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看书神 > 仙侠玄幻 > 修仙失败后我还乡养老了 > 第21章 芒种(3)

修仙失败后我还乡养老了 第21章 芒种(3)

作者:长清栀沐 分类:仙侠玄幻 更新时间:2025-02-06 12:51:34 来源:文学城

“都怪你,惯的孩儿。”矮小佝偻的男人气不打一处来,狠狠瞪了粗壮高大的女人一眼,“清溪人都明里暗里嘲笑我家和旺哥儿,叫什么‘好逸恶劳’哩。”

“怪我?”这两年越发臃肿起来的宁娘子斜睨了宁大郎一眼,丢下手里捶打衣裳的木槌子,冷笑道,“旺儿将来是要作官大人的,怎么能跟乡下泥腿子一天闲不住似的——倒是你,不如想想怎么多攒点钱出来,带咱们一家三口上府城去——这世道凋零的,也就那儿才有正经读书人、正经读书地方哩。”

“哪来的银钱?”倚在门槛上抽着一口旱烟的宁大郎没好气道,缩头左右看了看,出声,“那玉佩……”

“不成,那不成的!”宁娘子却立刻摇头尖叫起来。

“爹娘,热顿晌食怎么这么慢,把我饿死不成!”原本睡过了晌午还瘫在床上不起来的宁旺儿,竟然打着哈欠出现在门口。跟宁娘子一样,他也越长越是肥头大耳、满脸横肉,跟座小丘般占了大半门框,自去县里学塾,面上的油气一日多过一日。

“好好好,”宁娘子连忙回道,“娘炖了鸡汤才到时候,还蒸了你喜欢的鸡子儿羹……”

荤汤、干饭、三四样小菜,宁旺儿却面带嫌弃,挑挑拣拣的,才扯了整根鸡腿吃起来。

“上回那冻鱼糕,我那几个……同窗都说好,下晌再做些,明儿我带些回去。”抹了抹嘴,宁旺儿吩咐的语气自然而然。

“不是放了学假,怎又要去县里?”宁娘子拧了拧抹布,小心道。

“约好了人家做席,我次次都是蹭吃蹭喝的那个,一次还请的钱都拿不出来……总不能再空着手去罢!”宁旺儿立时扬起声音、立起眼睛,眼神里的埋怨和烦躁显而易见。

宁旺儿如今也是越发霸道专横,宁大郎都不欲轻易逆了他的脾气,宁娘子就更不用说了,忙一叠声哄起好大儿来。

晚间,宁家主屋传出喁喁私语。

“……这玉佩啊,我跟你说一看就是好料头好雕工,到府城识货的人多才值钱,说不得给旺哥儿使半辈子都尽够了。而且……万一真有什么来头,府城天大地大、人来人往的,脱了手再难找到咱。不像县里,顺着一查保不齐就……”

“可如今我们手头的压箱钱,就把这一院子家当都当了,”宁大郎皱眉,“别说去府城,就是现下都要入不敷出了……”

“都是为着旺哥儿的学业,”宁娘子就朝一个方向怒了怒嘴,“自从之前闹将了一回,竟是再也没搭理过我们一声,家里地头的活儿也是除了自己的份儿半点不沾手——到底是养不熟的玩意儿,等翅膀再硬点还不知怎么……”

宁大郎压低了声:“你当老子不想,这山里穷山苦水的,外头半大小子又卖不上价,县里的人伢子都愿不来相看。而且村里这么些年都没卖儿鬻女的例子,说不得就有村老阻拦——”

“卖了就去府城,旁人还能管到?”宁娘子挑眉,“你上回不是说过,县里来了收清秀孩子的牙婆,我瞧着阿九的皮相,倒是算得上讨人喜欢的……做这种营生总是缺货的,想必愿意出价……”

