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看书神 > 科幻灵异 > 五胡烽烟 > 第445章 桓温献计

五胡烽烟 第445章 桓温献计

作者:步兵长 分类:科幻灵异 更新时间:2021-12-26 02:28:21 来源:转码展示1

文易郑重的回道:“秦汉虽亡,然只要华夏文明仍在,秦皇汉武就的功绩就不会被忘记。”

“历史已经证明,没有长存不灭的王朝,只有文明才能超越王朝的兴替。为文明作出贡献,文明也必然不会遗忘他们。”

“好。”桓温兴奋的大喝一声,然后来到大堂中央,跪拜在地道:“陛下,请受臣一拜。”

文易也发自内心的高兴,连忙起身把他搀扶起来,道:“桓将军快快请起,能得你相助乃我之幸也,国之幸也,文明之幸也。”

主从关系既定,帐内的氛围顿时又轻松了许多。谢奕和郗超心中的石头都放了下来,唐国的文臣武将自然也很高兴。

不论唐国多么的纵横无敌,对于桓温这样的人没有不佩服的,大才加入是国家强大的象征。

至于争权夺利的事情,暂时他们还没有考虑那么多……至少也要等国家统一之后在考虑。

之后文易就让人拿出了一份报纸给桓温他们,正是颁布勋爵法那一期的特刊。

桓温三人也没有客气,当场就翻看起来。

……

前几天看到世界地图的时候,桓温就下意识的思考,如果是他该如何治理这么庞大的世界。

本来他没有答案,地域实在太大了,似乎用什么办法都不足以治理这么庞大的国土。

直到梁贤说出,文易准备在海外给谢家划分一个封国的时候,他才陡然明白过来。

分封就是最好的办法。

尤其是唐国皇帝一直在强调华夏文明,那么站在华夏文明的角度来考虑,分封无疑是最好的办法。

这就相当于是,肉要烂在锅里。

但这一切都只是他的猜测,必须要亲自问过才能知道,所以他把这件事情当成第二个问题提了出来。

如果文易真的有这个胸襟,愿意把海外之地分封给诸侯,他就臣服对方。

正如他和郗超说过的那样,臣服给这样的君主不丢人。而且他有那个自信,靠能力为桓家挣回一个大大的封国。

当文易承认分封为真,他毫不犹豫的选择了投降。

此时,看到报纸上完整的勋爵法,他对于分封的事情再无一丝的怀疑。

放下报纸,桓温开始思考如何展示自己的能力。

他是个有野心的人,很早就厌倦了士族间的争权夺利,用实际行动表现出了不合群。

一次,他雪天打猎,碰到王蒙、刘惔等人。刘惔见他一身戎装,问:“老贼欲持此何作?”

桓温说:“我若不为此,卿辈那得坐谈?”

可谓是特立独行。

只是后来晋国那一群人的骚操作让他彻底失望,生出了取而代之之心。

并且他还做好了全盘计划,先通过北伐积累威望和实力,然后逼迫晋室禅让。

只是可惜,燕秦也英雄辈,而晋国的君臣也看出了他的打算使劲拖后腿。

在原本的历史上第三次北伐失败,他准备走另一条路,夺权。

可惜,关键时刻他缺了那么一点勇气没敢走最后一步,被谢安用计给拖死了。

但不管怎么说,桓温既然准备造反,那么他就想过造反成功后该如何治理国家,甚至他脑海里已经有了一套完整的治国方案。

前几天看过那几本书之后,难免会和自己的治国方案做对比。

甚至他还把自己代入唐国,考虑如何更快更好的完成统一结束战争,并且也有了计划。

但他毕竟是降臣,不能表现的太过于热切,其中的度要把握好才行。

斟酌之后他才道:“陛下,不知道您下一步准备如何做?我好让下面的人配合。”

文易倒也没有隐瞒,说道:“水师南下彻底夺取黄河以北所有土地和晋国划江而治,然后先平定北方再南下灭晋。”

桓温皱眉道:“此计似乎稍显保守了一些。唐军有火器之利,覆灭晋国不过是举手之劳,何必给他们苟延残喘的机会?”

