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看书神 > 穿越重生 > [三国]谋士升职攻略 > 第18章 第 18 章

[三国]谋士升职攻略 第18章 第 18 章

作者:这个懒人没起 分类:穿越重生 更新时间:2022-10-18 02:29:54 来源:文学城

还有一段隐藏花絮——陈群第一天跟随韩夫子学诗,填写名册的时候和郭嘉打闹,被郭嘉用胳膊肘顶了一下,“群”字写散架了。

每月十五的“大课”,韩夫子都要点卯(点名)。

“辛毗。”

“到。”

“郭嘉。”

“到。”

“陈君羊。”

“陈君羊!”

韩夫子习惯性地捋了一下花白的胡须,提起朱笔,就要在陈君羊的名字下边画个红圈。无故缺勤一天,该用戒尺打十下手掌心。

郭嘉忍笑:“夫子,是陈群。一群羊的‘群’。”

书院的学生多,席位少。因此每两人共用一张草席。为了和荀彧同席读书。陈群和郭嘉各种卷生卷死,经史、策论、数术、驾车、射箭等等科目,皆要一较高下,每日不定时的辩论互嘲,几乎成为书院的保留节目。

随着秋老虎渐渐退去,汝南天朗气清,凉爽宜人。

袁氏组织了一场文会。汝南、颍川两地的名士基本都收到了请帖。

尽管大汉的江山已经千疮百孔——席卷八州的黄巾之乱尚未平定,北地郡的羌人、河关两地的盗贼又跳出来造反,他们杀死护羌校尉,劫持了凉州从事边章和韩遂。另外,因为朝廷清缴太平道的力度过大,有很多不信奉太平道的、其他派别的道士,也遭到残杀,于是蜀中巴郡的五斗米道聚众起义,开始攻打郡县。

但这完全不妨碍汝颍士族纸醉金迷的享受生活。

一路走来,几乎堵塞了道路的车马,成群结队的仆从,霜打的红叶,争鸣的百鸟,谈天说地的名士。一派热闹繁华、风流蕴藉。

所以陈群一下马车,蓦然见到郭嘉坐在台阶上,斜倚着画栏。书院统一的青色学子服,松松垮垮、歪歪斜斜地披在他身上,露出一大片雪白的中衣,不知从哪冒出来的野猫黏上了郭嘉,顺着他那肆意伸展的长腿爬到他身上,被他顺手揽入怀中。那种率性不羁的浪子风范,引来许多汝南士子围观。

作为书院的风纪委员,陈群瞬间就怒火攻心——郭嘉这是仅凭一人之力,拉跨了颍川士子的整体形象。

十四岁的郭嘉清灵俊秀,身高已然超越大多数同龄人,有着和陈群差不多的个头。他笑起来的时候,眼尾秀美的弧度微微上扬,爽朗地笑声仿佛一阵清爽的风,能涤荡心中的块垒,让人跟着开心起来。

认识的,不认识的人,路过这里,都会忍不住多瞧他几眼,他也早就习惯了被各种视线聚焦,一派云淡风轻的模样,从容又懒散地倚着栏杆。

陈群忍住一把将郭嘉拽起来,摆端正的冲动,转身去了另一侧。

过了片刻,“嘚嘚”的马蹄声传来。

荀棐鲜衣怒马,背着拓木长弓、雁翎箭闪耀出场。一张俊脸上仿佛明晃晃地写着:我决不放过任何一个可以射猎的机会!

他是荀彧的堂弟,荀氏家族的另类,武力值在书院拔尖的存在,既能把人骂哭,也能把人打哭的那种。但若是真的拼命,他打不过戏璕。

荀棐环顾四周,好奇道:“怎么不见志才?”

戏璕擅长骑射,外加剑术十分精湛,是每一个狩猎爱好者不可多得的好帮手。同时也是书院的风云人物之一。

据说,戏璕是一个见不得光的外室子,他的生母出自娼门,连妾都不是,还早已失宠。戏璕早年生活异常困窘,每次赴宴总是被族人取笑。

多喝酒吃肉,族兄说他没饮过好酒,没吃过肉。少喝酒吃肉,族兄又嘲笑他装模作样。

后来,戏璕被颍川书院破格录取,同荀彧、郭嘉交好,身边都是才学出众的人。族兄的讥讽、冷漠,又渐渐转变成夸赞、巴结。戏璕一概不放在心上,因为无论是嘲讽,还是赞美,其实都不是针对他这个人,不是他做错了什么,或者做对了某件事,而是因为一时的际遇。捧高踩低,趋利避害是人的本性。

郭嘉手指微动,折扇倏忽展开,“志才昨日在颍水泛舟,一不小心睡着了,一叶扁舟顺流而下,飘去了钧台陂。他飞鸽传信给我,说要晚些来。”

荀棐震惊:“现如今盗贼横行,这么危险,他还能一个人在外边睡着!吃了熊胆吗?”