“阿九么……啧,你还别说,确实比那村里最俊的小娘皮还细嫩——不过这孩子自己主意大得很,骗他去县里是骗不动他,直接动手又怕动静大闹起来。”竟是三言两语间已决定了。

“实在不成,我们就把人迷晕了绑了给送过去——大不了放一把火,对村里就说院子走水没救得出来,正好我们三口顺势搬走。”

“……老娘从前也是锦衣玉食如小姐一般,千里迢迢跟了你却过了这十多年穷乡僻壤的苦日子,这次说什么也要离了这鸡鸣狗叫的乡下地方!”宁娘子越想越兴奋,越说越激动起来。

“好好好,我还能不记得娘子对我……对了,那迷晕人的蒙汗药,你还留着么?”

“还藏着呢,就是过了十多年,也不知药效还剩几分?”

“既是药,那还能坏了不成?再去生药铺子配可要不少钱,还要弄点子桐油回来,我瞧着过两天要下雨了,没桐油烧不起来……”

阿九悄无声息地退回自己的偏屋,自白日听得只言片语他便上了心,果不其然听到……

一时便没发觉比他更早从主屋门外走开的影子。

县城,宁大郎喜滋滋地从牙婆处离开,正落入一行刚从酒楼酒足饭饱出来的游手好闲模样的年轻郎君眼里,其中,正有打扮得人模狗样的宁旺儿。

“那不是你阿爹吗?”其中一个眼尖的、衣着也更富贵的就笑着叫道,“瞧着跟发了大财似的,旺哥儿,你不会真要抛下哥几个去府城过好日子罢!”

宁旺儿眼神闪了闪,垂下头,掩盖住面上的羞恼、愤恨和不屑。

“宁小郎可是有什么烦心事?”当中神色最凶悍、市井闲汉打扮的男子倏不防揽住了宁旺儿的肩,“说一说,让兄弟几个帮你出出主意呗。”

宁旺儿胸中骤然一热。

……

一连几天,清溪村的天都是阴沉沉的青灰色,不时刮起一阵山风,仿佛酝酿着一场深秋急雨。

宁家小院难得传出饭菜的香味。宁娘子一向把持着灶台和粮食,平素却又懒怠做饭,不过将菜蔬薯干胡乱煮成一锅了事。

今儿却破天荒地分开做了几样菜色,虽无肉沫油花,却磨了豆子点了菜豆腐,打了鸡子冲了一大碗的蛋花汤,薯蓣粥煮得香香的,并新切了一碟子刚腌不久的咸菜。

阿九照例沉默地将各样饭菜拨了点到碗里便转身回屋,并不和宁家夫妇同桌吃饭。两年下来,这在宁家已是见怪不怪。

今儿宁娘子却格外和颜悦色,还另舀了一碗汤硬塞到阿九手里。

阿九并未说话,只扬起头瞧了她一眼。

被那般清亮漆黑的一对眸子直视着,宁娘子兀的生出一阵心虚,却又很快拉下嘴角,尖声道:“给你舀点好的还不要?天生穷命的东西,不是旺哥儿不在家轮得到你沾荤腥!”

一想到往后……宁娘子嘴角又压不住地上扬,还是宁大郎扯了她两下才回过神。

堂屋里只剩夫妻两个,宁大郎还是贼眉鼠眼地压低了声:“……都下了?”

“放心罢,”宁娘子点点头,“我特意多调了盐巴在菜里头,药味儿是一点儿也闻不出来。”

“可惜了这桌子好菜。”看着满桌难得的饭菜,宁大郎咽了咽口水,面露惋惜。

“我去再切碟子咸菜来,正好就薯蓣粥吃。”宁娘子起身。

“快些,吃完饭,那竖子也差不多发作了,还要把人背去县里,不吃饱点可不行哩。”

“……哎呦,这咸菜还没腌进坛子多久罢,怎么这么咸,还有点子发苦。”

“我看你是在县里酒楼上吃过好的了……”

