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看书神 > 其他类型 > 八卦史记故事 > 第86章 秦始皇本纪(十四)

八卦史记故事 第86章 秦始皇本纪(十四)

作者:布衣小五 分类:其他类型 更新时间:2024-07-02 11:28:21 来源:文学城

秦始皇三十六年,荧惑星接近心宿。荧火星接近心宿,简单说就是对君主不利(到了汉朝出了丞相顶包,皇帝反正是好的,丞相是百官之首,他做的不好)。虽然仙药求不到了,但是有些风水及其他的法术灵验的还是有的,海上也确实是有仙山的,所以对于这个星象,秦始皇有很大概率是认的。

同年有一颗星在东郡陨落,到地面上变成一块石头,有人在石头上刻了“始皇帝死而地分”的文字。张良一类旧贵族也还是有的。

秦始皇听说这件事以后,派御史前去审问,没有人肯认罪。认罪就是死。也可能真的不是那一片地方的人干的,谁偷偷来刻完字又偷偷走了。也说不定有人借口陨石,实质上不知道买哪里搞了块石头,刻完字扔到某个合适的地方。

没人承认是吧?秦始皇下令把居住在石头附近的居民都抓起来处死,用火销熔这块石头,毁尸灭迹。干完这些事,秦始皇还是不高兴,让博士创作《仙真人诗》,记述他出行巡游天下的事件,传令乐工谱曲演唱。这就是个自娱自乐,实质上自己都不带信的。

这年秋天,有一位使者从关东来,在夜晚经过华阴平舒的时候,被人拿着玉璧拦住说:“替我把它送给滈池君。”那人还趁机说:“今年祖龙死。”

说起“祖龙”,这里面还有个故事。祖龙是什么意思呢?

一说指古代神话中的龙族祖先,祖龙。即中国太古神话传说中最古老的龙,众龙之始。

二说指道教龙祖大帝!道教神话将初劫称为龙汉。龙汉初劫,龙气弥漫,三皇皆为龙身人首。当时又生龙祖大帝,虽然名为龙祖,但本身并不是龙族始祖!

三说指五帝龙王。在道教经典《太上洞渊神咒经》中,有划分龙族等级的《龙王品》一文。其中以五帝龙王作为龙族的最高领袖。

无论“祖龙”是什么?但不难可以看出,“祖龙”其实代表的是初始,开端,领袖象征的意思。中国历代皇帝自命“真龙天子”,应该源自这位始皇帝赢政。

秦始皇当年自命“祖龙”其实大有玄机,其意图则是为继承大统戴上一顶“君权神授”的帽子。前面我们讲过,秦国采用邹衍五行学说,该学说中,周王朝被视为拥有“火德”,故按照“五行”相生相克、循环往复的推理,取代周王朝“火德”的应该是“水德”。秦始皇统一中国后,便如获至宝似地采用“五德终始说”,大肆宣扬秦取代周是“水德”代替“火德”,是“受命于天”。其用心无疑是为改朝换代寻找一个“理论依据”,使之成为秦王朝统治百姓、巩固政权的思想工具。据记载五百年前秦文公外出狩猎时,曾获得一条“黑龙”,“黑龙”代表阴柔,象征“水”,说明五百年前就已经出现“符应”——秦必然取代周。秦始皇知道后欣喜若狂,于是便信手拈来,开始自命为“祖龙”。

使者问他其中原委,这个人忽然不见了,只留下了玉璧。

大晚上的,追也追不上,而且也确实有可能是出现了灵异事件,人就是“刷”的不见了。有了事情也不能不报。使者就捧着玉璧上奏朝廷。

秦始皇沉默了很长时间,说:“山鬼只不过知道一年的事情。”他定义说,这是山鬼在作祟。

退朝后他又自己说服自己:“祖龙,是人的首领。”反正不是我。

五十岁的人了,怕死,又没有办法避免,只能在口头上不承认,但是不代表他不采取措施预防。

秦始皇派御府来查看玉璧,竟然是二十八年出行渡江时落入水中(湘江那一段)的那一块。秦始皇可是把人家湘江神的山都搞秃了,现在有人突然拿出这块玉璧来,心里能不突突吗?于是秦始皇命人占卜,卦象显示出游迁徙就会吉利。于是他命令迁徙北河、榆中三万户百姓,赏赐爵位一级。

