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拾》的设定和补充说明。
【一】关于cp
从一开始就说了,凌柒的感情线全部be,因为她太知道自己需要什么,而她做选择往往依赖于排除法,所以当她确认不合适,就会结束交集。
但她和莫子阑能保持联系长达十年,为什么?
因为一开始就知道,他们绝不会在一起。就无所谓“排除”。还有就是,从《故事的另一半》来看,他们两并非话不投机,能随心所欲地聊天又不踩对方的雷点,是很难得的事情。
更何况,自始至终,凌柒需要的都只是“一个能够记住她的、能长久保持联系的、能肆无忌惮无话不谈的好朋友”,而已。
(划重点)凌柒从未喜欢过莫子阑。
她只是“选择”了莫子阑作为交心的对象,选择的原因是无尽的巧合和心底的声音,还有对比。
相比疑似喜欢她的柳杉,莫子阑更接近“能够并肩前行”的标准——虽然这个标准在很久之后才被她自己发觉,但她潜意识里始终有这个标准在引导她的行为,包括在《笑忆》正篇里她交朋友,也是遵循“能否长久相处”的选择标准。
她一开始有许多选择,百灵、叶景文、何霖、柳杉,后来的谷芙言、谷羽沉、木西柚、林泉致、孟梦、梁韵衿、姗姗……可是到最后,和她一直保持联系的人,只剩莫子阑。
凌柒和莫子阑的关系变亲密的缘由是分享秘密,而从《笑忆》的时间线开始,只有莫子阑符合“旁观者清”的标准:不在身边、清醒理智。
且不论《笑忆》正篇里的角色,单说《拾》里出场的角色:
(以下涉及剧透)
何霖在凌柒吐槽“为什么中考科目总分年级第一但加上非中考科目之后就成了第二了啊”的时候会说“你不要秀成绩了好吗”;百灵阻拦凌柒去她家玩的原因是“你别来了,你一来我爸妈就会说我你看看人家凌柒再看看你”;叶景文在凌柒不知情的情况下随意泄露她的个人信息甚至是她的秘密;柳杉和凌柒各自消沉,谁也无法带着另一个人走向光明。
排除法是最容易做出选择的方法。
因为剩下的那个,是最后的选择。
一旦认定是这个答案,就决定是这个答案。
凌柒“误以为”自己喜欢莫子阑,是因为在那时候的凌柒的概念里,“能够长久相处的人,最后一定会在一起”。
那么,我“可以”“放心地”喜欢你。
因为,我“认定”“往后都是你”。
当她做出了这个选择,她便“以为”自己喜欢莫子阑。
引发她思考和选择的事件,是莫子阑说的那句“我以为你和谁醉里吴音相媚好了呢”。
和谁?
和谁呢?
她自然而然想到了心底的声音。再加上旅游的巧合,她以为那就是注定的轨迹,明知自己会后悔,还是走上了这条路。
但她留了个伏笔。
她“从来”没有“真正”喜欢过莫子阑。
她只是“假设”自己喜欢莫子阑,然后求证,如果经历这种假设,会发生什么事情。
于是她去求证莫子阑是否喜欢她,求证原因,一步步忘记最初的目的。
最后的最后她才想起那个怪圈,想起那天她借用叶景文账号的原因。
她用十年的时间求证了一个本来就不存在的命题。
听起来很可笑。又可悲。
于是她会去想,如果她在之前的某个瞬间改变了某个念头,她如今会是什么模样。
她不会为了躲避莫子阑而考去格丁中学,她为的是更好的教学资源,这样,她之后所作的种种选择都不会是得过且过,而是不断向前。她还是会为了脱离格丁中学而考入一高,还是会经历和宇文溱相忘于江湖,但她会更勇敢地追寻自己喜欢的人,也因为她更开朗自信,会与其他人有不同的交集。
微小的差别在前进的时间中能发展成截然不同的模样。
这一切是谁的错呢?她自己,还有她身处的环境,周围的人——不止是友人,更多的影响源于家人——在《笑忆》正篇里可见一斑,详细的故事之后再写吧。
在最终章《止风》里,凌柒终于解开自己留给自己的谜,这十年就这么被放下,又轻轻拾起。
“拾”的含义,是大写的“十”,是“拾起”的动作,是透过当年留下的字句,望向当年的自己。
而记忆是乱序,所以《拾》的正文里,有许多时间反复跳动的画面,《怪圈》交代了起因和背景,《路窄》《且长》《陌路》《重来》都沿着时间顺序,《回看》跳到七、八年后,从这时候开始,向前的时间与回忆不断交织,凌柒自己都不知道,她究竟是活在现在还是过去。
幸好她最后走出来了。
其实我写的时候,在《回看》的后半部分卡了很久,因为我知道自己预定的结局里凌柒的心理,但我需要写那之前的凌柒。先写了《止风》和《故事的另一半》,是为了让中间的故事无论怎么写,最后都回到它该有的结局。
在《故事的另一半》,虽然是莫子阑视角,但写的都是凌柒。从莫子阑经历(注意是“经历”不是“记得”)的对话里,凌柒自始至终都强大而耀眼,的确没有人能够和她并肩。她似乎有些变化,变得更果断更决绝。这些变化除了凌柒本人,只有莫子阑几乎完全经历,所以只好拿他的视角来写。