另一边,黄叶蹁跹如蝴蝶。几个汝南士子和陈群辩论经学,七嘴八舌,竟然说不过他一个。

很快就有汝南士子反应过来,这样比下去,他们必输。于是汝南士子特意拿数术题请陈群解答——“良马初日行一百九十三里,日增十三里,求其15日所行里数。”

陈群果然被问住,这题不难,但他数术学得一般般,需要算筹或者纸笔,才能给出答案。那汝南士子咄咄逼人,趾高气扬地叫嚣着让陈群赶紧认输,还故意激他:“颍川陈长文,输不起吗?”

陈群不骄不躁:“我需要一些时间来计算。”

郭嘉听到动静,笑眯眯地凑过去,替陈群接受挑战,报出了一个数字——1397.79里。

“你们七八个人,围着长文(陈群)一个人比试,是不是不太公平呀?还有什么题?不妨说出来,让嘉开开眼界。”

“良马十五日行”,这是《九章算术》中的原题,汝南士子以为郭嘉碰巧做过,记得答案。又出了几道新题。

颍川书院这边,郭图、辛评、辛毗、赵俨、繁钦、杜袭、荀谌、荀棐纷纷露出会心的笑容——颍川小太公郭奉孝,难道是白叫的吗?书院这边,早就没人会去找虐了。

郭嘉把玩着扇子,只用心算,速度极其惊人,几乎是听完题目,就能立即报出正确的答案。

对方目瞪口呆,灰溜溜地告辞。

一众颍川士子将郭嘉和陈群围在中间,向学霸致敬。

他们都是一个书院里出来的,一荣俱荣,一损俱损。即使郭嘉不待见陈群,关键时刻,也不会坐视别人利用陈群的短处来扬名。

这世间的流言蜚语之所以是流言蜚语,是因为它不代表真理真相,只显示人心的好恶。

假如陈群输给汝南士子一筹,别人不会给陈群一个公正的评价:他才华出众,熟读经史、明达法令,只是数术学得不太行。流言通常越传越离谱,人们很可能疯狂地拉踩陈群,说颍川四才子之一的陈群浪得虚名,其实是个大草包,根本不配和那个汝南士子相提并论。一般情况下,一个士子的名声崩坏了,那他被举荐做官的可能性就会无限地趋近于零,必然影响前程。

陈群:今日份的与奉孝互掐活动还没开始,然而我已经办不到了。

陈群心情复杂,白皙的面容上浮起一抹潮红,展袖作揖:“奉孝,多谢。”

折扇在郭嘉的掌中花式旋转,倏忽开合,他洒然一笑:“举手之劳,不必在意。”

陈群:“虽然咱们暂时和好,但书院的院规,奉孝还是要抄的。别想请文若、志才代笔,蒙混过关。”

郭嘉眉梢眼角的笑意突然尽数敛去,狐疑道:“陈长文,你摸着良心说,我又被夫子罚抄,是不是你昨天悄悄告状?”

陈群:“……是。”

果然,和好是不可能和好的,昨天脑子里进的水,掀翻了本就脆弱不堪的友谊小船。

话说荀攸被举孝廉之后,以优异的成绩通过了少府的“诸生试家法”、“文吏课笺奏”考试。成为一名黄门侍郎,天子的近侍之臣。

没错,虽然大汉选拔官员的制度以察举制为主,但无论是举孝廉、举茂才,还是举明经、有道、知兵、明法、明术……都需要考试。考试合格的士子,才能授予官职。

荀攸趁着出宫传达诏令的机会,联络亲友,一同在朝会上为王允求情。毕竟,王允这波牢饭吃得委实冤枉。和荀攸、钟繇脱不了干系。

大宦官张让听见风声,更加怀疑荀彧,简直恨得牙痒痒,然而他没有证据。而且像荀彧这样严于律己、做事谨小慎微的清官,张让很难随便挑一个错处,治他的罪。因为荀彧做事滴水不漏,他最被世人诟病的行为,就是任用女子当官,管理汝南郡的农耕事宜。可是张让翻遍了典籍,本朝并没有哪一条律法,禁止女子担任田曹掾。

很快,郭鸿传来消息:张让买通了豫州刺史王允的掾属,让他们带着毒酒,哭着去劝王允自杀——王使君,活着就要承受无尽的酷刑和屈辱,不如解脱!