秦始皇三十七年十月癸丑日,秦始皇再一次出外巡游。左丞相李斯跟随出巡,右丞相冯去疾留守。秦始皇的小儿子胡亥非常羡慕,请求随行,秦始皇答应了。

十一月,秦始皇一行人走到云梦泽,朝九疑山方向遥祭虞舜,不知道这和他之前得罪湘江神(湘神是尧的女儿,舜的妻子)有没有关系。在长江上顺流而下,观览籍柯,渡过海渚。途经丹阳,来到钱唐。钱塘江波涛汹涌,看起来就很危险,于是向西行进一百二十里,从狭窄的地方过河。

然后秦始皇登上会稽山,祭祀大禹,望祭南海,并且在山上立石碑赞颂秦朝的功德。碑文说:

“皇帝休烈,平一宇内,德惠脩长。三十有七年,亲巡天下,周览远方。遂登会稽,宣省习俗,黔首斋庄。群臣诵功,本原事迹,追首高明。秦圣临国,始定刑名,显陈旧章。初平法式,审别职任,以立恒常。六王专倍,贪戾傲猛,率众自强。暴虐恣行,负力而骄,数动甲兵。阴通间使,以事合从,行为辟方。内饰诈谋,外来侵边,遂起祸殃。义威诛之,殄熄暴悖,乱贼灭亡。圣德广密,**之中,被泽无疆。皇帝并宇,兼听万事,远近毕清。运理群物,考验事实,各载其名。贵贱并通,善否陈前,靡有隐情。饰省宣义,有子而嫁,倍死不贞。防隔内外,禁止淫泆,男女絜诚。夫为寄豭,杀之无罪,男秉义程。妻为逃嫁,子不得母,咸化廉清。大治濯俗,天下承风,蒙被休经。皆遵度轨,和安敦勉,莫不顺令。黔首脩絜,人乐同则,嘉保太平。後敬奉法,常治无极,舆舟不倾。从臣诵烈,请刻此石,光垂休铭。”

文采斐然是必须的,具体内容呢,大体有这么几层意思。

第一,皇帝很厉害,实现大一统,并且巡视天下,恩泽百姓,百姓都甘受教化,俯首帖耳。

第二,秦国统一天下是众望所归,谁叫六国那么坏。第三皇帝本人天下无双,治理有方,把天下管理的井井有条,民风淳朴,大家都安分守己,永享太平。所以我们这些大臣自发歌颂皇帝陛下,请求刻立碑文,永垂后世。跟之前几次意思都差不多。

其中比较有意思的有几句,比如“饰省宣义,有子而嫁,倍死不贞。防隔内外,禁止淫泆,男女絜诚。夫为寄豭,杀之无罪,男秉义程。妻为逃嫁,子不得母,咸化廉清。”

他认为,有了孩子女人在死了丈夫后,再嫁就是不贞,所以内外要隔绝,禁止过度放纵,男女都必须洁身自爱(先说说你二十几个儿子怎么来的不?);不但要求女人,他还规定如果丈夫跟人通奸,杀了他也不算犯罪,男人也必须遵守规范。女人如果与人私奔了,他的孩子就可以不再认他做母亲,这样社会风气才正直清白。

怎么看这些都是在针对他亲娘赵姬。赵姬跟不止一个人通奸,还生了孩子,所以他就应该不认赵姬,赵姬的姘头们也都该死。

一个浪荡的母亲带给这位第一皇帝的伤害,直到他老得快要死了都不能平复,一定要作为规矩流传后世,让后世的孩子不再吃和他同样的苦。

说起来,他还是一直介意自己对赵姬的态度,要昭告天下——朕是对的!朕不后悔!其实内心深处,有没有不安,他自己知道。

这这里咱们说说再嫁这件事。

第一,战争过后恢复生产,女人的强项不在体力劳动,工具特别简陋、农作物产量特别低的农活对女人来说,确实很辛苦。一个女人养育孩子的话,有相当一段时间不能作为整劳力看待,不找个男人搭伙,她很可能活不下去,又没有资料讲那时期有妇幼保障制度;而对于男人来讲,和一个女人组织一个家庭,解决生理需求,繁衍后代,抚慰战争后的心理创伤,也是一种必然的需求。

第二,再嫁是整个社会增加人口的必然途径。连年的战争,人口锐减,多少男人失去妻子儿女,多少女人失去丈夫孩子,所以重组家庭不单单是个体生理心理的需求,也是社会整体发展的需求,没有人口,就没有生产力,就没有兵员,没有必须的人才,就没有税收。

所以为什么汉代以及之后的很多朝代要规定结婚年龄,还征收单身税,就是为了繁衍人口,补充新鲜血液,有人才有发展的基础。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