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看书神 > 都市 > 一九八一年 > 第四百章崭新的命题

一九八一年 第四百章崭新的命题

作者:实在闲得疼 分类:都市 更新时间:2020-06-20 00:29:03 来源:转码展示1

黄瀚已经选定了第二家连锁店的所在城市。maixi9

他认为扬州是个好地方,在那里拥有一个一二百平方米的“新风服装店”值得期待!

明年春天就让玉儿去找合适的房子。

老话说过了中秋,年就快了,不知不觉中时光齿轮进入一九八三年。

太州的“新风服装店”试营业五天后在元旦这一天正式开张,店里雇佣的五个营业员都是来自三水县刘庄镇。

店长是从总店调去的,玉儿负责两家店,可以两头跑,服装店的楼上都有仓库和宿舍,玉儿都给自己留了床铺。

农村姑娘进城打工并不在意离家究竟是十五里还是五十里,反正都不可能天天回家,只要能够解决吃住就没问题。

这也是黄瀚坚持要翻建成楼房的原因之一,不能解决住宿问题,就得雇佣当地人,不方便玉儿的管理。

人都欺生,店里的四五个营业员都是本地的,那会服初来乍到的店长?用本地人当店长,说不定玉儿就有可能被架空。

曾国藩的湘军为什么能打?乡土观念其实是很重要的!

在小地方发展跟在大城市截然不同,此时小地方的人排外意识很严重。

黄瀚发展的思路是先培养亲人、身边人,再发展家乡人,到了一定规模,手上有了一批可用之人时,才会不拘一格招募员工。

新店开张大吉,日营业额创造了突破一千块钱的记录,乐得玉儿手舞足蹈。

黄瀚叮嘱玉儿,不管生意好坏,都要坚定不移走精品路线,“新风服装店”的衣服可以贵,不可以有任何质量问题,坚决执行三天内无理由退货。

玉儿崇拜黄瀚,当然是言听计从,况且她已经摸清门道,同样认为好货不愁销路,做生意完全靠廉价只会越做档次越低。

元旦过后,黄道舟很意外地接到了县委打来的电话,不是沈建华找黄道舟,而是档案局局长秦淑珍请他来办公室一趟。

原来是沈晓蓉二叔终于等到了一个离西湖直线距离不超过三里的院子,建筑面积二百多平方米也是个二层小楼,但是院落有二百平方左右。

沈建国跟人家谈了价钱,最后的底价是房主净得两万二千块。

沈建国看过这个院子,在电话里告诉嫂子,如果自己有两三万块,肯定毫不犹豫买下这个稀缺的徽派院落。

因此秦淑珍连忙通知黄道舟来办公室当面问问。

黄道舟这段时间听黄瀚说得最多的就是买房子,耳朵里都快听出茧子了。

他至今都记得总是波澜不惊的儿子见到他拿回家两本沪城房产证时的惊喜表情。

当时黄瀚就说了,保住沪城的这两处房子,就足以让一大家子吃喝不愁富足一辈子。

黄瀚真不是说瞎话,这两处房产在二零二零年至少价值七八千万,甚至于是一个亿往上。

见秦淑珍问自己拿得出两万多块钱吗?是不是真决定了在杭城买房子?

黄道舟毫不犹豫给予肯定回答,要求秦淑珍立刻给沈晓蓉二叔去电话,请她二叔帮忙敲定合同交些定金,表态他三天内肯定赶到杭城办手续。

杭城的事儿也很简单,秦家、沈家确实有几个大人物,积攒的人脉太厉害。

加上黄道舟有知名作家的光环,他又是完成了一趟欢乐的购房之旅。

怪不得沈建国瞧上了那个徽派宅院,那地方在半山腰确实风景如画,房子保养得也很好,同样是主人家要出国投奔亲戚决定抛售房产。

房主交房的那一天,黄道舟站在自己家的二楼窗口打开窗眺望西湖,一时间诗兴大发,把他读过有关于西湖的诗都吟了一遍。

后来还觉得不过瘾,决定自己写首诗抒发情怀,憋了半天没写出,决定换一换,写篇散文吧!

再后来,发现自己提笔忘字了,居然没法下笔,最后屁都没写自嘲一通后,哈哈大笑着走下半山腰。

此时的黄道舟踌躇满志,真有欲上青天揽明月的豪情,只可惜没有人陪他喝上几杯,听他一吐快意。

黄瀚看到了杭城的房产证后都用不着黄道舟介绍具体位置,立刻给了爸爸一个大大的拥抱。

南山路是什么地方?熟悉杭城的黄瀚怎么可能不知道?保住这房子,约等于坐拥西湖美景喽!

见儿子看到杭城房子的产权证,高兴的程度远高于沪城小洋楼的手续到手之时,喜欢思考的黄道舟开始浮想联翩,他准备以答谢的名义请客。

八三元月上旬,黄道舟又请到了沈建华一家子。

来陪客的还是秦局长、成胜利、钱国栋,主人多了一个,那当然是曲进。

请沈建华的理由是答谢沈家帮忙在杭城临近西湖的地方买了房子,这房子离沈建华家的那个大院只有不到一里路。

沈建华很给面子,毫不犹豫答应了星期天中午来黄瀚家做客。

面子是挣来的!上一次请沈建华已经是半年前的事,这半年黄道舟、钱国栋、成胜利包括秦局长,他们的工作都可圈可点。

哪个领导不喜欢工作出成绩还不狐假虎威的下属?

当领导的会用人才能够走得长远,不培养心腹的领导会变成失道寡助。

很明显,沈建华是个有政治前途的领导,还是个会用好权力的上级,他愿意提拔踏实肯干并且竭力支持他全面改革的钱国栋、秦局长等等。

这段时间,沈建华更加解放了思想,做事情从来不畏首畏尾。

那是因为九月一日,第十二次全国代表大会在首都举行,在这次接近十天的会议上,高瞻远瞩的伟人提出了“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这一崭新的命题。

“中国特色”说得太好了,说不清道不明的路线只要冠以“中国特色”,就用不着去争论“姓资”还是“姓社”。

沈建华一直坚定不移的认为能够改善广大人民群众生活条件的政策都是好政策,社会主义未必就必须跟资本主义对立,完全可以留其精华去其糟粕。

上面改革的决心很大,下面的领导们有了主心骨,渐渐达成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共识。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