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一天,刘师长正面对作战地图沉思:“这次的长生口战斗,战果是不小的。但以后我们打伏击,还要尽量减少伤亡。枪要打在敌人的头上,刺刀插在敌人的肚子上,手榴弹抛在敌人的屁股上。赚钱的生意我们做,不赚钱的生意我们不做。”就又听发报员:“报告!总部来电!”刘师长接过电报,一看是总部命令:“为打击与削弱侵入晋东南和占领长治的敌人,策应晋西的第115师主力和晋西北的第120师作战,以牵制向黄河防线进攻的日军,第129师立即将主力部队向南转移。”刘师长看过,便递给徐副师长也看了。大家一致认为形势不容乐观:“如果邯长大道的日军继续西犯,与沿同蒲路南犯的敌人会合,进而向黄河其它渡口进犯,必定会直接威胁潼关、西安和陕甘宁边区的安全。”
因立即着手,率领第129师在邯长大道以北的襄垣、武乡地区集结,准备伺机切断敌人的后方交通。这样做的好处是:在寻机歼敌的同时,还可以有力配合友军作战。此时正是3月上旬,春寒料峭。经过详细侦察后发现:邯长大道及长治到临汾的公路,是日军连接平汉线与同蒲路的一条重要交通运输线。邯长大道上各个县城均有敌军驻扎。再对比缴获的日军文件,很快获悉:这股敌人,主要是敌108师团的部队。其中:武安1500人;涉县400人;黎城1000人,是敌人重要的兵站基地;潞城的敌人最多,主要是108师团笹尾部队及第16师团林清部队。
深思熟虑之后,刘师长胸有成竹地指着地图上的位置,就已经掌握的敌情,做了简明扼要的分析:“黎城是敌人的兵站基地,距离潞城近,敌人又以重兵据守此地,不难判断,此地就是敌人最敏感的据点。历次作战的经验告诉我们:敌人的一处子地方受到袭击,邻近的驻军必定就会出兵增援。根据这一规律推断,如果我军对黎城实施强袭,潞城之敌出援的可能性必然就最大。另外,在黎城与潞城之间,还有一条浊漳河相隔,便于断敌交通,对我伏击部队十分有利。靠近潞城这面,神头岭附近的地形地貌,我都已经亲自儿勘察过了,相当复杂,尤其便于设伏。”徐副师长深有感触,应声笑道:“果然是个神龙见首不见尾的绝妙策略,——出其不意,攻其所必救!袭击黎城,吸引潞城之敌出援,于潞河村与微子镇之间神头岭地区伏击歼灭该敌,并相机打击由涉县出援的敌人。”经过反复斟酌,仔细讨论,意见趋于一致,再没有不同想法。于是制定了作战方案,并上报总部。经总部批准后,下达了作战部署:“以第769团一部袭击黎城,以该团主力位于黎城东北之东黄须、西黄须的位置,伏击由涉县来援的敌人;以陈旅长、王政委指挥第771团、772团及补充团,于神头岭设伏,负责歼灭由潞城方向过来增援的敌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