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看书神 > 其他类型 > 八识规矩颂 > 第15章 第15集《八识规矩颂》

八识规矩颂 第15章 第15集《八识规矩颂》

作者:妙音0 分类:其他类型 更新时间:2024-05-04 11:52:28 来源:文学城

《八识规矩颂》监学法师、诸位法师、诸位同学:阿弥陀佛!

请大家打开讲义第二十六面:

恒审思量我相随,有情日夜镇昏迷,

四惑八大相应起,六转呼为染净依。

这是第七识的第二个偈颂,是说明这个第七意识在凡夫的杂染的一种活动的情况。这个偈颂我们分两部分,第一段是说明这个第七意识的心王,第二段是说明它的心所有法。先看第一段:

恒审思量我相随,有情日夜镇昏迷。

这是说明这个第七意识的心王,它在了别境界的时候,它有两种的特性:

第一个特性它是恒,这个恒指的是它恒常相续。

我们知道这个前六识——眼识、耳识、鼻识、舌识、身识、意识,前六识的活动,当然主要是第六意识夹带前五识,前六识去了别色声香味触法这个六尘境界的时候,它的了别性是有间断的。换句话说,有时候是起现行,有时候不起现行。比如说我们睡觉,在睡觉的时候不做梦的时候,这个时候前六识都不活动了。

所以我们这个生命的这个心识,前六识是有间断的。但是第七意识的了别性,它对于它所缘境的了别,是从无始劫乃至于现在从来没有间断过,它的了别性从来没有休息过。这是它的特性,第一个——恒,恒常相续,无有间断。

其次,它第二种特性——审。这个审就是一种很深入的观察。

比如说第八识,第八识那一念明了性也是恒常相续,第八识的见分它昼六时、夜六时,昼夜六时能够明了这广大的根身、器界、种子,这一切的山河大地,我们身体里面的五脏六腑,正报依报,都是第八识所明了的境界。但是它的明了性非常地微细,它对所缘境只是一个很粗浅的了解,不能够很深入地观察,不可以。所以虽然它恒常相续,但是它不能够审,不能深入观察。

但第七意识不同,它对于所缘的境界能够很深入地去观察,观察以后又能够思量,这个思量的本性就是从这个审里面开展出来的。就是说,第七意识去观察第八识的见分,它不但是观察,还能够加以思惟、度量,他有这种功能,它那种分别的功能非常地微细,非常微细,连第六意识都比不上。

因为第七意识的了别性具有两种特色,第一个恒、第二个审——思量,那么就会有什么样情况出现呢?我相随。就是说,因为透过第七意识的恒常的观察,它从无穷劫以来到现在,它一直在观察第八识的那个微细的明了性,那个刹那刹那生灭的明了性,他就以为这就是一个自我的相貌了,我相随,一个人我的相貌、一个法我的相貌出现了。

这是第七意识它这个我相生起的原因,就是说,因为它的了别性太厉害了,第一个它恒常相续,第二个它能够深入地观察思惟度量。就是这样子就把这个我这个相貌,这一切法毕竟空无我、无我所当中,他就捏造了一个我的相貌出来了。这个我相就在第七意识那个明了的心性里面出现了,出现一个我的相貌。

这个我的相貌出现以后有什么样的过患呢?这以下讲出它的过患:有情日夜镇昏迷。有情众生从这个我相一出现以后,日夜镇昏迷。这个镇就是长时间,不是短时间,处在这个昏迷的状态。

这个日夜,我们可以从两方面解释:从字面解释,日就是白天,夜就是晚上。白天工作的时候也是有一个我,这件事情是谁在工作呢?是我在工作的。睡觉的时候做梦,在梦境里面也是有一个我,你只是以另外一个相貌出现,但是那个我相是存在的。就是白天晚上,晚上白天,都是处在昏迷状态,这是一层解释。

其次,这个日夜我们以譬喻来说,这个日就是起善念,这个善念——我生起信心、精进心、惭愧心、无贪、无瞋、无痴等等,你生起善念。那么这个善念是谁生起呢?一定是依止自我生起善念的:我生起的惭愧心,我现在很精进哦——这个善念也是依止自我而发动的。

