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看书神 > 军事 > 衙内 > 第十章 不踢球看上兵法了!

衙内 第十章 不踢球看上兵法了!

作者:扬镳 分类:军事 更新时间:2020-11-09 21:33:14 来源:转码展示1

可能是因为白天睡的太多了,回到住处怎么也睡不着了。xiashucom回想刚刚和高俅的对话,梳理有用的信息。虽然早就已经想到,解决元祐后人的事情,道阻且长,但是还是低估了此事的难度。

从高俅的话语里可以确认一件事,那就是,当年的事情,对错已经不重要了。这是朝野上下一致的共识,甚至可以不用避讳地说。元祐党人,或者说元祐党人碑上面记载的东西,已经成为了一种形势下,对一段过去的总结。现如今的皇帝,根据自身的利益,拥抱了新党,那么旧党就必须得是错的。非黑即白,唯有这样,皇帝的权威才能得以维护。

所以,从根本上来说,没有什么新党旧党,只有保皇党!蔡京可以权倾朝野,必然有其独到之处。

蔡京视元祐党人为眼中钉肉中刺,欲除之而后快。如果想要为元祐党人平反,看起来只有扳倒蔡京这一条路了。利用扳倒之后的清算,为是蔡京对头的元祐党人平反,这样才能顺理成章。

但这件事谈何容易?蔡京正是如日中天的时候,朝中党羽遍布,高俅都自愧不如。不敢与其相抗。其实细想一下,也能明白。高俅和蔡京虽然都是宋徽宗的宠臣,但其中有个分别。

对高俅,宋徽宗更多的是朋友之义,高俅这人我喜欢,我要想办法提携你,不管你能力如何,你都可以做太尉。大宋朝重文轻武,武官本来就不受重视,而且三衙太尉,虽然名义上算是当朝军队的最高领导人之一,但这个职位,其实非常尴尬。从实权的角度,甚至都不如地方的节度使。

节度使牧守一方,握有实权。而太尉掌管禁军,其实什么也做不了。正常情况下,三衙的禁军是没机会上战场的,而轮到三衙禁军上战场,基本上朝廷也完了。高俅这个位置的主要作用,就是保护好皇帝的‘卧榻之侧’,所以他不需要多高的军事才能,足够忠心就可以。所以,谁说宋徽宗昏庸?他用人的时候,着实也算是考虑充分。

而蔡京不一样,宋徽宗和蔡京,没有什么朋友之义。他们两个更像是一拍即合,这就好比,宋徽宗是一个集团的继承人,但他不会管理,也不想去学。他需要一个经理人,而这个时候,蔡京附和他的一切要求,应聘成功了。

有蔡京在,宋徽宗可以做一个甩手掌柜。蔡京会把一切事情都处理好,顺带帮忙背锅。蔡京得宠,并非是因为跟宋徽宗的交情好,而是因为他的能力。蔡京在京城被称为蔡太师,太师是他的官号,是虚衔,不是他的官职。他真正的官职是宰相,治中书,门下,尚书三省,乃是真正的文官之首。大宋朝重文轻武,蔡京的权力从某种意义上说,已经相当于是半个皇帝了,还得是多半个!

宋徽宗离不开蔡京,他必须得靠蔡京,才能治理国家。而高俅,则没有那么重要。没了高俅,这朝廷不会有任何的变化,三衙统帅换了谁,只要足够忠心都可以。

“打铁还需自身硬啊!”

分析完了,苏义感叹一声,看来解决元祐党人的事情,指望高俅是没戏了,还得是自己想办法。虽然现在还没什么头绪,但是苏义并不悲观,反正这件事,也没人要求他,是他自己想的。即便做不成,也没人会怪他,实在不行——放弃就得了呗?

人生么,总得找点事儿做。但如果做不成,也没必要郁闷,最重要的还是开心,说不定哪天就穿越了,想太多不累么?

