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看书神 > 科幻灵异 > 原始人日记 > 第523章 夯土

原始人日记 第523章 夯土

作者:牧尘客 分类:科幻灵异 更新时间:2022-10-31 08:02:51 来源:转码展示1

徐晨每日忙的脚不沾地,骑马来来回回半个月奔忙下来,人和马都瘦了一大圈。

直到十月上旬,所有的规划和作坊窑厂等建设这才慢慢都安排到位,整个安置搬迁计划开始走上正轨。

以季苍河为界。

北岸拱火族、五鬼族、雷族等大小五个部落居住的区域基本上保持不变,但所有的作坊和窑厂,都安排在这边,工坊大部分都修建在交易区附近的河滩上,搭建凉棚和木屋基本上就可以开工。

【话说,目前朗读听书最好用的app,野果阅读,.yeguoyuedu 安装最新版。】

炭窑、砖窑、石灰窑和瓦窑都建造在山脚附近。

这些作坊和窑厂,整日人来人往叮叮当当浓烟滚滚,只把这一大片河岸熏染的是气氛热烈无比。

而在南岸,二十多个大小部落都在王城规划区域之外东南西北四个方向驻扎各自修建定居点。

虽然东一群西一群比较分散,但方圆十多里区域到处都能看到搬石推车,抬木挖土的忙碌身影以及此起彼伏野嚯野嚯的呼唤和喧哗,偶然还能看到骑马举着不同部落的族旗来往巡逻的猎人队伍,整个场面倒也静中有动,忙而不乱,看起来非常热闹。

而在这些移民安置区域,各有一个最热闹的中心点。

分别以乌族、拱火族、皮族和羽公族的核心部落为主。

北门,乌族占据了下游三里的区域,打算建造五个定居点,准备一次性搬过来两百人规模,几乎占了乌族人口的五分之二。

而这次搬迁之后,乌族本部就只剩下三百余人。

虽然本部人数减少,但却也一下让居住环境和生活压力小多了,当地开垦的农田,也就能够支撑剩下的家族更好发展。

至于铜矿的开采和冶炼,那是整个乌族的共同财产,就算搬走也一样拥有股份,并不会减少各家族的利益分配,因此并不会有人抵触搬迁。

而其实愿意搬迁的家族,实则也是在部落里面人数最多实力最强的家族,他们也抓住这个机会再次分家,扩大在乌族内部的话语权。

因为这次搬迁是响应徐晨的王城建造计划,以后就会和巴族、和徐晨、和大巫住的更近,更加方便来往和交流。

其他三大部族也同样都是如此心思。

巴族这次打算搬迁过来三十人规模,并不是单一的家族,而是会从四个家族各自抽调一些组成一个混杂的村庄,以四个部落为小组,各自修建一栋不大的宅院过半独门独户的生活,如此以来,也就不会影响巴族四个内部家族的关系,互相来往也各自都有归宿和根基。

而这个规划,也是徐晨的一次尝试,之功之后会慢慢在其他部落推广,为将来更多的部落杂居提供样板。

巴盟算上雷族,总共七个部落,除开巴乌两族之外,苍族、季族、雷族、胡族都会各自搬迁一部分人过来,但已经分成两族的木牙族没有搬迁。

不过胡族本来人就少,总共只来了男女十个人,他们搬迁过来主要目的是烧炭,配合徐晨冶炼作坊的建设。

而本来就在河对岸的拱火族,这次换了新巫之后,新任的小女巫对徐晨的话几乎言听计从,按照徐晨的建议直接迁徙了近半的人口到王城东门附近安置,占据了七个安置点,几乎和乌族的安置范围连成一体。

而拱火族下属的曲族和夜火族两个人数超过三百的中型部落,也各自打算迁徙百人规模左右,再加上恰族、昆族、夹族等部落的搬迁队伍,王城东门郊区成为了人数最多的区域。

另外羽公族和皮族各自搬迁的人数略少一些,都只有两百人左右,主要还是部落实力差一些,无法支撑部落发展和迁徙安置两线建设。

特别是皮族联盟,他们人数虽然不少,但各部落都还没开始建房种田,毫无粮食储备,也没有财富购买刀斧等金属工具,使得搬迁力不从心,基本上这两个族群的搬迁,都是以核心本部为主,其他富庶部落只有一两个参加。

这个情况徐晨在巫祝大会上都已经知晓。

而皮族大巫还想整体搬迁过来的,但最后被徐晨否决了,皮族一穷二白,自身造血能力很弱,若是整体搬迁过来,就必须获得外部大量的人力物力粮食等支持,但除开巴族之外,眼下没有哪个部落能够支撑数百人的吃喝拉撒。

而在河滩上打猎和捕鱼,也不是皮族的长项,来了一不小心冬天就会冻死饿死不少人。

因此徐晨便提议皮族先搬迁过来一少部分,等到这些人在拱火盆地建房垦田站稳脚跟之后,剩下的人再慢慢搬,也不急这一两年。

基本上这些就是整个搬迁定居安置的大致情况。

按照徐晨的计划,今年冬天这些部落完成定居点建设和农田开垦,开春完成播种之后,就慢慢开始王城建设筹备,烧制砖瓦石灰,准备木材石头,修建各部落之间的道路和排灌饮水沟渠池塘,等到这些基本的工程都完成之后,明年秋冬时节就能开始大规模建造王城。