这个夜就是恶念,你起了恶念——贪瞋痴慢,高慢心、嫉妒心,那个烦恼的心所也是依止自我发动的。所以这个日夜,我们要从譬喻的角度来观察的话,那就是一个善念、一个恶念。不管是善念、恶念,约着有情众生来说都是在一种无明的大梦当中,就是没有解脱那个无明。

为什么没有解脱无明呢?就是因为恒审思量我相随,一个自我的相貌出现以后,这个有情众生就开始颠倒了。

《维摩诘经》说,《维摩诘经》他是托病弘道,文殊师利菩萨说:长者,你是什么时候开始生病呢?维摩诘说,众生有病了以后我就有病了,凡夫有病菩萨就有病了。当然他那个病不是色身的病,是内心的病,就是无明,就是这个恒审思量我相随,就使令有情众生日夜镇昏迷了。这说明众生的昏迷这个不是上帝创造的,是我相产生的。

这一段是说明第七意识的心王它的一个特性,它的了别的特性以及它引生的过患。

再看第二段,它的相应心所是怎么回事呢?

四惑八大相应起,六转呼为染净依。

这个第七意识他去了别第八识的见分,产生我相以后,就带动了四种根本烦恼:爱、见、痴、慢,爱着这个我,认为这个我这个知见是最为殊胜的。这个就是一种痴,因为你看不到真相,看不到二空的真相,我空跟法空的真实的相貌看不到了就是痴。

爱见痴慢,有这个我以后就看不起别人了,人跟人之间有对待以后,你无形中会把自我的地位抬高了。虽然你不是那么高,但是你欢喜把自己抬高。四惑八大,就是四惑也带动了八大烦恼,这样的心所就根据这个我而相应地生起了。

这种烦恼一生起以后,它的情况,六转呼为染净依。就是说,第七意识它的我相,不但是带动了自己相应的烦恼,他还有一个很大的影响力,就是说,第七意识的这个我相的执着会影响到六转——前六转识,这是个问题。

就是说,你生起我相的执着那也就罢了,但是你生起我相,那么第六识以你为根,第六意识生了别的时候以第七意识为根,那么你生起我相,你作第六意识的根,好了,这件事就有问题了,六转呼为染净依。

如果第七意识是在染位,有一个我相的执着,那么前六识都是染污的,你所造作的业力,善业、恶业都染污了。如果第七意识的我相被破坏了,就是跟二空真如理相应的时候,前六识都是清净的。

所以说第七意识它的功能是六转呼为染净依,前六转识是以第七意识作染净的一个依止,就是以它作判定标准。就是说,我怎么知道我前六识所造的业是有漏、无漏呢?就看第七意识是不是转变,它是前六转识染净的一个依止,所以它的影响力很大,很大,就是它会成为影响到前六识染净的一个差别。

这是一个消文,我们看蕅祖的注解。我们也是分成两段来解释,先看第一段,第一段蕅祖把恒跟审这两种功能以八识来加以简别。请看第八识:

第八识恒而不审。

第八识的明了识能够昼六时、夜六时,昼夜六时去观察它的根身器界种子,它的相分。但是它不能够审,它不能够深入地去观察它所攀缘的根身器界种子的一个详细的相貌,不可以。它只是一个很概略的认识而已,不能够深入地观察。

第六则审而不恒。

第六识它不管对于染污的五欲境界,还是对于佛法的这种清净的所缘境,都能够深入观察,但是第六意识不能够恒常相续,它有时会要休息的。

我们第六意识一天一定要睡觉的,要睡觉几个小时的,一般来说要四个小时。你第六意识你都不让它睡觉,它就要昏沉了,他就比较昏沉了。所以第六意识因为它的本质就不能够恒常相续,它不像第七意识,所以它的本质一定要休息的。第六意识这个明了性它需要休息的,它不能够恒常的,但是它是审。

前五则不恒不审。

前五识它不能够恒常相续,它也不能够深入观察,因为五识的生起有赖因缘,我们前面也说过了,眼识九缘生,耳识唯从八……后三五三四,前面的因缘,要有各式各样的因缘。一个因缘不具足,前五识就不能活动,所以它的活动是不恒也不审。

唯此第七末那,于有漏位,恒审思量,非我执我。此妄执之我相,无始随逐,无时暂舍。

那么就这样一比较起来,只有第七这个末那识,在凡夫的有漏位它的功能,第一个恒,第二个审,恒审的思量。在一切法毕竟空无我、无我所当中它捏造了一个我的相貌出现,非我执我。这个我相是偶尔出现呢,还是经常出现呢?

