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看书神 > 穿越重生 > 跃龙门(科举) > 第8章 找救兵

跃龙门(科举) 第8章 找救兵

作者:长安墨色 分类:穿越重生 更新时间:2022-05-11 15:49:42 来源:文学城

这天傍晚,钱氏先从地里回来了,刚进门就看见沈长林正在切烂菜叶准备喂鸡,五岁的小孩,做起活来像模像样。

“奶奶,你回来啦。”

见钱氏进门,沈长林放下东西去拧了条棉帕给钱氏擦脸,又打了碗凉白开端来,还顺便接过她手里的锄头倚墙放好。接触的越深,钱氏就越瞧出沈长林的聪慧懂事,做事有条理,还会看眼色,贴心又嘴甜。

“玉寿呢?”钱氏虽接纳了沈长林,内心也渐渐喜欢上了这个机灵孩子,但对沈长林还是不苟言笑。

沈长林继续切菜叶:“有点累,在床上躺一会。”说完见钱氏面露担忧,立刻解释道:“放心,没病没痛,纯粹是最近读书太用功,累着了。”

钱氏不说话了,两个孩子的努力,她看在眼里,深深觉得银子没白花。

喝着水歇了会,见沈长林还卖力的切菜叶,钱氏倒心疼起来,多好的一个孩子,不知不觉揽了不少家务活,这般懂事听话,除了天性使然,也是怕自己赶他走吧?越想,钱氏越心酸了,板起脸道:“好了,菜叶够了,不要剁了!”

说着自己端起菜叶碎丢到鸡舍里,边做边说:“等秋收结束,这些活你不要做了!你念书虽不花束脩,纸笔灯油不费钱?!花钱培养你,就得给我好好珍惜,懂不?”

明明是为沈长林着想,说出来的话却不中听。也好在沈长林是个成人芯子,能辨好坏,真是个五岁孩子,一定就此怕了钱氏。

进屋看了眼沈玉寿,钱氏出门往周氏家去了。

天色渐暗,沈长林点了灯,不一会沈玉寿睡足了,两个人就着灯火开始练字。

写上一手好字是每个读书人的毕生追求,字体有不同流派,有豪放的也有秀美的,还有为科举而生的馆阁体,但对沈长林来说,现在还没得选,他还在最基础的争取把每个字写整齐、大小一致的阶段,再说,家里也买不起字帖。

前面说过纸很贵,均摊下来一张要半文钱,所以沈长林和沈玉寿每日只用一张,还会将墨汁掺水调淡,这样背面也能用,写好的字按照日期存好,等开课后给李童生评点。

刚写完,钱氏就气冲冲回来了:“好个周氏,狮子大开口,掉钱眼里了!问我要鸡吃,想得美,做梦吧。”

这些年每到收粮的时候,好强的钱氏就会底下头,上门与周氏打商量,请她家拨个壮劳力来帮自家收粮,周氏照例拿腔拿调,磨蹭一番再叫老四来帮忙。

钱氏扪心自问,没有占周氏便宜,收粮的那几天会好吃好喝的伺候沈四郎,等粮食全晒干还送十斤到周氏家里去,这一番账算下来和请短工差不多,只是钱氏不想招陌生男子在家住,才一直没请过。

“吃定我要求她了?呸!”想到周氏方才那副暗示沈四郎最近身子不爽,要吃个鸡补身子才能好好做活的嘴脸钱氏就来气。

鸡是农家人的宝,留着下蛋的,轻易不会杀,其次就算杀,凭啥给沈四郎吃?越上赶着要她越是不给。

沈长林帮不上忙,他现在太弱了,出门用冷水洗了把脸,对沈玉寿说再背一首唐诗再睡。

“好,咱们学的越快越好,将来才有好日子过。”沈玉寿也明白家里处境艰难,懵懂的希望通过自己的努力让家人过的更舒服更轻松。

沈长林比他想的更长远一点,读书期间又跟钱氏去药铺抓过几次药,了解到药铺的学徒并没想象中的好,前三年不仅没有薪水拿还要给师傅当牛做马,后面三年薪水也不高,每月一百文,逐年递加二十文,又干三年师傅才会教真本事。

而且师傅教了也会藏后招,除非他干不动要找接班人,才会倾囊相授。

这是沈长林和一个药铺学徒套近乎,人家以为五岁小孩不懂事,随口抱怨后他记下的。

所以,想在这时代这种条件下改变生存条件,跨越阶级,是地狱难度。

“我们开始吧。”沈长林什么也没说,现在讲出来不仅没用,反而给沈玉寿泼冷水降低他的积极性。

院子里,钱氏抱怨一通发泄了郁闷,想了一会儿,回屋称了二斤白面放在篮子里,又抓了些红薯干、萝卜干,准备明日回趟娘家。

第二天清晨,两个小的被早早喊起来,钱氏叫他们换上最干净体面的衣裳,带了几张他们写的字,一手拉一个往娘家村子去了。

钱氏娘家不远,隔了一个村,叫小竹村,各姓杂居,钱家是小竹村最富裕的,家族人多田地多人又齐心,在本地谁都不敢惹的存在。钱氏没出阁前,在家是被宠大的,嫁到沈家的时候,沈如康他爹年轻英俊还是家中长子,家里田地颇丰,谁知道日子越过越差,在娘家没吃过的苦,钱氏在沈家吃了个够。

