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看书神 > 古典架空 > [秦时明月]巫山沧海 > 第42章 心喜

[秦时明月]巫山沧海 第42章 心喜

作者:鸣桐 分类:古典架空 更新时间:2024-02-21 08:48:29 来源:文学城

菁菁者莪,在彼中沚。既见君子,我心则喜。

——《诗经 小雅 菁菁者莪》

****************************

桑海多山,易匿,其间多匪盗。

来桑海之前,扶苏就知道这个事实,只是他没有想过,如他这般出行随从众多,也会落得如此窘迫的境地。

这一路并不平静,类似的事他经历过许多,但都没有今日这样狼狈。

即使如此,他也没有惧怕,他只是在想,如他这般护卫周全的都被盯上,随从身死,要破财消灾,甚至消不了灾,寻常百姓又该如何?

桑海如此,放眼天下呢?

扶苏知道自己想多了,明明身陷囹圄却还要操心没影的事,可普天之下,皆是大秦的子民,他怎么能不操心呢?

如果天下太平,母妃又怎会落得那样境地……

心中思绪万千,扶苏还是打起精神来和面前的匪盗周旋,他很清楚,如果今日他亡于此,那么他所想的一切都是镜花水月。

他不能死,至少现在不行!

扶苏的心思,荀子不知道,天明也不知道。

天明是年岁尚幼,此时全部注意力都放在马贼身上,他可听了刚刚荀夫子说的话,他不会武功。

要是他败了,那可就糟糕了。

荀子则是把目光放在天明手中奇形怪状的剑上,隐约想到了什么,不由摸了摸胡子。

荀子和天明这一老一少的组合并没有引起马贼的重视,毕竟他们平日劫掠纯粹以力胜之,在内力上并没有多少建树,压根看不出面前人的深浅。

但晓梦不同,在她的感知中,无论是手持奇怪剑的少年还是一身华服的老者都不是池中之物。

但她没有看他们。

少年天才她见过,甚至她本人就是其中的翘楚,而功力深厚的长者……天宗更是不少,她的老师北冥子更是顶尖高手。

综上,荀子和天明的组合并不足以吸引晓梦的目光。

如果站在上帝视角,那么答案就很明显了。

匆匆一瞥,看清青年眼睛的瞬间,晓梦就没移开过视线。

实在是太像了……

恍惚间,晓梦以为自己看到了长大的师妹。

明明长相截然不同,但那双眼睛却是出奇地相似。

自清玄事了,晓梦就改了性子,她不再爱管闲事,只是看到那马贼气焰嚣张的模样,忽地她就想起她前往天宗时的那一幕。

也是路遇劫匪,同样……

有人挺身而出。

很多事只在一念之间,等到晓梦回神之际,她已经出了手。

意识到自己做了什么后,晓梦顿时心中莫名,说懊恼也不算,就是……

到底还是出了手……

风少旻对这个结果并不意外,太上忘情,是天宗之人所追寻的,只是能达到这个境界的寥寥无几,即使是晓梦,也只是接近,未有达到。

至于她师妹……

两个人是差不多,但想来后者会快一些,毕竟这几年,她可都没有闲着。

一份耕耘,一份收获,对他们这样的人而言,努力就意味着收获。

不同方向的努力,收获也会有所不同。

不过,比起操心北冥子两个弟子的境界问题,风少旻更乐意去看面前这场好戏。

白衣青年的眼睛他自然再熟悉不过,晓梦只看了一二年,他则不然,而且不止是眼睛,青年那张脸,他也曾见过类似的。

小孩他倒是陌生,可他手里的非攻却揭示了一切,而老者……已经很明白了不是吗。

如他对晓梦所言,桑海会有好戏上演,这不,他们还没入桑海城,这戏已然开场。

荆天明,荀子,扶苏……

可惜晓梦是个不解风情的,若是那丫头在……

