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看书神 > 古典架空 > [三国]女谋士的奋斗日常 > 第18章 荀氏茶会(二)

[三国]女谋士的奋斗日常 第18章 荀氏茶会(二)

作者:锅色天香 分类:古典架空 更新时间:2020-07-17 18:14:45 来源:文学城

清风逐人,日色留兴。

小憩过后,荀府侍者亲自入室恭请,牵引郭瑾一行前往茶会之所。

沿途林木葱郁、曲水蜿蜒,拐过幽静狭长的走廊,眼前蓦地现出一片蓁蓁草圃,高大的海棠树形如骈盖,树下摆放着一个镶有贝雕的黑漆桌案。案上摆放着许多时令果品和各色插花,东南角还有一具铜制茶炉。

今日茶会本就为庆贺新茶初采,顺便邀请诸位清流文士品茗赏花,好不风雅。

郭瑾暗暗咂舌,抬眼环视四周。看来他们到的并不算早,此时场内已有不少文士,那些人或立或坐,或举杯品饮,或对立交谈,倒是极为闲雅自在。

郭瑾几人步行冉冉,翩翩而至。许是他们中间有人样貌过于打眼,又许是旁人从未见过二郎这般屁大点的小孩前来参会,一时间,倒吸引了不少场内关注。

司马徽人气颇高,因此刚入场不久,便循声聚来几位相熟的文士,与他互相嘘寒问暖。郭瑾自觉不与人挤,忙跳开一步去瞧郭嘉,谁知他与戏志才二人竟已旁若无人地落座于海棠树下。戏志才许是饿了,抓起漆盘中的茶食便垫了垫肚子。

郭嘉今日未着青衣,破天荒换了一身雪白襜褕,眉眼间虽是怏怏不振,一副很没有精神的样子,但从郭瑾的角度望去,却莫名有种冰壶秋月的淡然意味。

如冰之清,如玉之滐。

这样的男孩子,如果放到现代,肯定会很招人喜欢吧?

如此想着,郭瑾并未上前,而是打算四处溜达瞧看。刚走出几步,便见一人跪坐于石案一端,案上放置着古琴与香炉,那人着手焚香,素手一拨、琴声乍起,似是在调试音色。

郭瑾连忙躲开几步,视线好巧不巧,正好落在一位檀衣玉带的青年身上。那人正同跟前身着青灰色长衫的男子交谈着,皎皎似月、笑容和煦,一看便是为温恭直谅的谦冲君子。

郭瑾盯着那张脸不由陷入沉思:好熟悉,似乎在哪里见过?

郭瑾想了又想,突然就忆起去年雪日,曾在地头向自己问路的那两名文士。想着这种场合总要结交些新朋友,缘分到了挡也挡不住,郭瑾踌躇片刻,抬步便要上前问好。

临近了,方才听清那两人互相的称谓。一为“文若”,二是“长文”。

若是她没记错,荀彧似乎便字文若吧?

问路的青年=厕所引路的青年=大佬荀彧?!

捋顺这层关系后,郭瑾身形一晃,幸好自己的招呼还没喊出口,否则真是尴尬的妈妈给尴尬开门了。

麻溜儿选择绕行,郭瑾边走边想,这个长文该不会就是陈群了吧?毕竟她记得荀陈两家似乎算是世交来着?

慢腾腾转悠了一圈,郭瑾正打算回去找兄长饮茶,却不幸瞥见一道绿油油的胖乎身影,奶娃娃对面站着一名腰挎长剑的裾衣少年。不用凑近,单看谈话的架势郭瑾也能猜到,二郎与此人定是在探讨经学,甚至还对某些观点有所疑议。

别找我,没结果。

深觉大事不妙,郭瑾转身便走。谁知,二郎不知如何瞧见了自己,竟匆匆高唤一声:“先生留步!”

郭瑾脚步不停。

二郎再度拔高声调:“郭先生!”

郭瑾倒腾地更快。

许是忍无可忍,二郎使出吃奶的力气,仰天大喝一声:“郭——瑾!!!”

这次不只是她,就连周遭三两相聚的文士皆循声瞧来,探索的目光在她身上一圈圈打转,郭瑾不由冒出一层细汗。

周围人已开始交头接耳:“原是前些时日极为火热的‘田间郭郎’?”

郭瑾讪笑两声,回身时二郎已携方才的少年追上自己的脚步,郭瑾只得礼貌微笑,心中却将二郎扭打了千万遍。

“先生何故急行?”二郎肃容问道。

郭瑾冲对面的裾衣少年拱手见礼,这才讶然道:“二郎原是在唤我?”

