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看书神 > 历史 > 小宋腾龙 > 第405章 回禀

小宋腾龙 第405章 回禀

作者:东风暗刻 分类:历史 更新时间:2021-02-19 15:22:13 来源:转码展示1

散了朝,赵桓扛着锄头先到乾坊的竹楼上拜见太上和太后,然后再去城东开荒,他在这里看到了吴乞买的皇后和贵妃,她们是一起过来给太上、太后和太妃们行礼的。

皇后和贵妃一个三十岁一个还不到三十岁,两人的名字有些拗口,直到现在赵桓都没记住,此时见到她们,重昏侯才想起还有这么两个人。

皇后已央告过道君和两位太后,请求早些放她回大理寺狱中去,太上刚刚告诉了她,“这不归老夫决定,你得去问赵桓。”

重昏侯觉着她们是个麻烦,给吴乞买送回去那是不可能的,干脆连正眼也不瞧,冷冷的对她道,“除非朱链重生,否则你想都不要想!!!”

皇后面呈悲戚的道,“陛下是大德之君,贱妾请求陛下宽恕。”

赵桓不瞧她,冷冷的说道,“你说宽恕?如果靖康年的事,金宋双方的位置对掉一下,朱链绝不会允许我做吴乞买做过的烂事!我不是大德之君,还在手上破过国,不知道大德之君应该做什么,我就是重昏侯,只知有恩报恩,有怨报怨,你别怪我。”

贵妃没说回大理寺狱去,皇后被拒绝了,她更不会想这件事,但请求道,“陛下不放我回去,总该给我个新称呼,别的人都是郡君了,那我是什么?”

赵桓不耐烦,摆着手说,“退下吧,艮坊有你们专居的竹楼,有专门的内侍和使女侍候你们,你们日常可以在艮坊内自由走动,记着每日早晚要来给太上、太后和太妃们请安!”

然后不由分说,吩咐侍女将她们领回艮坊去了。

郑太后曾想劝劝赵桓,今年他才三十岁的年纪,以后的日子还长,总不能这样过下去,但是看看他那个坚决的态度,太后就把话又咽下了。

重昏侯向太上回禀了早朝上定下来的一件事,请太上看看合不合适。

刑部尚书胡少汲死了以后,尚书职位出现了空缺,一时没有合适的人,有大臣给他提供了两个人选,一个是吏部侍郎陈去非,他是政和三年的进士,赵桓在汴梁上位时对陈去非有印象,那时他是太学博士,后来擢升为符宝郎,专管玺印,后来因为脾气不好被他罢黜了。

另一个是刑部的比部员外郎万俟禼,四十七岁,做过枢密院编修官。

太上问他定的是谁,赵桓说定的是陈去非,并说了自己这么定的理由。

一个管理玺印的官员却因为脾气的问题被罢过职,这在一般人看来是不可想象的,符宝郎是个清贵官职,责任不小却没什么事情可做。

俗话说做的越多错的越多,因而符宝郎除了把玉玺弄丢了,也不会出现什么失误还能时常接近主上,同僚们更会对他刮目相看。

这样的人却有脾气,而且曾令赵桓对他产生过不满,赵桓在临安复位了却将他提上来,连太上和太后们都感到奇怪。

赵桓说,我用的便是陈去非的脾气,刑部是肃杀之衙,主管没有脾气简直不可想象。另外,大宋眼下的重中之重便是前头抗金,后头理顺,前后还要相辅相成,陈去非原职是兵部,他去刑部更合适。

太上问道,“那个万俟禼原来就在刑部任着员外郎,而且之前又在枢密院做过编修官,这也是与兵事有关的职务,难道他主任刑部不行么?”

赵桓笑着说,“儿子在这件事上凭的是直觉,这个万俟禼不行。”

太上问,“宰相们是什么主张?”

重昏侯说,吕元直倾向于万俟禼,说此人行事周密,滴水不漏,在刑部做事更适合,年纪也正当年,但儿臣可不这么认为。

赵桓在刑部尚书的新人选上,居然未考虑宰相们的意见,太上感到很惊讶,但赵桓这次是来向他回禀,眼里还有他这个爹,他不想过多的干预。

胡少汲以七十来岁的人还能搞出拥戴之事来,足见其赌徒性格。

赵桓说,万俟禼原来就在胡少汲的手下,能与胡少汲共处这么久,足见其行事老道周圆,但也注定会少些坚持,“儿子早朝时已见过了万俟禼,此人颜中带笑目中藏精,因而更印证了我对他的看法,我不需要他,我需要有脾气的。”

一个管印的清贵官员还要忍不住发脾气,足见其眼中常有事不平,而且这些事注定不是为了个人的名利,不然他也该周圆一些,还哪来的脾气?

赵桓复位了,连“重昏侯”这个带有严重羞辱感的名堂都不在乎了,哪里还会在乎手下的脾气?

眼下湖北正在平乱,张伯英大军过后,需要有个办事周全的官员去地方上善后,赵桓已任命万俟禼出任提点湖北刑狱,让他准备准备,立刻离开临安。

赵佶觉着长子在这件事上处理的有些武断了,他担心万俟禼心里不痛快,毕竟原来也算是职位不低的六部官员,因为宰相提名过刑部尚书,不但尚书未做上,反而下放了。

这还在其次,更主要的是,赵桓此举连宰相的面子也驳了。

赵桓听了太上的担心,只是平静的说了一句,“不怕。”

赵佶知道,长子的底气都来自于九哥,更兼他新近复位,倒也需要些与众不同的处置和决断,太上就不多说什么了。

赵桓自从被立为太子,便一直谨慎行事,在众多投靠三哥赵楷的官员们的注视和挑剔之下,他更是一点毛病不能出,吊儿郎当的事就更不敢做,还有太子妃朱氏在身边时时规劝,赵桓在这段时间里书可没少读。

他知道此时的大宋最不该多端少要,一是财力不允许,二是不允许分心,驳拒了宰相的面子当然不好,但他需要的恰恰不是什么面子,是简单扼要,一切为了战胜金国。

他对太上谈到了袁绍。

郭嘉曾评价袁绍,说他礼仪繁多常为形式所困,外表宽宏大量内心量小忌贤,多谋少决,往往事后才能意识到应当采取的策略,沽名钓誉喜欢听奉承话,以亲疏定是非,赏罚不明,这才导致了他的失败。

赵桓对太上说,袁绍这么多的毛病归结为一句话,就是犯了多端少要的大忌。

说罢,重昏侯拎起锄头走了。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