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看书神 > 历史 > 在下李承桢 > 第18章 第18章 丰延村

在下李承桢 第18章 第18章 丰延村

作者:陈南瑾 分类:历史 更新时间:2025-06-30 17:58:56 来源:文学城

李承桢踏入丰延村的那一刻,心中就隐隐觉得有些不对劲。

一路走来,她总感觉周围弥漫着一种说不清、道不明的异样氛围,仿佛有不合逻辑的事物在挑动她的神经,在空气中悄然流动,却又难以捉摸。

她努力说服自己这只是多心作祟,可那种感觉却像俄罗斯方块里突兀的空缺,横亘在心头久久不散。

“恐怖片最忌讳的就是不以为意。”李承桢低声喃喃道,燕七听不清,但他的心神时刻关注着李承桢,便问,“道长可是看出什么?”

李承桢的回答却只是摇摇头,毕竟她也说不上来。

时值金秋,打谷场上人来人往,一片忙碌的景象。村民们有的在翻晒稻谷,有的在搬运粮袋,有的在整理农具,动作熟练而迅速。

与往来忙碌的农人形成鲜明对比的,是场地上稀稀落落的粮食。这些谷物不仅远不及现代晒谷场那铺天盖地的金黄盛况,就连与来时途经的村子相比,也显得格外寒酸。

李承桢驻足凝视,秋风卷起几粒干瘪的谷子,在她脚边打了个旋儿。

她捏起脚边一粒干瘪的谷子,转向身侧的燕七:“燕七,这丰延村收成一向如此惨淡?”话音里既含着不解,又隐隐透出几分忧虑。

燕七眉头微蹙,骨节分明的手指摩挲着下巴胡茬,半晌才叹了口气:“李道长,这事说来蹊跷。丰延村的收成,这些年是一年不如一年了。”

他顿了顿,目光投向远处起伏的田垄,“我那大舅哥最是勤恳,天不亮就下地,日头落了还在地里忙活。可饶是这样,年年还得来我家借粮……”

秋风掠过,卷起几片枯叶。燕七忽然抬手摸了摸自己晒成古铜色的脸——虽说绝不可能光滑得像剥壳鸡蛋,但绝对是平整有弹性的。

他想起大舅哥那张比他还要沧桑的面容——同样的年纪,却像是被什么吸干了精气似的,皮肤干枯得如同老树皮,连本该健康的黝黑都毫无油光。

李承桢眸光微沉,指节在袖中无声地叩了叩。

她没有接话,只是将燕七的话一字不落地收进心底,连同这晒谷场稀落的粮食、远处佝偻的农人身影,都化作一根丝线,缠绕在心头。

李承桢目光扫过田间地头,除了那些稀疏的庄稼,确实再没发现什么异样。

晒谷场上的村民佝偻着背,手上的动作却一刻不停。望着这些在苦难中挣扎求生的身影——在这人命如草的世道,死亡不过是寻常事,活人连哀悼的时间都是奢侈。

每一粒播下的种子,每一把扬起的谷子,都是在与天争命。

大牛就站在李承桢身旁,他眯起眼睛扫视着乱糟糟的晒谷场,似乎在寻找什么。

突然挠了挠鬓边,“不对劲啊……”他抬手一划,指向打谷的村民,“这地里干活的,怎么清一色都是青壮?那些上了年纪的老人家,都去哪儿了?”

在古代社会,青壮年劳动力通常承担更繁重的体力劳动,如耕种、收割等。而老年人则更多地负责一些相对轻松但需要耐心的工作,如打谷、晒谷等。

这种分工既符合老年人的身体状况,也充分利用了他们的经验和耐心,算的上是一种提高人力资源运用率的措施。

李承桢一愣,随即顺着大牛的目光看去。她这才发现,打谷场上忙碌的确实都是青壮年,最年长的也不过两鬓微霜,脸上带着岁月的痕迹。即使眼神中依然透着沧桑和疲惫,也不至于让人误解为老人。

