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朔二年,卫青封长平侯,食邑三千八百户。
而在此时的西汉,卫青才从龙城之战中脱身,虽斩获敌人近千人,却仍是初出茅庐。
卫青望着天幕所说,心中一腔热血难平。
匈奴奸恶,手段残忍,若不除,百姓于水火,岂能安居。
【卫青连连大捷,帮助汉朝拿下了河套地区,为大汉拓宽版图做出巨大的贡献,亦是在秦朝覆灭后,第一次拿回河套地区。
实际上,在这一次战争中,匈奴虽然失去了河套地区,但生性好战、骁勇的匈奴并未惧怕大汉,尤其是在知道带兵的人是个二十出头,初出茅庐的小将,以他们的自负以及对中原的觊觎,是不会放弃南下的打算。】
方才兴奋的众人,听得这话,纷纷震住。
难道往后又有战事?还吃了败仗?
太史公手中笔又停下,担忧地看向刘彻。
年轻君主,才尝到胜利的滋味,知道未来有一人能抵御匈奴,甚至反击匈奴,又立即听闻匈奴还敢侵扰边关,如何能接受?
刘彻望向身边卫子夫,“子夫心中作何想?仲卿可能担此大任?”
卫子夫心中惶然,却又想起天幕上,卫青骁勇善战、有勇有谋的模样,获胜后脸上掩不住的喜悦,心突然定下来。
她虽不知道卫青是否能如天幕所言,能成为大汉朝的常胜将军,却信他会忠于社稷与陛下。
“阿弟虽年轻,却有一腔抱负,我信他不会辜负陛下。”
“子夫与我所想一般。”
刘彻似乎并无怒意,反而坦然看着天幕。
匈奴之患,起于高祖时期,历经三代,却未能彻底驱逐,他这一生,必要将匈奴赶出大汉,不敢来犯。
【从可考的史料记录来看,在元朔三年、四年都有匈奴来犯的记录,而且是屡屡攻入雁门,烧杀抢掠后又迅速离开,不占城池、不重兵攻打,就有事没事来骚扰你一下。
我们是说匈奴这种做法其实很常见,历朝历代都是这样,所以才会有朔边艰苦的说法。
苦得不仅是守卫边关的将士,更是当地百姓。
于是,在元朔五年春,匈奴再犯的情况下,汉武帝命卫青率三万骑兵从高阙出兵,为主帅。
同时还有苏建、李沮、公孙贺、李蔡等都隶属于车骑将军。
另一路大军则从右北平出兵。
这一战是卫青又一次打出的奇袭战,称为高阙奇袭战。
那在这一战里,卫青又是如何再次扬威天下,立威朝堂。】
晏几术在视频里说到这里时,其实有一点犹豫。
她担心视频太长,而且内容太过枯燥,哪怕是白话文也没办法引人去关注人物本身。
可卫青这一生的每一战都极为重要,可以说是奠定了大汉的版图。
她不想错过。
所以视频首发,她也在直播间同步放出这个视频,自己也在观看。
[汉高祖刘邦:匈奴,实乃大患,然吾未能除之,令汉室受百年困扰,吾之过。]
[秦始皇嬴政:后世之人,竟为夷人所祸,百年未能除之,是为耻!孤之天下,老秦人以一当百,岂有畏惧之理!]
[唐太宗李世民:卫大将军,汉室肱骨!]
