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看书神 > 古典架空 > 我在北宋不差钱的日子 > 第3章 十万贯

我在北宋不差钱的日子 第3章 十万贯

作者:安静的九乔 分类:古典架空 更新时间:2022-06-02 13:25:21 来源:文学城

事实证明,在长安这样的地方,一贯钱花起来其实挺快。

这是因为明远需要的东西太多——他那位原主,太穷了。

除了阿娘吩咐明远买的那块豆腐,明远还去屠宰坊切了一块羊肉;然后去粮铺买下一斗米、五升面;去炭铺买了两挑炭;又去为自家添置了两块看起来不错的皮子,一匹布……买的全是必需品,没有一样是多余的。

另外明远还花三文钱雇了个挑夫。挑夫走在前面,把明远采购的东西全部挑回家。

一应花销之后,明远怀里刚好还剩下一百文,在下一笔“注资”到账之前,这些钱他会留着用作不时之需。

蹲在明远手中的1127号手炉忍不住赞叹:“尊敬的宿主,看起来您心算超强,买东西很有规划。剩下的钱不多不少刚好一足陌①。”

明远唇角微扬——作为一个人生经历相当丰富的年轻人,他在一掷千金之外,也同样会精打细算。

“小郎君,”挑夫指着街巷最深处一间小院,“是这里了吗?”

那间小院位于街巷的最深处,交通不便,采光也不好,掉了漆的木门斑斑驳驳,看起来是一副年久失修的模样。

“对,有劳了。”

明远歪头打量一番“自家”,点头应是。

推开院门,挑夫将明远采购来的东西都放在院门内,接了明远给的三个铜板,谢过了就转身离开,留明远独自一人在院中。

坐落在他眼前的,是一处一进的院落,正房面阔三间,两侧还修有两座挟屋,也就是后世的耳房。

院子狭小,头顶上只有巴掌大的一方天空。

房舍看起来也有些年头了,原该鲜亮的黑瓦早已褪成灰色,瓦与瓦之间一丛丛枯黄的茅草正随寒风摇晃。支撑房舍的木柱看起来也有些歪歪斜斜,在呜呜的风声中似乎在微微颤动。

明远迅速给出二字评价:危房!

看来他的“奖金池”得赶紧到位,才能让他尽快过上正常而安全的生活。

“尊敬的宿主大人,金牌系统想要给您一个预先提醒。”明远手中的1127突然出声。

“试验方在本时空为您选择的家庭背景……有点复杂,但为了给您的资金能够顺利到账,我们需要利用这些家庭关系,1127请您理解并见谅。”

“1127!”

明远捧着手炉,眉眼弯弯,似笑非笑。

“金牌系统向来有话直说,从不藏着掖着。”

他这一记激将过于成功,系统像是被打了鸡血似的,大声应是,赶紧解释:

“您的父亲明高义出门经商已有数年,一直杳无音信,但是他正打算来信询问您的母亲舒氏是否愿意改适他人②……”

“啊咦喂,这么狗血啊!”

明远的反应却并不特别激烈,甚至语气里有些凉薄,似乎他在早先1127介绍基本情况的时候就已经预见到了这些。

“罢了,这爹也不是啥好爹,就当是个‘工具爹’好了。”

明远猜想试验方最快的“注资”方法,不外乎让他有个“好爹”,不断寄回钱财,供他花用。

既然“渣爹”明高义对妻儿无情无义,那明远也就放心大胆地当这厮是个“工具爹”,将在外经商的明高义当做是他那巨额奖金池名义上的“来源”。

明远这样的没心没肺一时竟令系统1127无所适从。

“啊……宿主大人,您这么……看得开的吗?”

这时屋内已有妇人的声音传出来:“远哥,是远哥回来了吗?”

明远忙应了一声。

他突然想起1127告诉过他,明母舒氏娘子③的视力非常不好,双目近盲,连忙抢上台阶,要去搀扶。

谁知脚步声响起,有人比他更快。

一个头上梳着双鬟,身量比明远略矮,大眼睛、圆脸庞的少女从另一间屋子里匆忙钻出来,扶着舒氏娘子的手,帮她站稳。

明远知道这名少女是他的妹妹,在族中排行十二,家里人都唤她做十二娘。

十二娘扶着舒氏娘子从房中走出来,一眼看见了堆放在地上的东西,惊讶地叫了一声:“远哥,今天怎么得了这许多东西?”

