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看书神 > 穿越重生 > 珠玉在握 > 第5章 私心

珠玉在握 第5章 私心

作者:昼夜疾驰 分类:穿越重生 更新时间:2023-03-29 10:14:38 来源:文学城

姐弟俩被挟在一众护卫之间,茫然又惊喜地哆嗦着往前走,不知为何。

为免周围百姓太过瞩目,车驾没一会儿就行进了一个僻远无人的巷子里。

元家豪富,这一带的院子不过几百两,自然说买就买。

这院子买好了,日后也能时常来府城小住,南阳侯那里偶尔去点个卯应付元公爷盘问就是,不知道自在多少。

也可将这姐弟二人安置在院子中,时时看护,以免被人盯上。

只是还要交割地契、上报官府,因而即便素采即刻去办,也还要些时日。

但眼下,却也不是没有落脚之地。

一概经济发达些的府城,都会有些小馆,供贵人小聚暂住之用。

其中也是独门别院,曲水流觞,清雅安静。

元苏苏命人去订了一件小小馆舍,让他们坐下来。

盘坐下来盯着他们瞧了会儿,元苏苏又转头道:“上些饭食来。”

春野也不知要干什么,只屈膝应是。

这间馆舍效仿古制,厅内置以矮几数张,席地而坐。

透过横窗可见竹影白墙,旁有水轮取水,漱声清冽,水汽凉爽。

黄家姐弟虽布衣褴褛,神色小心,可随她来后进退有度,举止有节。

说话也文雅,可见家中过得不错,也素有教养,不像是普通粗人匹夫之流所育子女。

黄玲见春野退下去了,便敛襟俯身,声音还带着惊魂未定:“多谢贵人。”

刚才看着贵人下车,得见了这样一张样貌和周身的气度,黄玲还能镇定说话已属不易,只能克制着自己不要往贵人脸上多看。

元苏苏点头:“你二人叫什么名字?”

“民女黄玲,弟弟黄杨。”黄玲答道,“玎玲的玲,杨木的杨。”

玲是撞玉之声,杨是坚直之木。

他们的家人对其有期待,不像民间“二狗”“丫蛋”一类。

后来,他们也的确成了谢无寄的能人,成了他麾下如臂挥使的两把刀。

元苏苏又微笑,点头道:“先用了饭再说。”

她对谢无寄本人不怎么注意,对这些琐事倒记得很清楚。

谢无寄和她定亲后,一应事宜,并未着意隐瞒着她,大约也是觉得站在了同一条船上。

因此,听说还惹了麾下不少人非议。

黄家翻案时,办案官员小心禀报,在当年的抄家下狱之中,他们早已家破人亡。

如今唯有两名儿女流落在外,不知所踪。

朝中上下颇为哀叹,一场冤案夺去了多少性命,即便如今得蒙洗冤,去了的亡魂却已无力回天了。

元苏苏却知道都是扯淡。

其实谢无寄早就把两个孩子救下来了。

时刻跟在谢无寄身边的那个神色冷峻的失声少年,还有在外为他办事的“林女官”,就是当年那对逃亡的姐弟。

当初宫变时,黄杨还救过元苏苏一命,刺死了意欲与她同归于尽的贵妃。

所以元苏苏对他多注意了两分,渐渐也就琢磨起了黄家姐弟的事儿。

她好奇他们是怎么跟了谢无寄的。

这姐弟俩也是十分聪明,太知道审时度势,清楚当年黄家背锅的偷运私盐案,不过是九皇子拉下大皇子的手段。

只有为视九皇子党为死敌的人身边效命,才能为黄家洗清冤屈。

大皇子身边人人簇拥,又因为谨慎爱护羽毛,不敢再和私盐案扯上关系,一直潜心修德以图谋陛下宽宥。

只有三皇子谢无寄能帮他们。

谢无寄也需要这两个各有才能、又同样深恨九皇子的孤儿,来为自己办事。所以,这两人便在谢无寄身边跟了那么多年。

后来还听说,即便是谢无寄被圈禁的时候,黄杨遭受牵连,受刑濒死,也没写过一句对谢无寄不好的话……

是十分知恩图报的人。

元苏苏看两人虽已饿极,吃相却仍然斯文,能忍得住快速饱腹的**。

不由越看,越是喜欢。脸上的微微笑意,竟和善到从未见过。

春野再次感到害怕。

这、这,小姐想杀人也可怕,想救人也可怕,到底是为什么?!

