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看书神 > 古典架空 > [三国]香草门庭 > 第3章 荀家三若

[三国]香草门庭 第3章 荀家三若

作者:青山见晓 分类:古典架空 更新时间:2021-03-10 21:21:39 来源:文学城

树叶上的晨露渐晞,太阳升过屋檐鱼鳞排列的青瓦,又升过庭中槐树的枝梢,树上鸟雀清鸣,与里中阵阵诵书声应和。

荀柔抱着树干,探头望向开敞的中堂。

堂中三足的铜盆贮满了炭烧得正旺,平整光滑的青砖铺地,放着木质三寸高的坐榻,榻上铺了绣花的方垫,半人高的铜鹤灯台安放在屋内四角。

端庄又古雅的宅院,不是他家,是二伯父荀绲家。

祖父荀淑八个儿子中,荀绲伯父行二,字仲慈,为荀家二龙,大伯父早逝,荀绲伯父就是他们一支的长者。

伯父官做得最大,举孝廉,先后历任尚书郎和济南相,半年前,才以老病辞官归家。

尚书郎就是内阁秘书,而济南相则是二千石高官,大概等于副省级,这职位将来曹老板正好也干,可以说颇有缘分。

荀爽今天穿着靛青深衣,月白衣缘在席边舒展,端坐如松,全不似往日闲散。

与他对坐的儒服老者,须发斑白,儒雅温文,姿仪翩翩,连皱纹都带着文气,正是二伯父荀绲。

伯父下首侍坐的两个清秀少年,容貌略有相似,是两位堂兄,昨日见过的十一兄荀衍,以及十六兄荀谌。

伯父本人很厉害,但他有三个更厉害的儿子。

荀衍在官渡之战后,替曹操镇守邺城,发觉高干叛乱;荀谌凭三寸不烂之舌,为袁绍说下整个冀州;至于荀彧——德行兼备,名重天下,冰清玉洁,瑰姿奇表,总之,吸引迷弟无数的男神,大汉尚书令荀令君。

宋朝迷弟裴松之,因为三国志没夸荀彧颜值,耿耿于怀,特地不惜篇幅,记载祢衡事迹和当时人夸赞的话,为后世留下宝贵历史资料。(臣松之以本传不称彧容貌,故载典略与衡传以见之)

此时的男神,年方九岁,尚未束巾,长发垂髫,一身雪青色深衣,腰系玉佩,眉色疏淡,目若星子,肤色洁白剔透,宛然如玉,已经是个十分好看的小哥哥。

“二十二弟想进去听大人们谈话?”荀彧温声问。

“可以吗?”荀柔回过头。

不会被赶出来吧?

“自无不可。”荀彧浅浅一笑,轻轻招手,“随我来。”

荀柔连忙跑到他身侧,扯住他的袖子,“阿兄,以后叫我阿善吧。”二十二弟太多二了。

童子睁着圆圆的眼睛仰头望来,眼瞳清澈明亮,荀彧不由莞尔,手腕一转,牵住他,“好。”

绕过一段围墙,来到一间瓦屋,一靠近荀柔就闻到屋内飘出的香气,头上不由升起大大的问号——厨房?

只见堂兄取了一只陶罐,在水缸中汲了水,带他到屋檐下,低声嘱咐,“伸出手来。”

荀柔乖乖伸手。

水瓢倾斜,水淅淅沥沥浇下,从手腕到手背在到手指,细致的冲淋过一遍,水落在顺着檐口一排的青石板上,流入石板下的排水沟渠。

荀彧又自袖中掏出一块白色绢帕,拉过荀柔的小手,替他擦干。

丝帛触感柔软,带着一丝好闻的香气,荀柔忍不住笑。

他做梦也想不到,自己有朝一日,还能有这样的待遇。

“怎么?”荀彧垂头望来,容颜在阳光下越显白皙,眼瞳清湛有神。

“没什么,”荀柔仰头,“阿兄真好。”(看)

荀彧微微抿唇,颔首露出一丝赧然,低头舀水净手,“你我兄弟,不必如此…随我来吧。”

厨房之内,木柴整齐的堆在墙角,靠窗有土灶三口,多层的架子上摆着陶器、漆器的盘盏,有些承装了洗净的食材,房梁上挂着肉干和鱼干,正是东汉时候的厨房。

这厨房的高度,对他的身高还挺友好。

一个头巾裹髻的女子跪坐砧板前,正捉刀切菜,回头来看见他们,眼神一转,冲他们一笑,梨涡微现,也不等荀彧开口,指了指放在矮几上的案盘,“婢子正担心不能及时送去堂上,彧郎君恰好就来了。”

“请让我为大人送去。”荀彧道。

女子点头,“多谢彧郎君。”

荀柔凑过去。

黑漆红纹云脚漆案里,放着一碟切成条的米糕、一碟圆圆的芝麻饼,两盏琥珀色清澄的液体,不像茶水,闻着有些香甜。

荀彧拿起一块糕递给他,“尚未到朝食,阿善若是饿了,先吃糕吧。”

…他不是因为饿…不,其实还是有点饿...算了,放弃解释,荀柔拿起糕咬了一口。

米粉磨得很细,米香浓郁回甘,大概加了糯米,黏韧清香的口感有点像粽子。

等等,他真不是来开饭的,“阿兄?”

