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看书神 > 历史 > 这个大明太凶猛 > 第1132章 人之将死,死不悔改

这个大明太凶猛 第1132章 人之将死,死不悔改

作者:无语的命运 分类:历史 更新时间:2021-10-17 07:48:55 来源:转码展示1

面对这样赤果果的威胁,场面顿时僵起来,气氛有些尴尬,只能转开聊别的话题。

可即便是别的话题也不见得能轻松了。其他的话题同样也是非常沉重。至少对于蒙古来说,确实非常沉重。

什么移民啦,什么通商啦。这些话题,哪一个都是要在蒙古身上挖块肉。

甚至当天压根就没有谈出什么结果。

顶多也就是在大明可以派遣官员到移民点巡视这一点上,在洪承畴的强烈要求下,需要提前知会他们一声,所谓的知会就是递封信而已……

当天晚上回到住所,洪承畴一直没有说话。

“相爷为何不言?”

陈昆问道。

洪承畴咽了咽口水,然后长叹道:

“大汗的江山,怕是只有二十年的气数了。”

陈昆惊道:

“二十年?相爷的意思是,二十年后,明国就会对咱们蒙古用兵?”

不管洪承畴的能力如何,从陈子壮透露出的消息中,他都能听出来乾圣皇帝的意思——二十年内不会用兵,可二十年后呢?

“孙子兵法有云:国之贫于师者远输,远输则百姓贫。近于师者贵卖,贵卖则百姓财竭,财竭则急于丘役。力屈、财殚,中原内虚于家。眼下他们不对咱们用兵,是因为西域距离中原不下万里,劳师远征……”

摇摇头,洪承畴继续说道。

“从来都不是乾圣皇帝的用兵之道,所以他才会让陈子壮过来和咱们谈判,说是谈判其实就是开出条件,让咱们出让路权给他们,有了路权,他们就可以从容不迫的修路,然后把铁路一直修到咱们的家门口,修这条铁路大概也就是十几二十年的功夫,等铁路修通了,有了日行千里的火轮车,那里还有什么劳师远征的说法,到那时,还有咱们大蒙古吗?”

大清国早就亡了。

现在只有大蒙古了!

可是让洪承畴忧主如焚的是,就连大蒙古也没有多少年了,想到这,他的心情是那个沉重啊。

“那,那可怎么是好……”

陈昆紧张道,他当年被迫随着李过他们一起逃出关的时候,并追随李过,他可是堂堂翰林,被李自成他们拷掠的那是一个苦啊,他们逃的时候,还拖着他一起逃出了关。

重新逃回关内?

也别想了,他可是降了贼的逆臣,所以实在没有选择他就投奔了多尔衮,这些年也算是颇受重用,一路做到礼部侍郎,可那曾想到,多尔衮这么快就败了!

这才几十年的功夫啊!

怎么大蒙古就这么完了呢?

他看到陈昆说道。

“怎么是好,这,这怕就是气数吧!”

气数!

大清国的气数尽了,现在大蒙古的气数也尽了?

洪承畴的心里是那个堵啊!

他想到了当年是怎么被逼着降了清,如果当时他能咬咬牙的,又何至于落得那步田地!

都是那个乾圣皇帝,如果不是他勾陷自己,自己又何至于被先帝招回京城,又怎么会被多尔衮给俘虏,然后阴差阳错的成了汉奸。

落到这步田地,怪谁?

都是他乾圣皇帝的错,现在,现在他又要过来赶尽杀绝,这人咋就那么狠呢?

大清没了,就连多尔衮也改称蒙古大汗了,按道理来说,他们逃了这么远,甚至连脸都不要,在那里冒充起了蒙古人,你乾圣皇爷总得给条活路吧!

你是给了,可就只给了二十年!

你这人咋就那么毒呢?

“这乾圣皇爷,是想把咱们赶尽杀绝啊!”

在他说出这番话的时候,忽然,一阵风吹来,油灯的火头摇晃时,洪承畴只是轻叫声“头晕”,然后便身子一倾,歪倒在椅子上。

“相爷,相爷!”

陈昆急忙扶着,再看着洪承畴时,不觉惊呆了:只见他张开着嘴,右手僵持在半空,已不能说话了。

陈昆急得大叫:

“来人啊,来人啊!”