幸亏王允脑子灵光,声色俱厉地说:“我身为朝廷命官,得罪了君王,也应该由司法机构正式处决,怎么能服毒呢!”于是他摔掉酒杯,奋然起身。

恰在这时,郭鸿派去提审王允的廷尉左监及时赶到。王允连忙自觉地登上囚车,被押解到廷尉府。自从宦官干政,每逢有高官落马,京城的三大监狱:廷尉诏狱、北寺狱、尚书监都要上演大抢活人。争夺审判权。

像王允这种情况,他已经被关押在尚书监,但凡郭鸿要点脸面,是不好继续抢人的,吃相太难看。但是救人如救火,若是放任不管,任由张让把罪名安在王允的头上,搞冤假错案。下一个被折腾的恐怕就是荀彧。迟早会轮到别人。大家都是姻亲,同气连枝,一损俱损。遇见这种事,郭鸿不可能冷眼旁观。

荀攸终于冷静下来,反思这些天的行为,冷汗淋漓。

当天晚上,他收到一张字条,笔画歪歪斜斜,毫无章法可循,就像出自刚学写字的小儿之手。也有可能,是某个人用脚写的:稳住,以静制动!这种时候,难道不是做得越多,破绽越多?幸亏对方身边没有像我这样的奇才,不然你要玩完了。你叔父建议你去投奔大将军何进,借外戚的势力,保障人身安全。也算是代表家族,表明立场。

虽然没有署名,但这种调调,除了郭嘉还能有谁?

荀攸将纸条凑到烛火边,让火焰把字迹舔舐殆尽。

据说阳翟郭出了七个廷尉,处理的都是全国的疑难案件,审判的多是穷凶极恶的罪犯,很容易遭到打击报复,因此豢养了一批能够飞檐走壁的游侠儿,平常保护族人,有必要的时候,也会探听一些秘密,协助查案。

郭嘉能神不知鬼不觉地把一张写了字的左伯纸放进荀攸的卧房,可见这个传言,并非空穴来风。

从此,荀攸面对天大的突发事件,都会尽可能先冷静下来。作出任何行动之前,总要思前想后、反复推敲,无比慎密。

半个月以后,天子刘宏大赦天下,董卓无罪释放。

王允不仅顺利出狱,还被大将军何进、帝师杨赐、司徒袁隗联名上书营救,官复原职。可惜,他出狱仅仅十天,张让又找出他公务上的错漏不足之处,开出一封逮捕令,再次将他送进大牢。

这件事引发了汝颍士族的公愤。由汝南袁氏的袁绍牵头,陆陆续续地冒出来一堆相关的,不相关的名士,聚集在大将军何进的麾下,轮流给何进洗脑:张让、赵忠等十常侍贪得无厌、罪大恶极。他们纵容族人和宾客盘剥州郡百姓,搞得民怨沸腾。再不诛杀这些宦官,大汉就要亡了!你外甥没有皇位可以继承了!

荀彧不想说话,他在U站看见过一句评论——“雪崩之下,没有一片雪花是无辜的。”朝野的乱局,难道都是十常侍的问题吗?天下溃溃,民不聊生。昏君、奸臣、宦官、外戚、世家,没有哪一方完全无责任。

不过,于公于私,在现阶段,荀彧都要支持外戚何进。理由很简单:外戚强大,士族也可以一起分享蛋糕。宦官掌权,不仅不会容忍荀氏来分一杯羹,还会再搞一场大清洗,往死里打压汝颍士族。防止他们冒头,找宦官复仇。截止到今时今日,汝颍士子,谁家没有被十常侍弄死个把人啊。就拿荀氏来说,荀彧的族叔荀昱就是被大宦官用酷刑拷打致死的。