二郎登时如鲠在喉,小脸憋得酱紫,半晌,仍没吐出个所以然来。

倒是他身侧的少年抱歉笑道:“在下徐庶,适才听闻‘田间郭郎’之名,庶甚奇之,急于相见,由此言行无状,唐突了郭郎。”

郭瑾:“……”救救我!

徐庶啊天,现在说她没有名士雷达,有谁信呢?

郭瑾拾整情绪,敛衽再揖,“徐兄言重了。”

话罢,稳稳对上那双异常锐利的眼眸。面前的少年意气风发,身上颇有股寒士的傲劲,这样的人对她有所好奇,绝不仅仅是“看看你”这般简单了。

果不其然,郭瑾刚刚感觉出苗头不对,还没来得及尿遁保身,裾衣少年却偏头一笑,眼睛就快弯成两只明亮的月牙。

“郭郎美名在外,今日得见,可愿与庶切磋一二?”

卧槽,捧杀?!

周遭的人渐渐多了起来,谈笑间皆是旁观看戏的做派。郭瑾知道自己没有拒绝的余地,如果拒绝,那便是她怕了,怯了,自认不堪了。

她亦没有输的权利,若是自己输了,她甚至连个“盛名之下,其实难副”的名头都落不到。在这些文士眼中,她不过是个耽于农桑的乡野粗人,田间地头舞一舞也便罢了,又怎堪同他们这般风雅之士携手同游?

郭瑾算是豁出去了,若是谈经论道,那便扯上辩证法与唯心主义。若是与她诗赋人生,她就只能先借用名篇撑个场子。

只要不比书法琴艺,她就必不可能惨败!

郭瑾面色无波,声音更是清和温润:“徐兄可是要比诗赋?”

徐庶闻声,只摇头笑笑,一般文士皆是诗词俱通,比试这些酸腐之论本没什么趣味,更何况考量胜负还要交由其他士子品评。

思及此处,徐庶伸手自身侧的鞶囊中取出半旧的算筹,斩钉截铁道:“比数”。

郭瑾心头一松,瞧着徐庶志在必得的模样,不禁有些微微疑惑:这真的不是我方卧底吗?

如果她没理解错的话,这个“数”便是君子六艺中的“数”吧?广义来说也就是数学题?

说到数学,郭瑾突然就有些摩拳擦掌了呢。

许是见她神色迷惘,徐庶贴心道:“未免旁人说我欺辱郭郎,庶仅拟出范畴,君可亲自设定题目。”

郭瑾:“……”

我怀疑你在故意送人头!

虽说数学没什么难度,可这个时期流行的数学题郭瑾并不清楚,只记得年前曾在郭嘉屋内瞧见过一道简洁明了的数除题。

心中有了结论,郭瑾貌似为难地反问一声:“徐兄以为,数除之题如何?”

二郎不知何时蹭到自己身边,见此场面,小手激愤地攥住郭瑾的袖袍,似乎马上便要放飞自我为她加油打气。

徐庶闻声笑道:“便依君所言。”

郭瑾用最短的时间与徐庶确定了题目规则,也即是由旁观者出题,两人同时作答,看谁能以最短时间答出符合条件的最小值。

人越聚越多,荀彧与司马徽不知何时也凑上前来,人群中簇拥着一位持杖的白发老翁,其容仪显贵、气度不凡,郭瑾猜测此人应是那位世称“二龙先生”的荀绲荀老先生。

其人如天、其知如神,大抵便是用来形容此等人物的吧。

正想着,视线却与荀彧恰好相对。瞧见她的瞬间,青年眸中蓦地闪过几分光亮,郭瑾觉得,若不是人群阻断了他的步伐,他定会欣喜地冲上前来,与自己寒暄问好。

郭瑾飞快别开视线,只朝着荀绲的方向恭行几步,长揖问候:“晚辈郭瑾,斗胆邀请荀公出面,为我二人裁定输赢对错。”

荀绲许是来了兴致,回首唤了荀彧来搀扶,而后冲郭瑾慈祥笑道:“吾与汝父亦为旧识。”

郭瑾应声颔首,一副谦和后辈的标准仪态。又寒暄几句,荀绲这才凝思出题,并着荀彧朗声公布。

“今有将士不知其数,三三则余二,五五则余三,七七则余四,问有将士几何?”