小女孩心性,根本顾不上听明远解释,已经两眼放光地跑上去。

“哇,远哥我早想和你说,家里的炭眼看要烧尽了。结果你就买了来。”

“这么好的炭,哎呀远哥你怎么舍得?”

“米面豆腐也就罢了,远哥你今天竟去了屠宰铺?”

“呀,这皮子……阿娘,这幅皮子好软好暖和,一准是远哥孝敬您的。”

“……”

少女跑去收拾明远采买的物品,明远便伸手扶住了舒氏娘子。

他轻轻地唤了一声:“阿娘——”

舒氏娘子的双眼大约能感知光线,也能模模糊糊地看见明远的人影。此刻她睁着一双无神的眼睛,转向明远,小声问:“远哥,你哪儿来的……哪儿来的钱……”

按照1127提供的背景信息,舒氏娘子出身于凤翔府的一户耕读人家,知书达理。

此刻明远只是稍稍一打量,就大概了解了母亲的脾性——大节下,舒氏娘子依旧是一身洗得泛白的旧衣,袖口和手肘处有明显缝补过的痕迹。但这旧衣都浆洗得干干净净,舒氏娘子穿得也大方得体。此刻虽然一手轻扶着明远,舒氏娘子始终将脊背挺得笔直。

这是一位正默默忍受着贫困,又始终保有自尊的坚强女性。

因此舒氏娘子才会担心,不知儿子会不会拿了来路不正的钱,才置办了这么些东西。

明远却并不着急,他并不打算告诉母亲这些钱是自己“关扑”得来的。至于钱到底是怎么来的……他还没有想好。

他一手提起食盒,一手扶舒氏娘子进屋。

“阿娘,今天我去了张嫂的豆腐坊,发现她竟用新法子做出了一种豆腐,味道好极。因我买她家的豆腐,她特为送了我一碗尝新——阿娘,我先扶您坐下,尝尝豆腐坊新出的豆腐,咱们再慢慢说话。”

这是明远的拿手好戏,一旦他有什么不方便说不愿意说的,明远就干脆使上“拖”字诀了。毕竟拖着拖着,没准对方就忘了呢?

舒氏娘子没有得到答案,脸上微有忧色。

但她听明远的声音很稳,不像是有任何心虚的样子,一颗心又稍许放了下来。

还没等明远扶母亲坐下,明家院门已经被拍得山响。

“是高义二哥家吗?”

“是你三叔。”

舒氏娘子蹙起眉头,轻轻推推明远的胳膊,侧耳听着院外的动静,小声说:“应是还有你五叔和几个堂兄弟。”

明远冲母亲看了一眼,转身去应了门。

果然,门外站着六七个人,年长的两位都摆出一副庄重的长辈模样,背着手,和明远刚才回来时一样,正上下打量这座小院,应当是从没来过这里。

站着他们后面的几个少年人可没这么客气了,几人正指着明远家的院子在窃窃私语。等到明远出来,几个人更是毫不客气地品评起明远身上套着的旧羊皮袄,用系带胡乱绑起的皮靴。

他们的眼光明远很熟悉——这是发现了“对照组”的喜悦。

倒也未必真有什么恶意,但是那幸灾乐祸的情绪,怎么也掩藏不住。

“哎呀远哥,你家怎么就落到了这田地?”

一个和明远差不多年纪的少年故作惊讶,实为揶揄地问。

“是呀,远哥,一笔写不出两个‘明’字,你家境况不好,怎么也不来知会长辈们一声?”

明远的三叔明高仁此刻正站在头里,他微皱着眉头,似乎正在为“惹上”了一个穷亲戚而发愁。

明远便笑眯眯地向来人行礼:“谢谢长辈们的关心!”

眼看着明远这小小少年出落得犹如芝兰玉树一般,又在自己眼前慢慢行礼道谢,三叔明高仁竟莫名有点心虚——

但凡真心关心本家亲戚,也就不会多年来不曾上门拜望,只有事到临头了才肯登门,偏偏还带了这么些看热闹不嫌事大的小子们。

明远便将一行人往里迎,一面走一面说:“因打算年节后换一座大点的院子的,家里现在实是乱了点,叔叔和兄长们千万勿怪……”

“换间大点的院子?”

早先笑话明远的堂兄惊讶地失声问:“你哪里来的钱?”