那位看起来像是四十岁的大姐,若是放在现代,李承桢或许还要叫一声“妹子”。相较于现代人,古时农家百姓常年面朝黄土背朝天,在风吹日晒中劳作,皮肤更易显出岁月痕迹。

“原来如此。”李承桢低声说道,声音几乎只有自己听到。

她这才惊觉——入村以来,竟连一个蹒跚的身影都不曾见过。记忆里村头树荫下,那张被磨得发亮的木床空荡荡地摆着,上面只余几片枯叶在风中打转。

大牛点了点头,脸上带着一丝担忧:“是不是村里的老人出事了?”总归不会是组团旅游去了。

燕七的面皮突然绷紧,嘴角不自然地抽动了两下。他下意识地别过脸去,手指不自觉微微拢合。那

欲言又止的模样,活像喉咙里卡了根带刺的鱼骨头——分明知晓些隐情,却又与眼前这场祸事隔着层说不清道不明的干系。

李承桢眼尾余光扫过,只作未见,负在背后的手却悄悄掐了个问卦的指诀。

指间掐算的诀印蓦地一滞,宽袖翻飞间已收了势。

她抬眸时眼底似有寒星闪过,衣袂带风地从燕七身侧掠过,只留下一句:“先去找村长。”话音未落,靴底已踏碎晒谷场上零落的谷粒,惊起几只啄食的麻雀。

燕七缓缓吁出一道浊气,他原以为李承桢必要刨根问底,连辩解的说辞都在舌根底下备好了三套。

却不料对方竟这般干脆利落地揭过,倒叫他蓄势待发的架势扑了个空。

待他回过神来,那道青衫身影已走出丈余,只得紧赶两步追上去。

三人穿过几垄稀疏的麦田,不过盏茶功夫便到了村长家。那村长正背着手在院前踱步,一见燕七的身影,浑浊的眼中骤然迸出光亮。

他疾步迎上前来,枯枝般的手指死死攥住燕七的衣袖,粗大的骨节曲起,“燕捕快,您可算……”

他眼白上蛛网般的血丝格外刺目,那张本该正当壮年的面容上,几绺灰白鬓发在晚风中瑟瑟发抖。

燕七侧身让出半步,朝村长拱手道:“这位是镇衔司派来的李道长,专程来处置……”他话到嘴边顿了顿,将“邪祟”二字咽了回去,改口道,“来处理咱们村这些怪事。”

老村长闻言一怔,布满老茧的手在衣襟上蹭了蹭——“镇衔司”三个字于他而言确实陌生得紧。

可当目光落在李承桢那袭灰旧靛青道袍上时,浑浊的双眼顿时亮了起来,干裂的嘴唇哆嗦着,像是溺水之人终于抓住了救命稻草。

“道长救命啊——”他嗓音嘶哑得像是被砂纸磨过,“这已经是第五个了,再这样下去,只怕……”话到一半突然噤声,浑浊的眼珠慌乱地转动着,仿佛下一个就会轮到自己似的。

“烦请村长与我细说,那五名死者的具体状况。”李承桢并不多说废话,一言切入主题。

村长布眼皮微微颤动,他原已备好酒菜,正待客套几句。却见这位道长连檐下的条凳都不曾沾边,径直就要开始问话。

他浑浊的眼珠都清亮了几分——在这灾祸连年的年月,他见过太多打着幌子来打秋风的官差术士。而眼前这位连寒暄都省却的做派,反倒让他悬着的心稍稍落回了实处。

村长虽连基层小吏都算不上,却也是实打实的“官”。但凡手中握有管理权柄之人,其眼界见识自然比寻常百姓更为开阔。

这些见识多半来自日常工作的千锤百炼——处理过多少邻里纠纷,调解过多少利益冲突,应对过多少突发事件,桩桩件件都在打磨着管理者的智慧。

真正天赋异禀者终究是凤毛麟角,绝大多数人的才干,都是在实践中一点一滴积累起来的。

村长脸上突然绽开一道光亮,像是黑夜里突然擦亮的火柴,便是说起那些怪事也少了几分惧意,“要说共同点,”村长掰着指头,“张老三死在磨盘边,李家媳妇倒在灶台前,王家小子溺死在河便——都是前一天还好端端的,第二天就……”

毫无征兆,亦无外伤,倏忽之间便撒手人寰,怎不令人惶惶终日。

第一名死者,张老三。

初八寅时,天空还沉浸在黎明前的宁静之中。

星星依然在闪烁,但已经不如深夜时那般明亮。它们像是不舍离去的精灵,用微弱的光芒点缀着这片即将被阳光占据的天空。

微风轻拂,带着一丝凉意,也带着秋天特有的清新。空气中弥漫着泥土和露水的芬芳,让人不禁深吸一口气,感受这份清晨的宁静与美好。

远处的山峦在黑暗中若隐若现,像是沉睡的巨人,静静地守护着这片土地。

在这个时刻,天空是宁静的,也是充满希望的。它静静地见证着时间的流转,也见证着生命的轮回。

“老张!”清晨的宁静突然被一声惊呼打破。李四呆立在张老三家斑驳的木门外,瞳孔骤然收缩——透过门缝,他看见张老三面朝下倒在院中,后脑勺沾着泥土,一动不动。

李四心头一紧,既惊又暗自庆幸:这老光棍儿果然独居出事都没人知晓,幸亏被他这个热心邻居发现。

“道长您是没瞧见呐,老张他……”李四喉头滚动着,嘴唇不住哆嗦,那半块嘴皮晃晃荡荡地,“那眼珠子瞪得跟铜铃似的,像是要把魂儿都瞪出来——”他说到一半突然噤声,手指无意识地揪住衣襟,仿佛在安抚自己的小心肝。

这些日子只要一闭眼,那张青白狰狞的脸就在黑夜里浮出来。

早知如此,当初就不该逞那个能——这热心肠的毛病,到底害苦了自己。自打那日起,夜夜都被噩梦惊醒,褥子都不知汗透了多少回。

秋日的阳光已经爬上了稻草堆,金灿灿地晒着晾在院里的干菜——这正是一年里最金贵的时节,庄稼人哪个不是趁着晴好,恨不能把日头掰成两半用?

