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看书神 > 其他类型 > 八识规矩颂 > 第1章 第1集《八识规矩颂》

八识规矩颂 第1章 第1集《八识规矩颂》

作者:妙音0 分类:其他类型 更新时间:2024-05-03 18:17:28 来源:文学城

《八识规矩颂》 监学法师、诸位法师、诸位同学:阿弥陀佛!

这次学人很欢喜有这个因缘,来跟大家共同地学习《八识规矩颂》。

我们在修学菩萨道的过程当中,我们第一个工作就是要发起菩提心。换句话说,我们在凡夫位的时候,内心当中就要发起上求佛道、下化众生的一种希望,一种愿力。那么我们内心当中希望能够成就佛道,我们也希望一切众生都能够成就佛道,就是成就自利的功德跟成就利他的功德。

但是我们在朝向这样的一个目标的时候,我们会发觉,会有一种障碍,就是我们一个凡夫位的菩萨内心当中有很多的烦恼,有贪烦恼、瞋烦恼、高慢心、嫉妒心、散乱心、放逸的心,有各式各样的烦恼。那么这些烦恼遇到染污的境界的时候,它就会生起活动。那么我们讲烦恼障,当这些烦恼活动的时候,它就障碍我们上求佛道,也障碍我们去利益众生。所以我们在一个凡夫位的菩萨,在一个有漏的境界,经常地学习佛法,经常地思惟佛法,来加强我们心中的正念,来破除我们心中的烦恼障,这件事情的确是很重要。

佛在世的时候,有四位比丘,这刚出家的比丘,出了家以后当然是修习戒定慧,但是有时候就会放逸,放逸的时候大家在一起谈到过去那些得意风光的事情,内心就欢喜,就大笑。大笑的时候,佛陀天耳遥闻,就来到了这四个比丘的地方。佛陀就明知故问,说:你们刚刚在笑什么呢?这比丘就如是如是地向佛陀报告,佛陀就种种的呵责,呵责以后讲了四句偈,说:

常在燃烧中,何喜何可笑?

幽暗之所蔽,何不求光明?

佛陀在呵责我们一个凡夫的境界,内心是一个惑业苦——烦恼的火、业力的火、果报火。这个烦恼的火、业力的火、果报火就像森林起火一样,从东边烧到西边,从西边烧到南边,无量劫的生死的火是不停止的,热恼不安,常在燃烧中,加一个常,就是说这个火是不能停止下来的。我们内心当中有惑业苦的这个火,这件事情有什么好欢喜、有什么好笑的呢?这个火都还没熄灭,你有什么好高兴、好得意的呢?

那么这个火是怎么来的呢?它不是上帝创造的,也不是自然而有的。幽暗之所蔽,是由于我们心中的无明,一念的无明所创造出来。那么怎么去消灭这个无明呢?何不求光明?就是用清净的正法的多闻熏习、如理思惟,来慢慢地、慢慢地消灭心中的无明。心中的无明消灭了,内心的光明显现的时候,这些烦恼的火就停止下来,就是到了清凉的涅槃的彼岸。所以说我们加强心中的正念,的确是我们发了菩提心以后一个很重要的工作。

我们这学期的唯识的课程,是有两个部分,上一个部分我们研究《百法明门论》,这一个部分是研究《八识规矩颂》。《八识规矩颂》是玄奘大师到印度去取经回来以后,他根据印度的十大论师编成了一部叫做《成唯识论》,就是以十大论师的这些教义。成,就是成立,成立唯识的教义,《成唯识论》。《成唯识论》有十卷,玄奘大师编完以后觉得文繁义广,不是一般人所能够理解的,所以他编完《成唯识论》以后又造了《八识规矩颂》,来总持一部的《成唯识论》。

那么前面的《百法明门论》,它是广泛地探讨一切法的别相跟总相:

何等一切法?云何为无我?

