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看书神 > 穿越重生 > 引弓 > 第26章 城墙上,双眼中

引弓 第26章 城墙上,双眼中

作者:四月葫芦 分类:穿越重生 更新时间:2023-04-24 09:18:51 来源:文学城

秦无疾一行人从小树堡出发,策马飞奔几里,沿着城墙根回到燕水口。

一路上尽是熏黑半边天空的浓烟,浓烟之外,终于隐约可见四五丈高的城门楼顶。他耳中听得鼓角声大震,是关军出营时的曲调。

秦无疾随军踏马奔至城门楼下。

石光问过阵列,带领他们出了城门楼、瓮城楼共计三道城门,又来到罗楼之下。

众人仰着头,寻到城台旁悬挂着吕迟队伍所属天青色的虎头认旗,于是纷纷下马,大步攀上罗城城楼,往同队人的方向靠近。

人影纷乱之间,果不其然见到吕迟发髻蓬乱的背影。

秦无疾等人跟随在石光身后上前,石光抹了把额头热汗:“队正。”

吕迟脸色阴沉:“嗯。”

他这神情颇为凝重,秦无疾与石光不知缘由,以为军情有碍,对视一眼,脸色都变得不大好看。

站在吕迟身边的赵阜赶紧解释:“校尉点了两位旅帅,带着四队兵马迎敌,没叫二队出城……气着呢。”

秦无疾闻言愣了愣。

他身边的石光虚惊一场,肩膀松泛下来,还笑话了吕迟一声。

吕迟是真的乐不出来,也不回应,只是死死盯着城外戎索人的兵马阵列。

自从他初秋去了趟忻州,又是死了兵、又是被撵去割麦子,早就憋着一肚子气,今日又被差使着上罗城防守,蹲在家里做最后一道战线,不高兴都写在脸上了。

守城之道,在于远拒,与敌方兵马交战的地界离城墙越远越好,故而燕水口外的壕沟挖得都靠外。

校尉王祁阳更是动作奇快。

燕水口临近燕儿河,是勾注山东西两翼难得水草丰美的隘口,灌溉不成问题,自垦的田地都比其他隘口多上不少。

而战马最爱水草。

戎索人之于燕水口,那就是闻着血腥味一路呲牙的野狼,发绿的眼珠子一个劲儿盯着燕儿河和满载新谷的粮仓,跟王祁阳乃是积怨难消的老仇家。

自入九月以来,王祁阳夜夜枕戈待旦,眼看今早破晓之时狼烟冒了头,一骨碌爬起来整军迎敌,半分都未曾耽搁。

他叫手下两位旅帅,领四队兵马出城,当即蹿出去一里多远,与戎索人在壕沟前对上脸。

王祁阳高居燕水口城门楼上,叫数十军卒护卫其中,俯瞰燕水口外的人马旌旗。

——如若戎索人伤亡过重,挺不到燕水口城墙下便撤兵遁走,用不到吕迟这一层,便是此战最完满的结果。

秦无疾自然明白,王祁阳此种安排,对于吕迟而言实在窝囊。

但他胸口紧绷的弦子却忍不住松懈了几寸。

生死面前,他蒙骗不了自己:高居罗城之上,不必猛然直面戎索人的骁兵铁蹄,确实叫他觉得安定许多。

这或许就是他与吕迟截然不同的地方。

他沉默良久,俯瞰战场,手中的弓箭握得更紧了些。

……难道他仍有怯懦避战之心么?