听得主屋隐隐传来的声响,阿九看向一旁陶碗上缓缓升腾的白色热气,心口有些无端地闷闷的,却更多的是石头落地的了然。

嘴里叼着一块橡子面干饼——涧生哥哥不久前给他带的——又灌了几口墙头挂着的水囊里自己从山间打来的泉水,强压下连日来为提防宁家夫妇下手未怎合眼进食的疲惫,阿九快手快脚地将屋内乏善可陈的物什归拢在一起打了包。

目光最后扫过稻草铺就的床铺,阿九突然微微怔住。

刚刚有人进过这屋子。

来不及后悔自己的疏漏大意,下一刻,一张沾满药味的帕子便从背后捂住了他的口鼻。

来人身材肥壮、力气不小,阿九本就瘦弱,又吸入迷药,不过挣扎两下,便手脚一软,昏倒在地上。

他身后,露出双手微微颤抖、面色却难掩兴奋的宁旺儿。

弄晕了阿九后,但见宁旺儿面露失望地扫过这空荡荡的偏屋,只是飞快地翻搅了一遍阿九的包袱,便急匆匆往主屋走去。

主屋里,宁娘子和宁大郎,不知何时也已口吐白沫、人事不知,昏倒在了饭桌前。

目光心虚似的在只剩小半碟子的咸菜上划过,笨手笨脚地试探了下两人的鼻息,宁旺儿松了口气,忙不迭开始在屋子里翻箱倒柜、搜寻起来。

天色须臾暗下来,山风猎猎刮过老旧的窗棂。

三间主屋被宁旺儿来来回回翻了个底朝天,连前后院子里的角角落落——他爹娘各自藏私房的地方——都没放过,除了摸出了不少家里积蓄的银钱和一点儿压箱底的金首饰——自然也被他收袖了起来——还是没见半块宁娘子口中的玉佩的影子。

累得半死,回到饭桌前,又忍饥挨饿地将昏迷不醒的爹娘身上搜了一回,却还一无所获,宁旺儿胸中烦躁焦急达到顶点,就手丢下刚才因屋里光线不够而新点的烛台,一脚踢在墙边不知何时多出的一溜儿坛子上。

陶土的小坛子应声而碎,粘稠刺鼻的土黄色半透明油脂流淌出来,粘了宁旺儿满脚。

宁旺儿来不及喊脚痛,连忙骂骂咧咧地捏着鼻子往后退。又只听得“咣当”一声轻响,却是桌角的烛台被宁旺儿肥壮臃肿的身子带倒在地。

一阵风起、吹破窗户,火苗瞬间从桐油的地面窜起,转瞬爬上宁旺儿的腿脚。

宁旺儿瞪大眼惨叫了一声,胡乱地上蹿下跳起来,好容易拍熄了腿上的火花,屋里的火势在外头越来越大的秋风中也势头渐长,顺着地上的油渍和木制桌凳柜架肆无忌惮地蔓延。

瞧着还昏迷不醒的宁家夫妇,宁旺儿眼珠子数转、思量再三,还是尝试着伸手拖拽着宁娘子往门外走。

别看宁旺儿生得一身赘肉,背个人却是促手蹩脚,没几步就气喘吁吁,被脚下流过来的桐油一绊,一下摔倒在地。

灼热的火苗瞬间包围过来,又一声惊鸣爆响,竟是屋子里本来完好的桐油坛子,耐不住起火后的高温,径自爆裂,碎土片夹着火球炸开四溅,在窗上、墙上、梁上、门上四处开花。

宁旺儿顿时面如土色、肝胆俱裂,“嗷呜”嚎了一声竟,也顾不得一边栽倒的宁娘子,连滚带爬地就自己夺门而出,也不往村里跑,只头也不回地没入了茂密的山林间……

“阿九、阿九!”

