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今天借了人充电宝和数据线,还没有还。”
B:“怎么可以这样?”
A:“几个月前有个同学借我的三百块钱也还没有还。”
B:“你怎么这么笨!她是什么人你就借给她?”
A:“一直都有人说我笨,小时候爷爷给我钱让我去买饭,我看到有乞丐,就把剩余的钱给了他,爷爷就说我笨。”
B:“几块钱还好说,几百块钱确实不值得。”
A:“什么又是值得?”
B:“她跟你什么关系,很好吗?”
A:“没有借钱之前,因为一些原因认识,聊了几次天。”
B:“不是朋友,又没有什么特殊的关系,也不是必须给,那你并没有必要给出去。”
A:“其实,只要是我有剩余,不论是多少钱,只要我有剩余,我都会借。”
B:“你可真是个好人。”
A:“借不借,值不值得,这个问题跟价值取向有关系,却跟人的品性没有任何的关系。我说了我借是因为有剩余,却不是什么东西有剩余我都会借,也不是什么东西我借了之后都好像这么不在意,比如数据线吧,因为借了之后我就没有,所以我会说,但是钱我有剩余,我就是借着这个数据线的事情才说了。”
B:“所以数据线还比那三百块钱更重要了?”
A:“是,至少对于我来说,是。”
B:“你可知道三百块钱可以买多少的数据线?”
A:“我不知道,我只知道对我来说,这数据线可以让我手机满电,所以我很需要,只有这一根,所以又马上去买了数据线,但是三百块钱给了出去,我还有剩余,所以我可以借出去,借出去之后我也不急着要她还。”
B:“每个人的价值取向,会有相同,也会有不同,你说值得,我说不值得,好像无解,但是要是能够从中得出新的结论,或许此次讨论并非没有收获。”
A:“正是这个道理。”
B:“什么样的事情更值得,什么样的事情好像不值得,不同的人会有不同的选择,对我来说,我是十足的实用主义,我不会轻易借出去东西,或许用吝啬鬼来形容我也不为过。”
A:“其实我会借她,现在想来,其实也是因为她帮过我,我有次没有做作业,她把自己多的那份给了我,我才混过去了检查,她当时有多余了给我,我自己有多余了也给她,我不觉得这有什么不对。”
B:“但是一张纸和三百块钱,孰轻孰重?”
A:“在你的眼里是显而易见的结果,在我的眼里却也是显而易见的结果,或许在世俗眼里确实不可以等同,但是在我的眼里却是等同的。”
A:“咋说呢,我很小就觉得我爷爷奶奶俗气,只知道跟我说钱,虽然我现在知道钱是必不可少的,但是我还是觉得很多东西对我来说比钱更加重要。如果你要问我,一千块钱和一千热度,我宁愿要哪个?我宁愿要那一千的热度,这是价值观念的不同,而非关于一个人的品性。承认每个人的不同和差异,或许也能够更加好的生活吧。”
B:“……”
A:“不过也是因为这件事情,让我更加明白了自己,或许我一直都没有真正认识自己所以才需要有一件件的事情告诉我:你是个这样的人。”
B:“人一直都想要了解自己,或者自己对自己有个固定的看法,也就是所谓的标签,大家都说不要给自己贴标签,但是很多人其实自己就已经给自己贴了标签了。从发生的一件件事情之中认识自己,对自己也有好处吧。”
A:“是啊,或许我也应该注意这些日常小事中的细节了。”
B:“其实也不只是金钱的事情涉及到了价值取向,很多事情也关系到了一个人的价值取向,人的三观也就是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价值观既然是三观中的一种,价值观相近的人,其实也更容易相处。”
A:“人之初,性本善,性相近,□□。虽然我不是相信性善论的人,但是后面那句性相近习相远我确实是相信的,你也知道我的事情,我小时候有流浪过的,吃了上顿没下顿,垃圾堆里的东西甚至都捡过……具体我也不多说,或许因为这个缘故,我其实不爱跟人分享食物,你别看我给钱给的这么轻松,给食物我可不会这么大方,我可是在楼下吃了零食才会回教室的。”
B:“哈哈。”
A:“你可别笑,我甚至因为不爱跟人分享食物,以前有很多人都觉得我小气。”
B:“因为零食在很多人看来都是小东西,分享出来并没有问题。”
A:“那是他们没有饿过,尽管小时候的事情已经不记得多少了,但是我就是要吃,就是要吃,以前我生气了也爱吃东西,生气的时候饭量反而更大,一边哭一边吃也是有的。”
B:“生气的时候吃东西对身体不好。”
A:“真正伤心的时候哪里顾得上这些呢?”
B:“是,真正伤心的时候往往顾不上这么多的。”
A:“啊啊,所以,我有时候也在想,有些人,他把自己的那些伤痛的事情说出来,是真实可靠的吗?但是不论是真是假,我都愿意去相信他,万一是真的呢?只要有这一点可能性,我就不会去追究真假,人总是会愿意相信自己遇到的那个陌生人是好人吧。”
B:“确定不是充满防范心?”
A:“有防范心是对的,但是你会愿意相信他们是好人,如果你真觉得所有人都是坏人,那你也就不会出门了。”
B:“所以哪怕一些人借了你的东西不还,找一堆的理由,你也愿意相信他们?”
A:“当然,人总有难处,我愿意相信,或许你觉得这样的想法太过天真太过蠢笨,但是有时候,笨一点,不是更好吗?”
B:“这话我可没说。”
A:“是吗?”
B:“是吧。”
A:“方才说到价值取向,也不只是金钱方面的,或许还有别的方面,比如说很多女孩子看重的化妆品。”
B:“是很多,大多,却不是全部。”
A:“对,不是全部,我今日听一个外班的女生(她是学的别的专业的,却对我们这个专业的国画感兴趣,所以来旁听)说了化妆的一些程序,前后大概是十多步,我听不下去,问她一般多久,她说半小时,我说我刚好打完一盘游戏。”
B:“耗时。”
A:“也耗钱,我问了价钱,总共的一套的她不记得,单个的是一两百,她说这样的已经算是便宜了。”
B:“单个来论化妆品来算,确实是属于便宜的。”
A:“但是对我来说却是奢侈了。”
B:“愉悦自己,就不奢侈了。”
A:“是,愉悦自己,因为这个愉悦不了我,自然也就让我觉得是没有价值的事情,而能够让我愉悦的事情,也就自然让我觉得是有意义的了。”
A:“这就是每个人的不同了。我会觉得我花费大量的时间去学习一个方言有意义,我喜欢,哪怕没有证书可以考我也喜欢,但是同样的,要我学习英语日语我却觉得是强人所难了,我不想要出国,也不可能出国,毕竟我这辈子估计也就跟祖辈没什么不同,尽管不需要我再去面朝黄土背朝天了。”
B:“自己觉得有意义就是好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