秦无疾耳中听得军鼓传令,角声长鸣,扪心自问多时,却问不出个答案。

--

燕水先遣军已出隘口,四队分列,结为军阵,中军黄旗向前,与第一波戎索骑兵正面交锋。

盾兵手持裹着皮革的木制五棱大旁排,位居最前列阻挡飞矢,弓手/弩手分列数排于其后远射,或可全身躲避在大盾之下。

一时之间箭矢如雨,将戎索骑兵抵挡在层层壕沟、鹿砦与拒马之外。

马背之上的戎索人体型高大,须发浓密,脑后编着数条长长的辫子,从兜鍪外飞甩出来,这样一看……竟还有不少骑兵都肩扛铁肩吞,身批铁片甲。

秦无疾遥遥望着戎索骑兵胸前的铁甲,手持角弓,神情渐渐凝重。

北周哀帝误国。

八年之前,为解内外之交困,北周最后一位皇帝向关外戎索屈膝低头,不顾秦甘棣等诸位大臣劝阻,将整座天海山拱手送人,换取一段苟且偷生。

方圆两千五百余里矿石草场尽归北蛮所有,西北痛失天障。

之后齐太祖发兵中原,欲救民于水火。

戎索人趁机撕条毁约,割让天海山之举更连累云州朔州失守,直到今天都无力收复,还有那朔州名将被迫出使戎索,不到一年便身死异乡……

如今穿在戎索人身上的铁甲,便也是其中代价。

铁甲耐得穿刺,戎索骑兵鲜少被弓箭直接断送性命,然而战马却大多无甲可依。

箭雨之下,冲锋而来的戎索战马被刺中要害,或翻身跪地,或扬蹄狂奔,鞍上骑兵来不及脱身,与战马一同跌落进深三尺的壕沟中,连人带马被木刺铁荆扎成了刺猬。

有些兵马当即捅穿了胸腹,摔断了脖子,也有些兵马尚且没有断气,人举着断肢挣扎,马高昂着头颅嘶鸣,又被随后跌入其中的人与马匹牢牢压在深坑之中,生生碾断了气。

层层鲜血,染出紫土。

天空之上是浓烟黑云,而土地上是死生炼狱。

这一次交战不在深谷,战场也没有夜色遮蔽。

秦无疾高居城墙之上,眼睁睁地看着数百步之外,无数的人,雁门军人、戎索人,姿态狰狞地死在他视线之中。

壕坑很快就被尸首填得半平。

马蹄飞跃可过。

沉重而尖利的鹿砦与拒马挂满断臂残骸,渐渐抵挡不住戎索骑兵压迫上前。

关军军阵之中,角声骤变,重鼓捶急。

巨盾猛然分列,二十余个身披重铁甲的燕水口骑兵手持马槊一跃而出,横踏填满壕坑的尸首,旋风一般冲入敌军阵中。

马槊乃奇兵,柘木为杆,需足足一年时间胶合封漆,劈砍可发金石之声。马槊奇长,仅槊锋便有二尺余长,专克骑兵冲阵,挥舞起来一夫当关。

隔上几尺之远,一击便可破甲,削去敌军项上首级。

重甲马槊皆难得,王祁阳打这场仗,是把家底儿囫囵个抖落出来了。

马槊一入敌阵,便挑起一片银光血雾,杀伤数十人。

赵阜与石光等人在罗城上看得畅快,大声叫好。

然而过了一段时候,他们却渐渐叫不出声来。

敌军来袭数目乃是机密,恐有伤士气,战前通常不会叫普通军卒知道。

陷在军阵之中,前后左右都是兵戈铁马、腾腾飞沙,更无法判清形势。

唯有在城墙上守备,方能得出个大概的判断。

而如他们所见,马槊重骑正渐渐被戎索骑兵分化吞没。

这次戎索叩关的阵仗不小。

大旁排后的弓弩手早已拔出横刀,冲出盾外,与失马的戎索士兵短兵相接,直刃与弯刀悍然相撞,鲜血与铁星飞溅,双方各有死伤。

前沿阵线正在逐渐往南偏移,一步步压向燕水口城墙之下,距离罗城已不过两百步。

三层高的城门楼上,校尉王祁阳招来左右侍从官,下达军令,于是军鼓一变,角声改调。

罗城中蓄势待发的士兵都听懂了指令。

赵阜右臂伤重,尚且拉不得强弓,于是带领十余人退居二线,部分支援操作弩机,部分支援箭矢、连枷、积石、燕尾炬等守城军械。

秦无疾、石光等数十人站在吕迟左右,盘列城墙之上,弦已微张。

吕迟眼光如炬,肩膀一抖,将漆黑角弓握于掌中,长箭上弦,口中高喊:“准备迎敌!”

