贾敬的寿宴结束后,尤家母女回到自己的小宅子里,继续过自己的小日子。
尤老娘还在生女儿的气,气她不懂自己的心。
尤三姐也不理她,尤老娘只管教训,她左耳进右耳出。那些不喜欢的大道理像清风拂面,完全不过心。
尤二姐夹在中间,一会儿劝劝这个,一会儿劝劝那个,倒把她愁坏了。
李大奶奶又来了一次,可能因为尤三姐迟迟不给消息,这次她涨了价钱,把每月一两银子涨到每月二两。另外还给尤氏准备了礼物,如果事成,尤氏的好处另算。
尤三姐不想吊着她,她只说大姐姐不肯同意,客客气气地把李大奶奶送了出去。
李大奶奶回家后照实向婆婆说了经过,李太太沉吟片刻说道:“看来宁国府的那位奶奶并不想给她妹妹面子。”
“会不会是尤三姑娘看出什么来了?”
李太太摇头,“不可能,一个闺阁女儿能懂什么?宁国府的大奶奶倒是可能看出来,但是尤三姐敢跟她姐姐说实话吗?说她自己想拿了花样子卖给别人赚钱?”
李大奶奶拍拍自己的额头,“媳妇真是笨了,想那尤家落魄了也是官宦人家,定然不愿意自家女孩儿和商户打交道做生意。尤三姐又是温柔和顺的性子,她肯定不敢跟宁国府的大奶奶说实情。”
李太太端起茶碗慢吞吞地饮了口茶,“不必在尤三姐身上费心了,我本来也没指望着她能成事。咱家已经跟宫里的太监联络上了,花样子不用愁了。”
李大奶奶不解地问道:“既然打通了宫里的关系,您为什么还让媳妇联络尤三姑娘?”
这不是多此一举吗?
李太太放下茶盏凉凉地说道:“我是要点醒你,咱们出去交际也得交到正地方。一个不经事的小姑娘而已,你还真敢把咱们家的生意放在她身上?”
李大奶奶羞的满脸涨红,她福身勉强笑道:“多谢婆母教导,媳妇到底年纪轻,不经事,往后我多跟着婆母学,一定不会再出现这样的事了。”
李太太垂着眼睛看着茶碗,漫不经心地嗯了一声。她这个儿媳还有的历练呢!
李大奶奶笑着凑过去服侍婆婆,她心中暗骂一句,老虔婆,早打通了关系还瞒着我,让我白去尤家两趟,把我当猴耍。
李家婆媳的矛盾不需赘述。
眼看着进了冬月,尤家的两姐妹准备裁衣裳了。
这个时候裁衣裳不算早,进了腊月就太忙了,根本没时间做衣裳。
因为尤氏给的二十两银子,没有了财政危机,尤三姐每天早睡早起,闲着没事在院子里散步,把自己养胖了一圈,脸蛋红润润,粉嘟嘟的。
尤二姐拿着软尺给尤三姐量尺寸,她轻声抱怨道:“你少吃点吧!”
她举着软尺给尤三姐看,“你看看,你的腰又粗了一寸。”
尤三姐:“才胖一寸,我这么瘦,还有胖的余地呢!”
尤二姐没好气地戳了她一下,“就知道犟嘴。”
尤三姐拿起一块藏青色的料子,上面有织出来的如意暗纹。
“这块料子好,给妈做一件袄子吧!再做一条秋香色的棉裙,应该会好看。”
尤二姐戏谑地说道:“怎么?你不跟妈生气了?”
“我从来都没生气,是她偏要生气,跟我过不去。”
尤老娘掀开棉门帘就冲了进来,“不孝女!又在背后编排我!”
尤三姐小白眼偷偷一翻,啧,真是运道不好,被抓到了。
尤老娘又是一通骂,等她骂累了才说起正事。
“你大姐姐让我去宁国府,秦氏没了。”
尤二姐听了大惊,“怎么会?不过是病了一场,她那么年轻,身体还好,怎么会……”
尤老娘岁数大了,对于生死的事情比较在意。
“世事无常啊!人这一生活得真难。你们看秦氏,小门小户嫁了那么好的人家,她为人又那样好,谁见了不夸?可她心里只怕比黄连还苦,丈夫是那样的,公公又是……”
说到这里尤老娘连忙住嘴,她刚反应过来,屋里还有两个没出嫁的女儿,有些话不能跟她们说。
“罢了,我说这些没用的作甚。明儿我得去宁国府,你们姐妹也跟着去吧!到前面帮帮忙什么的。”
尤三姐不同意,“那里人来人往乱糟糟的,我和姐姐去做什么?宁国府下人那么多,还怕没人干活吗?我和姐姐去了也是添乱。妈你自己去吧,心意到了就行,我们就别去了。”
尤老娘还是犹豫,“我想着你们多见见人……”
又是这个论调,尤三姐都听腻了。
“如果是喜事,我们姐妹去也无妨。再说了马上就进腊月,过了腊八就是年。咱们家的年货也该办起来了,鸡鸭鱼肉买回来还得收拾冻上,各种饽饽点心也得做起来了。”尤三姐拿起桌上的布料给尤老娘看。
“您看看,这是给您选的料子,时新如意花纹,厚实绵软,太阳光一照波光流动。我们姐妹正商量着给您做袄子呢!这个时候去宁国府,您的衣裳什么时候做得完?”