原本东方天际刚洇出一抹蟹壳青,村中的公鸡才扯着嗓子啼过第二遍,张老三的灶屋里蒸笼的白汽已然散尽。

五更的梆子声犹在村尾飘荡,这勤快人已披着粗布褂子下了炕。

灶膛里的余烬还泛着暗红,他手脚麻利地拾掇好早饭,就着腌萝卜三两口扒完稀粥,顺手将汗巾往肩头一搭,拎起磨得发亮的锄头便推开了院门。

天光尚在将明未明之际,张家小院里那扇老旧的木门便发出“吱呀——”一声悠长的叹息。

这个总比旁人快一步的庄稼汉,照例是村里第一个扛着农具出门的。

这个时辰下地最是舒坦——晨露未晞的泥土还带着湿气,山风裹着凉意掠过田埂,既能甩开膀子干活,又能赶在日头毒起来前收工。

按李四说,张老三算时辰比日晷还准。

老话说得好,这世上最知根知底的,除了咬牙切齿的仇家,就是朝夕相对的邻舍。

可那天清晨,李四已经扛着家伙踏出家门,却始终没听见隔壁熟悉的“吱呀——”一声。张老三的院门始终紧闭着,静得让人心慌。

闻不见熟悉的动静,李四心头没来由地一紧,下一刻手掌已经拍上了隔壁斑驳的木门:“老张?日头都晒屁股喽!”

“张老三!张——老——三——!”李四扯着嗓子连喊三声,声音在晨雾里荡出老远,却像石子沉进深潭,连个回响都没有。

他不由得蹙起眉头。往常这个时辰,张老三家灶间总该飘着熬粥的米香,炊烟袅袅地缠在屋檐下。

可眼下,那青瓦屋顶上竟不见半缕烟丝,院子里静得连柴火噼啪声都听不着,活似口冷灶。

这反常的寂静让他心头蓦地一紧,像是被秋露打湿的蛛网,无端缠上几分不安。

李四眯起眼睛,将脸贴近院门那道歪斜的木板缝。晨光透过缝隙,在院子里投下斑驳的光影。

磨盘孤零零地立在灶房边上,突然,他的瞳孔猛地一缩——磨盘旁的地面上,张老三的后脑勺露了出来。

“老张!”李四心头猛地一颤,嗓子眼发紧。他顾不得许多,肩膀重重撞向院门,腐朽的门栓应声断裂,晨风卷着木屑扑进院子。

他踉跄着冲到磨盘旁,膝盖重重砸在湿冷的泥地上。“醒醒!老张!你这是咋了?”颤抖的手指触到那僵硬的肩膀,却只摸到一片冰凉。

当李四颤抖着将张老三翻过身来,一声惊喘猛地卡在了喉咙里,“呵!”他双腿一软,整个人跌坐在泥地上,手脚并用地向后蹭去,直到后背重重撞上磨盘。

粗粝的石面硌得生疼,却止不住他浑身筛糠似的战栗。

只见张老三仰面倒在冰冷的泥地上,那张平日里老实巴交的脸扭曲成骇人的模样。浑浊的眼球上翻着,几乎见不着瞳仁,布满血丝的眼白几乎要撑裂眼眶,直勾勾地瞪着。

他嘴巴大张到不可思议的程度,紫黑的舌头耷拉在嘴角,仿佛真有一只无形的手曾粗暴地伸进喉咙,要将他五脏六腑都扯出来似的。

青灰色的面皮下,每一道僵硬的肌肉纹路都凝固着临死前极度的痛苦与恐惧。

李四只觉天旋地转,三魂七魄都吓散了架。他踉跄着冲出院子,布鞋跑丢了一只也浑然不觉,深一脚浅一脚地往村长家奔去。

待撞开村长家的门时,他脸色煞白如纸,嘴唇哆嗦着,半天才挤出几个字:“死、死人了!张、张老三……”

村长正端着粥碗的手猛地一抖,瓷碗“当啷”摔在青石板上。他一把抄起门后的枣木门闩,腰带都来不及系紧,迈开大步就往外冲。

村长跟着魂不守舍的李四疾步赶到张家院子。晨雾未散的院落里,张老三果然直挺挺地躺在磨盘旁,他靠近一看——这个村中见识风浪最多的老庄稼把式竟也踉跄后退,险些栽倒。

那张扭曲的面容上,双目暴凸,舌头翻出,仿佛临死前看见了什么不该看的东西。

究竟是何等骇人的景象,能让一个平日里沉默如石的汉子吓成这副模样?

村长抖着手指一探,果然鼻息全无。也不敢再看了,转而查看屋里物件,发现纹丝未动,那伪装成调料的藏钱陶罐都好好摆在灶台上——都是村里人用惯的藏钱法子,怎能瞒过他。

“快去报官!”村长嗓音发颤,后脊梁已沁出一层冷汗。若是寻常偷鸡摸狗,他这个一村之长自可处置,可眼下出了人命——那县衙的板子可不是吃素的。

更叫他胆寒的是,万一知县老爷疑他知情不报,甚或认定他与命案有牵连……想到这,他仿佛已经看见那“包庇凶犯”的朱批大印正朝自己脑门砸来。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