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目睹着芝麻糊钻进草丛里后,维塔利继续爬回去收拾手写文稿。
生活不易,编辑叹气。
真的在校对了.jpg
2.
每一个小说家被编辑追杀的日子,同时也是编辑被出版社三连质问的日子。
审核了吗?校对了吗?可以彻底定稿了吗?
或者说,您今天,找到坡先生(的稿子)了吗?
3.
附在邮件的末尾是一个简单的颜文字。
)
简简单单,十分可爱,没有任何歧义。
奈何有人阅读理解水平满分。
维塔利久经思索,回了一个颜文字。
(
4.
原来是偏题了。
5.
实际上也没有偏题,只是卡在校对上面了。
不同于一般的先审核后校对的流程。
维塔利和爱伦·坡的对接情况一般是先校对后审核。
因为有时候爱伦·坡喜欢在稿子里反复转变视角/设置文字游戏/混杂多种外语。
尤其是最后一点。
6.
德语荷兰语英式英语也就算了,丹麦语是怎么来的……?
感觉下一秒古英语就要出现了呢。
编辑先生翻开下一页。
在那一瞬间,他只恨自己的半吊子英语卡在了,能够读懂一点,但又读不懂全部的程度。
7.
编辑先生合上了书本。
他看向了正在跟卡尔一起看书的爱伦·坡。
晚风徐徐,岁月静好。
在这样美好的景色下,维塔利默默地在内心思考起一点。
——论日耳曼语系的整体是否为一个巨型轮回。
8.
“唔,怎么了?”
“……我去三楼拿一下词典。”
准备起身往屋里走的维塔利露出了视死如归的表情。
9.
一般来说,维塔利是不会主动去问爱伦·坡藏在文本后的的创作理念与隐喻释义的。
在编辑和小说家的关系之前,他们首先是读者和作者的关系——从一开始就是这样,这个事实没有变化,也不会变化。
虽然有时候面对着同样的文本,乃至是同样的事物,两个人的想法几乎是千差万别。
10.
“那么吾辈认为凶手的纰漏已经很明显了……单是在最开始的时候,那扇摆放在角落的相框,在移动过程中已经带来了视觉上的盲区,”
摆放在爱伦·坡桌上的是近期发表的一本推理作品,号称是绝对完美犯罪与不完美犯罪者的结合。
实际上是一本带了点游戏性的,倒叙视角的推理小说罢了。
11.
“诶,不过还是得用证词把凶手诈出来啊。”维塔利窝在沙发的一侧,怀里的书和桌上的书一模一样。
“首先是直觉对这份过度完美的产生了怀疑,然后再在言语上虚构出一份事实让凶手跳入陷阱,不出意外是侦探和警方大胜利的结果。”
12.
理性/事实派和感性认知派的差异,大概就是如此。
但在最终的某些事情上,两个人又会得出同样的结论。
13.
“所以才说,完美犯罪是绝对,绝对不可能的啊。”书本被合上,维塔利顺了顺自己有些毛糙的头发,懒洋洋的打了个哈欠。
坐在不远处的爱伦·坡点头,他慢吞吞补充道,“在这个世界上……唯有杀人的意图是无论如何都掩盖不了的。”
14.
听到回话,维塔利眨了眨眼,他轻声笑了一下,“没错,所以说这个世界也是很需要侦探的。”
“无论是怎样的侦探,用着怎样的手段——嗯,算了,这本书就看到这里啦,坡,等会儿中饭吃什么。”
“噢……让吾辈想想。”
面目狰狞地重写……有点想提早完结了呃啊。
作者有话说
显示所有文的作话
第9章 第九份稿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