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89章:霍邱铁矿有消息
为何要发展新儒学,而不是彻底摧毁儒学,然后再找其它统治哲学替代呢?
首先一点,儒学毁灭不掉,至少在封建时代不可能毁灭儒学。
其次不论承不承认,儒学都是封建统治的思想基础,毁掉儒学就是在毁掉自身的思想基础。
一个没有思想的人是迷茫的,一个没有思想的团体是可悲的,一个没有思想的民族则是看不到未来的。
封建时代,儒学不仅仅是统治阶级精英的普遍共识思想,更是浸透到整个民族血肉灵魂中的那部分东西。
要把它们分离出来压根不是一代人能够完成的壮举,需要数代甚至数百年的思想启蒙。
朱子明要做的也仅仅是留下一枚或数枚种子,让它自然的生根发芽,产生出符合时代精神的东西,而不是把后世的那一套全部生搬硬套拿过来用。
他觉得自己更应该像一位导师,给人以启迪,主导东方世界的文艺复兴,延续东方文明的璀璨和辉煌。
最后儒学也有它积极向上的一面,导人向善,强调仁义礼智信,规范大众日常生活行为习惯等,方方面面都有它不可替代的作用。
所以看待儒学绝不能仅仅看到它不好的一面,也该看到它积极向上的一面,对社会发展有利的一面,辩证的看待问题才不会导致思想有失偏颇。
……
送走了李善长,看了一眼窗外,明月西悬,这天也不早了,都后半夜了吧!
又是忙碌的一天,从早到晚到深夜都不得休息的一天,说实话是真的累,比后世九九六零零七都累。
但他也没有任何办法,处在发展的关键阶段,一点也马虎不得,稍微一马虎十有**都会出大事。
业精于勤荒于嬉,行成于思毁于随呐!
唉!
累就累吧,肇业之初苦点累点都是应该的,不累反而不正常。
想想人家朱元璋多勤快,干掉宰相过后自己上,据载一天批复两百多件公文,处理四百多件政事。
这是什么概念,哪怕一份公文只看三分钟,然后大概给个处理意见,那一天最少也是十个小时。
如果遇到啥疑难杂症或者大问题,那就不是三分钟能够解决的了,可能三十分钟三个小时也未必能拿出方案,需得耗费大量的心思和精力去处理去解决。
这样一想朱元璋绝对的工作狂人,每天最少工作十个小时,天天如此,月月如此,年年如此,长年累月的不休息,简直就是铁打的汉子!
单单这一点,你就不得不佩服人家老朱的毅力,也正是这份坚韧才造就了老朱的成功。
……
躺在床上,不知何时睡了过去,第二天一早起来,朱子明就收到了一个天大的好消息。
去往霍邱的虞家探矿队找到了铁矿,不止一座而是好几座,预计一年最少能产三百万斤铁矿石!
果然,专业的事还是得交给专业的人去做,当初让李勇在霍邱找铁矿,找了几个月都没消息,现在虞家的探矿队一出马,大半个月就有了消息,速度是真滴快!
铁矿石找到了,虞家探矿队还特意依照朱子明的吩咐带了不少矿石样品回来。
朱子明也看了样品,确实是他所需要的铁矿石,黑色的磁铁矿矿石!
这样的矿石经过精选过后,出铁率在四成左右,按照估计一年三百万斤的矿石开采量,生铁产量将不低于百万斤,相当于后世五百吨的产量!
别看不起五百吨的产量,觉得区区五百吨算跟毛线,都还不够后世一些小型炼铁厂的小高炉炼一炉。
但要考虑到这是古代,社会生产力摆在那里,二者之间压根就不存在可比性。
前宋时生产力倒是不错,可自从蒙元入主中原之后,社会生产力大开历史倒车,据《元史》记载的元廷每年铁课都不足百万斤。
当然,百万斤铁课收的是铁矿开采冶炼的税,而实际产的生铁肯定不止一百万斤。
可即便按照十五税一,整个社会也才一千五百万斤的产量。但以元廷横征暴敛的习惯来看,怎么可能会收十五税一那么低的税,因此实际产量必然是低于一千五百万斤的,估摸着全社会生铁产量大概五千吨,也就一千万斤的产量。
而朱子明这边自己建个炼铁厂,一年的产量最低就有五百吨,炼铁厂所得全部归征南军所有,也不比元廷一年所收的铁课少,你说是吧?
何况这只是虞家探矿队给出的产量估计,按照朱子明估量,采用爆破开采法代替纯人工开采铁矿石,铁矿石的产量至少翻个三四翻。
铁矿石产量翻了三四翻,生铁产量自然也会相应的增加,操作得好的话,每年说不定还能炼出几十吨的钢来。
比起生铁,钢才是真正的好东西,用来打造钢刀,锋利无比;用来打造盔甲,防御力大增;用来打造枪管、炮管,不仅在用料更少,还能承受更高的膛压,从而发射更重更远的弹丸,给敌人造成更为强大的杀伤!
有了钢铁距离拥有一只钢铁雄狮就不远矣。
为了炼铁炼钢,朱子明已经准备了许久,可以说万事俱备只欠东风也!
炼铁的炉子都建好了的,就在寿春城东倚靠淝河一处封闭工地内。
工地占地有将近二十亩,被高高的围墙围着,周围还有一个千户营守着。
任何人在没有得到朱子明指令的前提下,都不准靠近这处工地方圆一里之内,不然被抓进大牢羁押或者当场格杀,征南军都不需要负任何责任。
而在工地内,工曹的炼铁工匠早早搭建好了八个三米将近四米多高、底座内径一米多、外径三米的土高炉。
这样的炉子一个一次炼铁四到五天的时间生产一吨左右的铁水,八个满负荷就是八吨,平均每天生产一点六吨!
后续有需要还能大量扩建,毕竟八个炉子也只是先期试建,只要保证铁矿石和焦炭的供应,大规模扩建也就朱子明一声令下的事,简单得不能再简单!
……(未完待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