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遂又带着他们去了正在修建的水库:“……为了调节水资源,大王先后设计了五座水库。已经修好了三座,正在修建的两座是刚设计好的。”
“这五座水库修好之后,宁南平原就将变成天府之国……”
“看到那边正在修建水库的人了吗?是我们抓来的战俘……”
“大王说这种脏活累活尽量不要让唐国百姓做,这些俘虏是最合适的,也算是废物利用了。”
战俘?许多人都注意到了这个词。唐国在和别的势力征战?战场在哪?
祖继宗心直口快的把这个问题问了出来。
郑遂笑道:“走,咱们到那边说。”
来到一处僻静的地方,他拿出一份地图说道:“这里是唐国东宁岛所在……你们看这里,南方六百里处也有一座岛屿……”
“这座岛屿名为吕宋岛,面积是东宁岛的八倍……上面生活着数十万土人,我们的战场就在这里……”
“大王计划用三到五年的时间吞并这座岛屿……到那时候唐国的土地面积将超过扬州。”
众人果然都露出惊讶、不可思议、怀疑等表情。
祖继宗问道:“郑监丞,你说的可是真的?”
郑遂道:“看到南禺城了吗?我们的最后一站就是这里,是真是假你们可以亲眼看看。”
“哗……”这下众人再无疑问,然后就纷纷讨论起来。
本来还以为唐国就是一座小岛,发展上限也就那样了。可没想到,这里的发展潜力比想象的还要大的多的多啊。
谁不想建功立业,谁不想拥有一座更大的施展才华的舞台,这一切唐国都具备了。
祖继宗兴奋的道:“太好了,我还怕唐国偏安一隅这辈子捞不着仗打了呢,没想到……大王果乃雄主也。”
许多人都下意识的点头认同他的说法。
流民之身用四年创下偌大基业,搞改革施新政,基础打的非常牢固。还在不停的开疆拓土……已经完全征服了这些人。
他们太喜欢这样的剧本了。
跟着这样有作为的君主,未尝不能名垂青史。
郑遂并没有直接带他们去南禺城,而是先回梦启城参观了军营。
“唐国现在拥有六十万人口,按照大王和枢密院的计划准备招募五万军队。老兵都在各处执行任务,这座军营里有一万五千新兵……”
五万兵少吗?听起来很少,实际上非常多。
人一过万,没边没沿。
这话可不是吹牛,一万余人队列整齐的站在一起,场面非常的具有震撼力。
而且这是职业军人,是在不影响国家正常运作的情况下组建的常规军。
燕国才只有二十万常备军,凉国、秦国的常备军不足十万。
晋国的军队很多……其实也不是很多。
桓温倾尽全力打造的军队也才五六万精锐,其余都是临时征募的杂牌军,北伐时候往往还要借用朝廷的名义从别处调兵支援。
唐国拥有五万军队,已经是天下有数的强大势力了。
关键是他孤悬海外坐山观虎斗,别人打死打生他们休养生息,此消彼长之下……后面他们已经不敢想了。
看到了唐**队的强大,这些人心中最后一点担忧也彻底消失了。
这样有前途的国家,还是刚刚建立最需要人才的时候,自己还犹豫什么?
就连那些细作心思也动摇起来。
自己是寒门、平民出身,需要为了士族的一句许诺卖命吗?
甚至有些出身士族支脉的人也变得犹豫起来,虽然顶着士族的名头,实际上他们过的比寒门也强不到哪去。
如果这里真的能实现自己的抱负,脱离主脉自成一脉也不是不可能啊。
总之一句话,在这种乱世,再好听的话都没有实实在在的军队更能安抚人心。
参观完军营,郑遂才带着他们登上了前往南禺城的船,同行的还有一个营的骑兵。
祖继宗一听说有骑兵部队同行,那叫一个高兴,取得许可之后兴冲冲的就找了过去。
这支骑兵的营长正是文木,听说他过来很高兴的迎接:“在下文木见过祖郎中,令祖祖逖公实乃我华夏英雄也。”
他们这一批投奔的读书人全部都是弘文馆校书郎中,标准的闲官。
祖继宗客气的回礼道:“文营长客气了,冒昧来访还请勿怪。”
文木又带着他去见了手下的将士们,大家听说大英雄祖逖的孙子来了很激动,各种问题问个没完没了。
祖继宗简单的讲了自己家的遭遇,引起众人一片唏嘘。不过他并不想总把这件事情拿出来说,就把话题转移到了骑射上去。
本来还是双方互相交流,可说着说着就变成了单方面的授课,就连文木都拿着一个小本本认真的记录着。
搞得祖继宗很不好意思。
同时他也很惊讶,这些人对骑兵的了解也太少了,少到了基础训练都不是很完善。
一问之下才知道是怎么回事儿。
然后就是兴奋。
他又不傻,很清楚这种情况对自己是多么的有利。
然后他就开始对唐国骑兵进行全面了解,并在心里构思一套合适的训练方法。
船用了两天时间到达南禺城,刘猛等人听说他们到来当场就笑了:
“你们来的正是时候,岛上的几个土人部族聚集了两万多人,准备和我们决一死战,刚好你们做个见证。”
郑遂并不畏惧,而是好奇的问道:“哦,岛上不是以千人为部落居住吗?谁能聚齐这么多人?”
刘猛道:“不过是狗急跳墙而已……”
原来南禺城建成之后刘猛军就开始主动出击,水陆并进对南禺城周围的部落进行了清剿。
陆军有骑兵辅助,方圆百里都是战场。
水军沿着佐河逆流而上进入贝湖,这是吕宋岛最大的湖泊,沿湖居住着近两万人口。
唐朝水师的到来那真是犹如虎入羊群。
被凌虐了一番的土人吓破了胆,开始往深山老林里钻,如此一来唐军想找到他们就麻烦了。
林兴烛想到了一个屡试不爽的计策,引蛇出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