何等一切法就是包括了心法、心所有法、色法、不相应行法跟无为法,这广泛说了一切法的差别。云何为无我是讲这一切的差别当中都是补特伽罗无我,也都是法无我,都是跟我空、法空相应,换句话说,我空、法空是一切法的总相。

那么这个《百法》它是广泛地探讨诸法的总相、别相,但是《八识规矩颂》它是就着心法来讨论,就是在心法当中,八识心王,把它作一个深入的探讨。因为在唯识的教义当中,虽然广泛地探讨万法,但是唯识强调万法唯识。也就是说,一切法的本性是毕竟空,那么为什么会有十法界的染净因果呢?就是由于心识的流动。就是你的内心一动,就产生一种业力,这个业力可能是善业,也可能是恶业,它也可能使令你堕落到不可乐果报,也可能堕落到可乐果报。

所以在这个唯识的思想当中,认为心是一切法的创造的因果当中,它是最主要的一个因素。所以我们这个课程等于是把前面的《百法》当中的心王,八识的心王,把它特别拿出来加以深入的探讨。这叫《八识规矩颂》,就是讲这个八识,从凡夫的有漏的八识,讲到圣人无漏的八识的一种转变的过程。这个就是我们整个《八识规矩颂》的一个重要的地方。

好,我们看讲义。

《八识规矩颂》直解,三藏法师玄奘著,蕅益沙门智旭解。

那么这个是玄奘大师所作的,唐朝的玄奘大师,蕅益大师作了直解。好,我们看大科说明,那么我们分成四大科:

甲一、作者略史;

甲二、解释题目;

甲三、随文释义;

甲四、结示劝修。

那么在甲一当中,我们先介绍作者,就是玄奘大师的一个简略的历史。

那么甲二是解释本颂的题目,《八识规矩颂》,总共五个字。

甲三我们随文释义,我们随着这个颂文解释它的意义。那么这个随文释义,这个《八识规矩颂》,它是玄奘大师把这个八识分成了四类:前五识是一类,第六识是一类,第七识又一类,第八识又一类。每一类当中有三个偈颂,总共合起来是十二个偈颂。我们就随顺这个偈颂的本文,来解释其中的义理。

最后甲四,结示劝修,我们跟大家作一个总结跟劝勉。

好,我们今初,先看甲一的作者略史。

甲一、作者略史。

《八识规矩颂》的作者是玄奘大师,我们对于大师的历史,我们主要是根据《大唐西域记》所介绍的,我们把它分成三大科来说明。第一大科是讲到他去印度,他要去求法的一个因缘;第二大科是讲他到印度求法的情况;第三大科是讲到他回国翻译经典的一个情形。先看它第一大科:

唐代高僧,玄奘大师,幼年出家,初学律典,后习《俱舍论》,《成实论》,《摄大乘论》及《大般涅槃经》等诸经论,因叹众师所论不一,验之圣典亦隐显有异,莫可适从。尝谓:去圣时遥,义类差舛,遂使双林一味之旨,分成当现二常,大乘不二之宗,析为南北两道。纷纭争论,凡数百年,率土怀疑,莫有匠决。乃誓游天竺,以问惑辨疑。

那么这一大科呢,是说明大师他为什么要到印度去求法,说明他的一个因缘。

唐代高僧玄奘大师,玄奘大师事实上是生在隋朝的末年,是在隋炀帝末年的时候,但是他的年代多数属于唐朝,所以我们就称他是唐朝。那么大师幼年出家,那么这个幼年出家我们解释一下,他的一个身世。

玄奘大师他的俗姓姓陈,耳东陈,他的祖籍是在河南省缑氏县,就是在现在这个少林寺的附近。他们家的历代的祖先都是一个书香门第,就是读书人。当然古时候万般皆下贫,惟有读书高,读书人多数就做官,学而优则仕。那么他的曾祖父、他的祖父、他的父亲都是在朝廷做官的。那么到了他的父亲的时候,已经到了隋炀帝晚年的时候了。他的父亲是一个县长,做一个江陵县的县长。