[清圣祖康熙:卫青之功,盖世矣。]
[明太.祖朱元璋:此女所言,虽白话,却不失中肯,重八爱听。]
【公元前124年,也就是元朔五年春天,当时匈奴是由右贤王集结各部,大概十多万人南下攻汉。
所以说刘彻才急眼了,毕竟之前都是在边境小打小闹,没有大举进攻,加上皇太后王氏才去世不久,刘彻才会养兵蓄兵。
但我们说,右贤王是真的有点轻敌。
卫青跟他们交战三次,三次都打赢了,结果匈奴这帮人都没有提高对卫青的戒备,没有一点长进,在卫青率大军日夜兼程的时候,右贤王还以为汉军离他们还远,原地喝起酒。
然后卫青在用兵上的才略,又一次得到了佐证。
史书上是这么说的“右贤王以为汉兵远,不能至,饮酒,醉。卫青等兵出塞六七百里,夜至,围右贤王。”①
你看史料上的这个用字,一个醉字就足以说明当时的右贤王多轻敌。战前轻敌,虽然说是因为卫青尚未扬威于匈奴,但也说明了匈奴在打仗这件事上,是先天有余,后天不足。
否则以他们的兵强马壮的储备,若是有勇有谋,断不会让卫青七战七捷。
卫青正是知道匈奴的作战习惯,才会对症下药,制定奇袭的战术,快准狠,直击要害,不给对方反击机会。
打的就是一个出其不意。
那卫青领着大军,直奔匈奴的据点,晚上突然围攻,右贤王毫无准备,卫青才开始围剿,他就先跑了。
而且这个右贤王也是个奇葩,他把美妾带走了,把大军丢下了。
这种事换在我们历朝历代,那都是重罪,尤其是在某些时期,军中是严谨女眷出入。
在古代战争中,有一个类似业绩的评估。
就是这一战用了多少兵,然后斩获多少人,俘获多少人,牲畜、城池共得多少。
我们来看卫青这一次的高阙奇袭,是俘虏右贤王身边小王十余人,男女一万五千多人,牲畜有一千几百万头。
这个数量在当时来看,光是牲畜这个数量就可以称得上大胜!
也正因为此,汉武帝刘彻收到战报后,是连夜派人带着诏书,去到卫青营中,都等不到他班师回朝,直接把大将军印给了卫青,封起为大将军,汉书里记载是又给了八千七百户食邑,还封了他麾下的其余人。
我不知道其余人怎么想的,换作是我的话,我上司是个这么牛的人,我在他手下当兵,那我肯定就是那个为他马首是鞍,说东不往西的人。
这么厉害的上司,又懂得体恤下属,谁能不忠心耿耿?】
“车骑将军英勇无双!”
“陛下,卫将军还未还朝,若还朝,定要重重封赏!”
“天佑大汉,匈奴之祸,或可除!”
刘彻倏然起身,仰面观天幕,画面上卫青早已不时如今的青涩模样,已有将帅之威。
沉着冷静、用兵灵活,排兵布阵皆为上策,胸有成竹。
“仲卿今至何处?”
“回陛下,长安外二十余里。”
“命人前去迎接,待大军还朝,开城门、列夹道,迎他回朝,不可有一处怠慢。”
卫子夫缓缓起身,双眸湿润。
【在这一战后,汉武帝是大加封赏,不仅卫青本人和麾下将士得到封赏,连卫青的三个儿子都得到了封赏,还是列侯。
足以见得,汉武帝对这一仗的胜利有多高兴。我们也说,这一战是匈奴自兴盛来,在大兵团作战时期第一次全军溃败。
但卫青面对这样的封赏是怎么说的?
“臣青子在襁褓中,未有勤劳,上列地封为三侯,非臣待罪行间所以劝士力战之意也。”
那汉武帝也回了一句:“我非忘诸校尉功也”。②】
卫子夫惊讶,她才知卫青有这样一番才干,怎的突然多出来几个儿子?
她的亲侄子。
卫家子嗣绵延,是好事。
刘彻听得这话,面露疑色。
他竟然才封赏这一点吗?那可是击溃匈奴全军的大胜。
【第二年,卫青又马不停蹄地去定襄北,有了定襄北之战。
这一战也是在春天,但比如去年的那一战,六路大军由卫青指挥,向北面推进了数百里后,打了胜仗回来定襄调整,一个月出塞,再度斩获敌人万余人。
这么看定襄北之战也未有什么实策,但这一战里,是损失了两个人。
赵信和苏建,赵信是投敌匈奴,苏建是杀出重围,一个人回到了定襄,但也因为失败,被贬为庶人。
所以光是这两路,损失大概有六七千人。
不过这一战里,有一个新人将在卫青之后,为大汉带来希望。也就是卫青的亲外甥,剽姚校尉霍去病,被封冠军侯。】
卫子夫大惊,下意识看向身边刘彻。
去病竟也虽阿弟征战?
