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看书神 > 穿越重生 > [三国]谋士升职攻略 > 第1章 第 1 章

[三国]谋士升职攻略 第1章 第 1 章

作者:这个懒人没起 分类:穿越重生 更新时间:2022-10-18 02:29:54 来源:文学城

建安十七年,寿春。

残阳似血,马蹄声碎。曹操派来的校事官刚刚离开。守门的士兵低下头,不敢和荀彧对视。

这些士兵,由曹操的族子曹休带领,看似在守卫荀彧,保护他的安全,其实限制了他的自由。

凛冽的北风呼啸而过,霜打的红叶、枯黄的落叶翻飞着,纷纷飘过院墙。

荀彧原本就生得俊美。他居中持重十七年,养出满身的雍容清贵气质。修竹似的立在那里,那种岁月沉淀出来的内在芳华,举世无双的仪态,以及缱绻缭绕的淡雅衣香,让人惊鸿一瞥,便久久难以忘怀。

虽然曹休一直好吃好喝地供着,但荀彧仍然消瘦了一圈,整个人犹如一块清透温润的玉,风姿奇美却易碎。

曹休暗暗自责,他这种大老粗,果然照顾不好荀令君。曹休垂眸,下意识放轻了声音,劝道:“天冷,荀令君莫要站在风口上。”

荀彧缓缓抚平衣袖上的褶痕,神色一如既往的沉静平和:“无妨,透透气而已。”

曹休更内疚了,他略微迟疑,还是忍不住开口:“令君若是有什么话想对丞相说,可以写封信。大军开拔没几天,在下骑快马,必定追得上。”

荀彧摇摇头,他早已不是尚书令,这里没有‘令君’。

他对曹操,无话可说。

荀彧已经很久没有踏出院门一步,他能猜到——曹操一定对外宣称他病了。病到不能随行,需要单独留在行辕休养,闭门谢客。

众所周知,每逢曹操出征在外,都是荀彧主持朝政。荀令君折节下士,有一双善于发现人才的慧眼。曹营内外,朝廷上下,有多少官员得过他的提携?戏志才、郭嘉、荀攸、钟繇、陈群、荀悦、赵俨、司马懿、杜畿、杜袭、华歆、王朗等人,都是荀彧举荐给曹操的。

是荀彧亲手将颍川士族绑上曹操的战车。他总揽政务、筹备粮草、制定战略、举荐贤能、安抚民众,助曹操成就霸业。他力排众议,坚持迎奉天子。和荀悦、孔融一起担任天子的老师,希望教导出一位明君。也是他恪守君臣之礼、汉官威仪,极力维护着天子的颜面、朝廷的体面,为倾颓的汉室扯起最后一片遮羞布。

陛下的倚重,百官的称赞,士子的孺慕,百姓的爱戴都让他占全了①。

唯独失去了曹操的信任。

荀彧的确有功,但曹操能给他的,早就全部给他了——尚书令(相当于宰相)、万岁亭侯、儿女姻亲、满门清贵。

曹操用人,向来是恩威并施。拉拢的手段都已用尽,然而荀彧君子如竹,风过不折,坚决反对曹操加九锡、称魏公,建立国中之国。说得好听一点是忠贞守节,说得难听一些便是不识时务。

于是曹操将荀彧调离尚书台,让他“慰劳军队”。

荀彧刚到军中,人就被扣下了。远离许都,远离权利中心,彻底从公卿百官的视线中消失。一连两个月过去,很多人都习惯了没有荀令君的朝堂。他的立场,逐渐变得无关紧要。荀彧不露面,汝颍士族群龙无首,不会轻举妄动。曹魏代汉,已成定局。

荀彧将往来书信投进炭盆之中,随手拿起火箸,漫不经心地拨了拨。火光渐渐旺盛,又慢慢微弱,终究在燃烧过后,归于沉寂。

风动竹影,似有故人,含笑作揖道别。

他转身,腰间的玉玦和玉环轻轻碰撞,发出一两声悦耳的环佩轻鸣。大约是在尚书台久坐(跪坐),腿部受寒的缘故。每逢阴天下雨,他的膝盖就隐隐作痛。然而除了郭嘉,没人发现他这点小病小痛。他忍着腿疼,留给曹休一道颀长峻拔的背影。