那个时候,隋炀帝晚年的时候,整个朝廷就是非常**了,隋炀帝本身也是荒淫无道,下面就是贪官污吏。朝廷**,他的父亲这个人很正直,他发觉自己不能够兼善天下,不能够拨邪返正,只好就独善其身,就辞官归乡闭门读书。因为他父亲的闭门读书,也就等于是把整个心血就花在教育他四个兄弟。玄奘大师是最小的,玄奘大师从小就得到他父亲一些儒学的一些教育,《四书》、《五经》都有很深入的研究。从这个传记来看,玄奘大师从小的时候,他虽然是老幺,最小,但是这个人个性很稳重,不喜欢讲话,也不喜欢跟人家嬉笑。对一切法的这些义理,各式各样的事理,他欢喜深入地去思惟观察。他是这种个性,个性很沉默寡言,但是喜欢思惟,个性也是一板一眼的,他就这种个性。

他在十二岁的时候,就跟他哥哥就出家了,他哥哥先出家,他也出家了。出家以后是在洛阳的净土寺。那个时候的洛阳是一个文化很高的地方,各式各样的法师,文化文人都聚集在那个地方,所以他刚出家,他十二岁出家的时候,因缘很好,他就在洛阳净土寺听过几个法师讲一些经论,包括《俱舍论》,这个是小乘有部的阿毗达磨的一个很重要的论,天亲菩萨造,《成实论》是属于经部的。这个都是属于有部的思想,都是属于小乘的思想。《摄大乘论》跟《大般涅槃经》,这其中他对于《摄大乘论》有很大的欢喜心。在这个传记上看,他那个时候十三岁,听了慧远法师讲《摄大乘论》了以后呢,听了以后就全部融会贯通,慧远法师就命令他复讲,十三岁就复讲《摄大乘论》。换句话说,我们从大师的传记看,他老人家从十二岁到十七岁,这整个政局还算很稳定。虽然隋炀帝晚年政治**,但是那个时候还算稳定,所以他那个时候得到很完整的教育。他到十七岁的时候,这政局就有了变化。

说这个隋炀帝当太子的时候是一个晋王广,杨广。他的父亲隋文帝把南北朝统一以后,隋文帝这个皇帝是好皇帝,勤政爱民,自己很勤俭,他自己的生活用的很简单,但是对老百姓的生活照顾得很好。

刚开始隋文帝是立他的哥哥做太子,但是这个晋王广,杨广这个人心机很重,买通了隋文帝旁边的大臣,就说他哥哥要叛乱,他的父亲就把他哥哥给废掉,就立这个晋王广。到了隋文帝晚年的时候生病,这个晋王广就用毒药把他父亲给害死了,害死了就做皇帝了。

做皇帝的时候,这个隋炀帝做太子的时候他多数还是有学佛的,他还跟智者大师受过菩萨戒的,但是人,就是这种境界,富贵求道难,他当了皇帝以后就开始放逸了。放逸了以后,这当中他三次东征高丽都失败,使令整个国库都亏损很多。他又造了很大的一个运河,把整个国家,中国南北把它疏通,自己的生活也是很放逸,所以到最后晚年的时候,老百姓的生活就非常贫困了。

老百姓生活贫困了,吃不到饭的时候就造反,这个时候各路的英雄好汉就集聚起来造反。造反的时候,至少他还在,皇帝还在,还能够维持一个局面。但是到最后隋炀帝实在是太过分了,被他手下的一个将军给杀死了。所以这个世间上实在是因果,他把他父亲给杀死了,他也被他的部下杀死。杀死的时候就是在玄奘大师十七岁那一年,这个时候各路英雄好汉就开始要逐鹿中原了,因为那个皇帝死掉了。这个时候逐鹿中原,洛阳就是他们必争之地,所以玄奘大师这个洛阳净土寺就是非常不安定了,老百姓就往外逃亡。当然这个时候也不能够听经,政治不稳定。他们就听说在各路英雄好汉当中,有一个叫李渊,就是后来的唐高祖李渊,他占据在四川的地方,这个人他统领的地方非常的安定,他跟他的哥哥长捷法师就到了四川去了。