九月九日,重阳节。

秋高气爽,正是登高远眺、踏秋赏菊的好时候。

荀彧开着马甲小号伍君豪,在喵伍的掩护下,跟踪道士史子眇的马车,上了北邙山。

这涉及到一桩宫廷秘闻。

说来奇怪,天子刘宏每日都去后宫勤奋耕耘,有过许多子嗣。但是,所有皇子都离奇夭折了,没有一个能活过三岁。于是皇子刘辩出生以后,刘辩的生母、当时还是小宫女的何皇后请求将刘辩送出皇宫,交给一个名叫史子眇的道士抚养,希望这孩子借助道术护体,平安长大。

这事听着挺荒诞的。然而被送出宫的小皇子刘辩真的没有像其他皇子那样早夭,而是茁壮成长,今年已经八岁了。因为皇子刘辩住在史道人家,百姓戏称他为“史侯”。

除了刘辩,宫里还有另一个小皇子也能喘气,活蹦乱跳。他叫刘协,是天子刘宏和王美人一起生产制造的。王美人产子以后,还没出月子,就被何皇后简单粗暴地用一碗粥给毒死了。

天子刘宏挺喜欢王美人,特意去看王美人最后一面。不见不知道,一见吓一跳——王美人面目青黑,七窍流血,明显是中毒身亡的症状。刘宏又惊又怒,一度想要废掉何皇后。但是张让、赵忠等大宦官收了何进的好处,纷纷替何皇后求情,甚至捐献钱财来取悦刘宏,就这样,刘宏气消了,决定从此不再追究这件事。

所以,刘宏的真爱既不是王美人,也不是何皇后,而是钱。也可能是张让、赵忠。毕竟,这位皇帝亲口说过——张让是我父,赵忠是我母。真是感天动地父子情。

俗话说“见面三分情”,董太后把失去亲娘的小皇子刘协养在身边,教养的乖巧伶俐,每天陪伴天子刘宏,承欢膝下。是刘宏的心头肉。民间戏称“董侯”。

反观刘辩,住在道士家,很少见到父皇。他的父皇刘宏也不太喜欢他。父子亲情淡漠疏远。加上董太后跟何皇后的婆媳关系不太好,一直暗中较劲。董太后时常捧着刘协踩刘辩。导致天子刘宏越看刘辩,越不顺眼——毕竟是在宫外放养的小皇子,没有半点皇家仪态,还总是不声不响的,闷葫芦一个。

皇帝偏爱小儿子刘协。看不惯嫡子刘辩。

张让等大宦官察言观色,心思又开始摇摆浮动——如果史侯刘辩继承皇位,掌权的必然是刘辩的舅舅、大将军何进。宦官手中的权利,会被强势的外戚压制。假设董侯刘协继承皇位,就不会有新的外戚出现,宦官将迎来真正的权利巅峰。而且大将军何进就是个杀猪的,脑子不好使,已经被那些名士给忽悠傻了,难以保证他不会对宦官下手。

于是,以张让为首的宦官集团也开始捧刘协,拉踩刘辩。

一晃数月,天子刘宏再看刘辩,已经是哪哪都不好,干啥都不行,整个人没有一丁点可取之处。刘宏想立刘协为太子,任命董太后的侄子董重为票骑将军,给刘协铺路。

然而朝中都是人精,就这么小小的一个举动,立即有一堆老臣蹦跶出来,搬出祖宗礼法,要求严格遵守“嫡长子继承制”,将刘辩立为太子。

哪怕贵为九五至尊,刘宏也没法顶着公卿百官齐刷刷的反对声,随心所欲地折腾。最关键的是:刘辩的舅舅、大将军何进手握重兵。刘宏要是敢废长立幼,百官就敢撺掇何进逼宫,拥立刘辩。让他提前退位。

如果荀彧没记错,重阳节这天,刘辩登高望远的时候,遇刺了,险些丧命。

荒山野岭,荆棘丛生。伍君豪不敢离得太近,因为负责保护刘辩的侍卫,其中不乏高手。他在一、暗中消灭刺客,事了拂衣去。和二、等皇子刘辩遇险,再出手相救之间,果断选择了后者。

马车停在不远处的草坡上,刘辩一身小道童的装束,和史子眇一同采集草药、遍插茱萸,站在高处俯瞰洛阳城。

嗖!嗖!嗖!