此妄执之我相,无始随逐,无时暂舍。

说这个我相它一出现以后,无始劫来随逐有情,就跟随着我们凡夫众生。你到天上去作一个天王——哎,我是一个天王。天王的福报享尽了,到人间里面作一个乞丐——哎,我是一个乞丐。要到地狱去受刀山油锅,这件事情是谁受刀山油锅呢?我在受刀山油锅。就是凡夫的心情,不管是日,不管是夜,不管是受可乐果报,不管是受不可乐果报,他的心情就是认为有一个我。就是不管对不对,他就是这样认为的。

所以无始随逐,无时暂舍,这件事情从来没有休息过的。这样的我执会出现,也正是第七意识的恒审思量它所捏造出来的。它这样子的情况,这个我相的出现,所以:

有情日夜昏迷,不能自拔也。

有情众生不管是白天,不管是晚上,不管是善念,不管是恶念,不管是可乐果报,不管是不可乐果报,他的造作、他的受果都在昏迷状态。这种昏迷状态,假设没有遇到清净的佛法是不能解脱的,没有一个人能够发现这样的相貌,没有一个人知道的,不能自拔。不能自拔就是不能解脱这个我相的执着,不可以的。

这个是讲到第一段,恒审思量我相随,使令有情日夜镇昏迷。

关于这个我相,这是一个很重要的观念。我们看这个附表第七,我们根据《成唯识论》把这个我执、法执的相貌把它加以说明。

佛法的传承,有些是共于世间的善法以及外道的,有些不共的。就是在佛法的教授当中,关于布施、持戒、忍辱、精进、禅定,这些教授有些也是共于世间的善法的,但是对于我执跟法执的传承,这是佛法不共外道的,外道讲不出这样的话出来,讲不出我执跟法执的相貌,讲不出来,这个是佛法的特色,也是一种不共外道的传承。

先看这个我执。这个我执分成分别我执跟俱生我执。

我们看这个经典上说,观自在菩萨行深般若波罗蜜多时,照见五蕴皆空,度一切苦厄,照见五蕴皆空。这个照见五蕴皆空这句话,你只是这样观察,你还不能修止观的,不可以的。

我们看《阿含经》也经常有这样的话,佛陀告诉我们,观察色毕竟空无我无我所,受想行识毕竟空无我无我所,很多很多这样的话。但是你照着这样照见五蕴皆空这样念过去,修止观还不够。修止观你一定要把这个什么是我的相貌要弄清楚,你用这样的相貌来观察,色是不是有这样的相貌,受想行识有没有这样的相貌。所以你要了解这个我是什么样的相貌,你才能够知道为什么说无我,佛法讲无我是在讲什么事情。所以你对这个我的认识是很重要的。

这个我在唯识学它的定义是说:常、一、主宰,名之为我。它有三个相貌。

第一个,常。它必须要恒常住,昼三时、夜三时它要经常存在。你在地狱的时候那个我要存在,你到了人天那个我要存在,它不能够有断灭的情况。第一个,我要恒常住。

第二个,一。它不能有变化,你小时候的我跟长大的我要一样,你今天的我跟明天的我也要一样,这个我就是不能有变化。你说我到天上去了,换了一个果报,但是这个我应该是不能变化的。就像说,我今天住了一个房子,这个房子破旧,我不要了,我换了一个新房子,但这个人不能变化。我前几年住的房子是有变化,但是那个人是不能变化的。所以我这个相貌,第二个要一,不能够有变化性。

主宰,你要能够自己作得了主,要有主宰性。你说我不喜欢老病死,我就能够就不喜欢老病死,我不受老病死的干扰,就不受老病死的干扰,要有一种独立自主的体性,要能够自主。

这个叫作我,这才能够合乎我的体性,要有常、一、主宰,这三种情况都要具足的。

我们先看这个分别我执,先看它的一个名称,解释它的名称,为什么叫分别呢?