热闹忙碌之中很快就到了十月底,各部落的搬迁安置点开始有了一些雏形。

大片的地基平整之后开挖出沟槽。

烧制出来的石灰被男男女女用独轮车和藤筐运送到定居点附近。

大量的木头从季苍河上游不远的山上砍伐之后,直接扎成木排放下来,然后拖上岸刮皮堆起来晾干。

各部落精通建造房屋的男人工匠开始用石头砌墙脚。

在河岸和一些低洼的水坑四周,另外有男女正在掘土和泥拓泥砖,灰褐色的空地上,密密麻麻都是成片的方方正正的泥砖。

现在的泥砖已经不是当初用陶板简单围成模型制作,而是用木头专门制作的砖模,各部落所用的都大小一样,四四方方一个活动木框,组合好之后将泥巴放进去抹平之后打开木框,就是大小厚薄一模一样的泥砖。

这些专业的砖模从去年开始就已经在各部落开始推广,到眼下已经十分普及,而且用这种木制砖模用起来又快又方便,因此远比以前拓砖的速度更快。

不过巴族的安置点一块泥砖都没有制作,因为徐晨打算墙脚砌好之后,直接在上面建造夯土墙。

眼下他已经带着一群木匠制作出来了夯土用的木模和工具,每天带着一群人在交易市场附近练习打造夯土积累经验。

夯土的起源已经不可考,从人类会使用石头砸东西开始,估计就开始启蒙,但发展却是在商周时期,繁荣是在秦汉时期。

最古老的长城,秦汉时期的大量宫殿以及始皇帝的地宫陵寝,都是夯土建筑。

道德经云:九层之台,起于累土。

实则说的就是夯土建筑的最大特性,那就是可以一层一层的不断堆积累叠,最终形成十分高大宏伟的建筑。

而在中国农村,夯土建房一直都是传统,从秦汉时期一直延续到高科技时代。

夯土建筑虽然看起来并不美观,但却是优点多多,首先是取材简单,建造方便,而且绿色环保结实耐用,还极具保温效果冬暖夏凉。

因此夯土建筑虽然古老,但却从未过时,在国内外都有大量新工艺夯土建筑,既美观大方又兼具环保和自然气息,而且也并不比砖石水泥建筑质量差。

徐晨虽然没有住过夯土房子,但见过的房子可是不少,稍微偏远一些的农村,到处都能见到这种残留的古旧建筑。

而他当初在川西勘察地矿的时候,还曾经见过当地农村修建这种夯土房子。

工具很简单,就是用木头按照墙的厚度打造一个长方形的木框,实则就和拓泥砖的活动木模差不多,只是体积更大而已,建房的时候,将活动木框组合好之后往里面填粘性比较好的土,为了结实还要加入一些稻草石灰和竹条荆条作筋,然后用杵将泥土杵的十分紧实,一直到整个木模被填满之后,开模得到的就是一段十分结实的土墙。

如此不断反复,一段一段一层一层的不断往上堆叠,最终就会形成房屋的墙壁。

因为夯土不需要水,也不需要专门的泥瓦工,彼此之间错落叠加十分坚固结实,因此夯土墙要比泥砖更安全,古代可以用夯土建造起来数丈高的城墙。

而用石灰、黄土、沙子按一定比例形成的三合土夯结实之后,硬度不亚于普通水泥建筑,就算金属工具都无法破坏。

所以,徐晨决定在王城建设上舍弃泥砖,同时也不打算使用更加复杂昂贵的陶砖,而是采用这种简单方便的夯土作为建造方法。

在做出夯土模具之后,徐晨不光要验证模具和建造方法,培养出进来一批熟悉夯土建造房屋的工匠,而且还要摸索适合夯土建筑的泥土。

从自然界来说,夯土的最好材料就是黄土,因为粘性非常强,干结之后就像石头一样坚硬。

但黄土也有一个极大的弊端,那就是一旦遇水就会变得特别泥泞湿滑,极其容易粘连,徐晨走过雨后的黄泥地,几脚下去两只鞋子重达好几斤,每一步都感觉是在和地球较劲,走完几里黄泥地,双腿都能废掉。

而房子本来也是为了遮风挡雨,因此也是极其怕水,所以就算是黄土,也最好还是要加入一些利于透水的泥沙才行。

不过在拱火盆地附近,徐晨并没有发现黄土,这是一个亿万年冲击形成的盆地,下面全都是各种泥沙,不过因为从上游几百里冲刷下来,而且这盆地水流平缓,拱火族又在靠近最下游区域,因此沉积的泥沙也非常细软,杂质很少,达到了制作陶器的黏土级别,这种泥沙加上一部分熟石灰搅拌之后直接夯成土墙,效果看起来还不错。

至少徐晨通过简单的比例试验的几段土墙,结实度都很不错,就算没有完全干透,也能感受到它的厚重和结实。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