门外的仆役闻讯赶来,忙着把洪承畴背进大厅。陈昆一面叫人赶快去请医生,一面吩咐要保密。

过不多久,洪承畴醒了过来了,嘴唇也已自然地闭好,只是做不起身来,他摇了摇手,指着陈昆轻声说道。

“请,请陈子壮过来。”

“相爷,你,你这身子,这身子……”

“去,去请他过来……立即请他过来!”

等到陈子壮过来的时候,洪承畴已经被人扶着坐靠在床边,见陈子壮进屋后,他示意其它人都退出去。

眼见着洪承畴那副油尽灯枯的模样,陈子壮的心里不由一叹,揖手道。

“亨九……”

不等陈子壮说话,洪承畴就说道。

“秋涛,我知道你瞧不起我这个汉奸,好吧,当年铸成大错姑且不问原由了,皆是老夫之错,今日谈判,你我没有谈出一个所以然来,我就给你透个底。多尔衮的意思是,只要你们同意把铁路限于伊犁以东,那么伊犁以东,任由你们自由出入,其实,大明的目的不过只是为了把铁路修到西域,将来好对蒙古用兵,你们又何必一次把铁路修到多尔衮的眼皮下面呢?”

看着陈子壮,洪承畴又说道。

“心急吃不了热豆腐,什么事总得慢慢来吧!至于将来,将来之事,何必劳烦眼前呢?这条约咱们只签到伊犁以东行吗?”

看着洪承畴那副油尽灯枯的模样,陈子壮长叹口气。

“九亨,都到了这份上了,你又何必如此呢?为了他多尔衮,值得吗?”

他说这么多,是为了告诉大明多尔衮的底线吗?

不是!

他是想为蒙古争上几年的时间!

“秋涛,一步错,步步错,洪某人现在只能一路错到底了,能争得一年是一年,争得两年是两年,蒙古的气数是要尽了,可洪某也算是尽力了……”

瞧着洪承畴那副模样,陈子壮的心里在鄙夷他为人的同时,却又长叹道。

“尽力了,当年,你对大明尽力了吗?”

当年我不负大明,可大明如何待我!

洪承畴挣扎着想要喊出来,可他终究还是没有喊出来,而且乞求道。

“昨日之事,今日不再提了,秋涛,只要你答应筑路止于伊犁之东,从此之后,西域就是大明的西域了,我蒙古让西域予大明,如此交好大明,难道还换不来你们的让步吗?”

“西域,本就是汉唐故土,大明想要取之,便能取之,何来相让之说!”

陈子壮冷声说道。

“秋涛,难道,难道,你,你就当真不能让步吗?”

洪承畴看着陈子壮,轻声祈求道。

瞧着他那副可怜模样,陈子壮长叹口气,终于还是说道。

“筑路条约,可以先定议哈密至伊犁铁路以及其支线,至于其它,容以后再行商谈。”

陛下所希望的,不也是先修这条铁路吗?至于伊犁以西,一步步的来吧!

心叹一声,陈子壮便告辞了。

在陈子壮离开后,房间里没有一丝声响,包括伊犁将军在内的众人都在静静地看着洪承畴。

“告,告诉大汗,臣,臣不负大汗……”

说出这句话时,洪承畴的心里,辛辣苦甜,样样都有。不负大汗,可是大明呢?

大明……哎!

终于,洪承畴又努力把手伸起,指了指陈昆,然后开口说道。

“条,条约要尽快签字,省得他他陈子壮反悔……”

陈昆连忙答道:

“卑职知道,卑职知道!”

“那就好,那就好……”

洪承畴的脸上露出一丝浅浅的笑意,头一歪,倒在床上上,陈昆忙去扶时,脖颈已经僵硬了!

“老中堂!”

洪承畴死了,到死还念叨着他所谓的“大蒙古”,到死……也就是个汉奸而已!

次日上午,作为副使的陈昆都没有来得急处理洪承畴的身后事,就匆匆与陈子壮签订了条约,在条约签订后,他们两人的心情可谓是五味杂阵,但所有人都知道,自此之后西域,实际上已经属于大明了。