二十一年前,袁绍的势力如日中天,是最强大的诸侯。

袁绍以上宾之礼优待荀彧,希望收服这位王佐之才。然而,荀彧发现袁绍私刻玉玺,有篡汉之心。他毅然决然地离开袁绍,投奔当时还很弱小的曹操。因为那个说出:“诸君北面,我自西向!”率领军队追击董卓,险些丧命的杂牌将军曹孟德,显然跟他一样有匡扶汉室的志向。

没错,匡扶汉室,曾经是荀彧和曹操共同的理想。

他们共事二十一年。讨袁术、败陶谦、伐张绣、灭吕布、破刘备、战袁绍、征刘表……

“奉天子以令不臣”,究竟是从什么时候开始,变成了“挟天子以令诸侯”?

现如今,曹操“参拜不名、剑履上殿”,谋划着“加九锡”进封魏公。这和袁绍私刻玉玺、袁术自立为帝、王莽篡权自称“假皇帝”又有什么区别?皆是一丘之貉。

荀彧这半生,兜兜转转,运筹帷幄,殚精竭虑。到头来只有“不识时务”这四个字。当初离开袁绍,如今顶撞曹操。

他不怨曹操——自古以来,权臣走到曹操这个位置,委实骑虎难下。要么再进一步,称公称王、独霸朝纲,最终取代天子。要么大权旁落,身死族灭,心腹陪葬。没有第三条路可以选。可惜,他明白曹操的苦衷,曹操却容不下他的道义、正直和操守。

现在细细回想,当初曹操的那句“吾之子房(张良)”,或许早已预兆了这一切。

堂屋内,竹木几案上摆着一只雕花食盒。这是曹操让校事官送来的。

荀彧不贪财、不好色,唯独挑食。总有口腹之欲。

当年曹操还是奋武将军的时候,荀彧担任军司马,追随曹操攻打黑山贼白绕。他们缺人缺钱缺粮缺兵甲,什么都缺。风餐露宿、跋山涉水、四处征战。有时陷入乱兵之中,荀彧也必须拔剑,奋勇杀敌。鲜血溅到衣襟上,很难洗得干净。饥饿更是难熬。

他吃不惯军营中的粟米粥,那粥里边不仅有一点没去干净的谷壳,还能吃出小石子,十分考验牙口。还有又干又硬的豆饼、味道奇怪的粗盐。只是荀彧从来不说而已,也没法说——士兵领到的粟米粥是带壳的。新兵经常吃不饱,而且很多人连草鞋都没有,每天赤着脚赶路。他好歹还能骑马。

曹操非常敏锐,发现荀彧每顿饭都吃得有点少,就准备了一只双层的乌木食盒。时常给荀彧送些汤饼、点心、烤肉、酱驴蹄、豆腐鱼糜羹之类的美味。

后来,荀彧举荐郭嘉。郭嘉一走出司空府的大门,径直来找荀彧。

“文若,跟你讲个笑话。明公②纳了八个小妾,他对每个妾都说过‘愿得一人心,白首不相离’之类的誓言,个个有真情。今日我和明公谈论天下大事,甚是投契。他说:‘使孤成大业者,必此人也。’一个人说话做事的风格,总是有迹可循的。让妻妾和睦相处的方法,和让幕僚戮力同心的技巧,也没太大的分别。让我猜一猜,文若和公达是不是也听过相似的话呢?”

荀彧,字文若。荀攸,字公达。好友之间,通常互称表字。

一声轻笑,随风消弭。

郭嘉斜倚着檀木小几,修长白皙的手指探进食盒里,拈起一块桂花糕,“说来听听嘛,嘉好奇。”

……

此时此刻,摆在面前的依然是那只旧食盒。

往昔的时光浮上心头,荀彧难得莞尔,那是他生平第一次、也是唯一一次撒谎——彼时,曹操异常欣喜,想知道郭嘉对他的印象怎么样,向荀彧打听。

荀彧只好含糊道:“奉孝说,‘真吾主也。’”

虽然郭嘉郭奉孝的确是这个意思,但他的原话多少有几分戏谑。还容易暴露他私下调查过曹操的秘密,难免犯忌讳,说不得。

荀彧揭开食盒的盖子,第一层是空的。他微微出神,怔愣片刻,才揭开第二层,同样空无一物。

他的手颤了一下:空食盒,就是没有食禄,无禄可食。《礼记》中记载:士死曰“不禄”。

曹操的暗示,已经十分明确——做汉臣,士死,不禄。做魏臣,一人之下。

仿佛能听见曹操的声音:“君再无汉禄可食!”