燕水口外,方守田等人听从角鼓军令,且战且退。

敌阵之中,深入重围的马槊重骑掉头回撤,杀出一条血路,将戎索人引入燕水口城墙百步之内。

手持大旁排的力士在刀光箭雨之中彼此寻找,左右牵连,形成守势,无数关兵在盾后肩膀抵着肩膀,极尽可能保持阵型,将敌军与己方士兵划出一条泾渭分明的阵线。

就在阵线回撤入百步距离的刹那之间,长箭自罗城之上射出。

飞矢如流星,直直插入戎索骑兵的右眼,三棱箭簇深深嵌入骑兵眼窝,霎时间鲜血狂喷不止。骑兵于剧痛之中跌落马下,不多时便被乱蹄踩为肉泥。

吕迟面色冷峻,双目放光,挽弓搭箭之顺畅、长箭离弦之迅疾,同列之中无人能比。

第二箭飞驰而出,又中一人脸颊。

第五箭中嘴角。

第九箭中咽喉。

第十箭中眉心。

吕迟所出之箭,似乎箭箭冲着戎索骑兵兜鍪之下裸露的要害而去,几乎是三箭便能射倒一个人。

……此处距敌军,分明有七八十步之遥!

这是双什么眼睛?

又是双什么手!

罗城之上的士兵,大都是刚刚来到燕水口几个月的新军,从未没见过吕迟这手弦上本领,搭箭之余见此盛况,不由各自悚然。

一时间众人视他如罗刹、如鹰隼……总之怎么看怎么不像个人!

吕迟腰间的三棱铁箭射完,一把将空囊从蹀躞带上扯下来,头也不回丢到身后,又翻手接过士兵递送上来的胡禄。

胡禄沉甸甸的,已提前装满长箭。

他好生撒了一通欢儿,需要暂时歇一歇手,于是双指虚虚提着弦,扭头朝身边的秦无疾笑了笑,琉璃双眼盛满兴致盎然的杀气。

“小羊崽儿……”

吕迟语气很轻快,就像前几日同秦无疾讨论着兵书上的故事:“陪我猜猜,这群铁奴子的主将藏在哪儿呢?”

秦无疾闻声回头,猝不及防之间,猛然直直对上这双雪亮的、杀气腾腾的笑眼。

他心口一空,突然晃了个神。

--

不该有人在这么近的地方与吕迟对视的。

他眼中含着弓刀霜箭,又含着牧原新草似的嫩绿。这双眼睛能杀人。

--

吕迟额头的汗水顺着眉峰淌下来,流进眼睑里。

他眨眨眼,催促他:“问你话呢。”

秦无疾盯着小吕发呆的小课堂:

【1】关隘正门结构:从里到外有三层,分别是城门楼(位置最高,战斗侦察所和指挥所,文中校尉王祁阳所在的地方)-瓮城(增加防御纵深的二道城墙,缓冲敌军攻势,城上可设置弓箭手,对入城敌军“瓮中捉鳖”)-罗城(瓮城之外的第三道城墙,也是最外侧的城墙,直面攻城者,文中吕迟防守的城墙)

【2】壕沟:又名陷马坑,长五尺,宽一尺,深三尺,反骑兵战壕,马匹难越,沟中有陷阱。

【3】鹿砦:由树枝树干构成,形似鹿角的防御工事,拖延骑兵冲锋的障碍物。

【4】拒马:直径二尺的长枪或木刺交叉固定,拖延骑兵冲锋的障碍物,比鹿砦小,方便移动。

【5】积石:就是石头块子,丢下城墙砸人,不计大小,以多为妙。

【6】燕尾炬:干草扎为炬,尾巴分为两尖儿,形如燕尾,浇上油蜡,点火投下可伤敌。

(资料大多出自《太白阴经》)

作者有话说

显示所有文的作话

第26章 城墙上,双眼中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