文易道:“士族的可恶你应当体会过,我不准备和他们妥协。”

“但唐国的底子太薄只有四百万人口,人才严重不足。而士族盘根错节,有他们掣肘新政很难推行。”

“这数十年来北方屡遭战火,士族豪强的力量薄弱,我们可以轻易施行统治。”

“只需要一两年时间,我们就能把北方变成第二个唐国,利用北方庞大的人口数量培养出足够的人才。”

“然后南下一举灭晋,彻底把士族扫进历史的垃圾堆。”

桓温先是点头,不过很快就露出了迟疑之色。

文易道:“桓将军有不同的想法?”

桓温小心的道:“臣确实有一点小小的不同见解……还请陛下勿怪。”

文易笑道:“哈哈……唐国从来不以言罪人,桓将军尽管说。”

桓温这才说道:“陛下太小看唐国的强大,又高估了士族的力量。”

文易顿时来了精神,道:“哦,请桓将军细细道来。”

桓温说道:“唐国的强大不只是因为火器,还有律法和制度,仅均田地一策就能让天下百姓归心。”

“失去了百姓的支持,仅靠士族本身又能掀起多大的风浪?”

文易露出赞许的表情,土改的威力有多大前世的历史已经证明过了。桓温只凭借书面上的法条就能想到这一点,眼光确实厉害。

“均田地对百姓的吸引力我自然清楚,然再好的政策也需要人去执行啊,我们却的就是执行人才。”

桓温越说越放得开,道:“执行均田地之策的主力不是官府,而是百姓自己。”

“只需要让百姓知道朝廷要均田地,他们会主动站出来支持。朝廷要做的是派人引导就可以了,并不需要多少人才。”

文易道:“士族豪强呢?百姓在他们的淫威下生活了太久,对他们的恐惧已经深入人心,恐怕不敢冒着生命危险站出来吧。”

桓温摇摇头道:“陛下还是小看了百姓对土地的渴求,只要朝廷表现出强硬的态度支持他们,就算是刀山火海他们也会站出来的。”

“当然,士族豪强的力量强大,也确实不得不防他们从中作梗。但对付他们实在太简单了,只需要一条命令而已。”

文易有些不服气的道:“什么样的命令,能这么管用?”

桓温道:“这个命令始皇帝下过,汉武帝也下过,就是迁天下富户于京畿之地。”

文易顿时呆住了,这句话就像是一道闪电劈开了他心中的迷雾,让他看到了前方的路。

桓温继续说道:“始皇帝和汉武帝都曾经下令,迁徙全国富户到京畿之地定居,很多人都以为是为了借助富户的力量营建京畿。”

“甚至还有人以为他们是好面子,借此装点门面。”

“其实不然,真正的目的是为了削弱地方豪强的势力,便于国家管理。至于借助富户的财力建造京畿,只不过是顺带而为之罢了。”

“陛下消灭晋国之后也可以行此策,把士族豪强富户全部迁徙到指定的地方。”

“如此一来他们就无法掣肘地方,陛下可以任意施行新政。”

“方今天下,中原最强大最有希望一统天下的,就是晋燕秦三国而已。如果您拿下晋燕两国,其余诸国和诸多势力传檄可定也。”

“砰!”文易猛的一拍桌子,高兴的道:“哈哈……好好好,桓将军一语惊醒梦中人啊。我确实太小看了唐国的实力,太高估了士族的力量。”

“在火器和均田地面前,他们就是一群纸老虎,看起来可怕实际上不堪一击。”

