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看书神 > 穿越重生 > 跃龙门(科举) > 第22章 赐匾额

跃龙门(科举) 第22章 赐匾额

作者:长安墨色 分类:穿越重生 更新时间:2022-05-11 15:49:42 来源:文学城

一人两个馒头配一碗面汤,还可以夹肉片笋干吃,这顿饭已经直追过节才有的水准。

贺青山有点大咧咧的,真的很想大口喝面汤大口啃馒头,可有顾北同席,他不得不小口的细嚼慢咽。沈玉寿一开始也有点不适应,在家吃饭时从没立过这么多的规矩,但他性子本就斯文,以前吃饭也不粗鲁,稍微调整一下就达标了,倒是贺青山因为呼噜噜的喝汤,被顾北安罚去饭馆送食盒。

相较之下,沈长林做的很好,因为顾北安所立的规矩,是他原世就遵循的。

但是顾北安的要求远不止于此,吃过晚饭后一刻钟,他开始了第一堂课,礼仪课,顾北安亲自示范见长辈时应如何鞠躬行礼,给长者磕头时又要注意什么,而同辈之间作揖又该如何等等,并要求今后在课堂之上,按照这套礼仪行事。

紧接着又教他们称呼,如同窗间不宜直呼其名,要在后面加一个兄字,如长林兄,青山兄等等,称呼对方的母亲为令慈,父亲为令尊……

这些东西贺青山学过一些,但仅限于知道,在实际生活中使用较少,而沈玉寿则完全没有听过,沈长林在现世学过一些,不过已经忘记了大半。

顾北安滔滔不绝的说了半个时辰,喝了一口水,面色冷峻道:“饭前我曾说过,规矩我只说一遍,授课也是如此,接下来你们自己演练对话和行礼,我在一旁看着。”

这下三人都惊呆了,顾北安高密度的说了半个时辰,他们能记住二分之一就不错了。

但是顾北安的神情明白的告诉他们,不够,听过后只记住一半远远不够。

沈长林先站出来,左掌在外作揖道:“青山兄,好久不见,今日可好?”

“啊,长林兄,多谢记挂……”

顾北安冷冷的打断贺青山:“错了,男子作揖左掌在外,重来。”

上过顾北安的课后,沈长林才明白李童生的要求多么松,为人是多么仁慈温和,不过想想这差别也是有原因的,一个是他们性格不同,二个去李童生处读书的大多只求识的几个字,而顾北安则直奔科举摘桂而去,自然严苛等级不同。

食不言寝不语,站如松坐如钟在顾北安这里不止是古话,而是日常要遵循的原则。

“时辰到了,准备下课吧。”

贺家来人接贺青山回家,而沈长林沈玉寿两个,则要面临离家第一夜。

顾北安上课时冷峻严肃,课下又恢复温柔和气的样子,他无家眷也无随从,打理内务与日常琐事倒算在行,先去厨房烧火煮热水,随后唤学生来看火,待水开了各灌一藤壶用来喝,剩下的洗漱。

“洗脸,漱口,脱衣裳,叠被子,这些你们都会吧?”

沈长林一边往灶膛里添柴边答:“回老师,我们都会。”

“这便好,寒门子弟求学路漫漫,身边无亲人随从照顾,就得自己照顾自己,若无独立生存之能力,吃不得苦,即便有天分,也是徒劳的。”

听顾北安这般感慨便能大致猜出,他的求学路亦是很苦的。

*

许是这一日累了些,沈长林一沾枕头就睡着了,沈玉寿有点失眠,他天性敏感,初到一个新环境,心绪难免波动,听了一会风声才渐渐酝酿出困意,随手帮沈长林掖了掖被角,这才进入梦乡。

第二日的卯时中,天色微明,兄弟俩有生物钟自己就醒了,没曾想顾北安起的更早,已经洗漱妥当去外面买了几个烧饼回来。

说好学生的一日三餐由他负责,顾北安便会尽力安排。

伙食费目前是收二百文一人,按照顾北安这般日日在外买的标准,其实他自己还要贴一些,但目前还没想出更好的替代法子。

待沈长林沈玉寿洗漱妥帖坐下,贺青山也到了,手里提着一个食盒,是从家里带了小粥四碗,还温热着,一师三徒对坐用了早饭,期间晨光破晓,太阳渐渐东升,顾北安马上要去衙门报到,临行前他给学生们布置了早上的功课,分别是抄书,背书,以及复习昨日所学礼仪,并道午前自行休息半个时辰,中午他回来后大家用饭,接着就要马上上课。

老师一走,贺青山松了口气:“咱们先歇一会儿吧。”