“别睡了,快醒醒、快醒过来……阿九……”

阿九是在一声声的呼唤中醒过来的,睁开眼就看到了满目的火光,听到了充耳的风鸣。

黑灰的浓烟被阵阵的大风吹散,宁家小院内外已烧成了一片火海。也不知宁大郎究竟带回来多少桐油,三间主屋已被烧成通红色,他这间偏屋倒还只被波及,却也烧光了茅顶、烧塌了草棚,正将阿九困在七零八落的棚架底下。

抬头就能看见乌云翻涌的天际,有细细的秋雨落在他的面颊上。

“涧生哥哥,”阿九侧脸,看向隔着乱石残梁、不顾焦黑木炭灼手仍奋力移着坍倒木架,满脸烟灰污泥的少年,沙哑地细细出声。

“阿九!太好了!”涧生一回头,正对上阿九明亮的眸子,顿时面露喜色,龇牙咧嘴地顶起一根粗长的断木,“别怕,我马上、马上就把你救出来了。”

感到手脚能动的范围大了一些,阿九忙也使出全身仅存的力气,往较大的空隙旁挪动过去,终于伸出胳膊握住了涧生的手。

“一、二、三”,“一、二、三!”

摇摇欲坠的棚架彻底散了架,一高一矮两少年向后跌坐在断壁残垣中,涧生还不忘结结实实地垫在下头,不让乱七八糟的炽热地面擦伤阿九分毫。

“我没事——你没事罢?”几乎已是筋疲力尽,两人却是异口同声。

阿九张了张口,却是从嗓子里冒出烟来,只得摇摇头算是回答,抹了一把被雨水打湿的脸颊,回头看去。

雨也渐渐大起来,密集的雨点“噼里啪啦”地砸下,那主屋上下的火势却未减反增,随着呼啸的山风愈发猖狂得熊熊燃烧,从内而外喷吐着火舌。不时有或大或小的爆裂声响起。

听着这爆裂声由清脆转为沉闷,涧生面色顿时一变,“不好,快离开这!”

两人忙相互搀扶着艰难移动,将将走出小院不远。

一阵轰轰烈烈的爆鸣在身后炸开。

但见被大火吞没的三间屋子,顷刻间梁倒墙倾、坍塌落地。一时间脚下晃动、土石飞扬。

阿九有些踌躇地回头,望向自己自有记忆起生活的地方。

“快些走罢。”还是涧生扯着他,一脚深一脚浅地往前方行去。

村头,山神庙。

漫无目的的二人最终走来了这里。

自那年夏天发现了这处好地方,这几间庙舍就被阿九断断续续地修补起来,至少不再四面穿风,四时也不忘摘了不拘是野果鲜花在神前供奉一奉。

关上庙门,将风雨挡在外头,疲乏、寒冷和痛楚瞬间反扑,阿九再忍不住浑身打起颤来。

涧生也没好多少,头脸身上到处都是擦伤,和着雨水污灰,格外吓人。

将庙里不多的干稻草堆一个角落,蜷在上面,两个小人儿不自觉的便慢慢依偎抱团在了一起。

凄风苦雨中,万籁反而俱寂,天地间仿佛只剩他们二人。

也唯有这方小小天地守护着他们的安宁。

阿九摸了摸怀中不过半个巴掌大的玉佩,在光怪陆离的思绪中,身体渐渐有了温度,终于沉沉睡去……

——

宁凭舟负剑往甘泉城城头走去。

道旁仍是碎瓦颓垣、满目疮痍,却已有早归的城民洒扫修整、预备重建家园,人人脸上都挂着劫后新生的喜悦。见着宁凭舟,自是感恩拜谢不止。

才出城门口,两道强劲真气便接连与他擦肩而过,于他面前地上掀起条不深不浅的沟壑。

但见二三十名修士分作两班,衣饰并不相似,来势却都汹汹,各个年轻气盛、气势骄骄。一眼望去,少说也有十人修为在他之上——已至金丹境。

两班人马停驻在城门外,两相对视,神色多有警惕,朝向宁凭舟时,却又露出同仇敌忾之意,面色十分不善。

宁凭舟稍加思索便反应过来来者何人,眉目一凛,并不想多言。但见他周身环绕着凛冽的灵气,面上稚气褪去,自然流露出眉锋眼利,身形也越发沉稳。并不刻意浮现出的气势,便让人不敢小觑。