胡思乱想着,苏义有点困意了,怕这来之不易的睡意溜走,苏义赶紧吹灭了蜡烛,缩进被窝里去了。

……

当苏义因为事情超乎料想辗转难眠时,高俅也在书房里发呆。

作为当朝太尉,高俅的书房里什么书都有,经史子集,收藏不输给当世名家。但这些书都有一个特点,崭新。因为高俅从来都不会去看,他也没兴趣。

虽说他人生的第一份正经工作,是在苏轼府上做抄写的小史,粗通文墨,字也写的不错。但他骨子里并不是一个文人,书法,对句等等诸如此类的技能,对高俅来说,跟他同样擅长的蹴鞠,遛鸟,斗鸡,赌钱等等没有什么区别,都是生存的一种技能而已。

书房的这些书会存在,也不是他喜欢。是因为他的老板宋徽宗喜欢,宋徽宗潜邸之时,乃是京城纨绔界的魁首。当了皇帝之后,这风流的本色也没有半分的收敛,经常会偷跑出来。高俅的家,可以说是他的一个落脚点了。这件书房的主要作用,就像是外头那些奇石景致一样,都是给宋徽宗看的。

而宋徽宗也不会看这些书——他那儿有更好的,寻常能收集到的书,怎能入他的法眼?不是孤本善本,看了可是会闹眼睛的。

高俅现在非常的苦恼,他苦恼的不是苏义不肯改姓认爹。出乎所有人意料,高俅对这件事,并不是那么在乎。作为一个底层出身的人,高俅的人生观和价值观都非常的现实。苏义是他的骨肉,这件事毋庸置疑。他高俅的血脉,肯定能够延续下去。这就已经足够了,苏义承认与不承认,都改变不了这个事实。

实际上,高俅对于自己是不是真的姓高,这件事都有些存疑。对于底层人来说,这种姓氏的观念,并没有那么深。比方说,家里实在过不下去了,投到大户人家做下人。本来姓李,但是人家姓王,你就得跟着姓王,这都是很常见的事情。

高俅祖上都是底层百姓,也许姓都改了好几回了,这都是太正常的事情。

即便现在高俅官居太尉,但如果宋徽宗有一天心血来潮跟他说,爱卿啊,朕看你不错,赐你姓赵。高俅肯定也不会拒绝,赵俅就赵俅呗,叫啥还不是个代号么?

对士大夫来讲,比死还难过的事情,在高俅这里根本就不算个事儿。他骨子里就不是个士大夫,也没有士大夫的思想包袱。

他现在犯愁的事情,是苏义的脾气。

高俅跟过苏轼好几年,说是府上的小史,实际干的就是苏轼书童的工作。接触得多,他对苏轼的脾气,也非常的了解。在他看来,苏轼的很多遭遇,都是因为他的性格。说好听点,这叫‘文人风骨’,说难听点就是不识相。在高俅看来,臣子就像是皇帝家的长工,你端着人家的饭碗,却不干人家喜欢的事儿。饭碗被砸了,不是活该么?

高俅对苏义的期待,没有什么。在他看来,如果苏义能接了自己的班儿,继续做好皇帝家的长工,一辈子顺风顺水的就行了。什么青史留名啊,什么名垂千古啊,甭干那些费力不讨好的事儿。

但是今天聊这么一会儿,他明显可以感觉到,自己的希望可能要落空了。苏义已经沾染了苏家的臭毛病,竟然想凭一己之力为元祐党人平反!

这不是做梦呢么?且不说,这件事根本不可能成功。即便最终能成,为啥要做呢?

就为了得罪宰相,得罪皇帝,得罪几乎满朝文武,博得一个没啥用的名声?

蠢!

如果苏义是在身边长大的,高俅肯定要暴揍他一顿,让他把这种愚蠢的念头打消了。但很可惜,苏义不是。父子之情来之不易,高俅舍不得打,也舍不得骂。所以最终,他选择了不阻止。不阻止不代表支持,也不代表反对。不反对是因为高俅觉得苏义根本也掀不起什么浪花来,即便他最终真的去尝试了,撞了南墙也就回头了。

这就是在苏家这种门庭长大的孩子的弊端了,他们没有经历过现实的捶打,总是抱有幻想!为了苏义能更好的成长,高俅选择静观其变,唯有让儿子遭受到现实的爆锤,到时候自己这个做爹的再站出来给他收拾烂摊子,这样才能让儿子归心啊。

想到这儿,高俅笑了起来,啧啧有声,合上了手里刚翻开的《孙子兵法》。

兵法没白看,有用!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