沈玉寿摇了摇头:“还是先背书吧。”

贺青山又看向沈长林,沈长林已经拿起了课本:“顾老师说晚上考我们背书,背不出要打手心。”

“……对哦。”贺青山一脸沮丧。

这便是顾北安的高明之处,他白日要在衙门点卯,管不到学生,于是干脆不管,只给他们下硬指标,下班后逐个考察,考察不过就会严厉的处罚。

一晃数日过去,草台书馆渐渐步入正轨。

顾北安摸清楚了三位学生的学习进度和脾气,贺青山学的多一点,因老祖父是童生,见识也多些,但是人有点浮躁且学的不扎实,而沈家两位兄弟天资更好些,但学的较少,于是干脆一起重新打基础。

他的这个打基础,比李童生的要求残酷多了,《三字经》《音律启蒙》等等基础经典要求滚瓜烂熟的背,形成肌肉反应那种,这基础经典三人都会读会背会默写且知其意,因此顾北安只花三日就带他们过了一遍,紧接着就学《论语》。

一日学两篇,明白含义后就读背默,按照顾北安的意思,他们这一年要过一遍四书五经,下一年学年则学经史子集,诗文,八股文等。

“练字、背书、默写好比一座房的地基,只有地基打的又深又稳,房子才会坚固。”

同顾北安生活是很舒服的,他照顾人很周到,也不爱摆架子,但是做他的学生,却是极其辛苦的,首先要求严格,其次学习进度极快,最后是他上课的怪毛病,他真的只教一遍。

若上课时没打起十二分精神去听,没做笔记,基本下课后一脸懵。

渐渐的,沈长林琢磨出了顾北安的深意,同时更了解他这个人。

科举这条路上四书五经,经史子集,诗文八股只是基础,往后还要熟读文豪诗文,历史典籍,伟人传记,甚至还要培养一两个拿得出手的特长,方能参加茶会诗话会拓展人脉增长见识。

可以说愈往上走,这条路愈陡峭。

顾北安要借此磨砺学生的意志,培养其专注力,实在不懂,课后再问到他,他还是会仔细回答的。

顾北安的这套教学方法,有点像填鸭式教学,也有些像衡水模式,苦,枯燥,累,但底层人物没有选择的自由。

对他三人来说,这条最苦的路反而是捷径。

沈长林沈玉寿贺青山都熬住了,逐渐适应这个节奏后,倒觉得有几分松快,因为他们学业均进步很大。

不过这时出现了另外一个问题,顾北安闹财政赤字了。

书馆中午晚上授课,贺青山家在县城也不便回去吃,便也交了伙食费随众人一同用饭。

三个学子的伙食费加起来六百文,顾北安贿赂衙门大厨花费二百,剩下四百文要买早饭晚饭是远远不够的,加上他不愿在吃这一块苦自己苦学生,隔三差五就有一顿肉食,钱花的就更快了。

这日,顾北安面露难色对孙教谕开了口。

“顾训导既无家眷,又无需租房,也不雇随从,怎么会缺银子使呢?”

顾北安只好一一言明。

“哎呀,为何不早说,我有一计,顾训导听听看使不使得。”

孙教谕当官不咋地,经济头脑还算不错:“书馆隔壁住着一户人家,吾妻认得,因日子拮据经常帮人浆洗缝补换银钱,顾训导若愿意,给六百文一月,叫那家人每日早晚做好食物送来不就是了,这样可比在外买划算,不过一顿四人餐只有十五文钱,按照这个标准,日日有细粮肉食吃是不能的,也就是杂粮馒头白粥,小葱豆腐一类,顾训导要想加餐,就当日多给十文八文的,叫割些肉买尾鱼做添菜,不然没有赚头,人家也是不肯的。”

“好主意,那麻烦大人帮忙牵线了。”顾北安一琢磨,深觉可行。

至此,一直困扰的吃饭问题便解决了。

隔壁人家光婆媳女儿加一起就有四位,劳动力充沛,极其爽利的答应下这份差事,人勤快也准时,无论刮风下雨,热气腾腾的饭菜一定准时送来。

不过,为了多挣银子,那菜里是极少见荤腥的,顾北安想开荤了就提前给十文钱添肉菜,三两天添一回,也不过再多花一百文钱,这样算下来伙食费竟比他一人吃的时候差不多,并且更方便,坐在家中就能吃上热乎的饭菜。

转眼到了三月,沈长林沈玉寿终于得空放假两日。

书馆一般初一十五放假,但因顾北安也是那两日休沐,正好有时间全天教学,所以新书馆的放假时间为月底的最后两天。

钱壮近日在县城一家粮铺打短工,偶尔会来看看两个小侄子,早早知道了他们放假的日子,这日特来送他们回咸水村。

路上,风柔柔的吹在脸上特别舒爽,钱壮一手拎着一个大步走着:“这些日子想家吗?”