谓由现在外缘力故,非与身俱,要待邪教及邪分别然后方起,故名分别。

这种常一主宰,我们现在要不修我空观法空观来对治这个第七意识的恒审思量,就讲我们现在好了。我们现在的心情就是有一个我,我在听闻佛法。这个我是怎么有的呢?由现在外缘力故,现在就是今生,你出生以后,从小时候接受很多的教育,很多的环境的熏习。非与身俱,这个不是我们一出生就有的。要待邪教,就是你要接受一些思想,我们在小时候接受教育都是——我是一个人,我应该怎么样,我不应该怎么样。我们经常串习这个我这个名言,然后从这样一种邪教,跟邪分别,有时候我们也会自己在一边打妄想,不断地去分别,然后就把这个分别我执生起来。

就是说它是由现生的邪教以及自己的邪分别,才生起一个常一主宰的我的一个相貌出现。它因为是由现生的分别,所以安立作分别我执。

再看它的种类。它的种类主要有两个,第一个是即蕴计我,第二个是离蕴计我。先看即蕴计我:

缘邪教所说蕴相,起自心相,分别计度,执为实我。

邪教所说的这个蕴相,佛法把一切的蕴把它归到成五蕴,就是我们这个生命体,不管你是一个诸天的生命,或者是一个地狱的生命,都具足五蕴,就是色受想行识。这个色是一个物质,是一个质碍,没有明了性,受想行识是有明了性。我们就从这样的蕴相里面生起一个自心的相貌,于这样的自心相貌分别计度以为实我。

这个即蕴计我,是一般的凡夫是这样的状态,就是就着我们现前的这个五蕴执着是我。

要是心比较粗的人,多数是执着这个色蕴是我,这个色身——我老了,我病了,我死了。其实是色身死了,但是我们总是觉得:哦,我死了。执着色身是我的人就会有什么思想呢?就有这个断灭见的思想,因为你认为色身是我。

什么是我?这个身体就是我。所以当这个身体病的时候,就说,哎呀我病了,我也老了,最后我死掉了。所以执着色身为我的人多数都是断灭见的,以物质为我。不过这种人一般是心很粗的人,有一点哲学思想的人都不会有这样的看法。

要是外道当然他是更高级了,他不会执着色身为我,他知道这个色身是一个四大假合的一种血肉而已,它是没有明了性的,不能说是我。

那么,什么是我呢?受,色受这个受。你说为什么有一个我呢?因为我能够受用果报嘛。我有快乐的感受,有痛苦的感受。你说这一顿饭是谁去吃呢?我去吃的。因为为什么?我这一念心跟那个饭一接触的时候,有一种乐受,那个受就是我。谁去承受这个果报呢?我,我去承受果报。外道用这个受蕴为我的人很多,你看《成唯识论》,很多的外道执持受就是我。

色、受、想——想蕴为我的人也是有,不过想蕴为我的这个人,一般来说个性比较淡泊了,他不会从这种五官的感受来认为是我,他那是一种思想的我——我思故我在。你说为什么有我呢?因为我可以思考事情,我可以思考事情所以我是存在的。这个生命体一定有一个我,要不然谁能够思考呢?

