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看书神 > 历史 > 我真不是木匠皇帝 > 第一百七十三章:朝堂局势之变(第一更,求订阅!)

随着崔呈秀与顾秉谦的奏疏送至御前,满朝的东林党人,全都没了动静。kanshushen

为什么没动静,还不是让魏忠贤这副鱼死网破的架势给整怕了。

魏忠贤已经明着说了,这天下是朱家的天下,有天子在朝,哪由得这些“群贤”们指手画脚,妄言妄语。

顾秉谦、崔呈秀,还有魏广微、陈九畴,这些新、旧阉党们也纷纷为朱由校说话,异口同声的附和。

道是这朱家的天下还没倒,他们凭什么说长道短,这也不行,那也不对?

要是再有人敢说个不是来,皇上就把他们彻底赶尽杀绝,我们都支持皇上的圣断。

这还没完,王体乾也在暗中谋划,在《京报》最近几期,将魏大中与星、高攀龙等人之间的关系刊登上去。

没过多久,朝野上下,甚至市井之间,都传出了无数风声,庶民们都在感叹,原来这魏大中当年高中举人,是座师高攀龙给走了后门啊!

魏忠贤的作用,就在于此。

朱由校不过是当时在暖阁有点烦躁,说了一句重话,传到他的耳朵里,就要立即替主子分忧了。

这事儿,其实根本没朱由校这个做皇帝的什么事儿。

经魏忠贤这么倒腾,朱由校还有啥说的,不经内阁票拟,即于天启二年正月再次下谕:

“魏大中欺朕冲幼,把持会推,以朝廷封疆为师生报德,强词夺理。若谢应祥此辈真抚宁夏,成何政体?

着谢应祥、魏大中各降三级,调外任用,永不返京。”

除此以外,朱由校也另谕都察院、户部:

“你部、院大臣,奉旨会推,何必含糊偏比,有失偏颇?以后还著新谕,一体申饬。

如有仍蹈前辄、朋谋结党、混淆国事的,一并刊登《京报》,昭告天下子民知道,再行重处。朕绝不姑息!”

这波一过,皇帝因何重责东林党人,百姓们也就全都明白了。

感情东林党人这么些年来,那些好名声都是假的,连魏大中这样的元勋重臣,中个举人都是走的关系。

那别人呢,岂不是更多?

和都察院、吏部重臣在这次全都报上有名,被皇帝严厉斥责,兼掌两部的星,更是被舆论大势推到了风口浪尖。

这次的结果,几乎是东林党满盘皆输,阉党大获全胜的局面。

主要还是京报的功劳,老百姓都知道魏大中是个什么货色,皇帝无论怎么处置,这都应该。

魏广微和陈九畴,一个为了报复,一个为了能上任宁夏,都出使出了九牛二虎之力。

两人最后都得偿所愿,魏广微一步登天,晋东阁大学士,入阁辅政。

陈九畴虽然没有立即得到圣旨让他到宁夏上任,可是人家一点儿也不慌,反正有魏忠贤为他撑着,风头一过,宁夏巡抚这个位子早晚是他的。

至于魏大中,是这次被搞最惨的一个。

圣谕一下,不少人都憋着笑,心想当时东林党里头就属这魏大中跳的欢,现在被调任西南,永远别想还朝,彻底待在那地方教书去了。

以这货在朝堂上蹦的能耐来看,西南教书刚好适合他,让他那键盘侠的功夫有劲使。

这次,朱由校是把东林党那些部院大臣的虚伪脸面,彻底撕了个粉碎,一点面子也没给他们留。

不说都察院、吏部被批驳的有多惨,光是那句“朋谋结党”四字,就是不杀人但诛心。

这可是顶大帽子,加上京报的舆论助威,足以把人彻底压死。而且这回朱由校压的是整个吏部和都察院,还不止一人。

“朋谋结党”和“结党营私”只差两个字,严重程度却大不一样。后者顶多算个结党,前者是能和政变、造反牵扯到一起的。

朝臣们在奏疏中反复弹劾,那是党争,算不得什么大事,可天启皇帝在圣谕里训斥出来,这就非同小可了。

对此,兼掌吏部和都察院的星,不可能没有任何表示,很多人都在看着,这是搪塞不过去的。

就在朱由校批驳都察院、吏部的圣谕下达后的第三日,星终于受不住朝野上下的非议,上疏自称年老昏聩,请求罢归田里。

这回,朱由校比杨涟那次更加干脆,就连圣谕也不下了,自西暖阁径出中旨许之,且在话中没有好言慰留,多有讥讽之语。

“陈九畴请职时,卿若不为了那点薄面,出一语许之,何至于今日纷嚣?

及奉旨会议,卿亦不公、不忠,欺朕冲幼继位,调弄于朕。

经近日之事,朕亲睹卿之年迈、昏聩,不堪任事。岂能望卿兼理部、院,澄清海内吏治?

今卿有自知之明,以年老辞咎,朕亦非不近人情,着回籍条理,永不叙用。”

一场党争,魏忠贤一出手,东林党全面溃败。

朝堂争斗,没有片刻停歇,是没有硝烟的连年战争,朱由校圣谕中一语“朋谋结党”,不杀人,但诛心。

这也直接导致星不堪非议,请辞归籍。

上次杨涟去职,在朝中引起风波,无数大臣出面,有上疏求情的,也有与之见面告别的。

这回星归籍,却是一副凄凉之景,无一人挽留,更无一人为他求情。

星离京后没过几日,吏部、都察院近半东林官员纷纷递上奏疏,自参自劾。

这次朱由校玩了点花样,西暖阁直发圣谕,将所有东林官员的自劾疏送至内阁票拟,然后自己再批红。

内阁首辅韩爌,次辅刘一燝,都是东林党元勋重臣,可如今大势已去,他们又能说什么?

吏部尚书和都察院左都御史,皆在九卿之列,为一等一的朝廷重臣。

因推举宁夏巡抚一事,朝堂之上,闹得沸沸扬扬,最后却是兼摄部院的星去职,东林元勋魏大中调任,圣谕还如此之严厉。

时人皆称,此为历朝历代都少有之例。

不过这还没完,借助吏部、都察院大臣的自劾奏疏,魏忠贤发动关系,将吏部文选司郎中张光先、考功司郎中邹惟华等一批东林文臣调任西南,为讲学座师。

陈九畴将于一月之后,正式前往宁夏上任。

其后,又有都察院三名东林党言官御史遭斥,都被罢归原籍,一时之间,朝政局面为之骤变。

而星既已去位,都察院左都御史,吏部尚书两职出现空缺。

吏部和都察院分别题本,请以吏部左侍郎陈于廷、都察院左副都御史刘宗周升署。

这两位虽然都是按职级顺序自然晋升,但按理来说,天启皇帝早知道他们是东林党,哪会批准。

对此,魏忠贤是一点不担心。

古人常说伴君如伴虎,这话很有道理,先前还大肆批驳东林党的朱由校,这次圣谕却一反常态,让各部院、衙门会推。

魏忠贤听了这话,心下一凉。

部院衙门会推,要出好多个人选,各党各派都有,东林自然也不例外,谁能保证这两个重要职位,全是由自己的阉党来做?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