刘彻皱起眉,想起那个才十二三的少年,虽聪慧机智,却也只是少年。
难道之前所言,大汉双壁便是这二人?
[唐太宗李世民:霍大司马用兵注重方略,不拘古法,千古之才。]
[宋太.祖赵匡胤:骠骑将军英勇,若为我用,必伐天下!]
[秦始皇嬴政:这又是何人?]
【在定襄北之战后,数年里卫青又坐镇军中,几次反击匈奴。
到了公元前119年的时候,迎来了不管是卫青还是霍去病,或者该说整个大汉,最为强硬的一仗,漠北之战。
因为有了前面的胜利,所以这一次汉武帝给足了粮草和兵力,让卫青和霍去病共同率领大军出行,兵分两路。
作为主动出击,极为关键的一战。
不止是有大汉双壁作为主帅,更是有李广、公孙贺等人在军中,这一战若是败了,我估计汉武帝能郁闷一辈子。
说到这里,我们发现,这恰好距离卫青在龙城之战崭露头角正好十年。
在这之前,河西四郡已成,大汉来自西北的威胁已经减少许多。
但是赵信这个人,给匈奴出谋划策,导致后来匈奴又起南下攻打汉朝的心,才有了这一次的漠北之战。
卫青在抓获俘虏后,和霍去病调整了线路,卫青西出定襄,就是山西,就是定襄北之战的地方。霍去病是从代郡走,代郡就是河北。
先看地图,大军的行军路线大致就是从两侧抄包的同时,又中断了匈奴各部的支援。
结果一开始打算的是霍去病的精兵攻打单于,不想被卫青遇到。
卫青反应极快,虽然和之前预想的不同,但卫青发挥了骑兵的机动性,利用战车防守、骑兵进攻,从两侧包抄,先打乱了对方的布阵。
总之,卫青用兵如神,再次把匈奴击溃,追击了百余里,迅速结束战事,一天一夜就解决了单于主力。
不过这里要提一件事,就是先去包抄李广在这一战里,因为沙尘暴迷路了,仗打完了才赶过来支援。
但不得不说,哪怕是这种情况和恶劣条件,卫青也没有辜负汉武帝的重托,成功拿下一路。】
刘彻听到十年一词时,望向天幕的眼神有所变。
十年一瞬,到那时才真正解决了匈奴的祸患,不敢再来犯吗?这十年里,不知道要多少粮草与兵力,才能撑下来。
太史公听得赵信头像,笔下一抖。
“陛下,赵信投降且助匈奴攻打我朝,此人——”
“斩!”
刘彻听得此事,大怒,“将若降,大汉颜面何在?”
卫子夫心中一颤,不敢言说。
“图上所说河西四郡,可有记下?”
“回陛下,臣已依样画下,不过河西四郡,天幕只提到一句,不知是何时才收复?”
“既归我朝,便是这十年间。”
旁观天幕的众人,心中对卫青颇为佩服,却有不解。
大将军功高至此,难道陛下真不忌惮吗?
前有吕氏外戚,又有窦氏外戚,连皇太后所出王氏,在朝中也是跋扈。
如今卫夫人之弟与外甥,卫青、霍去病军功赫赫,岂知不是下一个吕氏。
长安城外。
卫青听到漠北之战二字,心中赫然,面露喜色,向身边人道:“大汉的疆域,往后真如这般?”
