依的情况。第八识的转依有两个阶段:

第一个,不动地前。这个不动地就是八地,不动地的之前就是第七地。在第七地的时候,七地的菩萨,这个远行地的菩萨,我空法空智慧一现前的时候,当然我空法空智慧现前是第六意识现前,第六意识修我空观法空观,就把第七意识的恒审思量我相随那个俱生的我执给破坏了。俱生我执一破坏以后,阿赖耶识那个我爱执藏的功能就消失掉了,这个第八识就不再扮演我爱执藏,那个自我的角色就不再扮演了,这是它的第一个转变,它的性质就产生一个转变,就把藏,这个藏就是阿赖耶,就把阿赖耶的功能弃舍掉了,这是在七地的时候。

它第二个转变,金刚道后异熟空。它第二个功能是异熟的功能,这个异熟就是因果的意思,它能够建立染净的因果。在旧的翻译,罗什大师翻译成因果,第八识又叫因果识。但是新的翻译,玄奘大师翻译成异熟,为什么呢?因为这个因到果这当中有差异,时间有差异,体性也有差异,叫异熟。

第八识的异熟功能要到金刚道后,就是等觉菩萨的后心,要成佛以后。金刚道,金刚道就是等觉菩萨到最后那一念心,那一念的坚定的禅定生起我空法空的智慧,叫金刚道,金刚道以后当然是成佛了。到成佛以后,这一切有漏的种子都熄灭了,异熟的功能也消失掉了。

所以这第八识的功能有两次转变:第一个是不动地前,在第七地的时候转变一次;在成佛的时候又转变一次,就转成了大圆镜智。

大圆无垢同时发,普照十方尘刹中。

这个时候大圆镜智跟无垢识,这个大圆镜智是约着他的智德——他所成就的智慧来说,这个无垢识是约着断德,就是断烦恼这方面来说,智德跟断德。这个时候大圆镜智跟无垢识两个同时发动,这两个发动有什么好处呢?有什么作用呢?普照十方尘刹中,普遍地能够照了十方微尘的佛土,完全清楚明了,普照十方尘刹中。

好,我们看蕅祖的注解:

此识有种种名。

这第八识有种种的名称,第八识的名称是以功能来受称的,前面说过了,他有这种功能就安立这种名称。

比如说上道下海老和尚,就着他是一个出家众,我们安立他作老和尚。他也可以称为院长,就着他是一个佛学院的领导者,安立作院长。所以说同一个人,他的功能不同,安立各式各样的名称。这第八识也是,它的很多功能,安立很多名称。它第一个功能是扮演阿赖耶,阿赖耶主要是我爱执藏。

以其被第七识执为我故,此名至不动地前,我执永伏,即便先舍。

第八识在七地之前,恒常被第七识执着为我。它就在七地之前,这个第八识刹那生刹那灭、刹那灭刹那生的这个明了识,它就扮演一个我的角色。谁去受生死呢?我去受生死,就是阿赖耶。当然,第八识之所以扮演这个角色,不是它自己要的,是第七意识执着它为我。一直到这个不动地前,就是到第七地的时候,那个第六意识,那个圣人的第六意识那个妙观察智,观察我空法空,一切法毕竟空,无我无我所的时候,就把第七意识的俱生我执给破坏了,这个时候就把第八识给解放出来了。这个时候第八识就不再扮演我的角色了,这个时候第八识也就不再在三界中流转了。

七地菩萨是了分段生死了,就是这个我执是分段生死的因。不动地前的菩萨就舍掉阿赖耶,因为他没有我的分别了。

二名异熟识。

这是因果的,因缘果报这件事情,异熟。

以是善恶漏无漏业至成熟时所招感故。此名直至金刚道后圆满佛果方得舍之。

前面的阿赖耶这个功能舍掉以后,就熄灭了分段生死,暂时还有不思议的变易生死。这些有漏的业种,要到金刚道后才能够熄灭。先解释这个异熟,为什么第八识有异熟功能呢?