等到四川的时候也发觉也不对劲,后来就到处的流浪,所以他十七岁到他二十一岁这四年当中,从传记看,他也没有学习什么多少经论,就是在流浪,东跑西跑。那个时候隋炀帝已经死掉了,整个政局不稳定。到了二十一岁这个时候他受了大戒,受了大戒以后这就开始登座讲经。

登座讲经的时候就有一件事情发生了,我们看:

因叹众师所论不一,验之圣典亦隐显有异,莫可适从。

大师在早期听经的时候,他是小乘的也听,大乘的唯识也听,性宗的也听,但是等到你讲经的时候你就必须融汇贯通。当他要融汇贯通的时候就发现了一个问题,因叹众师所论不一,就是同样一部论,同样一部经,去看诸师的注解,那么每一个人的注解不一样。去看看经文,验之圣典亦隐显有异,这部经强调这个观念,那部经强调那个观念,莫可适从。这个适从,就是没办法遵循、依从,不晓得是谁对谁错。他这种感叹是在二十一岁正式登上法座以后,就发现了在学习经典当中有这样的矛盾存在。

尝谓:去圣时遥,义类差舛,遂使双林一味之旨,分成当现二常,大乘不二之宗,析为南北二道,纷纭争论,凡数百年,率土怀疑,莫有匠决。

那么他就经常有这样的感叹,说去圣时遥,距离佛在世的时候实在是太久远了,经典辗转地流传,使令这个义类,就是这些义理呀,有很多的偏差,舛就是乖违,跟原来的本意,佛的本意有一点乖违了。那么怎么乖违法呢?

遂使双林一味之旨,分成当现二常;大乘不二之宗,析为南北两道。

这个双林就是佛陀灭度的地方,这个双林,佛陀是在两棵树的中间,比喻佛陀的大般涅槃是空有无碍的,也是即空、即假、即中的。佛陀的大般涅槃的境界是同一个法味的,三世诸佛同一个法味的,但是分成了当现二常。大乘不二之宗,大乘的宗旨是空有不二,但是变成南北二道。这个地方我们解释一下。

唐朝初期的时候,大乘的佛法分成南道跟北道,南道的观念是讲真如缘起,北道的观念是讲阿赖耶缘起。强调南道的是讲现常,阿赖耶缘起是讲当常。

这句话意思是说,一切法的生起是依真如受熏,就是真如清净本然,受这个染净法的熏习,变现十法界的差别因果,这样的观念就是现常。就是说,既然一切法是真如所现,那么凡夫的惑业苦现在就是真常,你在这惑业苦的无明当中,现在就是清净,那么这个就是现常,不必等到把烦恼去掉,当下就清净。

那么从阿赖耶的观念不是这样,阿赖耶,阿赖耶是会生灭的,它会刹那刹那生灭,那么它受了前七转识的业力的熏习,它会变成善也会变成恶。那么阿赖耶本身不是常住,是当常,当来常住,就是说你现前这一念无明的心,现在不是真如,但是你慢慢慢慢用戒定慧来熏习它,它就能够慢慢慢慢将来能够转成真如,这是当常。

那么这两种思想,在当时就是分成南道跟北道,这两种思想在玄奘大师内心当中产生很大的激荡。那么这样的纷纭争论呢,凡数百年,这个不是现在才有,是从北魏孝文帝呀,一直到贞观年间呢,这个几百年的时间,率土怀疑。这个率就是广大的意思,就是不是某一个地区是这样怀疑,全部的中国佛教都有这样的怀疑。

莫有匠决,没有一个人能做一个正确的判断抉择。可能那个时候大师是没看过智者大师的五时八教,智者大师的意思,这个当常和现常是可以融通的呀。

智者大师他根据《涅槃经》的思想,《涅槃经》的思想,佛陀讲一个譬喻:说一个人有这个乳,乳酪的乳,他没有醍醐,但是你问他有没有醍醐,他可以作两种回答,他也可以说有,也可以说没有。你问他:你家里有没有醍醐呢?他说没有也可以,因为他有乳,不是醍醐。那么他要回答有也可以,为什么?因为他这个乳慢慢炼就能够成就醍醐,当来有醍醐。那么对望着当来来说呢,他说有醍醐也对,他说没醍醐也对。因为对望着今现在来说,它的本质是乳,不是醍醐,但是乳跟醍醐是一味的,它慢慢慢慢地炼,它就能够成就醍醐。