色受想行识。执着识蕴为我的人多数要有禅定了。八识的心王它是不善不恶,无记性的这个明了性为我,多数是有禅定才会执着识蕴为我。总之就是在这个五取蕴,在五蕴当中的每一蕴里面生起一个我的执着。

《成唯识论》的论师在破这个即蕴计我是很容易的,因为五蕴的生灭相是很明显的。

你说色身是我,你昨天的色身跟今天的色身不一样的,你十年前的色身跟现在色身不一样,怎么说是恒常住不变异?我是不能有变异的,这个是表示那个我是不存在的。

你说思想是我,你上辈子是一个大梵天王,统理所有的诸天,内心的心情跟现在的心情是不一样的。你现在是一个人,小老百姓,你的心情,你的思想跟现在的思想是不一样的。你今生是一个男人,你下辈子变成一个女人,你的思想也不一样。女人就是以家庭为主,你是以女人为你的思想的中心。

所以我们这个思想是会变化。这五蕴是随业力的熏习就会变化,所以说这个即蕴计我是容易破坏的,很容易就破坏掉的。这个是就着这个五取蕴的每一个蕴的相貌,执着它是常一主宰,认为这是一个我。这是一种。

其次呢:

缘邪教所说我相,起自心相,分别计度,执为实我。

这个就是离开了五蕴另外有一个我,这个多数都是数论派。离蕴计我,数论派这个我相,它有一个专有名词叫自性。这个自性是怎么来的呢?

数论派的祖师得到了四禅定,他进入这个四禅,这个四禅的定当中又叫不动定,他已经没有寻伺,没有出入息,没有苦受、乐受、忧受、喜受,这一切的感受都不存在了,内心就是那一念的明静不动,也可以说是迥脱根尘,灵光独耀。这个时候他那个粗重的心识都停下来了,就是那一念明静的心现前。

这个时候他就认为,哦,这个就是真我出现了。那么他就以这个为自心相,分别计度执为实我,就认为说,这个自性是常住独存、受用万法的。说这个色受想行识是老病死的,但是另外有一个自性是不老病死的,它住在五蕴里面来主宰我的生命。

这个时候《成唯识论》的论师就问,你这个自性的相貌是什么?请你讲出来。你说我的相貌是明静不动犹如止水,但是这个地方有问题,就是说你入定以后,你第六意识跟定相应是明静不动,但是你出定以后明静不动消失掉,那么你这个明静不动的状态不是恒常住的,也不是不变异的,可以随因缘变化的。可见得你讲的那个自性不是我,因为你的定一失掉以后那个相貌就失掉了。

所以这个是很容易被破掉的,就是你讲不出一个相貌,你讲出一个相貌一定是受因缘改变的。你讲不出一个相貌是能够离开因缘而独立存在,它不受因缘干扰,你造了善业它也是这样,你造了恶业它也是这样,讲不出这个相貌。所以说事实上这也是一种执着。

离蕴计我就是缘邪教所说我相,起自心相,分别计度执为实我。这两种种类。

看它的伏断;

此二我执,粗故易断。初见道时,观一切法,生空真如,即能除灭。

这两种我执,都是由第六意识的分别所生起的,这个是很粗的,是容易断除的,是在一个菩萨见道位的时候,这个时候依止禅定的力量,观一切法生空真如。这个生空真如就是众生的五蕴——众生五蕴皆空的这种真如理相应了,就把这个分别我执给除灭了。

这分别我执主要的是由今生的邪教、邪分别所产生的。

我刚出家的时候,看莲池大师的开示,他说久居高位不祥,说一个人,不管是世间人还是出家人,你经常处在高位,你经常做董事,出生的时候你就继承了父亲的职位做董事长,或者年轻的时候就做方丈和尚,做**师,这件事情不吉祥。

我那个时候不懂,为什么久居高位不吉祥呢?处在高位能够有很多的因缘利益众生。后来我学唯识学才知道,哦,因为这个名言分别,人家经常称你方丈和尚,你这一念心就哦,我是一个方丈和尚,那个名言一次一次地熏习,你这个我就会很重,会比一般人重。就是一个人,居在高位的人,久了以后,由现在外缘力故,你那个分别我执会比一般人重。而这个分别我执重,就带动你爱见痴慢都比别人重,四惑八大相应起,你一切的八大随烦恼也比别人重。

所以这个久居高位不吉祥是说,你久居高位,你除非你修我空观法空观,否则你的烦恼会比别人重,是这个意思。这种都是由分别的,现生的分别而有的。

再看下一个,俱生我执,先看释名:

谓无始时来,虚妄熏习,内因力故,恒与身俱,不待邪教及邪分别,任运而转,故名俱生。

前面的分别我执是由现生的串习而来的,这个俱生就是,不是现生熏习的。那么是怎么有的呢?虚妄熏习,内因力故。

我这句话去查了一些唯识的注解,都没有详细解释,《成唯识论》讲虚妄熏习内因力故,后来我在《大乘起信论》找到答案。

《起信论》说,我们这个凡夫的心,这个真如本来是清净本然,具足体大相大用大,具足无量无边的恒河沙的性功德。这清净本然周遍法界的情况之下,一念不觉,一念不觉生三细,境界为缘长六粗。就是我们这个真如本性,真如不守自性,一念妄动以后,那一念的动,动相,就是这个虚妄熏习内因力故。它不是外在环境的刺激,不是外在别人的名言的分别,而是你这个真如在无我无我所当中,不觉念起,突然间忘失正念了,忘失正念就生起念头了,这个就是虚妄熏习内因力故。这个不是外在环境的,这是自己的真如不守自性的。

这样子以后有什么事情呢?恒与身俱,不待邪教及邪分别,任运而转,故名俱生。所以这个俱生是很微细的,它生生世世跟着我们在一起,不必经过邪教及邪分别,任运而转,所以叫俱生。这个俱生就是一种自性执,就不像前面那么粗的常一主宰。

我们总认为生命是有自性的,有自性这句话我们的确要了解,什么叫有自性?你说你的生命有自性跟没有自性,比如说我们看到这一盆花——我们要以凡夫的心情,不要以佛法的观——你不修观的时候你看到它,你一定认为这个花的相貌、花的作用是它自己生起来的,就是说,花它自己能够生起它自己的性质,它自己可以,它有独立的体性。但是我们要入观以后,哦,知道因缘所生法,我说即是空,这个花不是它自己能够生起的,它要因缘而有,它不能够自生。诸法不自生,亦不从他生。

就是说,我们看到一盆花,哦,它有自己的性质,它自己能够生起它的性质,它有独立的体性。但是我们一入观就知道,这个不是,它要有业力的因缘才能够生起。我们对自己也是这样,我们认为我们现在的色受想行识都是有自性的,我们这一念明了的心都是有独立的体性,不必因缘就可以生起,这个就是自性执。这个是说明俱生我执就是它不需要邪教跟邪分别就能够生起的。

种类:

一、常相续,在第七识,缘第八识,起自心相,执为实我。

这个俱生我执一种相续的情况是在第七意识,它恒常地去攀缘第八识的见分,生起一种自心的相状,执着它是真实的自我。就是说,我们第七意识认为第八识的见分是有自性的,它离开了因缘所生法有一个独立的体性的。

二、有间断。在第六识,缘识所变五取蕴相,或总或别,起自心相,执为实我。

这个俱生的我执其实多分来说是指前面,就是第七意识的,出现在第七意识,不像分别的,分别的出现在第六意识。有时候也会出现在第六意识,但是这个第六意识其实还是在受第七意识的影响,因为第六意识以第七意识为根,所以第七意识的我执的气氛也会传染到第六意识,所以在第六意识也会缘识所变的五取蕴相,或者是五取蕴的和合,或者五取蕴的个别相,生起自心相执为实我。不过这个很微细了,很微细。

伏断:

此二我执细故难断,后修道中,数数修习胜生空观方能除灭。

这个不是我们现在该断的,这个是在修道位。从见道位以后,这个时候再生起殊胜的这种众生皆空的空观,照见五蕴皆空的那个空观,方能除灭。

这个分别我执它的相貌主要是根据这个五取蕴,或者离蕴计我,或者即蕴计我,它的一个相貌是就着五蕴。俱生我执多分来说都是出现在第八识的见分,就是第七意识去攀缘见分,执着那个是有自性的我,这两个是不一样的。