一时竟有三方对峙之态。

“敢与我云间古家/天山剑宗作对,今日便让你知晓惹恼大宗的后果!”“我们一起上,害怕教训不了这无知竖子!”到底有沉不住气的子弟率先张牙舞爪地冲了上来。

宁凭舟长剑出鞘——鸣光剑此次也经甘霖泉淬炼,通体更加剔透坚韧,甫一入掌,莹白光泽的剑意便自修长流畅的剑身流泻而出。

“剑意——天生剑骨!?”一出剑,天山剑宗就有弟子惊愕出声,“这是哪门子散修!?”

只是却已来不及,但见宁凭舟转动剑柄、信手一挥,金石般的剑气荡开,蕴藏着比筑基大圆满境雄浑浩荡得多的精纯灵力——积攒在他体内的甘霖泉地脉灵炁——直接将那数名扑上来的弟子震飞至百步开外。

地下黄沙也被汹涌吹起数丈,其余人等也不由踉跄往后几步十几步不等,脚下犹如千钧沉重,一时不能抬起。

灵力逸散的流光化为无数剑芒虚影,在宁凭舟身后若有若无地展开,令人不可逼视——竟隐隐有了几分剑意化阵之意。

宁凭舟一开口,才察觉自己的喉咙许是经不知多少道如刀似剑的灵气涤荡,声音竟从清脆明亮转为低沉淳厚。他轻点剑尖,指向面前的沟壑。

“谁再上前?”

两家子弟面面相觑,半晌,也无人往前迈出一步。

就见青年剑花一挽、微敛剑意,在众目睽睽之下,跨过身前沟壑、越过一众修士,踏剑御风而去……

“这下,你知道……”

小童却是急性子地打断:“那后来呢?”

儒修老者捋了捋白须:“后来啊——这云间古家祖宗和天山剑宗大长老二元婴皆身负重伤、不得不隐退闭关,两家因此实力大减、声势倒退,逐渐没落,同属西北洲的昆仑剑宗也是由此渐渐脱颖而出,一跃而至二者之上,乃至成为当世六大一流宗门之一。”

“不不,我是想知晓,这名挽救了甘泉城数以万计子民的大英雄,后来如何了?”小童连连摇头追问。

“他果然不久凝丹、后来更至金丹大圆满、半步元婴,”老者顿了顿,间小童双眸发亮,这才叹息道,“可惜彩云易散,一朝之间根骨俱废、仙途断尽,在修仙界无影无踪,现下,大约已经道陨了吧……”

……

宁凭舟醒来时,已然日上三竿。

虽是夏日,但天光透过花木扶疏的小院落入窗内,也去了几分燥热,多了几分清幽。

黑沉一梦后,他只感神清气爽,周身都松快了不少。打坐内视,果然体内余毒大清,肩头伤处萦绕的黑气都淡了不少。

睁眼一抬头,便能看到窗台上郁郁葱葱的翠色丹苗。

一低头,又能看到案头的盖碗底下压着的一张字条。

“解药,凉了记得温下再服。”

认出上头的字迹,宁凭舟不由微微一笑,又沉凝了片刻,方扶起微余残温的盖碗,将其中冷了大半的药汁一饮而尽。

起身漱洗一番,出门随手折了根老藤为杖,先往隔壁小院,见院内无人、唯有阿芒和花鹅在棚中小憩,又往村头食铺而来。

食铺里热热闹闹、迎来送往,食客们讨论的话题里不乏天心塔上空现迹的祥瑞之象。

“凭舟你醒了,”齐七郎远远地就看到了宁凭舟,百忙之中还是抽出空迎出来,“药喝了没,怎不多休息一会儿,可用过朝食了?灶上荷叶粥正煮着呢。”

