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看书神 > 科幻灵异 > 真桃花石帝国 > 第一章 葱岭守捉(1)惺惺相惜

真桃花石帝国 第一章 葱岭守捉(1)惺惺相惜

作者:龙吟森森 分类:科幻灵异 更新时间:2021-11-18 11:24:32 来源:转码展示1

大唐开元二十六年,安西疏勒镇下辖葱岭守捉城。

葱岭守捉城位于疏勒镇(喀什市)西南葱岭(帕米尔高原)约莫五百里处,时间来到三月份,但葱岭守捉城依旧天寒地冻,放眼望去依旧白茫茫一片。

葱岭守捉城所在属于从高原的大山上由于积雪融化形成的无数条河流的汇集之处,最终汇成徒多河,也就是后世的叶尔羌河,由于河流众多,在守捉城所在形成了一处东西、南北均长约二十里的河谷平原。

葱岭守捉城卓立于河谷平原唯一一处小山顶部,由于此城以前是喝盘陀国王都,方圆也有四里,淡褐色的石头城在夕阳映照下的河谷平原上熠熠生辉,让这海拔多在三千米以上的葱岭河谷冬末地带稍稍显出了些许生气。

眼下是酉时初刻(下午六点左右),离城门关闭尚有半个时辰(一个小时),一轮暗红色的巨大夕阳挂在西边巍峨雪山顶部,眼见得就要落山了。

寻常在这个时候,城外的农户要赶着牛羊、背着农具回来了,而城里的守捉使也会带着他最忠心的十八骑趁着天色尚明的时候出去喂马、兜风——上佳的战马可不能整日关在城里,每日也至少活动半个时辰才是。

以往到了这个时候,便是城里的居民,特别是临街的居民看风景的时候。

没有别的,别看葱岭守捉使只是一个异域边荒之地的微末将领,但现任的这位却是一员悍将。

“嘶……”

城西传来了一阵骏马撒欢嘶鸣的声音。

“啪……”

守捉城唯一的一条东西走向的大街两侧的居民全部将窗户推开了——他们知道,每日的“盛景”要出现了。

“哒哒哒……”

没多久,十九匹全部由上好的黑色焉耆马组成的骑兵小队出现了!

一色的黑色铁甲,红色披风,瞧那模样,每一位骑士的身高都在一米八以上,当中一位更是令人瞠目结舌!

只见那人约莫二十多岁,没有蓄须,面色白净,棱角突出,不过其接近两米的身高就算在一众身材高大的骑兵中也极为惹眼,跟着他的骑兵手中多半握着一杆马槊,但此人手里拿着的却是一杆奇特的兵刃!

一杆长约一丈,通体磨得晶亮的兵器!

听到大街两侧的窗户打开后,此人眼里刚才的闪现的凶悍立即消失了,换上了一幅温和的模样,还不时向两侧致意。

喻文景,凉州人,开元年间武举高中者,高中那年他才十八岁,主动来到安西从军,先后从戍堡副主、戍主、镇将、守捉城骑兵主将、守捉城副使一路升迁上来,七年之后,今年才二十五岁的他便已经是守捉城正使了。

葱岭守捉由于偏隅于高原之上,周围又人迹罕至,下面只有两镇,都在徒多河岸边,扼控着紧要处。

加上周围山上一系列烽火墩、戍堡,整个葱岭守捉城的兵员加起来也就一千人,但就是这一千人每年的消耗也不在少数,前几年,安西都护府、疏勒镇都准备要将此地的兵员缩减到八百甚至五百,但就算这样的筹划也需要报到长安批准,一去一来就耽搁了。

直到一人的出现,在这高原寒冷之地成功地种上了亩产不亚于疏勒镇的粮食,让守捉城的军粮完全能自给后这个提议更是彻底搁下了。

但这也就是最近三年的事情。

那位身材极为高大的守捉使叫喻文景,凉州人,他手里提溜着就是此时刚刚在唐军里装备不久的陌刀,而他喻文景也是整个安西之地唯一的一位能将陌刀用在骑战上的人。

以往这个时候,喻文景多半是面带笑容,一手高举十五斤重的陌刀,一手半托着用红色棉布、金色丝线绣成的披风从长约一里的西门策马奔向东门的,因为按照大唐规制,就算像葱岭守捉城这样的边荒小城也需要在戌时(七点)准时关门,且白日只有一门开放,就算是城中最高长官守捉使也只能从军营所在的西门附近出发到白日唯一打开的东门出去遛马,然后在戌时之前赶回城池。