你们大家有没有问题,讲到这个我执的相貌。

回答问题一

五取蕴就是五蕴。五蕴为什么加个取呢?因为我们凡夫对这个五蕴会生起执着,会加一个取。我们会认为,一般来说,一般对五取蕴,会认为这个色受想行识,会认为识蕴就是我,然后色受想行是我所,是我所受用的。一般是这样,以识蕴为自我。以识蕴为自我多分还是以第六意识为我,然后以第六意识为自我,然后去受用这个色受想行,这样子的,多分是这样子的。

回答问题二

数论派它是六师外道,当时印度的六师外道的一个。

这个十二因缘,我们讲一下好了。这个十二因缘,十二因缘有两种说法。一般的说法,我先讲一般的说法——无明缘行,行缘识,识缘名色,名色缘六入,六入缘触,触缘受,受缘爱,爱缘取,取缘有,有缘生,生缘老死忧悲苦恼。

一般来说这个十二因缘是讲三世两重因果,无明缘行是过去,过去的因,烦恼跟业力。烦恼、业力创造了今生的识、名色、六入、触、受——今生的果报。由今生的果报又生起爱、取,又等到成就了这个有,就是一种业力,由这个有去得一个生命,下一期的生命,有这个生就会老死。

在《成唯识论》讲十二因缘它不是这样讲,它那个是有一般的说法,它实际是讲两世。《成唯识论》讲这个十二因缘,第一个无明就是我执、法执,就是根本的、分别的——俱生的、分别的我执跟法执。这个无明它一动以后就会产生行,这个行包括一切的烦恼跟相应的身口的现行,就是身口意的现行都是了,当然主要是先要发动烦恼,烦恼的现行引生身口的现行。这些都是行,可能是善,可能是恶。

这个时候会产生识,识、名色、六入、触、受,这个时候它都约种子,就是你这个时候熏习的一个种子,一个有漏的种子。只要你依止无明所发动的业力,都是一个种子。这个识,识种都是有漏的,可能是一个天的识种,也可能是一个人的识种,也可能三恶道的识种。这个名色、六入、触、受,这种快乐的感受、不快乐的感受,这个都是种子位。但这个种子还不能得果报,要到爱、取,就是临命终的时候要有爱取的烦恼来滋润,就是这个种子要有水去滋润才能开花结果。

所以你平常造了这个业以后,它都是用种子的功能保存下来。到了爱取的水一滋润,就变成有。这个有跟前面的识、名色、六入、触、受就不一样了,就是前面这五支的种子经过爱取以后,它的势力已经能够得果报了,这叫有。经过爱取滋润以后的种子叫有,就是这个种子能够开花结果了。这个有的时候就是一定要去得果报了,就是生。如果你前面的行是一个善业,就到可乐的地方去得果报;如果是一个恶业就到不可乐地方得果报,就是生。

有生一定会老死,除非你不生,否则你一定要老,一定要死。所以这个《成唯识论》的十二因缘说法是讲两世。不管是两世三世,都是无明发动的,就是说,我们的生命相续不是上帝创造的,也不是自然而有,就是我们这一念的无明,就是我执法执相续而有的。

这个是讲到我执的相貌。还有没有问题?

回答问题三

这个一念不觉的原因,一般来说,我们为什么会变成凡夫?这件事情,一般我们佛法,佛陀的态度是不去探讨这个问题的,无始劫来就会有这种情况。它是这样,你看《涅槃经》佛陀有作一个说明,说一个人中了毒箭,中了毒箭以后,他是应该去分别说这个箭是谁射我的呢?是男人射我的?是女人射我的?这个人是哪一个种性呢?是刹帝利呢,还是婆罗门呢?你去分别谁去射你,这个箭毒发就死掉了。

佛陀意思就是说,你已经中箭以后你重点要把这个箭拔起来。就是说,我们现在已经一念不觉了,要怎么把这个无明的相续给熄灭掉,不要让它再无明,不要再相续了。

我们看这个经典,大乘经典经论里面,对这个为什么会有众生出现似乎是找不到答案。但是怎么从众生转成佛道,返妄归真,那到处都是,很多法门,是这个态度。所以我们为什么会有众生,似乎在修学佛法不重要。重要就是说你现在中箭以后怎么去拔箭,怎么把这个无明给熄灭,是这个态度的。

好,我们先下课休息十分钟。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