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看书神 > 穿越重生 > 一日看尽长安花 > 第34章 34(修)

一日看尽长安花 第34章 34(修)

作者:写离声 分类:穿越重生 更新时间:2020-09-19 16:23:26 来源:文学城

蔺知柔微微挑眉,这时间限制十分苛刻了。

进士科全为笔试,一考便是几个时辰,若是琢句慢,大可以从帖经的策问题中省出时间匀给诗赋。可是这回经义是口试,一刻钟之内要写出两首诗,便是登科进士也未必能游刃有余。

蔺知柔略一思忖就明白过来了,宋十郎说过这次童子试多半要由皇帝亲试,自然也要试诗赋,那么挥笔而就的捷才就必不可少了——总不能叫皇帝久等。

她调匀了呼吸,没急着提笔,静静坐着思考试题。“秦镜”之题用的是秦镜照胆的典故,出自东晋葛洪撰写的《西京杂记》,说的是秦始皇咸阳宫中有一块方镜,能映照出人的五脏六腑和善恶正邪,秦始皇常用这面镜子来照宫女,但凡发现“胆张心动”的就杀掉,后来“秦镜高悬”就变成了公正严明、识人善察的意思。

若是不知道这个典故,可能会望文生义,将“秦镜”误作“以秦为鉴”。

多亏蔺知柔有个喜好怪力乱神的师弟,曾借这部书读过,至少破题思路是不会有误了。

又思考了一会儿,她才牵袖研墨,提笔蘸了浓墨,毫不犹豫地落于纸上:万古秦时镜,千秋独有名。

三位试官忍不住探头张望,都暗中称许,且不说才藻,那手字便是可圈可点,笔画流丽,向背有致,秀韵飘逸,虽限于年纪腕力不足,但架子搭得好,布白匀称,在今日赴试的一众童子中已是拔萃。

再看内容,首联即开门见山点明题旨,不算出彩,但开宗明义是正确的路子,在考场上尤其如此。

蔺知柔一气往下写,几乎没有停笔思考的间隙,将四十字一挥而就:

万古秦时镜,千秋独有名。

依台月自吐,在匣水常清。

烂烂金光发,澄澄物象生。

云天皆洞鉴,表里尽虚明。

但见人窥胆,全胜响应声。

妍媸定可识,何处更逃情。

几个试官都是点头,这种限题限韵的试场诗难出佳作,陈词滥调在所难免,能做到词句工整、八音克谐已是过关了,何况此作题旨分明,词气贯通,能借物寓意,对一个十来岁的童子来说便很难得。

试官们心下已有了主意,他到此为止的答卷已足以让他通过覆试,不过几人都饶有兴味地望着这小小童子,最后一道不限体裁自由发挥的试题才最见真章。

覆试结束后,几位试官将根据应试童子的表现取二十人,并排定名次,经长史复核后向吏部呈送,如果名字能出现在首位便能给台省官员留下印象,自然大有裨益。

蔺知柔瞥了眼漏壶,一刻钟时间只过去一小半,她有充裕的时间深思熟虑,便搁下笔,专心致志地打腹稿。

美人并非冷僻的题目,前人可资参考的作品既多,仿作一首却是不难。蔺知柔在应试前分门别类地记了不少意象,与美人相关的无非就是那些,云鬓、绿眉、螓首、柔荑、粉腮、笑靥、秀项、柳腰......

再搭配凤钗金钿明月珰、霓裳霞帔绿罗裙、玉台鸾镜水晶帘、重楼云阁金绣筵......

美人或是翩翩起舞,或是对镜自伤,或是凝妆下楼……

将这些意象、场景、动作进行排列组合,再揉杂些典故,发一发兴亡之叹,便是八.九不离十了。

蔺知柔决定作一首七律,五言诗每句能承载的信息量有限,倒不如多写几个字,写长一些,将靡丽的景象描绘得更细致,说不定能掩饰她诗情的不足。

蔺知柔在心中勾勒出大致轮廓,剩下的便是雕琢词句,略假思索,便有了主意。

正待下笔,笔尖几乎触及纸面,她的手忽然一顿,如此作出的诗固然不会有大错,但无非是拾前人之牙慧,七拼八凑,与方才那首命题诗又有何异?

三位试官面面相觑,看他方才提笔的样子似乎已经胸有成竹,怎么忽又停住?

见他蹙起双眉冥思苦想的模样,试官也不由自主地凝神屏气,大气也不敢出。

不对,蔺知柔撂下笔,打从一开始她就选错了一条路。

她阖上眼,捏了捏眉心,一个念头像微弱的萤火一样在前方闪烁,仿佛只要一伸手便能抓住,然而时间一点点流逝,她的思绪纷乱芜杂,怎么都够不到。

堂屋中寂然无声,只有漏壶中的水滴落在铜盘上的声音。

试官见他仍在沉吟,不由替他捏了把汗。主试忍不住轻轻咳嗽两声,出言提醒道:“蔺公子,一刻钟快到了。”