所以说,这个阿赖耶,其实它的本质就是真如,那么它一念迷就变成阿赖耶了,你慢慢慢慢用这个清净的正法,闻所成慧,思所成慧,修所成慧,慢慢地熏修,阿赖耶就能够转成真如,所以这两个思想是可以一致的。

但是在当时的时候呢,率土怀疑,莫有匠决。大师是一个有志向的人,他有这样的怀疑,他也不能够随便地放弃,乃誓游天竺,以问惑辨疑。他就是因为这样的因缘,要到印度,就是佛教的发源地印度,把心中的疑惑跟疑情好好地辨别清楚。

所以这个人的志向是很重要,有些人学经论有问题他无所谓,一天过一天;有些人有问题他不可以,一定要处理。所以这个玄奘大师乃誓游天竺,以问惑辨疑。他到印度去呀,不是去观光欣赏风景,主要的是要解决心中到底是当常还是现常的一个疑惑。

那么这一大科等于是把大师的整个他过去修习经论的情况,以及他发生的各式各样的障碍,立志要求法,这一段是讲这个大意。

我们再看第二段,正式讲他到印度求学的情况。

师于贞观元年西行,孤身经历八百多里沙河之艰难,越过新疆,进入印度,于摩竭陀国那烂陀寺,戒贤论师门下,学《瑜伽师地论》、《显扬圣教论》等,凡经五年,其后遍游五天竺,历谒名贤,叩询请益,兼通大乘空有二宗及小乘法要,共十二年。时戒日王,于曲女城举办法义辩论大会,邀请佛教大小乘僧及婆罗门学者共七千多人,推大师为论主,师先阐扬大乘法义,并立《真唯识量》,十八日中竟无人能发言难之。会后戒日王及十八国国王,皆奉师为国师,并颁与大乘天之尊号。

那么这一段讲到大师到印度求学的情况。

师于贞观元年西行。大师是在二十一年开始升座讲经,二十一年,他总共在中国讲了五年的经,讲到二十六岁。二十六岁他实在是觉得应该要去把这个心中的疑情给它弄清楚了。就是贞观元年,那个时候是二十六岁的时候,他就孤身经历了八百多里的沙河的艰难。

因为那个时候唐太宗,贞观就是唐太宗,唐太宗刚即位的时候国家还不太稳定,唐太宗下令,人民不能够随便外出的。那么刚开始大师要到印度取经,在佛教界很多人都知道,也本来很多人要跟去,但是因为几次的失败以后,都被抓回来,又被抓到洛阳去了,所以他下定决心孤身前往,一个人去,避免这些各式各样的障碍。队伍太庞大了,目标太明显,所以他只好孤身一个人,那他骑了一匹马,带了一些干粮跟水,经过了八百多里的沙河。

这个沙河其实就是沙,不是河,就是那个沙漠,非常的广大无际,你往前面看是沙漠,往后面看也是沙漠,所以把它形容作河,广大无边的意思。这个沙河,它的情况就是说,草木不生,水源枯竭,那个地方是没有水,完全没有水,表面上没有水,地底下也没水,草木不生,乃至于天上的这些鸟类也很少。那么这个时候大师,他只能够依据这个地上那些枯骨,人死了,这个倒在地上的方向,来辨别他要去的方向。这当中呢,到了晚上的时候,有很多的妖魔鬼怪出现,这沙漠当中,这个时候大师就是念观世音菩萨圣号,还有诵《般若心经》。