以是善恶漏无漏业至成熟时所招感的果报。阿赖耶识它是受业力熏习的,所以它的存在是一种果报,业是一个因。这样的一种因果,这种杂染有漏的因果要到金刚道后圆满佛果才全部弃舍掉。

所以我们看佛陀,他有一次受国王的供养,三个月的供养,这国王忘了以后,结夏安居吃不到东西了,结果有一个养马的拿那个马麦给佛陀吃。但是这个马麦一进入佛陀的口,入此人口成甘露味。为什么呢?因为金刚道后异熟空,佛陀没有再去受果报这件事情,没有这回事情了。但是阿罗汉吃到马麦它真的是马麦。不过阿罗汉有一个地方跟我们不一样,他能够修空观。他能够去受这个马麦,他也可以入空观。观一切法空的时候,他能够一切法不受,也可以,他也可以不受。

但是佛陀都不必作意,因为佛陀已经没有那个有漏的业力了。表面上佛陀在受果报,事实上佛陀那个大般涅槃常乐我净的功德是恒常现行的。没有一个佛说还有有漏业力能够成佛,没有这回事情。金刚道后异熟空,到金刚道后圆满佛果,这一切的有漏的异熟的业种,完全都消失掉了。

第三个,名一切种识。通于因果凡圣等位。

前面的阿赖耶跟异熟,这是在有漏位才有的,但是这一切种识通于凡夫也通于圣人。因为:

但是成佛之后,则唯执持圆满无漏善种,尽未来际利乐有情,更不受熏。

就这持种来说,通于凡夫通于圣人,只是说成佛以后,这个时候第八识只有执持圆满无漏的善种。佛陀那一念清净的第八识,无垢识,执持无量无边的三昧、陀罗尼、般若波罗蜜、禅定波罗蜜,各式各样的功德。

尽未来际,利乐有情,更不受熏,这个时候阿赖耶第八识不受熏了。你说今天的佛陀跟昨天的佛陀不一样了,因为佛陀又讲一部经了,没有这回事情。佛陀造善业,他的功德不增长了。是诸法空相,不生不灭,不垢不净,不增不减,是这样子的。佛陀的那个第八识也不生也不灭,也不垢也不净,也不增也不减,那完全是一种平等法性相应的境界了,他那个无垢识跟我空真如法空的真如理相应了。

就是说这个无垢识他有一个如如智,就是大圆镜智,恒照如如理。如如理起如如智,如如智照如如理,那是一个如的境界。佛陀圆满以后没有说更圆满,没有这回事情。所以我们要清楚,佛陀的无垢识不再受熏,他功德不再增长,也不会再减损掉了。

这个是说明第八识的一个转变情况。

不过这个地方我们会有一个疑问了,说金刚道后异熟空,佛陀的有漏的业种到金刚道后全部都弃舍掉,但是我们看到佛陀在两千五百多年前还来到人间,出生,童子,长大,出家,□□,入涅槃。这怎么回事呢?佛陀还是有生老病死?

这个是这样子的,佛陀的受生那是一个大悲的愿力,不是一种异熟,不是。我们凡夫的来受生是一种异熟,异熟当中还有一个阿赖耶,在这个异熟当中还执着有一个我,所以我们凡夫的第八识有阿赖耶的功能,也有异熟的功能,所以我们不得自在。说这个罪业要起现行要得果报,要生病,要受各式各样的生老病死,我们完全不能自在。佛陀在受果报他能够自在,比如说佛陀来到人间,他也可能遇到过去的冤家,他自己是清净的,但是他跟众生所结的缘还有在。它也可以选择受果报,他也可以选择不受果报,他都可以的。

佛为法王,于法自在。就算他选择受果报,他也没有任何苦的感受,完全没有。他那个大般涅槃的常乐我净功德恒常现行,他就算是有各式各样的障碍,他的内心还是常乐我净。为什么?金刚道后异熟空。他没有这样的业种,哪有这样的受呢?没有这样的感受,没有了。所以这个地方我们要清楚,佛陀是没有这样的有漏的业力的,金刚道后异熟空了。

再看第二段:

以其一切有漏种子及一分劣无漏种子皆永断故,名之为无垢净识。

这个无垢识是约断恶来说,因为他一切有漏种子跟一分的劣的无漏种子,这个劣的无漏种子是俱生法执。为什么讲它无漏呢?因为这个是一种不染污的无知了。《阿含经》说,阿罗汉有这个没有染污的无知,不染污无知他还有。就是说,有一个优婆塞来到僧团问这个阿罗汉,这个盐巴有什么好处呢?阿罗汉答不出来。阿罗汉答不出来,这是一种俱生的法执,所知障,这个不染污的无知。所以到佛的时候,你问佛陀任何的问题,佛陀都能够回答。这种俱生的劣的无漏的种子也全部断除了,这叫无垢净识。

以其与极善无漏之慧心所恒相应故,名之为大圆镜智。

佛陀那一念的清净的第八识,跟这个极善、最圆满的这个无漏的我空法空的智慧,以及无量无边的后得智都相应。当然这个智慧也不是单独的般若波罗蜜,还摄持无量无边的三昧、陀罗尼的功德,所以叫大圆镜智。

此识一转,此智一发,则法界洞朗,真俗等观,故云普照十方尘刹中也。

这个第八识转了以后,转成无垢识,大圆镜智发动,这个十法界洞朗。洞就是通达无碍名之为洞,这个朗就是清楚分明。真俗等观,能够观察一切法即空、即假、即中,观一切法是因缘所生法,我说即是空;但是也能够同时观察十法界、十如是,一切法因缘果报都能够现前。真俗等观,是这种境界,这个讲到大圆镜智。

故云普照十方尘刹中也。这个普照十方尘刹中,跟前面的第六意识妙观察智不一样。这个妙观察智是发起初心欢喜地,俱生犹自现缠绵,远行地后纯无漏,观察圆明照大千。这个第六意识是一个应化身的境界,观察圆明照大千,只能够照一个三千大千世界,一个应化身所教化的佛土。这个大圆镜智是普照十方尘刹中,那是一个法身的境界,是无障碍的。

智者大师他说这个法身是一个本门,应化身是一个迹门,说月亮只有一个,但是它能够在十方的世界里面千江有水千江月。哪一个国家,瑞典,美国,台湾,各式各样的地方,只要有水,月亮都能够出现。这个水中的月亮就是应化身,但是天上的月亮就是法身。这个应化身要有因缘才能出现的,但是法身他是不需要各式各样因缘的,恒常地寂而常照,照而常寂,普照十方尘刹中。

这句话我们听了,修净土的应该起大欢喜。因为你念阿弥陀佛,阿弥陀佛的应化身要临命终才来,因为阿弥陀佛的愿力是临终来接引,他没有说平常来接引你。那么临命终来接引你,我们在念阿弥陀佛,我们想,阿弥陀佛,我在念阿弥陀佛,阿弥陀佛知不知道我在念他呢?但是,普照十方尘刹中。我们能够从这个比量知道,佛陀他那一念清净心,昼三时、夜三时普照十方尘刹中,他是知道的。

所以我们讲感应道交,虽然我们临命终的时候正式感应道交,佛陀现前,但是你平常念一句佛号,一念相应一念佛,你平常就应该念念感应道交,因为佛陀未曾灭度过。

就这个地方讲到这个第八识跟灭度又有关系了。假设不建立第八识,那么佛陀他也灭度了,他前六识而已,前六识一入了涅槃,第六识不活动了。但是佛陀入涅槃以后,那是一个一期的因缘结束,佛陀那个清净的法身普照十方尘刹中,那个本门未曾灭度的,所以才有念佛才能感应道交,是这样子的。所以这个地方讲大圆镜智的功能,那是无障碍的。

不过当然是这样,我们念阿弥陀佛是这样,佛陀是平等的昼三时、夜三时地去加被这些苦恼的众生,但是你要跟他感应道交还要有因缘。这是蕅益大师的《灵峰宗论》上说,说理论上一尊佛陀可以救度所有众生,理论上说,但是为什么要那么多佛,东方亦有阿閦鞞佛、须弥相佛、大须弥佛……乃至于北方,四维上下亦复如是?因为各式各样的佛建立各式各样的国土,来教化众生,这个是因缘的问题。说你要跟这个佛要有缘,他才有办法救拔你。