两个孩子齐声:“想。”

“一开始的时候,我还经常做梦,梦见我回家了呢。”沈玉寿说道。

沈长林有些不好意思的笑笑:“我梦见,我养的那些鸡……”

毕竟是成人芯子,沈长林没有沈玉寿那般恋家,但是那些鸡实在叫他牵肠挂肚,忧心它们吃不好不下蛋,这样将会损失一大笔的鸡蛋钱。

“哈哈哈哈哈哈哈——”钱壮爆发出爽朗的笑声,“你个小财迷。”

等回到家中,沈长林才发觉自己多虑了。

钱氏罗氏不仅将原有的鸡照顾的很好,还新抱了一窝鸡仔回来,如今有三四两重了,在院里叽叽喳喳叫着撒欢。

原先家里鸡养的少,一个是没那么多饲料喂养,二个鸡蛋拿到镇上去要蹲很久才能卖出去,但沈长林让鸡蛋有了销售的路子,钱氏尝到了甜头,她就将心思放在了上面,至于饲料,挖蚯蚓挖野菜配上娘家送来的糠,将鸡养的又肥又壮。

“在书馆学的怎么样?”

“顾大人待你们好不好?”

“饮食可合胃口?”

钱氏有问不完的话,期间她与罗氏去县里看过两回,上次见面是十日之前,那些问题也都是问过的,但她仍不放心。

“在书馆学到了许多新东西,顾大人极好,很照顾我们,三餐都有热饭菜,隔两日就吃一回肉,贺家也常送菜来。”

听沈长林这般回答,钱氏稍安心。

“奶奶,不用担心我们。”沈玉寿也在一旁宽慰。

钱氏摸摸乖孙儿的头:“你们也不必担心家里。”

过了一会沈如康提着大草鱼进来院子,原来一早他就去丁子仁家买鱼了,预备叫媳妇炖上一锅鲜香麻辣的酸菜鱼叫两个小子开胃补身。

吃饱喝足后,大人们在阳光下选着春耕时要播的种子,其中一包有点特别。

去年沈长林花三十文买了一包不知名的种子,秋日播下去只零星发了一点芽,大部分是枯种,加上原主老爹留下的地过于贫瘠,家里又没有多的劳力侍/弄,最终只有十几株顺利长大。

沈长林认出来这是西葫芦和草莓,他很兴奋,这两样食物在这没有见过,物以稀为贵,说不定能卖上好价钱。

但果实太少了,所以去年收获后除自家人尝了一些,其他的都收集成了种子。

“奶奶,把这些种子都种下去吧。”

钱氏有点犹豫,不过回忆起西葫芦和草莓可口的滋味后,她又有几分动心,琢磨一会后点了头:“种!就算不成也就亏点肥料钱和力气,凡事要试试才知道嘛。”

沈长林经常将试试挂在嘴边,养鸡卖蛋、绣应季荷包都是他试出来的,小心谨慎的家人逐渐被影响,变得更乐于变通和尝试,就连沉闷的沈如康,近日也研究起怎么编更好看更舒适的竹席、竹篮子、竹筐子了。

假期只有两日,第二日午饭之后兄弟俩又得回县城去。

钱氏装了鸡蛋和瓜果菜干让他们拿去做添菜,又各给了一百文钱塞在荷包里,孩子出门在外,身上有点钱她放心一些。

“奶奶,爹,娘,我们下月就回来,你们不必挂心,我和玉寿会互相照顾的——”

沈长林话音未落,突然听见外头一阵敲锣打鼓,不由的扭头看去。

只见里正刘行走在前面,后面有几个人抬着一块匾额,上书四个大字——元元之民,赤子之心。

“别愣着,快抬到家里去!”里正热情的说。

钱氏认不得匾额上的字,急忙求助沈长林:“上面写的啥?”

“意思说咱们很善良,是好百姓。”

里正笑的嘴都合不拢:“没错,不愧是县里读书的,就是这个意思。”

原来上次县令随手所写沈长林之事传到知府那以后,又被知府当做本辖区的善迹写到了给巡抚的公文里,巡抚大人批注“元元之民,赤子之心。”

顾北安听说后,老瓶装新酒,用升官那套忽悠县令造了一块匾额给沈家送去。

永清县生员稀疏,没有县学,如能建成,必是一笔漂亮的政绩。

本文准备周四入V~当日凌晨万字更新哦

作者有话说

显示所有文的作话

第22章 赐匾额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