想到这,风少旻有些遗憾。

风少旻的遗憾无人知晓,亦无人关心。

扶苏被救,一门心思自然在自己两位恩人之上,天明为自己救了人而高兴,至于荀子……

荀子的注意力一部分在天明手中的非攻上,一部分则是分给了隐匿光影中的晓梦身上。

这也正常,虽说和光同尘是道家至高心法,练至最高境界可光华内敛,融入天地而无声无息,但显然晓梦还达不到那个境界。

在荀子眼里,一切针毫毕现,没什么能瞒过他的眼。

目之所及,晓梦亦心有所感,一时间视线交汇,一时间暗流涌动。

扶苏对此一无所知,他来到天明身前,向他道谢。

这是救命之恩,扶苏不觉得自己的命那么不值钱。

青年的道谢声犹在耳畔,荀子也将目光投向子明所救之人身上。

青年风度亦是不凡,看得出家世教养良好,至于面容……

眼眸微微上挑,本该是锋利的,可在青年身上却显得那样柔和,

明明,看到青年的长相他是没那么喜欢的,可不止为何,他就是有些忍不住,

忍不住心喜。

荀子压下莫名的情绪,故作冷淡道“郎君自有人护持,就算没有我们,也不会有事,”

说完意有所指地看向了晓梦所在的方向,“阁下不现身?”

晓梦显露出身形,她看着老者,面无表情。

平白出现一个人,天明震惊地睁大了嘴,几乎可以塞下一个鸡蛋。

扶苏博闻强志,一瞬间把眼前人所展现的和天宗的和光同尘联系了起来。

和其光,同其尘,湛兮似或存。

即使如此,心中亦是惊讶不已,只是面上镇定非常。

晓梦没有理扶苏天明的打量,她看向点出她存在的老者,“若儒家文派不懂武功的都像阁下这样,这天下哪里还有墨家撒野的地方。”

对儒家弟子而言这是一句暴击。

不得不说,在阴阳怪气这件事上,晓梦也是颇有天赋。

晓梦的话亦牵动了天明的心,他看向身旁的荀子,心中忐忑不安。

虽然不知道儒墨两家恩怨的前因后果,但敏锐的直觉告诉他,这绝对不是什么好事。

荀子感受到天明的不安,用眼神安抚他,示意他不要说话。

正当荀子欲开口之际,一道声音传来,打断了这一切。

“咳咳,”风少旻适时地出现,打断了这略显紧绷的气氛,他看向晓梦,“你怎么跑到这来了?”

天明茫然地看着突然出现的男子,一时摸不着头脑,主要是他刚刚没有听到脚步声。

不过……

即便天明再如何懵懂,也明白来人是来找那个凶巴巴地白发女子的。

不过,虽然他们是一行人,气质却完全不同,白发女子的高傲肉眼可见,而这个男人……

就很普普通通,扔到人群里根本分辨不出来的那种。

如果用少羽的话说,就是……天明想了想,脑子里冒出四个字,平平无奇。

如果荀子知道天明内心的想法,估计会说一句暴殄天物,那样高深的内力却不会用,但凡他懂点也不会像现在这样觉得来人平平无奇。

“迷路了,”晓梦面无表情地扯了个理由。

这撒谎不带改色的模样……

风少旻倒是不在意,扫了一眼躺的横七竖八的匪盗,状似无意道,“话说回来,各位想好了要怎么处置这些盗贼吗?总是让他们在这里躺着也不是个事。”

此言一出,晓梦看向他的目光中带着一丝无语,早就知道他就是看热闹不嫌事大,如今果然如此。

事实证明,风少旻的出现根本不是消弭冲突,而是……火上浇油。

为人处世从来都是密不可分的,而在这点上,墨家儒家道家截然不同。

好在目前天明就是个半桶水都不满的墨家巨子。

但荀子不是。

风少旻没问他,反而看向晓梦,问她“你有什么想法吗?”

晓梦淡淡暼了他一眼,“没兴趣。”

她才不会上当,每次这条咸鱼问问题时,准没好事!

“好吧,我们家姑娘说了,她没兴趣,三位就自行商议吧!”