吃过了饭,令侍女带他们下去稍作休整后,便见到了面貌一新的姐弟二人。

元苏苏看着黄玲,像看见了自己未来庞大而井井有条的私房钱产业。

再看黄杨,又像看见了自己未来横行霸道,再无人敢惹的场面。

此时,她才终于和善问道:“你们家是怎么一回事,且同我讲讲。我近来一向做善事,定会替你们找出办法来。”

春野:“……”

她心虚地看向脚尖,小姐说什么就是什么吧。

黄玲姐弟对视一眼。

虽不知贵人为何对他们如此之好,但他们别无选择,也再身无长物,不怕被骗。

因而,口齿伶俐的黄玲一叩头,便讲了起来。

一切的一切,都是由盐这个玩意儿引起的。

盐,人人都要吃;

盐运上的钱税来往,犹如洪水一般庞大。盐运生意里的利润,人人都红了眼想赚。

盐政,是本朝的重中之重。

大宁有几大产盐地区,分别是两淮一带、南海一带、河东一带等。

每地,都分设一都转运盐使司,每年八月,会从京中拨来一巡盐御史,督查稽清当地盐政。

此官位低却权重,一向是圣上心腹才可胜任。南阳侯府里议论的那个赵小姐,就是来自两淮巡盐御史家。

这贩盐、产盐的买卖,是朝廷垄断的,容不得流到私人手里。

但凡是要买盐、卖盐、运盐的商户,都得交上这一份盐税。

官盐买卖上极为慎重,利益又巨大。

盐商要买盐卖盐,需等盐官发放盐引;要把巨量的盐运往外地,就需要靠谱的漕运。总而言之,这条线上的所有人都依靠着盐官过日子。

为了利益,难免不发生些贿赂、偏心、状告、置换、眼红的事,而引出些牢骚,乃至是诬陷的冤案。

一般来说,巡盐御史这个位置是一年一换,如果万岁治下清明,上一任尸位素餐留下的冤案,到了下一任那儿也就被解决了。

这样换来换去,哪一任巡盐御史都无法在当地扎下势力,也就保持了相对的公平。

可如今这位巡盐御史却不同。

他颇得皇帝宠信,已经下来数次了。*

上一年做的决定,到了今年还是照旧。上一年讨好他的盐商,下一年还能吃到优待。

巡盐御史不更替了,这是一件很可怕的事。从那位赵大人在江淮扎根下来之后,年年冤案不得翻案,一切都照旧处置,也逐渐形成了帮派。

黄家就这么倒霉了。

黄家是江淮本地的一个漕帮,常年和盐商谭家合作运盐,运往北方地区售卖。

本来多年相安无事,却不知为何今年闹出了祸患——谭家叫他们运的盐里面,夹带了私盐。

这下恰如沸水入油锅。

私盐,也就是不通过官府渠道贩售的盐。这些盐不用交税,利润巨大。价钱也能开得比官盐便宜,在民间需求庞大,因而时常有盐贩子铤而走险。

官府惩治私盐贩卖极其严格。

发放盐引、征收盐税,赚的钱是给谁的?那还不是皇上的。

贩卖私盐,既不需要官府的盐引、也不需要上交盐税,完全是无本万利的生意,谁敢做,谁就有滔天的富贵。

从圣上兜里抢钱,那还了得?

当今贩卖私盐一旦被抓获,动辄死罪,乃至牵连全家老小。

奈何银子这么好的东西总有人想赚,私盐一直屡禁不止。

黄家一向老实本分,孝敬官府也用心,在当地也是一个不大不下的富裕人家,从来不惹是生非。家中又善养子女,皆以读书明理,将来不做把头拴在裤腰带上的生意。

他们哪敢犯下这等弥天大罪?

只是那谭家为了脱罪,竟然谎称是黄家栽赃,自己有贩私盐的企图,还要夹带在他们家的官盐里,好糊弄人耳目。

此案各执一词,本来要细审,可报到巡盐御史那里就被压了下来,直接断定黄家贩卖私盐。

因为谭家一向和巡盐御史关系亲密,孝敬了不知道多少,所以这案子胡乱就断了。

当日的查抄里,只有黄玲机灵,带着弟弟藏了起来。

上官胡乱判案,下面也不敢大张旗鼓,以免被人抓住尾巴,所以也未曾细查。

如今他们是险险逃出来了,可求告无门,也无法可处。

最后走投无路,甚至想要去拦驾喊冤。

听完黄玲这些话后,元苏苏却并未反应。

她沉默了良久,就这样看着他们。

黄玲有些胆怯,却不敢出声打断她,只温顺地垂着头。

元苏苏脑中想到了另一些事。

谢无寄的得势,几乎是与黄家的翻案同时发生的。想来那些可以说服朝臣的证据,他是早就掌握在手里。

既然能这么快就洗清冤屈,为什么之前不做?是因为有人压着,即便有证据证明清白,也无用吗?

