纸杯上没像其它有的饮料一样贴着便利贴,她就翻了一下课桌里的那堆信件。一封封拆开,很多咯噔文学,看得她皱眉。
终于,找到了一个朴素的米白信封,打开看见一张普通白底绿横线的作业纸,小半页文字,字迹秀气顺眼,里面提及了这杯米浆。
蓝色的钢笔字,字间距和行间距都留得刚刚好,整页文字的排版干净整齐得像网上的blog似的,看着很舒服,让人很容易读下去。所以,成了当时的仇宁心难得看完的一封匿名信。
是信,不是情书。
对方的文字平淡温和,就用一种类似和朋友说话的语气,和她说了三件事。
一是这家店的米浆很好喝,而且很健康,不像商店卖的奶茶和饮料有植脂末和添加剂,想和她分享,早上刚买的,保证没有下毒;二是看见她用的热水袋是橡胶的,橡胶直接接沸水不安全,建议她用硅胶的,能耐230度高温,在学校外的某家精品店有卖;三是,教学楼二楼走廊尽头墙上有一个废弃的牛奶箱,如果她愿意给她回信,可以放在那里。
这封信在当年的仇宁心手上停留了半个课间的时间。剩下半个课间的时间,她喝掉了那杯米浆。
天冷,喝下去温暖舒服,甜度刚刚好。中杯分量不多,喝完时都有点意犹未尽。
其实对方在信中并没有提及自己的情况,她是凭直觉认为那是一个女生。
人应该很温柔,心思细腻,大概课本笔记和作业试卷都很舒服工整。
被人观察习惯了,从笔袋到衣服鞋子的品牌都在其它信里被提到过,所以仇宁心没觉得热水袋被注意到了有什么。
毕竟学校的冬天,学生们都会去商店接热水灌热水袋,天天排队,很容易被看见。
当然也有不少人想要代劳,只是她更愿意自己的事情自己做。
其它信更多是表达对她的喜欢,直白的,委婉的,各种夸她,剖白心迹。主观心情的表达为主,字里行间的情感对她来说有些突兀,感觉不是那么舒服。在最末还会要联系方式,手机号、Q/Q、或邮箱。要回信的,倒还是第一次。
仇宁心觉得有点意思,留下了那封信,并且在一次路过二楼走廊,正好那里没人的时候,回了信。
一张便利贴,写着:谢谢。不过你是?
落款:仇。
学校早不订集体牛奶了,墙上的塑料牛奶盒已经被走廊外的风雨侵蚀得褪色,上面有一把小锁,没钥匙打不开。
仇宁心打算放弃时,发现塑料盒身上有条裂缝,能够揭开然后合上,相当于一个盖子。
便利贴被放了进去,走廊外一片樟树的红叶飘落,一张十元面值的纸币也被一并放了进去。
几天后,仇宁心再过去,便利贴和钱不在了,又有了一封新的信。
再看见熟悉的信纸和字迹时,她甚至感觉有些亲切。
也觉得有趣,没想到这个年代,还能体验一下交笔友。
对方还是一样温和的笔调,没有写称呼和落款,就一段工整舒服的文字。
说自己是楼上理科班的一个女生,很喜欢她,但是没什么别的意思,能得到回复很意外和高兴,这样就足够了。
对方什么意图都没有,没说想继续通信,也没要或者留联系方式。
仇宁心反而有些不知道怎么办才好了。之后升旗和课间操的时候,还朝理科班的方向望过。
周末在家,解如新问她又收到了哪些人的情书。
她说没注意,不过有个女生的信挺有意思。
解如新有一点意外又不太意外:“又有女生跟你告白?”
她摇头,“不是,这个不一样。”顿了顿,“可能,只是想和我做朋友。”
解如新不以为然,“切,以退为进,换个花样而已。”
后来,那个女生没再给她课桌上放过米浆,她自己会去买,直到那家店倒闭。
但两人借由二楼走廊那个牛奶盒子,又通过几次信。
对方和她分享了自己喜欢的歌和电影。不多,但都很清新,她听了看了,也觉得喜欢。
她想认识她了,想到解如新的话,有些半信半疑,但也觉得,如果对方真的是和其他告白者一样喜欢她的话,也并不是那么不可接受,总之,可以先认识一下。
可惜对方没有给她认识的机会。后来不知道为什么,牛奶盒里再没有出现过她的信了。
大概一个多月的时间吧,这件事占据过仇宁心的一些心情。
饭团店倒闭后,她很多年都没有再买到过那种米浆,也不是非喝不可,渐渐的就忘了。那些从信件中得知然后短暂喜欢过的歌和电影,也没有能持续太久的作用力,感觉也都淡了。
当时很快就是期中考和各种模拟考,再加上别的事情,并没有时间在一件不那么重要的事上长久在意,一时的兴致逐渐褪去,在记忆中一尘封就是好多年。现在想起来,恍如隔世。
仇宁心喝完了玻璃瓶里的米浆,想到池然每一次在家里用破壁机打米浆的样子。
这些年她遇到的爱喝米浆的女生,她是第二个。
不由得想,当年那一个,会是她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