宁凭舟含笑点头,挑了临窗闹中取静的角落坐下,但看齐七郎忙忙碌碌,须臾,捧出两碗粥并一盒子新鲜洁净的小食来。

泛着一层浅浅碧色的粥水盛在的鲜艳欲滴的荷叶片里,底下碗里还垫了碎冰,舀起一勺,米香混着荷香四溢,不稠不稀,清清凉凉、不温不火的极好入口,偶尔咬到几颗还未长实的嫩莲子,也格外有趣。

宁凭舟就一勺勺地在一片清香环绕中将一碗荷叶粥饮尽,抬起头来。

“七郎兄。”

正收拾着桌子的齐七郎闻声,也不由抬头。

“君家先辈,可有名讳……‘涧生’的?”

齐七郎微微愣怔了一瞬,复又垂下头,缩回手,顿了顿,唇角露出一点似有似无的笑意,方道:

“确有一人。”

宁凭舟扶杖的手指微攥。

待要再开口,就听得耳边清脆的小儿声,是樟哥儿:“店主、宁大哥,白衣娘子姐姐找你们哩。”

二人一齐扭头,顺着小郎手指,果然华娘子正站在不远处大樟树下朝他们招手。

虽不知华娘子为何不直接进铺子来,二人还是忙不迭放下手中事务,一道往村头来。

葳蕤树下,华娘子一袭胜雪白衣端立,面色沉静,双眸顾盼神飞,不见一丝混沌。

宁凭舟心系昨夜三探天心塔的结果,一过来就着急问出口:“华娘子……可安好?那些孩童少年、可安好?”

“多谢宁郎君挂怀,我无大碍,”华娘子颔首,语气沉稳持重,神情不同往常,声音清朗不见虚弱。“人皆已救出,现在平安处。”见宁凭舟还要发问,又道,“此事已上达天听,静观其变即可。”

宁凭舟若有所思。

“二位见善而行、匡扶正义,消弭祸患于微渐,华歆感念在心,”华娘子转而盈盈一拜,先看向宁凭舟,目光仿佛能洞若观火,“青山不改、绿水常流,往后定有再见之日。”

转向齐七郎时却多了几分深邃,“赠君一谶——莫忘旧来意,惜取少年时。”

言罢不等二人反应,却行几步,忽而白衣上现出五彩羽纹,脚下生风,化为一只通体雪白、尾羽五色的鸾鸟,腾飞而起。

“快看头顶!”“白鸾神鸟!”

“九天神女,是神女显灵了!”

宁凭舟转头,就见有人指向天际,激动道。

周围传来纷纷攘攘的声音,方才樟树下的情景却仿佛未曾被任何人注意到,众人只抬头望天,追随着盘飞直至消失于云端的鸾鸟。

“九天神女?”宁凭舟拉住一旁认识的村人,试探地开口。

“是神女化身——传说神女为悉知凡间不平之事,常放出化身六相,于世间行走探察,其中一相正是彩尾白鸾。”那人说得唾沫横飞、头头是道,“太平年间难得一见哩!”

“俺老家阿婆说,是神女与世间万民同心共感,若人间不平,便也道法虚弱,因而以化身代为巡视人间、惩善扬恶呢。”

“管他甚么说法,某一会回去便要上一注香,求元尊庇佑我全家安康……”

九天神女、华清尊者、侠女华歆……宁凭舟于尘沙般的思绪中敏锐地抓住了什么,一时收回转头,却见齐七郎也恍惚似的怔在当地,尚未回神一般。

宁凭舟刚想上前呼唤,却又脚下一顿、骤然踌躇了起来。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