可是巡盐御史才多大的官,谢无寄可是身负皇命监察的皇子,连他也要忌惮不成?

多少有点不对劲。

元苏苏又隐约想起来一些关于谢无寄的记忆。

那时,他好像说的是:“……不过是他的私心罢了,只是他的私心能叫许多人赔命,这便是帝王。”

她当时并没有在意那么多,还觉得这小子胆大,竟敢这样说陛下。

而此时听下来,再想起当日的话……

这事儿有内幕。

元苏苏并不笨,相反,她其实很聪明。

只是由于出身过于好,什么事都兜得住,所以她一向我行我素,很少去动用这聪明的脑袋。

而人的聪明,往往聪明在联想和解释的能力。

她看了看黄玲,直说:“你有些什么猜想,且说出来,我替你去验证。”

黄玲错愕了一下,旋即谨慎道:“民女的确有所猜想,只是……只是对方官位颇高,民女不敢揣测。”

元苏苏说:“这世上没有我怕的高官。”

她语气平淡得很,这对她只是寻常事。

元苏苏根本就没怕过任何人,要说敬重,她也只是敬重过陛下,连她亲爹她有时都不给脸。

不过对陛下的敬重,也早在后来的种种昏聩举动中被磨灭了。

黄玲错愕,而后陷入了深深的震惊。

贵人到底是什么身份?

为何、为何如此信任他们,既要帮他们查明冤屈,又、又连高官都不怕?

须臾后,她一时反应过来,赶紧将额头紧紧贴在地上,不敢看她:“贵人可是出自京中豪族,元家?”

如今还有哪家,既有滔天的权势,又有这样一个美貌不似真人、又十分胆大妄为的小姐?

元苏苏随意地点头,换了个姿势倚着小几,道:“你既清楚,便细细说来。你该知道,要是我都不能解决的事,这天底下也没几个人能帮你了。”

黄玲十分挣扎。本来不敢有所隐瞒,可她所猜测的事,却更不敢出口。

她们是平民百姓,而对方是官,民告官注定没有胜算的。

她回头,看了看一直不能出声的弟弟。对方拉拉她的衣角,示意她殊死一搏,已不能再有隐瞒。

黄玲深吸一口气,终于道:“贵人大慧,民女方才在外面,只敢说是盐商谭家栽赃,并不敢提及旁人。”

“其实,民女疑心是巡盐御史有鬼,想找人顶缸,因而不管不顾,问罪了我们黄家。”

“为何独独问罪你们黄家?”

黄玲又顿了顿,说:“民女未曾说过,巡盐御史家的赵小姐,与我弟弟之事。”

嗯?这个缘故倒是没听过。

元苏苏来了点兴趣,看向那个沉默不能说话的少年。他看着不过十四五岁,细看倒确实有些清秀,这是怎么一回事?

她前世倒是时常在谢无寄身边看到黄杨,回想起来,成年后的他样貌确实还算俊秀。不过看着倒像不近人情的样子,有时别人对他暗抛眼波,他也跟个木头桩子似的不予回头,像看不见。

春野附上来,提醒道:“小姐到南阳侯府那日,婢子听得刘氏在房中谈论,巡盐御史家的赵小姐如今为了一个商户家的儿子闹得十分大呢,说是非他不嫁。”

一旁的黄杨将头低下。

“原来还有这回事?”

元苏苏看他们一眼,看脸色便知是默认了,道:“便是为了不想嫁女,便将计就计把你们家断送了吗?”

黄玲道:“民女不敢妄自揣测。”

“那这位巡盐御史本事也太大了,竟敢在陛下任命的缺上行此等枉顾大义之事。”

元苏苏倚着小几笑了笑,倏忽收了笑意。

“谁给他的胆子?”

黄玲后背冷汗涔涔,许久未曾出声。

巡盐御史是陛下任命的心腹。

多少人虎视眈眈,他能在这个位置上泰然安坐这么多年,必然是政绩了得。但凡他又有一点过错,被捅了上去,陛下还如何信任他?

又或者,陛下根本不在乎他的过错。

黄玲一怔,随即颤颤道:“贵人的意思是,巡盐御史……背后还有人?”

