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93章:称王建章
整个九月吴军做的主要工作就是从西线撤军,利用水师战船搞运输,最终从西线撤回了近三十万人,然后留下了二十五万战兵和十二万屯田士卒。
撤退的主要是原先朱子明带过去的中央军二十万人,还有冯国用带去支援的十万人。
剩下的主要就是常遇春、李勇、郭兴三人。
其中郭兴因为家中恰好有个妹妹被朱子明看上,然后顺理成章的成为了朱子明舅哥中的一员。
有这样一层关系在,郭兴、郭英两兄弟自然受到朱子明重用。
其中郭兴负责统领三万人马驻扎在安庆,并管理十二万吴军降卒及一应屯田生产事务。
郭英则跟在朱子明的身边,成了新的禁卫军统领。
同样受到重用的还有吴国兴、吴国宝两兄弟,两兄弟虽然没有亲妹妹,但找个族妹堂妹还是相当轻松的。
把人送到朱子明后宫后,也受到了朱子明的重用,其中吴国兴为副将随同李勇一起攻伐江西地方,吴国宝则为冯国用的帐下总兵,一起驻守在扬州!
就这样通过不断的联姻和各种调换安排,朱子明再一次完成了对内部资源的整合和安排,将得整个军权始终牢牢的把握在手中,不曾有丝毫的放松或者懈怠。
九月份忙着撤军,十月份的时候又忙着给予此战有功将士封赏,一直忙到十二月底,封赏的事情才告一段落。
此番总共封赏出去近千万亩土地,落到东西两线四十万将士的头上,差不多人均二十五亩的土地。
原本是用不到那么多土地的,毕竟此战只消灭了不到四十万汉军,按照平均每人七亩的期望值计算,也就三百万亩土地不到。
但朱子明先前承诺过奖励翻倍,所以每消灭或者俘虏一名汉军的期望值达到了十四、十五亩地的样子。
另外不是每个士卒都能上阵杀敌,不是每个士卒都能抓到俘虏,但你不能因此就认定没杀敌和没抓到俘虏的士卒没有功劳。
哪怕真没有功劳那也有苦劳,所以朱子明最终议定奖励此战所有参战士卒每人十亩地作为大家的集体功劳。
如此一来,期望值也就到了二十五亩左右,所以最终共计耗费了近千万亩土地做奖励。
不过区区千万亩土地算不得什么,与此战重大的战略价值相比更是不值一提。
一战差不多把倪汉政权打覆灭了,并顺利把江西收入囊中,至少会为吴军增加千万人口以及每年超千万贯的赋税,获得了如此之多的东西,又还能有什么不满足的?
更别提此战带来的一系列影响,可以说正是这一战一举奠定了朱子明南方霸主的地位,也让其可以顺理成章的称王建章开创属于他的一个时代。
称王自然是要称王的,不过怎么称还是值得商讨的。
有的建议跨过称王一步直接称帝,这样的建议在朱子明看来是很脑残的。
为此他不得不明确的告诫麾下的文武百官,称帝绝对不行,天下未曾一统,何人敢言称帝那就是跟他过不去。
其次称王也不是自称,而是把称王的奏表递给开封的皇帝韩林儿,由韩林儿册封朱子明为王,顺理成章的统领东南半壁江山。
这是朱升给的建议,十分契合其“高筑城,广积粮,缓称王”的策略。
如今的吴军虽然很强大,可实际上很多人心里还是没底,对能否北伐一统天下没底。
毕竟从以往的历史去看,华夏的统一战争历史在朱皇帝之前和之后全是由北往南,而由南往北统一天下的就只出现了朱皇帝那么一次。
你能说那是巧合还是天意?压根没人说得准好吗?
自古以来,就好像存在某种玄学因素一样,使得北方总能够压着南方打,而且基本是越往北的越能打。
例如蒙古高原的打华夏北方的,华夏北方的打华夏南方的,然后华夏南方就只能去更南方欺负欺负安南猴子和东南半岛的土着。
反正大体上是这么一个趋势,人类文明在工业革命以前,北方面对南方总会占据一些优势。
甚至工业革命以后也不太例外,南半球你都看不到有任何一个大国强国,可以说非常的奇怪。
底气和心气上,南方一直都被北方压着,所以不仅朱升不建议朱子明称帝,就连朱子明自己也觉得过早称帝不会有好下场。
最后经过一致商议决定先称王,称帝的事情后面再说。
尽管称王仪式比不上称帝那般庄重威仪,但负责称王仪式的礼部却不敢有一点疏忽和大意,甚至格外的重视,毕竟称王已经相当于称帝的预演了。
未来只要北伐顺利,那么称帝也是板上钉钉的事,就跟历史上朱元璋走的那条路一模一样。
朱子明称王了,称吴王,妻子王晓莲顺利成章的成了吴王妃,后宫二十几名女人也都有各自的品秩。
由高到低分为贵嫔、贵人、才女、选侍、淑女五级,如果算上王妃一级,共计六级!