孤准备进封魏公,中军师陵树亭侯荀攸的名字,排在《劝进表》的第一位。别人都能变通,你为什么不能?

难道天下只有荀文若君子如玉,宁折不弯?

荀彧笑了,“明公,一日为汉臣,终身为汉臣。但乱世太苦,彧是真的想辅佐明公平定天下!”他笑着笑着,陡然落下一滴泪——一心匡扶汉室,最终却成为曹魏的功臣、汉室的掘墓人。渴望江山一统,百姓安居乐业,却眼睁睁地看着曹操犯糊涂,和天下神器失之交臂。他劝不住曹操,当不成张良。若是奉孝还在就好了,奉孝一向有办法让曹操作出最正确的决策。

天下未定,江东有孙权,益州有刘璋,荆州有刘备,汉中有张鲁……朝廷经不起内耗。到此为止吧,荀彧不希望这件事再牵连任何人。

博山炉中轻烟袅袅,丝丝缕缕的香雾,漫过漆画屏风上几重山水、几重云。

他一丝不苟地对着铜镜整理衣冠,取出早已随身携带多时的药,投进酒樽,轻轻晃了晃,斟满一杯浊酒,优雅地一饮而尽。

冷香散尽。一世汉臣,终入魏书。

同年,孙权建石头城,也就是东吴的都城建业。刘备攻占益州,为蜀汉政权打下基础。

“郎君。”

“郎君。”

冰绡帐中,荀彧悠悠睁开眼,视线缓缓聚焦,漆木床边站着一个人。

他的小侍女阿骛穿一袭藕荷色曲裾,踮着脚卷起帘幔,“郎君吩咐过,今日要拜见郭府君③,需早起。”

透过半卷的帘幔,能看见从窗口照进来的天光,无数细小的微尘如游丝一般在光束中上下浮动。

乱世沉浮数十年,经历了太多的聚散离合,荀彧整个人都有些恍惚——在他的记忆中,小侍女阿骛早已长成大美人,和荀攸“卿卿两相悦”。

荀攸虽然听从家族的安排,娶了阳翟辛氏的女郎,却对小妾阿骛格外不同,亲友皆知。

然而眼前的阿骛,还是个九岁左右的女童。又瘦又小,由于正在换门牙,说话呼呼漏气。但谁也无法否认,阿骛是个美人坯子。

荀彧分不清他是在梦中预见未来,还是在死后重回过去。

府君:对太守的敬称。

明公:对有名位者的尊称。

主公:东汉末年新产生的一种对皇帝的尊称称谓。——《秦汉称谓研究》

*

所以在曹丕、刘备、孙权称帝之前,本文不会出现魏蜀吴的官吏喊他们主公的剧情。试想一下:上来就乱叫主公(皇帝),那么难免像董卓一样,直接被当成逆贼,天下共诛之的那种。

*

按照当时的习俗,通常使用敬称,或者称官职。

比如曹操担任司空期间,就称“明公”、“曹公”。担任丞相,就称“明公”或者“丞相”。

荀彧的描写不是夸张。

参考汉末、魏晋时期对荀彧的评价。

(不排除以下这些人中存在颜狗。但至少能说明:我对文若的滤镜,肯定不是最厚的!)

*

“如冰之清,如玉之絜。法而不威,和而不亵。百寮唏嘘,天子沾缨。机女投杼,农夫辍耕。轮给辄而不转,马悲呜而倚衡。” ——曹植《光禄大夫荀侯诔》(文若的小迷弟怕是有一点点多)

*

“王佐才也。”——何颙(当时,另一位有类似评价的名士是司徒王允,同郡郭林宗对王允大为赏识——“王生一日千里,王佐之才啊。)

*

“书传远事,吾自耳目所从闻见,逮百数十年间,贤才未有及荀令君者也。”——司马懿

“颜既没,能备九德,不贰其过,惟令君(荀彧)为然。”——钟繇

*

“荀文若、公达、休若、友若、仲豫,当今并无对。——陈群(这位颜狗的嫌疑相当重,他还娶了荀彧的女儿)

“荀文若,功臣之最也。”——王导(“王与马,共天下。”的王氏家族领头人)