说你要往生极乐世界,你要念阿弥陀佛,这个时候,你临命终的时候,他的应化身才能够出现,三类分身息苦轮,他才能够出现。所以这个地方,虽然佛陀的法身是普照十方尘刹中,但是这个不是我们能够见闻觉知的,我们顶多是比量。你临命终见到的应化身一定要有佛号才能出现,千江要有水才能千江月。

所以这个地方,要讲到要被佛陀救度,这个当中要有因缘的。但是这个法身不讲因缘的。我们到这里把这个《八识规矩颂》就全部讲完了。

我们看甲四,结示劝修。

《八识规矩颂》主要有一个宗旨,就是发明万法唯识的道理。说这宇宙的万法,这个三界的流转都不是上帝创造的,也不是自然而有,就是我们现前一念心识所变现,万法唯识,当然这个唯识就开出八识。那么我们看这个偈颂:

诸法不牢固,常在于念中,

已解见空者,一切无想念。

这个偈颂我们分成两段,先看它的流转门,再看它的还灭门,分成两段。

从流转的角度来说,诸法不牢固。说这个诸法就是我们的五蕴的身心,它是不牢固的,这不牢固就是无常的意思。这个无常从一个粗分的角度来看,败坏无常。说你今天是一个人的五蕴,但是不牢固。你一个人修了善业下辈子变成天的五蕴,快乐,但是也不牢固。你的天的果报受完以后,又到地狱去了,现出地狱的这个苦恼的五蕴,色受想行识。

所以说,从粗分来说是败坏,你这个五蕴会败坏。快乐不是恒常快乐,痛苦也不是恒常痛苦,就是不牢固。这是从粗分来说。从细分来说,阿赖耶识顿生顿灭,顿灭顿生,每一刹那每一刹那在败坏。

总之我们的身心世界是不牢固。为什么不牢固呢?常在于念中,那又完全是阿赖耶识的种子所变现的。这个就是我们积集了一个善的业力,业力起现行了,善业起现行了,就创造一个可乐的五蕴;恶业起现行,就创造一个不可乐五蕴。但是不管可乐不可乐,都是变化的。

这个变化无常,就有这个苦的意思,佛陀讲这个无常就是有这个苦。这个苦就是有无我,因为这样的败坏无常、刹那无常都是我们不能作主的,所以讲无常、苦、无我,这个是流转门。

那么怎么办呢?已解见空者,一切无想念。我们今天要熄灭这样的不牢固的法,就是要解跟见这两个次第。在资粮位、加行位的时候,当然是解——闻思了解我空法空的智慧。

我觉得你能够把这个偈颂:诸法不自生,亦不从他生,不共不无因,是故知无生,这句话把他背下来,好好地理解它、思惟它,你能够解到一切法空的道理。你慢慢慢慢这个解最好有一点禅定的,有点止的力量帮助你,从资粮位、加行位到见道位,见到一切法空。这个时候一切无想念,这个空的相貌现前是一个什么境界呢?一切的名言分别的戏论,我执法执的想念都熄灭了。

所以这个一切法空,是空掉我们的内心的遍计执的,不是空掉依他起。就是说你这个第六意识修我空观、法空观的时候,就把这个第七意识的恒审思量给破坏了。第七意识恒审思量一破坏以后,第八识就转变了,一切无想念。主要是对治我们内心的我执法执的名言分别。这个是讲到这个圣道的一个还灭门。

不管是诸法不牢固,常在于念中,流转门;不管是已解见空者,一切无想念,这个还灭门,都不离开我们一念的心识。

不过这个心识,我们要知道,我们讲到八识,用功主要还是第六意识,你用功的时候还是第六意识。但是你知道你这个八识是怎么样运转,知道这样子而已,主要还是第六意识,还是要靠第六意识修我空观法空观,才能够去熄灭我们无量无边的这些妄想戏论——这想念的,才能够把这个生死给熄灭的。

好,我们这一次的《八识规矩颂》就跟大家研究到这里,回向。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