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程驰住在家里这个事,石毅一开始就很单纯地出于义气。自己的小兄弟有了难处,当哥的有这个能力就帮他一把。
变化却实实实在在地发生着,在细枝末节处,悄悄地改变人心。
石毅白天的时候跟以前一样在大房子待着。早上醒来就过来洗漱、做饭、健身,带元宝遛弯,到点了下楼开店,晚上洗完热水澡再回隔壁睡觉。
偶然发现程驰早上有时候不吃早饭,自己就主动张罗起来。
为了配合程驰的时间,石毅每天六点半准时起来,咸菜粥、热汤面、混沌,各种各样的早点换着花样地做。
做好了先放桌上晾着,敲门把程驰叫起来洗漱,然后两个人对坐着吃早饭。
程驰比以前起床早了一会,生物钟还没调整过来,迷迷糊糊地用凉水洗把脸才算清醒过来。然后就能看到石毅满脸期待地望着他,跟元宝坐在狗盆边上等着放饭一样。
石毅那是真心高兴。
这个古墓派临时办公室一般的屋子,终于有了人气儿。
这是石毅期盼已久的感觉。
奶奶过世之后,石毅有一段难熬的日子,就算振作了之后,他也觉得自己总是孤零零的。
爸妈在石毅这等同于无,以前奶奶和他是一家人。
他现在唯一的亲人就是大姑,可大姑、姑父和小卉才是一家人。他们是亲人,不是家人。
从小就经历了爸妈的离开,石毅其实很没有安全感。虽然性格并不沉郁,那也是因为奶奶给予他全部的爱。别看他1米86这么高的个子,奶奶才是这个家的顶梁。
奶奶在,家就在,人生自有来处。
而现在,他没有家,像浮萍,没有根。
并且,他也不清楚自己的归途在哪......
装修烧烤店的时候,顺带着也把楼上简单刷了白漆。家里的所有旧家具都扔了,只留下奶奶原来的床和柜子,锁在了北面的小卧室里,那是大姑以前的房间。
爸妈以前的房间还留着结婚时买的组合柜,往外搬的时候,干活的师傅都说这些非常少见了,三十年前很流行的。
白漆下面是这个屋子二十多年的痕迹,有开心有难过,更多的是一老一小,互相支撑走过的路。
石毅重新买了几样能用到的家具,绿植都懒得买。多么旺盛的生命力也无法改变他现在死气沉沉的生活。厨房的厨具是大姑给他买的,觉得有锅有碗才叫过日子。
其实潜意识里,石毅是希望有人能走进他的生活中,握紧他的手,一起朝着远方的光亮,坚定地往前走。
曾经是出现过那么一个人,陪着石毅走了一段路。依稀记得路上的风景很美,美到让石毅觉得他们可以一直走下去。
后来他才发现是自己一直在拽着对方走,所以当对方松手时,失去重心的自己摔得那么疼。
现在又出现了一个人,但人家和自己并不同路。
不过即使对方在对面车道,石毅也很珍惜擦肩而过时,对方带给自己的暖意。
这次石毅打算自己站着不动,只看着对方走近再走远。
在对方走近自己的时候,石毅就尽力照顾对方,彼此留下一些美好的回忆。
如果对方要往远处走了,石毅也不拦着,姿态潇洒地祝他一路顺风。
石毅就是抱着这样的心态,高兴地看着程驰住进来。
哗啦啦的水声,拖鞋拍打地面时吧嗒吧嗒的声音,电脑键盘发出的哒哒声,程驰跟自己说话的声音......
这些声音都像是一把小石子,一个个地被投入石毅这潭死水中,荡起一圈圈的涟漪。
住得久了,程驰在石毅面前也更放得开了,话也多了一些。
周末程驰去店里帮忙,人少的时候联机打游戏,吵吵闹闹地互相甩锅。
有时候石毅提早关了店和程驰在家涮火锅。在沸腾的水汽中,石毅听程驰讲自己爸爸半夜一点还要熬制第二天要用的底料。
他很享受程驰走向自己的过程,带着干净的笑,给自己冰冷的生活注入热流。
石毅并不敢有更多期待,程驰有自己的路。他只是在名叫石毅的这个站台下车休息一阵,火车鸣笛了就要继续自己的方向。
这样就够了,石毅已经感恩程驰的陪伴,不敢私自在两个人的关系里掺杂其他属性。
何况是在摔得那么狠之后,石毅才刚刚站起来,还没攒足前行的勇气。
......