*

“彧清秀通雅,有王佐之风,然机鉴先识,未能充其志也。”——陈寿《三国志》

“颍川荀彧,王佐之器。”——范晔《后汉书》

***

“吾之子房也。”——曹操

“忠正密谋,抚宁内外,文若是也。公达其次也。”——曹操

*

“积德累行,少长无悔,遭世纷扰,怀忠念治。臣自始举义兵,周游征伐,与彧戮力同心,左右王略,发言授策,无施不效……天下之定,彧之功也。宜享高爵,以彰元勋。”——曹操

*

“与君共事已来,立朝廷,君之相为匡弼,君之相为举人,君之相为建计,君之相为密谋,亦以多矣。”——曹操

***

关于文若反对曹操加九锡、进魏公的原因:

(这类疑问一律交给古人抢答)

***

苏轼:汉末大乱,豪杰并起。荀文若,圣人之徒也,以为非曹操莫与定海内,故起而佐之。所以与操谋者,皆王者之事也,文若岂教操反者哉?

*

以仁义救天下,天下既平,神器自至,将不得已而受之,不至不取也,此文王之道,文若之心也。

*

及操谋九锡,则文若死之,故吾尝以文若为圣人之徒者,以其才似张子房而道似伯夷也。

***

苏辙:荀文若之于曹公,则高帝之子房也。董昭建九锡之议,文若不欲,曹公心不能平,以致其死,君子惜之。或以为文若先识之未究,或以为文若欲终致节于汉氏。二者皆非文若之心也。

*

文若始従曹公于东郡,致其算略,以摧灭群雄,固以帝王之业许之矣,岂其晚节复疑而不予哉!方是时,中原略定,中外之望属于曹公矣,虽不加九锡,天下不归曹氏而将安往?文若之意,以为劫而取之,则我有力争之嫌,人怀不忍之志,徐而俟之,我则无嫌而人亦无憾。要之必得而免争夺之累,此文若之本心也。

*

惜乎曹公志于速得,不忍数年之顷,以致文若之死。九锡虽至,而禅代之事,至子乃遂。此则曹公之陋,而非文若之过也。

***

唐庚: 管仲相桓公伐山戎、伐陈蔡、伐楚、伐晋,其意欲尊周尔,而桓公遂有封禅之志。文若依曹公,平青徐、平许洛、平河朔、平汉南,其志欲尊汉耳,而曹公遂有九锡之议。

*

管仲知封禅之不可许也。故设词以拒之;文若知九锡之不可长也,故逊词以却之。管仲幸,故桓公从其说以全勤王之功;文若不幸,故曹公不用其语以成窃国之祸……

***

文若的美貌,是史书认证的。

清秀通雅、风姿奇美、彧有仪容。——《三国志》裴注版

他活成了美男子的代名词——“潘安掷果,荀令留香。”

荀是一种香草。可以美容的那种——《山海经·中山经》:“﹝ 青要之山 ﹞有草焉,其状如葌,而方茎、黄华、赤实,其本如藁本,名曰荀草,服之美人色。”

*

另外,荀攸妻子辛氏,小妾阿骛,是史料显示的,不是私设。我绝对不至于三观歪到支持一夫一妻多妾的地步!(我这强烈的求生欲)

***

汉代“八尺以上为床,八尺以下为榻”。

***

我必须打住,再写就成了“注释比正文还长”系列QAQ

为了预防秃头,以后称呼、设定之类的注解直接省略。如有必要,我就简略地写一下。

【温馨提示】

1、

部分人物的年龄、时间线有改动。

2、

本文的称谓主要参考《秦汉称谓研究》、《中国风俗通史·秦汉卷》。会按照现代人的阅读习惯作出调整,物品名称也一样。比如秦汉时期铜镜称“鉴”、苹果称“柰”、老妇人称“妪”,我会直接写成铜镜、苹果、老媪。

3、

大事件参考《三国志》、《后汉书》、《资治通鉴》,随时有可能被各种野史、演义、杂说蛊惑,不具备考据价值。

4、

文案1的内容,属于荀彧对玩家的好感度达到一定数值,才能解锁的“前尘往事”。假设我不咕咕咕,大约有5至7个小故事等待揭晓。其他谋士也有。

5、

开文两天内,随机掉落红包。祝各位小天使阅读愉快~(≧▽≦)/~

作者有话说

显示所有文的作话

第1章 第 1 章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