这道题与之前郭嘉所做那道极像,除数未变,只是余数稍有变动,因此无法取巧,只能乖乖套取定理公式。

荀彧知道,此题不难。若是之前做过同样的题目,那很快便能报出答案,若是没有做过,经过算筹推演也可得出。

可眼瞅着徐庶已拿出算筹开始推演,那位黛衣少年却只垂眸不语,不见算筹、没有动作,似乎早便成竹于胸,又似乎是被题面难住,一时无从下手。

荀彧不知道自己该相信哪种结果,可他知晓,自己该是期待这位郭家小郎胜的。从见他的第一面起,他身上那种清澹明亮的感觉便不时笼在自己心头,久久难散。乃至于再次瞧见他时,自己本可以随手找个侍者为他引路,可荀彧偏偏选择了亲力亲为。

不过一盏茶的功夫,徐庶停下手中的动作,抢先回道:“荀公可鉴,晚辈已有答案。”

荀绲欣慰点头,而后暖融融的视线再次聚到郭瑾身上。郭瑾束袖一揖:“晚辈亦有答案。”

人群中果然传出几句争疑议论,荀绲浑不在意,只差两位僮仆搬来小案,并为他二人铺上宣纸,一旁的墨汁也已研磨妥当。

荀绲示意道:“两位小郎君便将答案作于纸上。”

两人皆应声落座,执笔而起。徐庶率先落笔,并将答案匆匆递到荀绲手中,荀彧代为接过,视线却仍停留在奋笔疾书的黛衣少年身上。

片晌,郭瑾终是落笔。荀绲接过两份答案,不知瞧见了什么内容,竟忍不住抚髯而笑。

徐庶到底耐不住等待,出声相询:“荀公何意?”

荀绲将答案拿给荀彧,荀彧接过研读,亦忍不住盈盈浅笑。

荀彧素有令名,是个史书盖章的“美男子”,就连当年祢衡羞辱曹操诸位谋士,话及荀彧时,也只一句“可借面吊丧耳”,算是变相夸赞了荀彧的样貌。

郭瑾本还不以为意,如今见他一笑,却觉满园春光,不过如是。

众人开始出声催促,荀彧高声道:“徐庶所得正确”。

徐庶闻声作揖,好整以暇地与郭瑾对坐而望。

荀彧继续道:“郭瑾所得亦为正确,但郭家小郎未用算筹,却以诗作解,给出通论。”

徐庶的世界观似乎有所撕裂,再顾不得什么君子仪态,只上前拿过郭瑾的答案,顺口读出。

“三人同行七十稀,五树梅花甘一枝。七子团圆正半月,除百零五便得知。”

诗句末尾,龙飞凤舞写出最终答案——“伍拾又叁”。

听见徐庶口中的算法诗,周遭围观的士子皆动脑反推,果不其然,答案简单明了。

转瞬间语声哗然,徐庶面色微红,一时不知如何驳斥,生怕自己一问,对方就连那一盏茶的功夫,也不过是在辞让自己。

郭瑾:“……”有这么明显吗?

为防结果太过随机,荀绲再出一题,题面难度瞬间扩大数倍,本以为郭家小郎必会费些功夫,再不济总要取出算筹推演一番。谁知徐庶仍在焦头推算,郭家小郎便已直接落笔作答,由答案反推,毫无疏漏。

众人皆异,素闻郭公有佳郎,果真非虚也。

徐庶见郭瑾须臾之间便将答案付于笔尖,而自己脑中却尚无思路、一团乱麻,不由面红耳热,只上前并袖一揖,憾然道:“是庶学艺不精,献丑了。”

郭瑾忙拢袖对揖:“鹦鹉好音、黄鹂善歌,本各有专长,何堪相拟乎?”

你我如同鹦鹉与黄鹂,特长不一,比试结果本就没有什么可参考性。

徐庶听出郭瑾的弦外之音,一时羞悔参半,忙匆匆作揖而别。

郭瑾想起如今名士皆好胜,愈挫愈勇简直是再正常不过的事情,生怕有人跃跃欲试再找自己切磋,郭瑾亦冲二龙先生并袖长揖,托口尿遁而去。

瞧着黛衣少年稳步离去的背影,荀绲朝众人慨叹道:“此人乃郭公之后,却富而不骄、贵而不舒。今日博得头筹,竟神色惶惶,唯恐有失君子之风,如此麒凤兰芝,无愧‘田间郭郎’之称。”

众人皆以为然。

郭瑾:……你说什么就是什么吧(狗头)

解释一下下——

①因为丝绸之路的缘故,茶叶在汉代就已经有了哦。

②茶会/茶宴早在三国东吴时期便有过相关记载,但并不算正式,真正的茶宴应该是兴于唐代,大家一定要分清小说和历史吼!

③本章应用的数学原理,学称“中国剩余定理”,也称“孙子定理”。计算过程又叫求“模逆”运算,有兴趣的小可爱们可以了解一下吼~

④文中的解题诗/口诀,源自我国明朝数学家程大位所著的《算法统宗》(1593年)。

作者有话说

显示所有文的作话

第18章 荀氏茶会(二)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