羽箭没射到人,洞穿了后方的车厢,钉在马车上,箭尾还在高速震颤。

史子眇长年修道,耳聪目明,护着刘辩躲过了暗箭。就是姿势比较狼狈,满地打滚,弄得灰头土脸。

在史子眇的命令下,随行的侍卫分成两波,一波围成人墙,保护刘辩。另一波朝着箭矢射来的方向,追击刺客。

谁也没有注意到,侍卫之中,有人暗暗蓄力,目标不是蒙面刺客,而是刘辩。

这名侍卫才是真正的杀手。

刘辩惊恐地瞪大眼。

就是现在,伍君豪抽出藏在腰带中的软剑,倏地冲刺,一片凛冽如霜雪的剑光,截住了那个杀手。

身影交错的瞬间,嗤!伍君豪的一片衣袖被刺客削下来,随着刀风飞上高空,又徐徐飘落。

不过,刺客也没占到便宜,他被伍君豪一剑刺中要害,其余的侍卫一拥而上,把他死死地摁在地上,五花大绑。

和伍君豪预谋的一样,因为救了刘辩,而且身家清白。他成功地接近刘辩。只是不知道哪里出了问题,史子眇的眼中先后闪过惊诧、恐惧、敬佩、狂喜等等神色。刘辩用一种十分热切、崇拜的目光望着他。

“伍先生,您收徒弟吗?我能不能拜您为师,学那种会发光的剑法?”

伍君豪:“……”

这是游戏技能产生的特效。千岩万壑,剑气纵横。

可是,如果成为刘辩的师父,他的计划实施起来,肯定会更加顺利。而且,他能教给刘辩的东西,远胜绝世武功。

伍君豪:“若是陛下同意,就可以。但一模一样的剑法,殿下用出来,不一定会发光哦。”

刘辩微微咬唇:“我知道,要看天赋和悟性。”

伍君豪混成了未来的帝师,荀彧却遇到大麻烦——羌人再次叛乱,劫持了凉州的官员边章和韩遂。买官上任的凉州刺史不仅没有派兵营救边章和韩遂,反而忙着捞钱。这位奇葩的凉州刺史连朝廷拨给他用于平叛的军费都要贪污,偷盗军粮数万石。导致官兵吃不上饭,连连惨败。于是边章和韩遂一怒之下,投敌,带领羌人杀死金城太守陈懿,攻打官署,一把火烧了凉州刺史府。

中平二年(185年)三月,韩遂率领数万骑兵,喊着诛杀宦官的口号,进攻三辅地区,一路打到长安附近,险些把老刘家的祖坟给刨了。天子刘宏派皇甫嵩征讨韩遂,考虑到叛军的主力是羌人,董卓最了解羌人的情况,朝廷再次起用董卓,作为皇甫嵩的副手,前去平叛。

万万没想到,名将皇甫嵩战败了,韩遂的实力进一步膨胀,拥兵十万。于同年八月,再次击退张温率领的朝廷大军。董卓、孙坚、陶谦等牛人,全部被韩遂按在地上摩擦。

张让正愁找不出荀彧的违法行为,没有借口弄死他。听闻韩遂的光辉战绩,顿时心生一计:他可以借刀杀人——让荀彧领兵去攻打韩遂。听说荀彧的府兵都是只会转圈圈的废物,没有一点战斗力,荀彧去了就是送死。

然而,对荀彧来说,他的烦恼其实是:玩家训练的士兵,以及玩家炼制的黑火薬、玩家设计的连弩,破坏力过于强悍。打韩遂没问题,但他不能过早的暴露实力,可能会被有心人盯上。

在张让的想象中,那位王佐之才,八成已经吓得肝胆俱裂,随时准备丢官弃职,亡命天涯。

事实上,荀彧点兵的场面是这样的:

吕布暴走:“哪个不长眼的,居然说并州军虽然是难得的精锐,总体实力却比不上西凉军?淦,让布当先锋,取韩遂狗头!”并州骑兵天下第一!不接受反驳。

陈光跃跃欲试:“让我来,我能弄出□□,把韩遂和他的军队一起炸上天。”

戏璕:“不要暴露那些战争利器,朝廷会感到恐慌,反而害了文若。还是我去更合适。”

郭嘉;“要不志才和奉先(吕布)、大方(陈光)一起上?”

荀彧:这是什么神仙组合?

公孙有田:“咱们的粮草,足够支撑十万大军,征战三个月。”

作者有话说

显示所有文的作话

第18章 第 18 章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