当他经过八百多里的沙河的时候,到了最后一半段的时候,他的水就全部用完了,用完了得不到补充,这个时候他五天五夜没有喝水。没有喝水的时候,全身就像火烧一样,周身如焚,两个眼睛就发黑,到最后就倒在沙河上了。倒在沙河上经过一段时间以后——人有愿力的时候护法龙天是不会放弃你的,就出现一个数丈高的金刚力士,这个金刚力士就大声地呵斥,说:你这不是要到印度去取经吗?怎么躺在这个沙漠上呢?突然间他就醒过来,醒过来的时候精神就好一点了。好一点以后呢,这只马突然间有一点变化,它就一直往前跑。跑了十多公里,就在完全是一个沙漠当中,就出现了一个绿洲,很多的草,上面有很多水。他就自己喝饱了,那个马也喝饱了水,把这个皮囊也装了很多的水。这样的一个情况,他才通过了八百多里的沙河。当然从历史的考据,这个绿洲怎么能够出现呢?这也是一个很大的一个奇迹了。

总之他就是经历了八百多里的沙河的艰难,越过了新疆,进入到印度去了。那么我们看大师的整个过程,这个八百多里是他最大的障碍,到后面的话呢,就不是一个多大的障碍。最大的障碍在这个地方,八百多里的的沙河。

最后到达印度的时候,在摩竭陀国那烂陀寺,戒贤论师门下学《瑜伽师地论》、《显扬圣教论》等,凡经五年。那么到了印度的时候,他是到那个那烂陀寺,是印度最大的寺庙,这全国的高僧都在那个地方,那么在这个戒贤论师,首座和尚戒贤论师的门下。他到了寺门的门前的时候,用长跪的方式,长跪合掌的方式,他是以长跪的方式前进的,就匍匐前进到戒贤论师的座下,表示求法的恭敬。他在这个当中主要是学《瑜伽师地论》一百卷。戒贤论师在五年当中为玄奘大师讲了三遍的《瑜伽师地论》,讲了三遍。

这个瑜伽,我们也说过,瑜伽就是翻成相应。就是说呢,它这里面的教法讲到三乘的境、行、果。它的境、行、果都是相应于涅槃的。这个境、行、果我们解释一下了。

这个《瑜伽师地论》的根本就是在第一分本地分,有五十卷。五十卷古德分成唯识境、唯识行跟唯识果。

这个唯识境呢,是讲什么事情呢?讲这个凡夫这个杂染的境界,讲到这个三界九地,这凡夫的这些惑业苦的境界,这个就是唯识境,都是阿赖耶所变现。那么唯识果呢,就讲佛陀这个清净的功德,有余依涅槃、无余依涅槃。那么唯识行呢,就是从前面的唯识境要转变成唯识果的一个修行方法。

这当中主要是提到两件事:一个是讲禅定,就是三摩多地跟非三摩多地、有心地、无心地,总共有四科,讲到禅定。其次就讲智慧,闻所成地,思所成地,修所成地,闻思修,讲智慧。就是从前面的凡夫的杂染的境界,要转成清净的涅槃,要修习两种功德,一个是禅定的功德,第二个是智慧的功德。

所以这个《瑜伽师地论》,就讲到这三件事:唯识境、唯识行、唯识果。那么这个是弥勒菩萨所造的。那么《显扬圣教论》呢,是无着菩萨他是在论述《瑜伽师地论》的要义,来造了这个论,事实上也是在讲《瑜伽师地论》的内容。

那这当中,他在那烂陀寺待了五年。这五年当中,从传记上来看,大师这五年也可以说是他一生最重要的时候,他把整个唯识的教法可以说完全弄通了,把心中的疑惑完全解开了,奠定他未来自行化他的基础了。这五年是对他太重要了,这五年的这个戒贤论师的座下的学习呀,打下他一个未来菩提道的一个基础。这个时候他是已经到了三十二岁。二十六岁西行,二十七岁到印度,那么到三十二岁这个时候他学习了《瑜伽师地论》。

其后遍游五天竺,历谒名贤,叩询请益,兼通大乘空有二宗及小乘法要,共十二年。

那么他在那烂陀寺五年以后,他并没有马上归国。他就告辞了戒贤论师,就遍游五印度。那个时候印度,佛教还是很兴盛,不过这当中佛教有大乘的佛教也有小乘的佛教,他都一一地跟各界善知识好好的学习,历谒名贤,叩询请益。他那个时候非常的谦虚。