城中的居民纷纷打开窗户观望喻文景等人并非为了“追星”,而是为了“择婿”。

这其中的喻文景自然是他们高攀不上的,不过他手底下的十八骑却都是来自安西各地的良家子出身并通过每年一度“跳荡营”考验的少年郎。

大唐规制,凡安西、河西、陇右、河东、范阳、剑南等边地的府军子弟,年满十八岁后可参加每年一度的“跳荡营”,在演习弓箭、枪术、刀术之后,可由守捉使以上的将领挑选为牙兵,也就是贴身亲兵。

牙兵与府兵不同,他们是常备野战军的编制,无须像府兵那样自备粮食、武备,而是全部由国家承担,每月还有足以养活一家人的俸禄,加上是像守捉使这样中级以上将领的亲兵,前途也是非常看好。

而喻文景身边这十八骑则是他来到葱岭守捉城之后几年内先后从葱岭府兵、胡兵里挑选的良家子少年,前途远大,自然备受阖城居民青睐。

但今日喻文景明显有些心不在焉,当他听到居民们纷纷将窗户打开的声音后,也只是下意识地将手中的陌刀向上举了举,浑不似以往那般神色飞扬。

原因只有一个。

从明日起,他就不是葱岭守捉使了,不久前他便接到了调令,他被调回长安,成为天子亲军“万骑营”的一员。

这事如果摊到其他将领身上,那自然是喜出望外,若是放在三年前,喻文景也是如此,但到了眼下这个光景,有着一身强悍武艺的他似乎有着说不出的惆怅,就好像一位热恋中的少年郎,突然要离开他心爱的女郎一样。

他身边的十八骑自然早就知道将主要走了,心情也很复杂,不过按照大唐规制,他们都是隶属于都护府的野战军编制,等到新的守捉使上任,若是被他看中继续担任牙兵那自然是好,如果被打发到戍堡、镇上担任低级军官也不错,但如果被他一脚踢开,成为普通的士卒那就糟糕了,因为牙兵只是一种在边地临时设置,被兵部、都护府上下都默许了的职衔,并没有在都护府、兵部备案。

说白了,他们看似威风,稍有不慎就会成为抱着冰冷的长矛喝西北风的普通士卒。

于是,各怀心思,以往整齐的马蹄声不见了,取而代之的是杂乱无章的声音,意气风发的奔驰景象也荡然无存,勉强凑在一起向东门奔去。

与此同时,在东门,也有不少农户带着牛羊马匹从那里进入到城里。

说起这葱岭守捉城,原本有一千边军,还都是野战军的编制,但他的下面实际上还有大约一千户农户、牧户,如此遥远的边荒异域,主动来此当兵农合一的府兵的很少,几乎都是因为“犯了事”被发配过来了的犯人家属。

此时的葱岭守捉五百农户,则全部是在武则天时代跟着幽州契丹头目孙万荣叛乱的家属后代。

所谓幽州契丹是从隋代开始便迁到幽州一带居住生活的契丹人,他们虽然依旧过着半牧半农的生活,但在汉人的影响下早就高度汉化了,但他们并没有抛弃他们在骑射上的剽悍,于是便成了边军士卒、将领的一个重要来源。

孙万荣起兵时,里面既有契丹人,也有汉人,当他兵败身死后,除了亲信将领全部被斩杀,其家属倒是被武则天放过了,全部被发配到了相隔万里的安西之地,从最北的双河都督府,到最南的葱岭守捉都有。

虽然深处高寒、遥远的异域,这些人到了葱岭守捉后,一开始都被编入屯田、牧马、工匠等奴籍,并没有享受府兵的待遇,但在三年前大唐皇帝一纸诏令赦免了他们,允许他们就近编入折冲府。

于是,葱岭守捉又兼着葱岭折冲府的重任,当然了,葱岭的条件,只能是一个人数五百人的下府。

但这足够了,一千五百人,在这方圆千里的不毛之地已经是最大的一股力量了,足以遮护大唐疏勒镇的西南边境。

喻文景心情惆怅,并不是为了心上人,作为大唐武举,他的正妻自然来自内地门当户对之家,来到葱岭守捉后,他又在折冲府、胡人部落各纳了一女作为小妾,他平时最爱骑射、陌刀术,对于女人到并不特别偏爱。