不过王妃只有一人,一般无有大错是不能被废黜的。
而以王晓莲和朱子明患难夫妻的情分也不可能被废黜,所以有没有王妃那一级其实没啥影响。
然后除了规定后宫等级外,每个等级具体数量也做了规定。
其中贵嫔四人、贵人九人、才女十二、选侍和淑女不定人数。
封为贵人的自然是阎慧琳、骆瑜、翠竹、绿珠四人,至于虞若兰、郭氏、吴氏等皆为贵人。
另外多说一句,虞若兰在至正十七年六月的时候替朱子明生了个儿子,排行老五,取名朱桓!
后宫的事说完,再说朝堂上的事,政务院正式取代中书省成为国家政治权利最高机构。
政务院设立左右参政各一人,并改变以往以右为尊的规矩,改为以左为尊,在政务院知院(丞相)不常设的情况下,左参政其实就相当于整个国家的宰相!
政务院中除去左右参政外,另外常设七名平章政事,作为左右参政的副官,遇事不决可举手表决。
政务院依旧管理六部,不过却是新的六部,即礼部、吏部、户部、工部、商业贸易部、国土资源部六部。
兵部和刑部都被分了出去,其中兵部被拆分成了好几个部门,一体归到军机处管理。
刑部则被拆分成了三大部门,一为律政部专门负责制定法律,二为司法部专门负责审理案件,三为刑政部专门负责查案破案,并成立由退伍老兵组成的各级刑政警察局,负责地方上的治安及民事纠纷调节事务。
而在都察院内部还有一个专门针对官员贪污**的部门,名为廉政部!
可以说在很多方面都展现出了三权分立的思想,比如最高级的政治权、监督权、军权是绝对分开的。
其次三大部门内部各有分化,各部门都有自己的具体职能,彼此互相牵制、互相成就,很好的体现了朱子明平衡的思想特点。
最后就是直到地方上,朱子明也不给县令一手遮天的机会,往后县令只要负责处理地方政务即可。
其它一应事务诸如审案、破案、缉凶、维持地方治安的工作都将由专业的人员负责,就此彻底改变千百年所谓的父母官角色,改变千百年小国大家的局面。
为了配合好相应的工作,朱子明参照后世的制度制定了省府县乡的四级地方制度,并将治下划分成了三个独立的刑政省份。
首先是直隶省,分有淮东、淮西、后世苏南、皖南地区等。
其次是浙江福建行省,主要包括后世浙江和福建地区。
这里多说一句,在冯国胜和李勇两人左右夹击之下,福建的陈友定都没坚持超过一个月便灭亡了。
如今福建地区全部纳入吴军治下,东南之地可以说再无敌手也。
最后便是江西行省,现在的江西行省可是很大的,不仅包括了后世江西的大部分地区,还把广东省也给包涵了进去。
这样的划分有点粗糙,但却是比较合乎实情的,毕竟现在的人口数量和后世没法比,有些荒无人烟的地方设置官员,那纯粹就是在浪费粮食。
目前朱子明划分省份有一个最基本的原则,地区人口必须超过一千三百万,不超过一千三百万人建立省份就太亏了!
三个省份当中,直隶省有近两千万人口,浙江福建行省有一千六百多万,江西行省也有一千六百多万,加起来足足有五千三百多万人口。
五千三百万或许不如后世很多南方省份,但在元末乱世却是整个天下近六成乃至更多的人口。
所以历史上最终由朱元璋夺的天下有偶然也有必然,毕竟天下再广那也得有人才行啊,没人你那地到底属于谁的还说不准呢!
有这么多人口支撑,还有近九十万的军队,你说朱子明凭什么没有机会一统天下?
由南到北一统天下也没想象中的那么困难,一切的困难也许都应该归结于自身实力不足,而不是其它这呀那呀的各种理由、借口。
不过九十万的军队消耗确实太大,带给吴王府的压力太大。
所以,在经过一番深思熟虑后,朱子明决定对军队进行瘦身,预计将把战兵数量压到七十万以下。
余者绝大部分划入预备役部队负责屯田生产,还有少部分则充入地方作为各级地方警察,协助维护地方稳定。
同时也给广大士卒一条新的出路,让这群为国家奋战的老兵也能享受享受一份繁华和安宁。
……(未完待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