“将军,天幕所见,或许是真的。”
“去病尚年幼,但若是有如此才干,入我军中,早早历练才是。”
【在漠北之战后,卫青虽然没有得到食邑的赏赐,但在后面汉武帝加封他大司马大将军。
可是从这里后,关于卫青的记载就变得很少,不知道是因为匈奴偃旗息鼓,还是汉武帝有意为之,即使卫家这十年间依旧显赫,但汉武帝在接连有了新欢,又沉浸修仙,关于卫青的记载比之从前少了太多。
在公元前115年后,平阳公主再次改嫁的夫君汝阴侯夏侯颇与人私会,事发后担心被汉武帝责罚,畏罪自尽。
这之后平阳公主再嫁卫青,而这一年卫青已经三十多岁。
不管是史记还有汉书或者资治通鉴,往后都很难再看到有关卫青的事迹。
但我相信,以卫青的品行,司马迁所说那句“大将军为人仁善退让,以和柔自媚于上,然于天下未有称也。”③,或许是出于某种原因,才会有此言。
至于是什么原因,私人恩怨,或者是司马迁更喜欢李广,才导致对卫青的评价不高,我就不妄加揣测,我个人而言,是觉得卫青一生耿直,不至于因司马迁一言而就失去了他这个人物所存在的价值。
那直到元封五年,也就是公元前106年,卫青病逝。
四十余年戎马,终究不过一抔黄土,卫青的一生也就此落幕,他无愧于汉武帝的信任,更无愧于自己的的抱负。
尤其是后来卫子夫和刘据以及卫家的遭遇,我不知道卫青若是知道会怎么样,换做是我肯定会有怨恨,毕竟我给你刘彻打了一辈子的天下,外甥也跟着打。
结果你受人挑拨,或者是老年糊涂,不仅逼死了自己的太子刘据,老年丧子,还逼死了卫子夫,虽说后宫宠爱兴衰无常,但卫子夫自杀到底是心寒。
你刘彻清醒的时候让我去跟姐姐和外甥说,不会动摇他们的地位,放宽心,结果我一死,才多久就听江充挑拨,搞出巫蛊之祸,几十万人受难。
老年昏聩的帝王比比皆是,但汉武帝搞出来的巫蛊之祸,也是独一份。
而武帝时期,自卫霍之后,在军事上一塌糊涂,面对匈奴更是屡战屡败,再无完胜。】
刘彻:“……”
卫子夫:“……”
太子还未出生,就知晓了结局。
众臣心中一寒,恨不得遁地而逃,生怕下一刻就被年轻帝王杀人灭口。
天幕所言预兆,到底是来助大汉,还是亡大汉?
“朕——”
刘彻欲言又止,盯着卫子夫。
卫子夫垂首低眉,不语。
刘彻望着天幕,卫青骑马立于大漠之中,身后猎猎旌旗。
那是卫青,他亲自任命选拔的人。
其余众臣纷纷缄默,不敢去窥帝王之颜。
“召丞相入宫。”
“喏。”
天幕之下,卫青负手而立,听闻姐姐与外甥的结局,心中一片怅然,尤为复杂。
他随侍陛下多年,如今首战告捷。
原是一片抱负,却听闻卫氏族人遭奸人挑拨,与陛下生出嫌隙,竟是堪比灭族之祸。
天子之怒,是灭顶之灾。
但虎毒尚不食子,那未出生的孩子,又岂能料到日后父子反目之事。
“卫将军,天幕之言,也许不尽为真。”
“无妨。”
言罢,卫青返回帐中。
【换句话说,当年轻的汉武帝知道自己重用、推心置腹的卫青,备受宠爱的卫子夫,他疼爱多年的太子刘据,最后皆因他而亡,甚至是他主导的死亡结局,又不知道如何作想。
当然,历史没有假如,只是我们可以去推测、猜测历史上发生过的事情,这不是历史定论,而是推论。
我们作为后人,也只能从中得到一些思考。
那这期视频的结局,由苏建对卫青的评价结束,“吾尝责大将军至尊重,而天下之贤大夫毋称焉,原将军观古名将所招选择贤者,勉之哉。”④
苏建作为和卫青共同出生入死的人,我想,某种意义上,他的话也许比司马迁草草一句更有说服力。
截然不同的两种评价,我更愿意相信后者。
卫青,汉史之奇、之幸。】
①和②出处:《资治通鉴·汉纪》
③出处:《史记·七十列传·卫将军骠骑列传》
④出处:《汉书·卫青霍去病传》
作者有话说
显示所有文的作话
第5章 第 5 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