历,就是相续地去参见每一个宗派的善知识,干什么呢?叩询请益。这个叩就是很诚恳,内心很诚恳地向这些善知识请教法义。他就慢慢慢慢地以《瑜伽师地论》作根本,就兼通了大乘的空有二宗。

空宗当然就是讲中观了,有宗是讲瑜伽,乃至于小乘阿毗达磨的这些各式各样的法要,总共是十二年。那么这十二年当中,他不但是亲近善知识,他也参访佛教很多很著名的圣地,地理的那种圣人的这些教化的事迹,这当中我们也可以提出一点来讲一下。

就是他有一天呢,到一个小国。这个印度当时不是一个统一的国家,有十八个大国,又有各式各样的小国。在这个小国当中有一个叫僧伽罗国,僧伽就是出家人的僧伽,罗是四维罗,僧伽罗国。僧伽罗国根据考据就是现在的锡兰。那么这个僧伽罗国,这个锡兰呢,有一个佛牙精舍,这个精舍里面供着佛陀的牙齿的舍利。

那么这当中呢,这个国王是相信佛法的,造了一个纯金打造的佛的金像,跟人一样高。在这个金的佛的头顶上放了一个很价值的宝珠在上面。有一天,有一个贼他就跑到这个佛牙精舍,要偷这个佛陀头顶上的宝珠。那么他一开始当然拿不到,蛮高的,他就拿一个椅子,就爬上去。爬上去当他要去拿佛陀的这个宝珠的时候,佛陀的身体就不断地升高,升高他就把椅子换掉,换一个楼梯去拿,他佛陀的头也是升高。那么他一次一次得去换这种高的东西,总是拿不到。

这个贼也是学习过佛法,他想,他说:哎呀,佛陀过去生行菩萨道的时候难舍能舍,舍这个头目手足,原来这件事情是假的。我跟佛陀拿一个宝珠,佛陀都不给呀!佛陀行菩萨道这件事是假的。那么他动这个念头以后,佛陀的头就开始往下垂了,就垂到他的手上,这个头就低着,那么他就把这个宝珠拿起来,就拿走了。

拿走以后他就拿去卖掉,这件事情,大家都知道这个是佛陀头顶上的珠子嘛,买到以后就报告给国王,就把他给抓住了。抓住就说:你为什么偷佛陀头顶上的宝珠呢?这个贼说:我没有偷,是佛陀给我的呀。这怎么说是佛陀给我的?他说,佛陀当初是真正是把它送给我的,我们可以去现场看。

国王就领着大臣到这个佛牙精舍去。果然那个佛像的相貌,头是低着的,头是低下来。这个时候国王都感动佛陀的大悲心,显灵。从此以后,这个贼也深受感动,国王就更加地护持正法。所以这个僧伽罗国当时,是很特殊一个国家,在一般的国度里面都还夹杂一些外道的一些婆罗门,外道,但僧伽罗国是纯粹全部都是佛教,跟这个佛像的显灵有关系的。

当然这个是其中一点,这当中有很多的圣迹,大家看《大唐西域记》,这十二年当中大师参访很多的圣迹。

到了十二年的时候呢,等于是他已经在印度待了十七年,那个时候大师就准备要归国了,因为他觉得他的此行的目的也达到了,把这个《瑜伽师地论》学完了,把心中的疑惑也解开了,也参访各式各样的善知识,也参访、一一地礼拜了佛陀那些圣弟子的圣迹,这个时候准备要归国。但是当时发生了一件事情,我们往下看:

时戒日王,于曲女城举办法义辩论大会,邀请佛教大小乘僧及婆罗门学者共七千多人,推大师为论主。师先阐扬大乘法义,并立《真唯识量》,十八日中竟无人能发言难之。会后戒日王及十八国国王皆奉师为国师,并颁以大乘天之尊号。

好,我们下一堂课再说明。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