晓梦没兴趣,风少旻更没有,他不关心匪盗的结局,他想看的就是这么一群人吵架。

但显然他不能如意,毕竟天明只是个半吊子墨家巨子,荀子又猜到了一些事,此刻只想着脱身,哪里有闲心去管这些闲事。

何况……

以他所见,就白衣青年的状况,也不需要他操心。

“走了,”晓梦不想搭理某条想给她挖坑的咸鱼,但还是勉为其难地开口叫了人。

没有热闹可看的风少旻自然也是跟上晓梦的脚步,不过在路过天明旁边时,他朝他笑了笑。

荀子看着身影消失在光影中的两人,心中若有所思。

最后看了一眼扶苏,荀子控制自己移开视线,“我们还有正事要做,走吧。”

“哦哦,”天明收回非攻,仍不忘叮嘱扶苏要小心。

荀子走的毫不拖泥带水,天明见状连忙跟上。

扶苏求告知姓名不得,看着一众消失的背影,一时思绪万千。

其实,有所得的不仅仅是荀子。

或者说,在场唯一一无所知只有天明一个。

从某种程度上,这是一件幸事。

……………………

墨家据点

荀子在屋里为端木蓉诊察,天明看不出什么名堂,待了一会,脑海里不由自主冒出那个对他笑得很开心的平平无奇的男子。

天明左想右想,觉得这次出来碰到的两个怪人不一般,偷偷溜了出去,拉着自家大叔说了这件事,让他帮忙参详参详。

盖聂听完后,沉默良久。

面无表情的高傲少女,平平无奇的男子,以及他们突然出现又消失的场景。

尽管天明已经很努力风压低声音,可院子就这么大,再加上在座的都是内力深厚之人,

这番话自然传入其他人耳中,高渐离见多识广,不由看向逍遥子。

班大师见状,亦将目光投向他。

逍遥子无奈,只得做出口语,表示,晚会再说。

……………………

桑海街上,

荀蕙忽有所感,放下手中的发簪。

摊主看她这样,以为是不顺心意,连忙问道,“姑娘是觉得那处不对?”

“挺好的,”

“那,这支发簪姑娘要吗?”

荀蕙目光投向手中发簪上,簪身是梅枝模样,通体白色,玉色莹润,末端几朵花次第盛开,衬着点点的殷红,艳而不俗。

应当与师姐更称。

“就这支吧!劳烦店家包起来。”

“好嘞!”

开了一张大的,店家面上盈满了欣喜,好话更是一箩筐一箩筐地往外说。

晓梦就看着她接过木盒,沿着桑海错综复杂的街巷来到一处院落。

……………………

后院

葵亲自将茶水点心送至亭中。

荀蕙听到脚步声,转身笑道,“有劳了,葵”

“端茶送水不过分内之事,小姐这么说可折煞奴了。”

荀蕙对此不置可否,只是道,“我这里没事了,你先下去吧!”

“是,”葵知她服侍的姑娘素有主见,也不多嘴,带着一同来的侍女退了出去。

侍女离去后,晓梦从和光同尘的状态中出来,她打量着面前的少女,觉得万分陌生。

荀蕙是易容出来的,用的也是身旁侍女模样,隔着一张面具,晓梦自然看不到底下的真实面容。

但她说的陌生,和长相无关,

“这是舅舅的地方,还算安全,”荀蕙仿若完全没察觉到晓梦的打量,“茶是你常喝的庐山云雾,要不要尝一尝?”

晓梦不言,良久,她开口,“你长大了,”

“师姐也是,”荀蕙端详面前清美优雅的少女,赞叹道“十年闭关,功力也大有长进。”

“你知道我说的不是这个。”晓梦面无表情,若此刻天明看到,必然要高呼,又一个冷冰冰的女人。

“人是会变的,师姐,当年你闭关时我才多大?如今这般模样不是才正常吗?”荀蕙知道晓梦指的是什么,同时她也毫不避讳。

“是”迟疑许久,晓梦轻轻开口,“因为荀姨的死吗?”