上了大三之后,程驰一直很忙,并且从繁重的课业中找到了学习的乐趣。
程驰觉得直到大三才算真正地开始学习心理学。
这主要是因为课程设置的原因。大一大二以基础课程为准,语文、英语、数学、体育、政治,都是高中课程的延续。又因为是师范专业,添加了很多教育学的课程。心理学专业课程也以普通心理学、人体解剖、教育心理学、实验心理学等基础课程为主。
到了大三,学习内容一下子丰富了起来,人格心理学、发展心理学、心理统计与测量、认知心理学、心理咨询与治疗等等。不仅仅是学说、理论,还包括大量有趣的实验和案例分析。
简单来说,如果说物理是研究物体受力变化的一般规律,心理学研究的就是大多数人在同一条件下心理变化的一般规律。
但是,普通人对于心理学的印象更多是跟心理咨询有关,甚至是抑郁症、强迫症、反社会人格等等有些“变态”的内容。
这也是程驰选择心理学专业的原因,他想知道自己为什么会喜欢男生。
被迫出柜的时候,老妈一口咬定喜欢男人就是变态,这让程驰焦虑。
他觉得这个结论不对,自己不是变态。
如果喜欢同性不是“变态”,那能算是“常态”吗?
程驰也觉得不是,起码这不是常见的。
看不见不代表不存在。
但就算找到其他同性恋者,又如何证明这是常态的?
程驰觉得应该看看心理学相关的书。X度一番之后,这孩子点背地选了《梦的解析》。
老弗这本书绕得程驰头晕脑胀,终于找到了与同性恋有关的部分时,没耐心看辩证过程直接跳到结论。
弗洛伊德认为,人在孩童阶段,男孩暗恋自己的母亲,长大之后也喜欢与母亲相似的女人,女孩则相反。同性恋者的情况就是,男孩暗恋自己的爸爸,所以长大以后喜欢跟爸爸相似的男人。
......
一百多年前的毫无科学依据的不被当今学界认可的一个理论,把程驰吓得胡思乱想好多天。
这个结论确实很“变态”。
自己也确实很喜欢爸爸。
可是孩子都是喜欢自己的爸妈啊,这又有什么不对吗?
不过自己喜欢的人确实有点像爸爸,都很温和,相处起来很舒服。
变态与否这个问题,像是一根刺扎进程驰心里,想拔却找不到工具。
好在重点高中升学压力大,程驰自我要求也高,更多时候注意不到那根刺。
现在的程驰,当然明白了同性恋并不”变态“,只是人生那么多选项里的一种。
人们对于婚姻或者爱情的选择越来越自由,异性恋、同性恋、不婚主义、开放性婚姻,每年新冒出来的流行词层出不穷。
二十年前,人们会觉得选择丁克的夫妻肯定是身体有毛病,能生孩子怎么会不生呢,肯定是生不出来才狡辩说不想要的。
二十年后,年轻人闲聊时说起某某直男,他一说起gay总是恶心嫌弃,几个人立马哈哈大笑,这么恐同肯定是深柜!
对于不了解的人,对男同性恋者的一个刻板印象就是娘。明明是男人,举止做派跟女人似的,这不就是变态嘛。
男女双方,通常情况下女性是较为弱势的一方。但在性别角色社会化方面,男性被更苛刻地对待。
先不论本人的性取向如何,只要是文弱纤细的男孩,稍稍打扮另类一些就被讥讽“娘们唧唧”。可是打扮中性的女孩却被形容成“飒”,大家排队高呼“我可以”。
这何尝不是一种歧视。
......
心理学系的老师,大概都有一个共通点。
特别喜欢挖掘别人心里的阴暗面。
其实每个人或大或小地都有一点心理问题,其中强迫症状是自我最容易感受到的。
在不影响日常生活的情况下,这些小问题连治都不用治,甚至可能被评价为“有个性”。
如果把人比喻为一本书,人生就是这本书一页一页地翻过。难免在某处沾上污渍,严重的可能被咖啡泡了两三页。脏了的地方看不清,可能会耽误理解后续的情节。
心理咨询与治疗的老板安排学生做自述型报告,仔细检查自己那些污渍、墨点,并分析其后续的影响。
这个时候程驰就庆幸自己有洁癖,虽然不严重,但成因及影响都可以光明正大地写出来,当堂朗读都没问题。
当然不会写同性恋这个问题,他已然明白这个不是污渍,是组成“程驰”这个人的一部分。
决定个体性取向的原因仍然众说纷纭。程驰很喜欢一个判断方法。
一把尺子,从1到10,两个端点分别代表同性恋和异性恋,每个人就站在两者之间,只体现倾向于哪一方,没有人是绝对的、百分百的单一取向。
这种说法很温柔。人多的一方并非是胜利者,人少的一方也不是另类,大家仅仅站在属于自己的那个位置。
在书中、老师的讲授中,程驰觉得不仅找到了真正的自己,也学会了如何接纳。
曾经因为担心同学们知道自己是变态,就不顾一切地来到离家最远的地方上学,程驰觉得自己当时真是傻透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