莫子阑却不曾留意。他的记忆是“被时间的长风不断翻动的书页”,他从来不会主动回头去翻看曾经,所以他的视角里,时间是前进的,虽然写了看起来详细的对话,但对他来说,经历的事件只剩梗概,当凌柒说起曾经时,他毫无印象,陌生得像是在听别人的故事。
这样的“cp”不be才怪呢。
——2020.12.10 凌霄莫语记。
【二】完结后:
写完《拾》之后的开心程度堪比成功度过一个ddl。虽然之前断更一段时间,可我最终在我预计的完结时间之前写完了这个故事。但因为从第一章到现在过去得有点久,导致我忘记了在正文哪里挖了坑没填,有什么细节需要说明,等我理清楚了会将这部分写进番外或《笑忆》正篇里,或者写在补充说明 彩蛋里。为了不每次都另开一章,之后就都在这章更新。
【关于章节名字】
《拾》的番外之一叫《故事的另一半》,是莫子阑视角看这么多年的凌柒。而《拾》的前几个章节都只有两个字:《怪圈》《路窄》《且长》《陌路》《重来》《回看》。
其实本该是四个字:《(步入)怪圈》《(冤家)路窄》《(道阻)且长》《(形同)陌路》《(无法)重来》《(不该)回看》,这些故事都是凌柒的视角,是故事的一半,标题自然也只是一半。
《避与醒》是凌柒解开怪圈,《止风》的章节名字只有两个字,因为那就是凌柒一个人的故事。但为什么“莫子阑无处不在”?就像小时候读解谜案件,或者其他什么书,或者看一部电影,电视剧,动漫,类比以上经历,在看完之后的确会在故事里沉浸一段时间。你会突然发现一些错过的细节,产生对应的情绪,可你知道故事已经完结。
——2021.1.18 凌霄莫语记
【关于人设】
“凌柒自小就是所有人眼中的乖乖女”。她思维跳跃,但行为得体,出格之处是小学时拿着雨伞“追杀”了一众惹恼她的男生们半个操场。
她是正道的光本光,在莫子阑的视角,凌柒转身收伞的那一刻很像放人一马的大侠(虽然“追杀”的反派大魔王角色也是她);凌柒很早就开始帮助来请教她问题的同学,借小说也再三强调“不要在上课时间看”(虽然也有担心小说被没收拿不回来且小说原主人被连坐的成分在);一直到十年后仍然是引导莫子阑“好好学习天天向上”的人(这么一看真的很无聊)。她严于律己,从“不会就是不会”到“不能喜欢就是不能喜欢”,“该结束就立刻结束”。
——喏,感情线就是这么BE的。
她很清醒地知道自己需要什么,更明白自己的底线,自己将自己拘束在方寸之地,犹如她当年隐约察觉到的怪圈缠绕成茧。
只能破茧。
同时也意味着,她走出了怪圈。
她不再沿着注定的轨迹兜兜转转最后回到原点。如此清醒,很难幸福。
但她最终会找到她值得的最适合她的人。
——2021.1.24 凌霄莫语记。
【关于番外】
番外的正经解释我之后再搜。
我总觉得所谓“番外”是“记录故事里由于篇幅和重点而略去的细枝末节,最终对故事进行补完,让读者知道故事或许有另一面,或者,知道了故事里一些节点的原因”。
《故事的另一半》是莫子阑视角,《同桌/局外人》切了好几个视角(或许算是上帝视角?),从陈喻和叶景文角度看故事,而这两个角色本身也能影响故事。毕竟,事件的走向本来就受多方面的影响。而改变了一点点,故事都会不一样,具体会怎样,不得而知(这句是废话)。
《拾》的故事里,叶景文和陈喻的部分算是写完了。这个故事原本叫《和同桌较劲看谁能嗑到真的cp》,写的是叶景文和陈喻大展手脚想快进生活的进度条,在他们还有交集的时候看到结局,但最后结果是,这个故事不存在了。因为主演罢工了。
于是,最后写成几对同桌之间的交集,这些同桌不一定就是cp,他们只是短暂地坐在同一间教室的同一对桌子上而已。看似亲密,其实并不知晓对方的真实心理,比如他们都觉得柳杉喜欢凌柒,可是柳杉没说过“喜欢”,那就只是他人猜测。
所以你看,所有人都是局外人,又都是当局者迷。
《同桌》的故事从构思到动笔,花了很久,真正写正文只用了三四天,其中两天写陈喻和叶景文的部分,一天写莫子阑的部分,一天写结局和这段碎碎念。写完我大概不会马上发,应该会放一段时间。
下一篇番外应该是《双木成林》,可能会和《风信子》写在一起。《拾》的几个角色里,还没有写的那两个,是何霖和柳杉。
双木成林。
——2021.12.3 凌霄莫语记。
原本设定的存稿更新时间是12.31,后来想想,何必一定在年末最后一天完结。但年末比我预计的还要忙,剩下的那个番外只能另等有时间再写;《风信子》是写着写着发现还有一块要补充而要写的番外,不一定会写,先存着:
等我发现连你都已经不在列表里面,已经过去了几天?
等我不再怀念,又需要几天?
——2021.12.28 凌霄莫语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