她自尊心强,不在娘家人面前诉苦,但是住得又不远,爹娘知道女儿过的不好,回回补贴她,钱氏不好意思就减少回娘家的次数,免得招嫂子嫌。

但是这次是真没办法了,地里的粮若不能准时收上来,全家都得喝西北风。

“人之初,性本善。”

“性相近,□□……”

沈长林和沈玉寿对背书简直着了迷,你说上句我接下句,背的那叫一个带劲儿,钱氏听在耳中,心里极欢喜,眼前苦点累点无妨,只要小辈有出息,好日子就在后头。

出了村往东,要穿过前山村到小竹村,同窗丁子仁正是前山村人,正在河边洗脚,见到沈长林一行人惊喜的大声打招呼,丁子仁的娘亲也在河边,站出来笑道:“原来你就是沈长林啊。”

说着从桶里抓了一尾大草鱼用绳子串好,非要沈长林拿着,说是赔罪礼。

钱氏纳罕:“赔啥罪?这礼太厚了,我们不能要。”

丁子仁的娘亲在村里出了名的泼辣,但只要不招她,是极讲道理的,听儿子说弄丢了同窗的砚台,事虽了了,但东西是在儿子手中丢失的,还是要给人家赔个礼,今天能偶遇,她求之不得,省得再去咸水村跑一趟。

“这么会事儿啊,我们心领了。”钱氏连连推辞,这鱼目测有五斤,值二十文钱呢。

丁子仁他娘十分霸道的将鱼往钱氏篮子里放:“甭客气啦,我家养鱼的,不缺这个,往后咱就成熟人了,要吃鱼上我家来买!”

钱氏这才收下,寒暄几句后方带着孩子继续赶路。

砚台和墨丢过的事,钱氏不知道,没听孩子们提起。

沈长林弱声道:“先生嘱咐过,这件事不可多说,我就没讲。”

沈玉寿也小心翼翼的:“奶奶,你别生气。”

刚知道信儿的那一刻,钱氏还真有些冒火,丢了贵重的东西,这俩小的竟然一字不提,但看他们软声说话的可怜模样,火气又熄了,丢文具不是什么大不了的事,倒是他们小小年纪就能单独处理事情,很聪明。

于是她哼哼道:“什么芝麻绿豆大的事,我懒得听!”接着看看篮子里的大草鱼,她笑了,拿二斤白面一点干货回娘家原是有点寒酸小气的,现在多了一条鱼,那可就体面多了。

钱家就住村口,钱氏的老娘老爹都健在,见女儿带小外孙回来了,那叫一个高兴,沈长林不用钱氏开口,就礼貌乖巧的喊人,一口一个太爷爷、太奶奶、舅爷爷、舅奶奶,把众人哄得乐呵呵。

钱氏族人多住在附近,听说姑奶奶回来了,除了沈玉寿外还带回个陌生小男娃,都过来看。

咸水村和小竹村相隔不远,钱氏家里收养了个孤儿的消息,村里人听说过。

但传闻是一回事,亲眼见证又是一回事。

钱氏把事情的前因后果说了一遍,大家翻看着沈长林写的字,打量他的长相衣着谈吐,都夸这孩子漂亮聪明,将来有出息,钱氏是走运了,钱家的几个孙子也十分热情,拉着沈长林沈玉寿到院后抽陀螺玩。

送走了看热闹的族人,钱氏老娘才有空翻看女儿带回来的礼,边看边埋怨:“人回来就行,拿这么多东西做甚?鱼带回去,熬了给媳妇儿子补身子,罗氏年岁也不算太大,不到三十呢,好好调养一番肚子说不准还有动静。”

钱氏早就不抱幻想了,摇摇头转了话题:“家里有吃的,再说,带来的东西哪有拿回去的道理。”

知道女儿好强,钱氏老娘不再多说,盘腿问道:“快说正事吧。”

农忙的时候回家,一定是遇着事情了,钱氏只好把来意说了。

“好办。”钱氏老娘把大孙子钱壮喊来,叫他套上牛车跟姑姑回咸水村。

地里活儿多,钱氏不想耽搁时间,坐上牛车带着孩子就返程,钱氏老娘追上来,埋怨她走得太急,塞了好些瓜果蔬菜吃食到牛车上才作罢,钱氏推迟她就黑脸说是给孩子吃的,不一会族内亲戚也追上来,往沈长林口袋里塞了好几个红包,虽然金额不大,一文两文的,加起来十来文钱,但这是礼数。

沈长林上了族谱改了户籍,在礼法上就是钱氏的亲孙子,钱家的亲外孙。

“收吧。”钱氏点了头,沈长林才把红包收下。

钱壮今年二十,壮的像头牛犊,驾着牛车飞速的往咸水村去。

而咸水村村口的水井旁,周氏正坐在石板上捶腿歇脚,有人闲话道。

“你家四个儿子呢,你还下啥地,在家煮煮饭得了。”

周氏摇头:“不行呐,我家的收完了,还得顾侄儿家呢,他家的七亩地,我年年帮忙,一分钱都没要的。”

“那你真是心善。”

周氏继续揉捏着腿:“没法子嘛,亲人呀,打断骨头连着筋,要帮忙的。”

只不过今年,她要好好敲钱氏一笔。

寡妇白氏也在旁边歇脚,冷哼一声:“钱是没要,粮食你没少收吧?”

周氏眼睛一瞪,正要和白氏争辩,突然听前面车轱辘咯吱咯吱的声音。

扭头一看眼珠子都快瞪出来了,钱氏竟然坐着一辆牛车带着个壮实的小后生回来了。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