至亲离去,并不是一件可以轻松接受的事,晓梦经历过这种痛苦,她能理解。

荀蕙沉默,

微风吹过亭檐下的风铃,发出清脆的铃声。

“怎么可能不在乎呢?”

那是将她从小带到大,操心她的一切,时刻想着怎么保护她的母亲。

圣人忘情,自然不为其所伤,但她还不是,也许明天,甚至下一刻她可以达到那个境界,可当年,可现在,她做不到。

她做不到无动于衷。

“我明白了。”

晓梦只说了这么一句,她清楚,这种事别人是劝不了的,只有当事人自己明白才能跳出来。

老师的庄周梦蝶固然能加快这一进程,可……

若当事人不愿意用,一切都无济于事,毕竟,梦只是梦。

真实和虚妄在梦里难以分辨,可真就是真,假就是假,如果说服不了当事人,梦再真实都无济于事。

“对了,”荀蕙掏出木盒,“我觉得很适合你。”

晓梦看着盒中玉簪,一时不知该说什么。

说实话,她挺开心的。

“那我试试”矜持了会,晓梦决定换上这支发簪。

荀蕙笑笑,“那我帮师姐换上。”

晓梦自无不可。

……………………

次日,破晓

一处房檐之上,

风少旻望向渐渐显露出来的蜃楼,对这座号称阴阳术和霸道机关术的集大成者进行细致的打量。

虽然离得确实远了一些,但好在他年纪虽大,眼神却很好。

荀蕙就是这时候到的。

破晓时分的曦光映照在她的身上,有种不似尘间之人的意思,即使,她这张脸,再如何地动人心魄,倾国倾城。

看了一眼,风少旻便移开视线。

毕竟容貌在他这里算不上什么加分项。

当然,也不是什么减分项,美与丑于他而言并无意义。

“就你一个人?”

风少旻问,他觉得晓梦不来尝试看热闹有些遗憾。

多年相处,荀蕙当然明白他什么意思,“师姐现在不爱管闲事,也不爱凑热闹。”

“凑热闹我承认,管闲事却未必。”风少旻露出笑容,“今天她可是出手救了人。”

“哦?”荀蕙看向他,“看你这表情,她救的人有点来头。”

“是令兄,”风少旻瞅了荀蕙的神色,见她没有异常,方继续道,“你们眼睛生的很像,她该是看到了,只是不知道旧事,没去想。”

“所以呢?你想说什么?”

“看来在她心里,你还是挺重要的。”风少旻何其敏锐,自然注意到了晓梦的不同,自然而然地抓住了重点。

“她对我也是,”

她们是师姐妹,她又一贯记性好,在她短短的人生里,晓梦的确占了一定的分量。

“不过令兄……”

“此前从没见过的兄妹,你指望着我对他有什么深情厚谊?”对于熟悉的人,荀蕙不会拐弯抹角,而且,她说的也是实话,

她不是多情的人,指望她因为血缘就对一个人全心爱护,信任……

她做不到。

尤其是,她的一半的亲人都生长在帝王之苑。

“别太冷淡嘛!好歹是一母同胞的哥哥!”风少旻劝说,只是话还没说两句,就显露出原型,“到底是要借人家的势,有点平常人对亲人的热情才好骗人!”

荀蕙沉默,她知道对方说的是事实,只是……

“你这么干过?”

风少旻:“哈哈,被你发现了!”

荀蕙:我就知道!

风少旻没有在这个事上纠结太久,对他而言,这实在算不上什么黑历史,纵观他的一生,他也不觉得自己哪里见不得光。

“昨日除了令兄我们还见了荆天明和荀卿。”

“他们的事我知道,他想做什么,就让他去做好了,我会保他一命。”荀蕙说这话时,神色平静,并没有因为与荀子这段的相处就轻易动摇,“母亲欠他的,我还就是。”

“何况,这也是她的心愿。”

风少旻了然。

荀蓁的心愿,他不用脑子都能猜出来,到她那个境地,又能有多大的执念?

所谓心愿无非是一个不切实际的幻想罢了,她想让她的至亲能够顺心意,可这种东西又岂是由她说的算的?