让他惆怅的是一个男人。

具体来说,是一个年纪比他略小的少年郎。

就在喻文景惆怅满腹时,东门,此时绝大多数前犯官家属后代、现折冲府的府兵及家属已经全部回到了城里,但只有一人还在东门前的山坡处向上爬着。

前面说过,整个葱岭守捉城只有一千野战兵,加上折冲府,也只有一千五百人,野战兵多半没有家属,但折冲府却是有的,这样的话,整个城池加起来只有五千人左右,除了野战兵、府兵,便只有隶属于折冲府的匠人了,剩下的自然是在此时大行其道的粟特商人了——像这样偏远的地方,自然是没有汉商愿意前来经商的。

但粟特商人不存在这个问题。

此城以前是喝盘陀王国的都城,而喝盘陀王国的居民就跟眼下的安西四镇绝大多数胡人居民一样,多半是操着东伊朗语,也就是粟特语的居民(后世塔吉克人),粟特商人西到火寻洲(花拉子模),东到伊州(哈密),难道于阗,几乎都是操着粟特语的居民,自然可以通行无阻。

突厥汗国崛起后,突厥语渐渐也开始在这一带流行起来,但粟特语还是占据主导地位,突厥语的全面压过粟特语,那还要等到喀喇汗国崛起的时候,还有一百多年的时间。

以前隶属于喝盘陀国的居民都住在城外,但被纳入到葱岭折冲府的“唐人”(实际上大部分是汉化的契丹人,内中有少数真正的汉人)却全部住在城里。

没多时,这个少年郎牵着一匹栗色大马、一头母牛、一头小牛、十几只羊出现在城门口。

只见这位少年郎年约十七八岁,身材与十八骑一样,也相当高大,按照后世的说法,也接近一米八,浓眉大眼,穿着一身奇怪的长袍,戴着一顶毡帽,在那匹同样高大的栗色焉耆马身上,大唐府兵轻步兵的标配——横刀、弓箭、长矛一样不少,除此之外,自然还有农具。

就是这个农具,以及这个少年“新式”的耕作方法,让葱岭守捉城实现了粮食自给。

这个农具是一架此时尚未在大唐出现新的曲辕犁!

再看那柄横刀,却是一柄长刀,长约五尺,比此时的府兵惯用的长刀还长了一些,如此长的横刀放眼大唐估计也不多见。

横刀就这样挂在马背上,其吞口是铜制的,雕刻着飞扬的云纹,这样的横刀在大唐有一个普遍的称呼——火云刀,但这把刀的云纹倒是更像火焰一些,焰苗四散,栩栩如生,就好像焰苗随时要长高一般。

五尺长的横刀刀身只有三尺,刀柄却足足有两尺,眼见得是一把适宜于双手握持方便步战的横刀。

但此人将其挂在马背上,难道此刀也能用来骑战?

除此之外,那弓箭也不是简单的弓箭。

一把乌沉沉的大弓,大弓是用上好的木料、牛角、铁线等混合制成的,这样的大弓在大唐叫角弓,是大唐军队中威力最大的弓,实际上就是复合弓,由于弓身适中,最适合力大的骑兵使用,瞧那架势,至少是三石力的强弓。

弓身涂得漆黑,上面也雕刻着云纹,标准的大唐制式。

黑云弓。

黑云弓的一侧挂着大唐军队叫做“胡禄”的箭囊,按照规制,府兵一胡禄可携带轻箭三十只,但眼前这同样涂得漆黑的胡禄里的箭枝明显不止三十。

是的,里面有四十只箭,除去三十只轻箭,尚有五只响箭,五只箭头有着硕大厚实铁锥或方便铲型的重箭!

另外,马身上还驮着一杆“长矛”。

不不不,不能叫长矛,它就是一杆马槊,类似匕首状的枪刃,末端还有倒钩,若是熟悉冰封帝国的读者自然会脱口而出——“虎枪”!

是的,这就是一把加强版的马槊,在明清之际叫做虎枪的便是。

这样的配置,在大唐府兵里是允许的,否则也不会出现在唐太宗东征高丽时,薛仁贵标新立异,穿着迥异于普通府兵的白袍、长戟出现在战场上时的情景。

出则为兵,入则为农。

我是一个大唐府兵,我叫孙秀荣。

这些东西,都是他亲自打造的。

令大唐安西大都护府、疏勒镇下辖葱岭守捉使惆怅的人便是他。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