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看书神 > 其他类型 > 2023读书笔记 > 第6章 《文学批评理论与实践导论(第五版)》

查尔斯·E·布莱斯勒《文学批评理论与实践导论(第五版)》

(赵勇、李莎、常培杰等译 )

1.

【“按照罗森布拉特的说法,读者可以采用两种阅读方式中的一种进行阅读:析出式或审美式 。当我们为了获取信息而阅读时,例如当我们阅读罐汤加热指南时,我们便是在进行析出式阅读 。在这个阅读过程中,我们只是对我们能从文本中‘带走’的新获信息感兴趣,而非那些实际的语词句子本身。……当我们进行审美式阅读时,我们是在体验文本。我们注意文本中的每一个词,注意它们的语音效果,注意它们的构成样式,等等。我们从根本上亲身感受到了创造诗歌的交易式体验。……在阅读过程中的任何时刻,读者都有可能在两种阅读模式之间持续不断地来回摆动。……当进行审美式阅读时,我们使自己陷入与文本的遭遇战——一种‘给与取’的复杂博弈中。虽然通过引发与强调读者的不同经验,文本可以顾及多种阐释,但它同时也限定了诗歌可以获得的有效意义。”】

关于阅读模式的一种很有趣的观点。之前反思过,除了阅读速度本身的快慢区别以外,我觉得我的“阅读习惯”就是无论看什么书都一个字一个字去读,稍微不专注导致想不起上一句写的什么,我就要倒回去重新看,强迫自己把所有的语句联系起来,免得错过其中任何一处转折的上下逻辑。但感觉并不是所有人在所有时候都是这样阅读的,包括我自己,近几年可以说是不看网文了,偶尔翻翻感兴趣的也是飞快过一遍,别说上下文,有时候连主角名字都看不清,所以我会把用这种阅读模式翻过的书当“没看过”,因为看与不看对我来说结果都是一样的,就是没有意义——这种没有意义与文本本身无关,完全是我的阅读模式导致的。

至少对于我来说,有效的阅读需要在文本字句中展开联想、思考,或者调动情绪。所以哪怕是看论文集这种非故事类文本,也能从语句里摸到叙事者的轮廓。很类似于这里所说的“体验文本”。

2.

【“口头语词与它代表的概念、事物或观念之间没有任何内在的关联。然而,一旦能指与所指结合成符号,符号的这些构成要素就有了某种关系。因此,某种铭写或编码会发生在口头语词 cat (能指)和它的概念(所指)之间。”】

这么一想居然很有道理,拿最早的象形文字与口头词语对比,确实是文字与所指之间的关系联系更紧密,而口头词语与所指之间的关系则更多是通过约定俗成产生的。

3.

【“我一直认为批评家是谦卑的,尽管他们的角色扮演很重要。至于批评家能对从业的艺术家提供什么帮助,那就更应该谦卑了。……文学不是靠配方写成的,批评家没有任何配方可以提供。批评家除了就作品的成功与否发表自己的看法以外,恐怕就很难有所作为了。健康的批评与健康的创作确实可能携手并进。即使这两者在各方面都势均力敌,富有创造力的艺术家也处境更好,因为他能接触到一种有力的批评。但在别的方面,批评和创作却永远不能相提并论,创作的情况总是特殊的,而在特定情况下,恰当的建议应该是:根本不要阅读文学批评——或者读读政治科学、历史或哲学著作,或者去参军、去信教。”

——《形式主义批评家》克林斯·布鲁克斯】

已经快读完这本书,越到后面确实越觉得文学批评似乎不是写给作者看的,而是写给读者看的。各个流派的文学批评会对作品作出不同立场的解读,其目的并非指导作者该如何写作,而是探讨在仔细地、逐字逐句地阅读完一部作品之后,能够从作品中得出哪些有意义的解读——负面的,中立的,正面的。这种解读不仅是针对作品本身,也许也针对某个时代某个地区的文化特征:有作品反映出来的,也有解读本身反映出来的。

文学批评,与其说是解读作品,不如说是解读由作品联系起来的现实世界的一角。

4.

20230602读完。对各流派的批评理论和可能存在的缺陷都介绍得清楚易懂,遗憾的是文学批评范文较少,作为入门教材很不错,想深入了解还得再扩展阅读。我觉得可以结合去年读的那本《文学批评入门》来看。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