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看书神 > 历史 > 小宋腾龙 > 第351章 窘境

小宋腾龙 第351章 窘境

作者:东风暗刻 分类:历史 更新时间:2021-02-19 15:22:13 来源:转码展示1

攻城时必有人在野外骚扰你,只要一旬攻不下来可能带的干粮也就吃完了。

你要自己运粮得分散精力,不但路上经过的每一城都有可能朝你扔石块,弄不好就直接出来抢,那就连攻城也攻不踏实了。

而西岳大军在野战中抢了金军的粮草不必带着,离着哪座城近,抢多少只须留下近期要用的,剩下的便存到临近的哪座城里,打到哪里时需要军粮随用随取。

除了转移的人,可以留城的人千万不能太多,不能吃白饭,必须身强力壮可以筑城,打墙,抬担架的,情况紧急的时候还得上城助守。

另外就是那些医者,年纪大经验好的更要留在城中,西岳大军将来在野战中的负伤者就近入城治疗休养。

他真的在下一盘大棋,不用张伯英,不用韩世忠,就凭着北岳和西岳,一军驻城,一军野战,彼此应援,玩金军于河淮之间。

弄好了一次就够金国累塌了胯。

到时候金军人来的少了粮食方面对他们的困扰就小,赵构还怕达不到目的呢,最好能动的都来,来了谁也别想轻易走脱,要一直打到他们不想再打,一听打仗都恨不得要吐。

反正韩世忠率大舰在江防上蹲着,谁也别想再过江来祸祸江南,黄天荡后韩世忠这个人的名气太大,也太吓人,估计金兀术是不敢再来了。

只要江淮一带打起来,张德远在陕州的压力就小。

江南他要双管齐下,张伯英朱胜非文武之道,一温一火,在没有金人干扰的情况下先给自己动动刀子。

明显不合理的章程赵构也不朝谁去使,服了的是顺民,好好的给朱胜非纳税纳租,能让朕有钱抗击外侮,张伯英便会瞅着你眼笑。

不服的不说都是强盗,但再说话的可就不必朱胜非上前了,朕就叫张伯英做剩下来的事情,也不怕谁反了天。

平乱这件事岳飞不行,赵构估计谁都不合适,只有张铁山最灵活。

伏牛山的三万金军,能困一天是一天,能饿死的,赵构绝不花钱花力气动手。

所有的事一刻不能停止,于拂臣从盐城县赶回临安时,当即被赵构截下,他任命于拂臣为巡察处置使,马上回河淮一带,督促各州县全力落实他的各项决定。

于拂臣带着新的使命出发了。

因而等到田春罗和小艾娘子两人来建康时,赵构正忙的不亦乐乎。

淮北各地随时都有奏报送过来:本县本州甄别,能去能留的人各有多少,医者有多少,能用载人载粮的车辆有多少,欠多少,秋收前能再造出多少,能有收成的地块有多少。

哪一县城池破败,要修到能守住的地步,花的这些钱合不合算,时间够不够用,几乎件件要赵构立刻做出决定。

不能守的州县,长官就是秋后的转移大使,带着印把子、户籍帐目、领着治下民众一起走,等天暖和了再回来原地原任,人没带丢的可以升职!

这是个大工程,困难可想而知。

有的民众回故乡后动作快,家里兄弟人手多的,早就将房子院子修整起来了,动员他们放弃老宅,再迁到一个陌生的地方去,注定要有难度。

但这种时候大小事一起来,才检验一位官员的真正能力,光会背书可不行,你得与三教九流都能沟通,软的硬的正的邪的一起用,让他们肯心甘情愿随着你走才行。

田春罗识文识字,帐也会算,正好被赵构抓来替他做事,她领着王妟、詹七娘和小艾娘子三个婉仪,每天记帐,帮赵构处理信件,拟定旨意,再收进送出,每天忙到很晚。

常常是吃过晚饭时已到戌时左右,人们倒头便能入睡,充实着,疲乏着。

田春罗原以为到了建康之后,九大王能抽出功夫来多陪陪她,这次看又失望了。

从韩州上船之后,两人很少有时间见面,现在她第二次到了建康,见面的机会倒是多了,但连说句悄悄话的功夫都没有了。

这不,晚上刚刚吃过了饭,田春罗看看时间还比往常早一些,朱胜非和叶少蕴两人就夹着一摞帐目过来了。

田春罗亲自给两位官员上的茶水,皇帝议正事时,她们不能坐在旁边,便退回到内室来,和三位婉仪虚掩着门听外间说话。

朱胜非和叶少蕴每次对这么晚来打扰陛下都深感歉意,但也看不到要致歉的那几个娘子,赵构便很随和的示意他们开门见山了。

朱胜非和叶少蕴每天也很忙,只要归总到的内容可以够来奏报一下,只要是前半夜,便赶来见陛下。

得到他的首肯后立刻回去草拟新的建议,然后还得拿来请赵构过目。

有的建议皇帝若说要暂缓,而有的便要即刻执行,那就须立刻形成正式的诏旨,立刻下发天下州府。

当然,每次这两个人来说的都是财政的事,兴办乡学礼乐的事,没功夫讲。

朱胜非主奏钱的事情,叶少蕴奏禀的是粮食。

户部尚书举例子说,洪州每月支出官军的粮米七千余石,年支出八万五千余石,今年除去正苗米全部都起发上供外,洪州所剩的米耗等自用,仅仅够支持半年1。

饶州每年所需官粮的情形更为困窘,岁入田租十二万石全都拿来上供,而官军耗米每月为七千石2。

叶少蕴说,“陛下,以上只是州、军的情况,功夫这么紧张,臣等也不可能来得及直接了解县里的情形,但料想在州军财政普遍呈现赤字的情形下,由州军核定的县级粮政,其窘态更甚于州军,这是可以想见的。”

朱胜非说,“微臣这次便听到,有的县令、县丞现在便每日坐在灶火边,也只是煮些清汤来喝,日子已近困不聊生,何况民众!”

赵构说,“粮食到哪儿去了?”

“连年开战,养兵需有粮,朝廷的征调是逐年增加的。”

皇帝说,“仗是朕要打的吗?人家都欺到我们老宅里来了,朕不打仗,我赵氏便要拉着臣民们做小了!这次朕划定了每岳大军不超五万人马是最低限度,人再少了不行,如果你们只是说这个就不要再讲了。”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