桓温见自己的建议被采纳,心中也松了口气。毕竟才刚刚投降,就否定了唐国的国策,确实容易引起对方的反感。

也就是因为文易之前的表现足够大度,他才会说出这一番话。

文易做事情向来不拖泥带水,马上就传令让贺方、刘猛、李忠等人火速回营商议此事。

但北方的行动并未停止,继续接收燕国的城池。

只不过他们并未立即就推行新政,治天下和打天下不一样,必须要稳着来,过于激进很容易造成不必要的损失。

先接管,等局势稳定了再改革。

除此之外,接管晋军的工作也有条不紊的展开。桓温提前把可能反对的将领都控制了起来,让唐国的接管工作开展的更加顺利。

改造的方法并不算新颖,都是老方法。

先是白米饭和肉罐头开路,降低抵触心理。还好唐国的物资储备足够,要不然光是这几十万新降的将士口粮问题都无法解决。

然后忆苦思甜、批评自我批评,宣传均田地、免除苛捐杂税等政策。

一套组合拳下来,大多数人都倒向了唐军。之所以还有一部分没有归心,是因为没有亲眼见到这些政策实施,心中难免会怀疑。

在这个间隙,文易又接见了王猛。两人聊了很多治国方面的事情,都觉得收获很多。

一天后文易赠送给他全套书籍,包括《权与责》《华夏文明》《唐律简章》《唐礼》等书籍,但没有把世界地图给他。

然后就放他离开了。当然,五万大军被留了下来,只放走了他的亲兵营。

“天下大势分久必合合久必分,也是到了统一的时候。我虽未见过秦天王但也听闻过他的事迹,对他非常的欣赏。”

“王相公回去之后好好劝说于他,我实不愿与他兵锋相见。”

王猛郑重的道:“陛下请放心,我一定把所见所闻一五一十的告诉天王。至于天王作何选择,就非我所能左右了。”

“但天王于我有恩,不论他作何选择我必誓死追随,如果……还望陛下勿怪。”

文易叹道:“人在江湖身不由己,我懂。王相公就此别过,期待再见之时能把酒言欢,请。”

王猛深深的鞠躬道:“谢陛下厚恩,告辞。”

看着远去的王猛,文易心中很是不舍。世界上有很多英雄,但不得不承认的是,总有那么几个更加突出。

王猛就是这样的人。

在这个时代,能和他比肩的只有慕容恪、谢安两人而已,桓温都要差了一筹。

只可惜英雄有主啊。

至于苻坚会作何选择,其实文易已经有了猜测,他不会投降的。

或者说他投不投降并不是他自己能决定的了的。

苻氏宗族力量太过于庞大了,他想投降遇到的阻力会大到难以想象。如果强行投降,秦国马上就会四分五裂。

之所以还放王猛回去,不过是做最后的尝试。

大半个世纪的战乱,中国实在太缺人口了,能多保全一个就多保全一个。

当然,放王猛走的真正原因还是实力上的绝对碾压,否则打死他也不会放虎归山。

不过在他离开之后,文易还是命李忠去晋阳接管了孙秀和丁昌军团,做好入关中的准备。

孙秀和丁昌也是阆湖老人,但能力只能说一般,第三批才提拔为旅长。打打顺风仗还行,灭国之战就力有未逮了。

李忠早在会稽郡流民营时期就跟着文易,是心腹中的心腹。

综合能力只能说还算可以,胜在稳重善于调度,有火器的加持也能独领一军作战。

让他主持入关中并无多大问题。

实际上文易更希望让贺方或者刘猛去,这才是真正统帅级的将领。但现在准备改变计划攻晋,就不能让他们两个去了。

毕竟晋国的战略地位要远远高于秦国。

七天后,贺方、刘猛等人全部从前线返回,文易召开了军事会议,桓温列席。

商量的事情就是要不要出兵晋国,如果出兵该怎么展开军事行动。

听到这个议题,贺方等人下意识的看向桓温。

这并不难猜,皇帝突然改变既定战略,必然是有人说服了他。

桓温是有名的大才,且身为一个降臣直接出现在这种会议上,已经说明了一切。

但对于这个变更,众将都非常高兴。

贺方说道:“我们都知道火器威力巨大,但直到真正经历了实战才知道,还是太小瞧了它。就算陛下不说,我也准备上奏直接攻打晋国的。”

刘猛也说道:“是啊,战事顺利的让我都不敢相信。但等反应过来的时候臣就发现,现在正是攻晋的最好时机。”

肖柏山也说道:“桓将军归附大唐,晋国失去了二十万大军正是兵力空虚的时候,此时伐晋恰在其时。”

潘越也道:“以前我们担心士族豪强力量强大不便统治,现在有了对付他们的办法,我也以为可以攻晋。”

其余人也纷纷发言,都是支持攻晋的。

文易也不再犹豫,说道:“好,那就攻打晋国,咱们来商量一下该如何出兵。”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