…………

大队人马,正穿行在天山脚下。

如果从天山上的处高峰之上向下看去,就会发现这支向西行进的队伍是如此庞大,向西一眼望不到头,向东一眼看不到尾。浩浩荡荡,绵延不绝……

其实,这是不存的。

事实上,在过地去的十几年里,每年都有移民西出嘉裕关过哈密、越天山,行进在广阔的西域土地之上,源源不断的移民就这样以最原始的方式不远万里迁移到广阔的西域。

这不是一支由战士和流放犯组成的移民大军,而是一支由无数妇孺和平民组成的队伍。这些移民扶老携幼,拖家带口的离开了家乡,他们卖掉了家乡仅有的一点土地、宅院,换上一辆大马车,这种长达五米有余的大马车上,装着移民们全部的财产——农具,粮食,书籍,一个四口之家需要1000多斤的食物,高梁、小米和面粉,他们还带了一些基本的炊具,如水桶和铁锅。他们们没有足够的空间来放置许多花哨的物品,他们只能装两到三套结实的衣服,他们带着油灯,一路带着线膛枪,其他物品包括帐篷、床上用品和基本工具,如斧头和铲子。在两匹马的挽拉下,一步一步的缓缓的西行。他们会以每天约50到80里的速度向西域爬行。

一个月,两个月,三个月……他们需要长达五六个月的时间,才直到抵达目的地。

在过去的十几年里,每年都有超过两三万人移民西域,在通过这条西域之路的移民中,只有大约人实际上结束了他们在西域的旅程,抵达了高加索、伏尔加河畔。他们中的绝大多数人从哈密直到亚伊克河(乌拉尔)之间的主要路线上散落开来,沿着通往波斯、巴格达的路线分开行驶。最终,约有20万定居者沿着南下小径,沿路散落在各地。

而那些移民们在定居之后,无论是选择垦荒,还是放牧,他们都会给国内的家人写信,尤其是女人们,她们的信件在牵回家后来,会在地方的报纸上,甚至南京的报纸上发表,西域的广阔与富饶无不是在说服着许多人加入其中,几乎没有人会怀疑,他们能够在西部旅行中生存下来。

一开始的时候,世上本没有路,走的人多了,也便成了路,或许,用这句话来的形容这一切再恰当不过。在这条马踏车压的道路上,不仅留下了车辙,而且路两边还散落着人们沿路丢弃的物品。这些物品包括书籍、炉子、箱子和其他重物。

和很多人一样,移民们会在嘉裕关或者哈密卫等待着和其它的移民汇成一队,毕竟出门在外有个照应总是好,很快他们就会结队西行,零散的移民会在那里变成大队的移民,有时候一支移民队伍可能有上百辆车,多达四五百移民,这些移民就这样浩浩荡荡的沿着这条人们踩出来的路,一路西行。

而在那里,他们能够开始新的生活。

出关是西域,关内则是中华!

不知道什么时候,孙嘉诚就停下了车马站在了站边的高处,望着大队车马从他的身前通过,走向西域,回望嘉裕关,他的眼眸当中,已经满是泪花。

“西出阳关无故人、西出阳关无故人啊……”

在他感叹这时,有人从关内骑马而出,到了他的身边下,勒住马冲他笑道:

“孙老弟,你们读书人,就是矫情的很,又搁这感慨呢?”

看了眼那来人,是在关内认识的陕西人孙林茂,他们一个山西,一个陕西,虽然不是一个地方的,可却也认了亲友。

“出关是西域,关内则是中华!”

孙嘉诚叹道:

“待我们出了关,就身不在中华了......”

孙嘉诚家境贫寒,读书一直读到省学,但是却没有拿到奖学金,不得不放弃学业,和其它人一样,他选择了背井离乡。

尽管乾圣对普通百姓不像军户那样有“长子继承制”,但乾圣朝却有“分户令”,那是源商秦朝的分户令——“民有二男以上不分异者,倍其赋”,虽然大明没有倍其赋,但是却加重了徭役,倍其役,比倍其赋更狠,毕竟,对于百姓来说,更为繁重的是徭役,更让人恐惧的是——还不准百姓用银子顶役,这意味着他们要实打实的负担繁重的徭役,所以分家也就成了再自然不过的选择。

对于家境贫寒的孙嘉诚来说,面对十几亩薄田的家业,他有两个选择,一个是与大哥兄弟分家析产,一个是迁往他地,背井离乡。

其实,这也没什么,毕竟,现在的大明移民他地早就是再寻常不过的事情了。

“身不在中华?”

孙林茂哈哈大笑道:

“孙老弟,你瞧瞧你说,咱们是什么人?”

“咱们是大明人......”

孙嘉诚说道,

“既然如此,即便是出关咱们仍然还是大明人,还是中华之人,日月所至皆是明土啊!”

说着话,他又看了一眼嘉裕关,说道:

“这关上的是大明的话,出了这关……额们举的还是大明的旗,又岂不是中华之人!”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