尤二姐揪着帕子玩,能不能去宁国府她是不在意的,只看尤老娘和尤三姐谁能说服谁了。
尤老娘年轻时候颇有姿色,不然也不可能生出两个如花似玉的女儿,更不可能顺利改嫁。她也爱漂亮衣服,看见那块藏蓝色料子更是移不开眼了。
犹豫了一会儿尤老娘松了口,“好吧!你们姐妹在家好生裁衣裳,家里如果有什么事,你们就派张叔去宁国府找我。”
尤老娘这一去,过了半个月还没回来。贾珍不知道发了什么疯,非要大办一场,连棺材板都选了皇室的人才能用的木料。
等尤老娘回来,母女三个的新衣裳都做好了。尤二姐和尤三姐已经开始准备年货,剪起了窗花。
尤家母女加上张嫂和她的女儿们都坐在炕上,大家一边剪窗花一边聊天。
尤老娘剪了半日也没剪好一副喜鹊登枝,她正在讲宁国府的气派,张妈的两个女儿大丫和小丫听得都呆住了。
“侯门世家就是与小家小户不同,哎呦呦,你们是没瞧见,当时那个排场,那个架势。咱家女婿请了好几十的和尚,又请了好几十的道士,每天在家里做道场。那府里每天过来的客人就像流水一样,来了一个走一个,没有消停的时候。”
小丫年纪还小,她呆兮兮地问:“那么多和尚道士,那么多的客人,这得吃多少米面啊!”
尤老娘笑道:“傻孩子,米面算什么?人家府里桌上架上的摆设都是金的银的!那府里除了客人吃的酒席,另外还准备了素宴,专门给和尚道士吃的。另外还有烧水的,煮茶的,剪蜡烛灯芯的,那些个下人忙的啊!个个脚不沾地!”
小丫又问:“酒席好吃吗?席上都有什么?”
“无非就是鸡鸭鱼肉,燕窝银耳,大冬天的,吃食拿过来一会子就凉了,再好吃的东西也不好入口了。”
小丫馋的偷偷吧嗒嘴,她小声咕哝,“肉凉了也是好吃的,就是不知银耳燕窝到底是啥滋味的?”
尤三姐放下剪刀捏她的抓髻逗她玩,“银耳燕窝没什么好吃的,听说燕窝是燕子的唾沫做成的,你想吃燕子唾沫吗?”
小丫连连摇头,“那我不吃了,怪脏的!有钱人真奇怪,竟然爱吃这个!”
众人被她孩子气的话逗笑了,尤老娘笑骂道:“你个小妮子,别听三姐儿哄你,等你有钱了,你也爱吃呢!”
正说笑的时候,张叔领进来一个婆子,她挎着两个包袱向尤老娘行礼。
“亲家太太好,我们家大奶奶向您问安呢!眼看着快过年了,大奶奶打发我来给您送年礼了。”
婆子放下包袱,里面是几块上好的绸缎,另外还有四个荷包,里面装着金银锞子。
放下包袱,婆子又拿出两个扁扁的螺钿漆盒,里面各四朵堆纱宫花。
婆子笑道:“亲家太太也知道我们府里的情况,这些花我们奶奶没法戴,白放着花的颜色就不鲜亮了。大奶奶说了,这几枝花留着给二姐儿和三姐儿戴。我们奶奶还说,今年事忙,等年后不能上门拜年了,请亲家太太见谅。”
京城风俗,年初二女儿女婿要回岳父岳母家拜年吃酒。尤家穷,吃喝坐卧不像宁国府一样舒坦。贾珍一向是不愿过来的。
没有丈夫陪着,尤氏也不愿回来折腾,年年都是如此。那婆子道句恼,不过走个过场,大家心里都知道实情如何。
尤老娘笑道:“你们奶奶孝顺,我是知道的。我也知道她事忙,你们府里过年的时候吃年酒的人多,不比我们小门小户。前些日子你们奶奶病了,如今身体如何了?病可好了?”
婆子叹道:“俗话说病来如山倒,病去如抽丝。如今还是隔壁府的二奶奶帮着料理家务呢!”
尤老娘长叹一声,“唉!你们大奶奶和儿媳妇处得像亲母女似的,如今她儿媳……她心里如何能好受?这事别人劝了也无用,只盼着她能自己想开了。”
婆子也跟着附和,说自家大奶奶如何心善,对儿媳如何如何好。
聊了许多家常话,尤老娘给了赏钱,打发婆子回去。
螺钿漆盒上有签子贴着,上面有名字。尤二姐拿了自己的宫花在头上比量,问尤老娘这样戴好不好看。
张婶并大丫小丫也跟着凑趣。
尤三姐拿了盒子悄悄地回了自己的房间,她把宫花取出来,把垫在盒子里的软绸拿出去,下面压着一封书信,这是尤氏和尤三姐特殊的联络方式。
尤三姐虽然没读过四书五经,但字还是认得的。
信里尤氏说自己一切都好,病也是装的,没有到起不了身的地步,只是肠胃不太舒服,吃几天清粥小菜就好了。
她装病的这些日子里已经仔细想过开店的事,她的陪房还算忠心可靠,开店的事可以交给他。
她已经大概算过开店所需银两,二百多两银子不太够,只能租一个极小的铺面。
现在还有一件麻烦的事情,尤氏认得许多绣工精致的绣娘,但她们的工钱实在太高,会增加成本。
尤氏说转眼就要过年,找绣娘的事恐怕要拖到年后。等到过年时候,尤氏会邀她们来府里吃年酒。到时候她们姐妹再一起商量。
零零碎碎的事写了一大堆,用了五张纸。
尤三姐看完了信,珍而重之地叠好,藏在梳妆台底下的小盒子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