她不敢提皇帝。

“他未必是为了不肯嫁女,所以有意栽赃。或者这样说,赵小姐要你弟弟,根本不是个大事儿。他大费周章地弄出个私盐来,就为了处置你们,未免也太兴师动众。”

元苏苏拉了拉绢子,垂下眼。

“官家处置民间富商,有的是办法,只消弄些你们交不上的苛捐杂税来,你们便叫天不应叫地不灵,到时还怕不能跟赵小姐断了?”

“这私盐可还牵连了谭家,弄不好本地的盐官也是要掉脑袋的。若是暴露了,他图什么?”

黄玲寒毛直竖地听她说着。

她觉得有些怪异,这位元小姐年纪尚小,看着还脸嫩,声音也清脆,却对这些话如此信手拈来。

“一个小小商户,能惹什么大人物?巡盐御史也不敢把自己的仕途赌上。这样蠢的栽赃都能直接盖棺定论,他不怕上级督查了?”

“必定是背后有更要紧的事,需要他借着私盐案遮掩。也许和他的上级也有关。”

元苏苏道,毫不客气地点破了他们的心思:“你们光想报复巡盐御史,鱼死网破地状告他,这案子是破不了的。死了他,自然还有新的人来遮掩。”

屋子里的人,一时间都傻住了。

元苏苏也有些心烦,低头抓着手里的绢子扯。

她确定谢无寄是说过圣上有私心,才让黄家赔上了命。可她还不确定这私心是什么,要如何才能解决。

要如何才能不牵连到元家?

和大皇子撇清关系,以防被盯上?

可元家势大显眼,如今陛下还没到后来想通的时候,几乎是逼着他们在皇子里站队,撇清关系根本行不通。

况且她的黄家姐弟谁来救。

她还要用这两个人,要用,必得先将其收服。

谢无寄帮他们家平了冤,所以才得了他们多年忠心,自己总不可能什么也不做。

元苏苏将绢子从手中抽出来,将手扬了扬,低着眼睛说:“带他们去歇息吧,我且一个人想想。”

春野应是,带着不知所措的黄家姐弟退下去。

元苏苏叹了口气。

只有她一个人还是太局限了。

要是她手里有更多可以用的人,一同讨论就好了。

一个聪慧的,有心计的,靠谱的,能外出行走的,罔顾世俗看法,还听她话的人。

看着人走后,元苏苏指节抵着鬓角,沉思片刻后,又看向了放在桌上的那把匕首。

依旧金光夺目,锋芒毕现。

元苏苏静了一会儿,像被烫到了似的,收回眼。

她都觉得自己这个想法疯了。

——那不就是谢无寄?

元苏苏冷笑。

她宁愿送他去死,然后手头永远没有人。

-

山下李府。

这日是省里布政使家夫人开赏花宴的日子。李府中并没人有什么高爵,因而本不应在受邀之列。

只是他们家嫁出去了个好姑奶奶,是给布政使大人家的庶出长子做了填房。

布政使家宴请,她家中几个年轻姊妹待嫁、兄弟待娶,少不得要带上去交际一番。

家中姊妹都热热闹闹地打点好出行之后,李氏去向父母告别。

正巧,就在正房院外撞见了一个人。

李家并不大,几进院子,给子女们居住的屋子并不多,更无力豢养许多仆婢。

公子们要读书,需要安静,李府里最清净的一方小院便划给了他们。

姑娘们在一处习些针黹、与母亲最亲近,便住在正院的西厢房。

东厢为贵,留作客居。她每遭回娘家,都住在这里。

余下的,便是那位寄养在府上、父母俱亡的表公子了。

李氏心性仁善温懦,并不知道父母何故对这位表弟这样苛刻。

虽是寄养,可这位表弟容貌出众,个子高挑,周身清冷,比她平日见的那些贵公子,气度还要好几分。

况且他也努力读书,还十分有天赋。

昔年幼时,她的亲弟弟们还在抹着鼻涕眼泪读三字经,被罚跪在石道葡萄架下的谢无寄已经能挺拔身板,平静地背四书注解了。

他对自己的遭遇从不埋怨,也并不问一句为什么。

今日,她正好撞上谢无寄在院门外请罪。

十六岁的少年,身量颀长,袍中清瘦,风吹过时布衣贴身,贴着那掬细窄的腰。

乌黑碎发吹过眼睫,视线低垂着。

他笔直地跪在石子甬道上,眼看着地面的藤影。

一动未动,已是花落了满身。

*:参考自明清盐官制度和清朝真实案件

作者有话说

显示所有文的作话

第5章 请罪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