也就是荀蕙愿意去给荀子兜底。

不过也就只是兜底而已。

血缘……是一个很奇妙的东西,它似乎牢不可破,却又那么脆弱不堪,就如同人性。

“我很好奇,荆天明如果解开封眠咒印,忆起过往会做出何等选择。”

风少旻一如既往想看戏。

“既然好奇,何不去为他解了呢?”

“平白无故的,我又不欠他,为什么要帮他解咒?”要是他年轻时,说不定还会出手管一管,现在年纪大了,除非还人情,看戏,他是懒得动弹。

“何况,别以为我不知道,掌门你是想看始皇帝与昔日养子会面,忆及爱妃,动情之时,被这位爱人之子背刺。”风少旻一语道破事实,“掌门您才是全天宗最爱看热闹的那个人!”

至于他……他不是天宗的,谢谢!

“这位昔日英雄与七国第一美人之子真是命途多舛,凄惨非常。”

“说起惨来,某个出生就父母双亡的有资格说别人惨吗?”荀蕙似笑非笑似笑“如果说丽姬荆轲全然是无妄之灾,某个做质子做的好好的,被杀了的太子又算什么?”

选择有时比努力更重要。

自己亲手做的选择,怨不得旁人,如果丽姬能从濮阳离开就下定决心舍弃自己的美貌,再不济铁了心隐居山中,再不然每次出来都仔细易容,最次她每次出来都带好面纱,尽最大限度地保护好自己,又哪里来的后来乱七八糟的事?

美貌当然不是她的错,只是这个时代……

有力量的人就是能最大限度的肆意妄为。

从窃钩者诛,窃国者为诸侯,到侠以武犯禁,儒以文乱法还不能说明什么吗?

在道德沦丧的年代,寄希望于所有人都克制自己的**,岂不是可笑?

就算没有秦王,也会有楚王齐王赵王魏王甚至韩王燕王。

没什么差别。

风少旻故作叹息,“掌门你阴阳怪气的功夫是越来越厉害了。”

“我不觉得他凄惨,我也不觉得我可怜,就像母亲她同样觉得自己应该被同情一样。”荀蕙沉默一会,轻轻开口,“在这么一个时代,没什么是本应该拥有的,所谓的公平也不代表平等。”

新的时代好吗?对于母亲的确是好的,至少这片土地上没有再年年战火不断,可这样就足够了吗?

“世外是净土,世间却不是。”

这很真实,但这个世界并没有真正的世外,即使是道家那些致力于隐居的人,费尽心力构建的也不过是个能遮风挡雨的庇护所罢了!

“眼不见,心不烦,心不见,自然一切清净。”

不管别人如何,他就是这样的。

“可是我看到了,”荀蕙投向远处海面上的蜃楼,“还很多。”

风少旻:……完了,师兄你死定了!

身旁人的眼神已经昭示了一切。

不怪风少旻会如此说,荀蕙的本事,天赋,心性,只要她死不了,绝对能把阴阳家整个拉下水,这这艘破船浮不起来。

所以说,没有邹老师的本事就不要学邹老师拐人家的小孩,尤其是拐了人之后还不好好教,当工具人用就算了,为什么你还拉皮条……

风少旻:我已经无语了,合着全是逮着一只羊薅是吗?

最可怕的不是做坏事,是做了坏事还被捅了出来,恰巧受害者家庭还……有底气硬杠。

这你不死谁死?

师兄啊师兄,这下子被荀卿抓住,你脸不肿我就跟你姓!

暂时版本就这样,大概率不改动,小概率有修改。

注:

①秦时明月第一部重制版出来了,目测是进行了时间线和故事线的修改,但我写这文时候,是没有的,所以是按照原版模糊又稀碎的时间线和故事线写的。

②按照评论区的意思,荀蕙用的剑,就定为鱼肠。

③韩非说,侠以武犯禁,儒以文乱法,比乃两大祸源,我看秦时世界,最大的搞事之源是罗网和阴阳家。

简直可以并称两大搅屎棍了!