蔺知柔看了眼漏壶,果然,剩下的时间大概只够她匆匆将方才拟好的那首七律写下来。

可是让她就此放弃,她却心有不甘。

蔺知柔睁开眼,向好意提醒的试官作了个揖:“多谢官长。”道完谢仍旧微阖双目,深吸了一口气,屏除心中杂念。

漏壶中的水滴打在铜盘上,一滴又一滴,一声又一声。

蔺知柔仿佛回到了蒋山别墅的山堂,山泉自屋檐滴下,落在青石板上,也是这样一声又一声。

蓦然有一道影子划过她的心头,犹如惊鸿掠过水面。

蔺知柔睁开双眼,将半干的紫毫在墨池中润湿,毫不迟疑地落在纸上。

重重山影暮,冉冉斜月升。

苦竹无人径,幽弦入广陵。

那主试官道:“一刻钟已到,请停笔。”

话音刚落,蔺知柔最后一捺刚好写完,搁下笔,扫了眼考卷,因为写得急,最后一首五绝的字迹略有些潦草,不过好歹勉强赶完了。

她暗暗长出了一口气,起身离榻,向三位试官行礼告辞。

蔺知柔出了门,从袖管中掏出帕子擦了擦手心的汗,对门外等候的吏员作了个揖,举步往府外走去。

刚走出屏门,蔺知柔便看见一个熟悉的身影。

贾九郎抱着臂倚靠在檐柱上,见了她站直身子,走过来作个揖:“蔺兄,考得如何?”

蔺知柔道:“托贤弟的福,尚可。贤弟如何?”

贾九郎笑得灿若春花:“论起来小可才是托了蔺兄的福。幸而考前见到蔺兄,最后一题便如有神助。”

蔺知柔一怔,旋即明白过来,对方这是在拐着弯夸她相貌。小小年纪如此油嘴滑舌,多半是个纨绔子弟。 “贤弟说笑了。”

贾九郎原本指望她投桃报李也夸自己两句,奈何就此没了下文,不禁有些讪讪的:“蔺兄眼下有何打算?要回家么?”

蔺知柔点点头:“区区就住在城中,一会儿便回。不知贾贤弟有何安排?”

贾九郎道:“小可是随家人一起来的,待三日后放了榜再一同回吴县。”

他说得有板有眼,蔺知柔一晃神便差点信以为真,旋即意识到其中猫腻不小。

蔺知柔作揖告辞:“家人还在门外等候,少陪。”

贾九郎却也随她一起往外走,倒像是专程在这里等她。

一出大都督府的门,便见一个衣帽鲜亮的中年男子和几个豪奴围上前来,对着贾九郎口称郎君。

贾九郎与蔺知柔作了个揖:“蔺兄,揭榜之日再会。”

蔺知柔回以一揖,便见那些人迫不及待地将贾九郎簇拥着上了车,仿佛生怕他与自己多说一句话似的。

这一日前来大都督府覆试的童子约有六十人上下,一部分是治下各县长官举荐的,也有少数几个投牒自荐的,秉着“野无遗才”的原则,大都督府的僚佐经过初步审核也给了覆试资格。

因而这些童子的才学和水准参差不齐,有些小童甚至目不识丁,只是将经书从头至尾囫囵背下,一经考校便露了馅儿。

即便如此,待几十个童子一一试遍,将最后一人打发走,也已近黄昏。

口问经义部分淘汰了大半人,主试官案头剩下二十七份诗卷需要审阅。

那位最年长的主试官翻阅了一会儿卷子,从中抽出三张,以指敲案,若有所思道:“别的也罢了,这三人怎么排定位次,却是不好办……”

他转头看看两位同僚:“二位以为如何?”

其中一人道:“回禀袁录事,属下以为此三子各有千秋,实在难以定夺……”

这话说了等于白说,袁录事不满地蹙了蹙眉,问另一人:“弥明,你怎么看?”

此人在三人中最年轻,作了个揖,指了其中一卷道:“属下以为,此子最佳。”

另一人仗着自己资历比他深,反驳道:“肖兄此言差矣,这首诗平平无奇,且全不切题,有投机取巧之嫌,与另外两卷相去甚远,依某愚见,该居于末尾才是。”

袁参军见那年轻人欲言又止,对他道:“你有什么见解,但说无妨。”

那年轻佐官想了想,指着另一份卷子道:“此子虽以诗赎帖,毕竟经义底子太薄,该当居末。”却是碍于同僚情面,不再为先前推崇之人争辩。

袁参军点点头,将那以诗赎帖的卷子捧起端详半晌道:“此子才思敏捷,只是仓促而成,琢句未免稍逊,虽时有佳句,凑数之语亦不少,弥明说得不错。”

说罢将那份卷子放回原处。

“剩下这两人要分出个伯仲却是不易。”

先前那试官见上司并不认同自己的见解,颇为不解,但他以干吏进身,毕竟与这些进士、明经出身的同僚不同,索性藏拙,不再言语,不管上司说什么,一味点头称是。

袁参军思忖了半晌道:“此诗词彩炳焕,花团锦簇,八韵一气呵成,着实不易。只是体近齐梁,失于浮艳,格调不高。”

又指另一卷道:“此诗却正相反,别开生面,另辟蹊径,词淡而味永,格调祖袭屈子,源出李陵,只是词采略有不如。”

听他说得入情入理,其余二人都颔首称是。

有些话不便放到台面上说,这两个童子家世悬殊,若是按他心意来定名次,那家人免不得有话说。

袁参军忖了半晌,最终还是长叹一声:“还是请长史定夺罢。”

《秦镜》是唐代府试考题,这首诗的作者是仲子陵,同题诗有两首,第二句换了张佐的。

后面那首瞎写的,求轻拍。。

作者有话说

显示所有文的作话

第34章 34(修)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