荀彧微微一笑,端起漆案,“如此即可,我们走吧。”

荀柔跟着他回到前院,走上堂,这才恍然大悟——原来如此,熟练且自然,荀令君,原来是这样的荀令君。

堂上几人听见动静,一道向门口瞧过来,却见一高一矮,两个童子相携而来。

捧案在前的童子灵秀通雅,行步沉稳,案上水盏都纹丝不动,身后三尺小童雪白可爱,一手举着半块米糕,步子虽小却迈得欢实,唇角上翘,天然带笑,一看即让人欢喜。

年长的童子先走到门口,回头耐心等待落后的小童,待小白团子笨拙的爬上台阶,来到身边,这才一道上堂。

幼子举止具是一派自然可爱,望之足以解忧,荀绲与荀爽不由相顾一笑。

荀衍起身上前,接过食案,将盘盏摆在两位大人面前,年少的荀谌看向荀柔,对他眨眨眼,笑着伸手点了一点自己唇角右下。

荀柔赶紧拿手一抹唇角的残渣,紧张的观察了一下两位大人态度,悄悄挪到荀爽旁边坐下。

荀爽含笑瞥了他一眼,抬手在他颈后轻轻一拍。

“…丘县君颇慕荀氏家风,岸亭亭长为刘氏子弟,阿弟归家之事,族中里中亦不会多言,”荀绲继续着话题,“只是,毕竟小心为好,见过县君、亭长,再见过太丘公,看他老人家如何说。”

…什么意思?荀柔眨眨眼睛。

“诸事劳兄长费心。”荀爽恭敬道。

“兄弟之间,何须客气,”荀绲道,“今春疫厉,汉水上下尤甚,常青怎么没随你回来?”

荀柔记得,常青是他哥荀棐的字,虽然哥哥娶了嫂嫂,不同他们一起住…但是,有疫病?

“常青娶妻涅阳张氏,已入叶县为吏。”荀爽道,“疫厉横行,百姓疾苦,正当他为国效力之时。”

“涅阳张氏…”荀绲皱眉凝思片刻,“我记得何伯求曾评议一个汝南张氏子弟,思精、韵不致高,后当为医,莫非是那一家?”

“所娶正是仲景之妹,”荀爽点头,“阿善幼年尝病,我求医于张伯祖,仲景从伯祖学医,怀仁慈之心,天赋卓绝,医术已高于其师。”

“张氏….仲景,张仲景?!”荀柔一惊。

“要叫兄长,不可无礼。” 荀爽警告的在他额上一拍。

“是。”荀柔连忙低头。

在小朋友的记忆中,张家阿兄是个瘦高温和的青年,但每次见他,都不是好事,身体难受,还要喝很苦的药,故而,虽然这位张家阿兄给他糖吃,还是很难喜欢他。

然而,这个青年居然是医圣张仲景?他家亲戚都这么牛逼吗?

“如此说来,这位仲景贤侄欲为良医?”荀绲探身问道。

荀爽低头回答,“张氏历仕郡县,仲景治《尚书》,治病行医,仁德传颂乡里,这一二年,即望举孝廉入仕。”

“如此,朝廷又添一贤臣也。”荀绲抚须,点点头,“天子日渐长大,聪慧圣明,去岁天子元服,听闻今年有意更改年号,想来建宁之乱,党锢之祸,迟早要消弭,天下复将安平。”

党人?党锢!

荀柔一拍额头,难怪他们回家像做贼,汉末这么重要的事件,他居然忘了。

党,旧指乡党,结党朋比,攻击异己,不算是什么好词,但在东汉末年,党人却拥有特别的含义,指对当时政局黑暗、宦官专权不满,而团结在一起的士人群体。

党锢,则是指将党人打入黑名单,禁止出仕做官。

东汉末期党锢一共两次,发生在桓帝和灵帝时期,两次党锢,本身其实有很大不同。

第一次在桓帝时。

东汉末年,小皇帝早夭,皇位频繁更替,由于小皇帝常常不是太后亲子,于是来自太后的外戚势力,和皇帝支持的宦官势力之间,一直进行着残酷激烈的争斗。

汉桓帝刘志,原只是汉室旁系宗亲,9岁被当时外戚梁冀推上皇位,当一个没有感情的盖章机器。

刘志不甘心于此,在宦官帮助下,发动宫廷政变,除掉梁冀及其党羽。

分封功臣,五个出力最多的宦官一起被封侯,时称“五侯”。

此后,宦官集团在皇帝纵容宠爱下,日益骄矜、揽权造祸,卖官鬻爵,不按正常程序给家里的亲戚朋友安排官职,中官子弟贪财好权,骄横肆意,多行非法,欺压百姓,引起了士人群体的不满,造成士人和宦官之间的激烈冲突。

士人官员,遇到宦官子弟及阿附者犯法,判刑时就重加一等,甚至越权诛杀,而宦官们由于和皇帝关系亲近,则能直接影响皇帝的判断和命令,从而排除异己。

冲突不断扩大激烈,物议越来越多,最终酝酿成社会事件。

汉桓帝眼看事态扩展,陷入失控,快刀斩乱麻,一刀切,将相关二百余士人并作党人,逮捕魁首,并其余人终身禁止为官。

其实从整体来看,第一次党锢的影响不算大,波及范围不广,大部分党人虽然不能做官,但还活得好好的,并在第二次党锢事件里活蹦乱跳。

但第二次,情形完全不同。

宦官子弟不法,当然是真事,不是构陷,但士人官员里,也并不是都廉政爱民的,两边都不算完全清白,只是宦官子弟行事的确过分一点。

不过,这件事本质是政治斗争,政治不讲道理,就算不是封建王朝也是一样——参考鹰酱家最近的大选,以及马克吐温《竞选州长》

汉桓帝虽然不算明君,但还不是彻底昏君,至少比他的继任灵帝差远了,在位之时,国家总体还是维持在一个稳定平衡之上,做皇帝的水平,和嘉靖差不多,唔,那时候还没嘉靖,大概汉代对皇帝的标准比明朝要高一点吧。

作者有话说

显示所有文的作话

第3章 荀家三若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