同意的扣1

④我文里,阴阳家是妥妥地拉皮条了,至于原著……说句不好听的,我觉得高月挺像拉皮条的产物的,至于为什么……

有逻辑地推测如下,

战国七雄姬姓国家其实有三个,韩国,魏国,燕国(东周已经灭了,具体先不做讨论,田齐是扯不到姬姓的,隔了好几层她,楚国更不用说了)

但韩国和魏国的是比较牵强的,为啥,因为《左传》里有这样一段,

诸侯之子称公子,公子之子称公孙。公孙之子不得祖诸侯,乃以王父之字为氏。(就一个意思,到了某诸侯的曾孙[孙子的儿子那一辈分]要另外立氏,类比分家。)

姓和氏,就想树干和枝叶,

而且,如果说第四代还属于同一树干,那么到了第五代就不一样了,因为公子之孙要另外立“姓”

以下摘自网络:总结(第五代“公孙之孙”还需另外立“姓”。立姓也有讲究,不能随随便便选择一个姓,不能随母姓,而是以“王父”(祖父)的字作姓。)

例如,《世本》:孝公生僖伯区,区生哀伯达,达生伯氏瓶,瓶生文仲辰。则辰是公子?区曾孙也!区字子臧,公孙之子以王父字为氏,故姓曰臧也。

鲁孝公(姬姓)的儿子僖伯区(是公子),僖伯区生哀伯达(属公孙),哀伯达生了伯氏瓶(为公孙之子,必须另外立“氏”,即“伯氏”)。伯氏瓶生了儿子文仲辰。那么文仲辰是公子吗?不是,他是僖伯区曾孙,是诸侯鲁孝公的第五世孙,属于王孙之孙!

按五服制度政策,作为“王孙之孙”的文仲辰,就得被踢出了贵族圈,不能加入贵族交流群,他与他的子孙从此成为平民百姓。不能再与鲁孝公同姓。需要另外立姓。

文仲辰立姓,得从他祖父僖伯区的字中得来。

类似出五服。

韩世家还有点模糊,但魏世家里,应该算比较明确,魏国的王族按照周礼,很难和姬姓扯的上关系。

至于不按照周礼……那是姬姓遍地跑。

所以,燕国传承可以说是脉络清晰,四代之内肯定都姓姬,按照这么个逻辑,东皇太一找上燕丹算计出高月有点合情合理吧……

至于没逻辑,没逻辑我也不知道,玄机弄阴阳家压根没按照五行配五正色来,少司命为木部,穿的紫衣服。

③开头的诗,原诗和译文

菁菁者莪,在彼中阿。既见君子,乐且有仪。

菁菁者莪,在彼中沚。既见君子,我心则喜。

菁菁者莪,在彼中陵。既见君子,锡我百朋。

泛泛杨舟,载沉载浮。既见君子,我心则休。

译文

莪蒿葱茏真繁茂,丛丛生长在山坳。已经见到那君子,快快乐乐好仪表。

莪蒿葱茏真繁茂,簇簇生长在小洲。已经见到那君子,我的心里乐悠悠。

莪蒿葱茏真繁茂,蓬蓬生长在丘陵。已经见到那君子,赐我贝币千百朋。

荡漾水面杨木舟,随着波涛任漂流。已经见到那君子,我的心里乐无忧。

以下摘抄自网络,

关于此诗,有贵族宴宾客之说,也有乐见育才之说,还有爱情诗之说。《毛诗序》说是“乐育材”,朱熹《诗集传》则批评《毛诗序》“全失诗意”,认为“此亦燕饮宾客之诗”。今人多以为是古代女子喜逢爱人之歌,很多研究者认为这是一首描写女子与心上人喜相逢的小诗。

我选取的自然是乐育才的说法,搜百度有毛诗的创作者之一毛亨是荀子的弟子。

适当联想,大概就是毛亨的看法受老师荀子的影响,所以用了这首诗。

作者有话说

显示所有文的作话

第42章 心喜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