“年前家父来信,说是生意上顺利,会给小弟这里捎些钱。”

明远纯是信口开河,但他知道试验方肯定打算借这名义给他“注资”。

谁知明远这么一说,两位叔父和几个堂兄的脸色突然都变得极其古怪。三叔明高仁和五叔明高信相互看看,几个堂兄弟却在挤眉弄眼,露出一副“信你就见鬼了”的表情。

“这个……远哥,你真收过你爹的来信?”

明高仁讶然问明远。

“嗯。”

明远点头承认,脸上没有半点心虚,仿佛明高义这“渣爹”真的更给他写过信似的。

明家老三明高仁便从怀里掏出了一封书信。信的封皮是牛皮纸,封口用火漆封起,信封看起来鼓鼓囊囊的,里面仿佛揣了厚厚一叠纸。

“可是……远哥,你爹托人带了这信给我,要我把信亲手交到你手上,还要看着你念给你娘听。嗯,远哥,这大节下,你舅家有人在城里吗?”

“砰”的一声轻响。

明远身边,舒氏娘子激动之下,竟不辨方向地向前迈了一步,顿时碰上了堂屋里的八仙桌,好在撞得不重,桌上的茶壶和茶碗只是轻轻互碰,叮叮泠泠地响了好几声。

明远听见“舅家”两个字,便大致猜到这封信的内容——

他那极品渣爹写信来问发妻舒氏是否愿意改嫁;

大约还邀了这群本家亲戚上门看热闹兼做个见证。

明远伸手,把那枚厚厚的牛皮纸信封从明高仁手中接过,自顾自把封着火漆的封皮拆开。

“舅舅们都在凤翔府……”

他随口回答,已经从信封中抽出一枚信笺,飞快扫了一眼。

“嗯,我爹这么多年在外经商,总算能捎些钱财回家了。这信本来是想请叔叔和舅父们过来,让各位放心,也谢过各位多年‘照拂’的。”

明家人听见,脸上难免**辣的——明远这一支一直在长安城里自生自灭,见过有谁‘照拂’来着?

明高仁却脱口而出问道:“多少钱?你爹捎了多少钱回来?”

他问出了声,才意识到自己的失态,四下里看看,发现明家人竟都是这么一副急切的表情,盯着明远手中信封的封皮,想知道这一支不受人待见的“穷亲戚”到底阔没阔,阔到了什么地步。

“一千贯。”

明远平静地转过身去,向舒氏娘子挥了挥手中的信封,重复了一遍。

“阿娘,阿爹给咱捎来了一千贯……”

竟有一千贯这么多?

明家人一时都傻了眼,人人都盯着明远手中的信封。

挤在门口的堂兄弟中甚至有人小声发问:“难道二伯真的给远哥捎钱了吗?”

“瞎,要真捎钱给远哥也不会就这么一封信啊!”

捎钱,至少得见着钱串子、银锭子,那些响当当、白花花的才对吧。

一千贯……是铜钱那得多重啊,就算是银锭子,那也得好多了吧?

明家人多半一辈子都从没见过一千两银子摆在一起是什么样子。

因此不知是谁突然出声:“远哥这……真不是在空口白牙诓咱们吗?”

“远哥,”五叔明高信憋了半天没出声,这时终于没忍住,“大家都姓明,真不必死要面子……”

谁知明远根本没理会众人,从那只牛皮纸信封里取出了厚厚一叠纸。

他像是刚才没向母亲完全解释清楚似的,举着手中的纸张,说:“阿爹给咱捎来了价值一千贯的盐钞④。”

又到了今天的注释时间:

①足陌,是相对“短陌”而言的一个概念。

陌,就是指一百文钱。钱陌则是计算钱数时的换算方式。中国古代有一种奇特的现象,就是在计算钱数的时候,经常把不足一百文当做一百文来计算。如果能以一百文当一陌,就称为足陌;如果以不足一百文当做一陌,则称为短陌。从南北朝到唐代,短陌现象一直是常态。

到了宋太宗时期,官方正式规定以七十七文为一陌。因为这一比例是官省确定的,所以被称为“省陌”。

但是在日常生活中,人们不一定采用官方的钱陌,而是使用民间约定俗成的兑换比例。

比如《东京梦华录》中记载着“都市钱陌,官用七十七,街市通用七十五,鱼肉菜七十二陌,金银七十四,珠珍、雇婢妮、买虫蚁六十八,文字五十六。行市各有短长使用。”——以上参考《东京梦华录》侯印国译注版。

可见在各行各业中,钱陌的比例也是不一定的——足够把人搞晕了。

②宋代的律法中有关于丈夫出远门妻子可以离婚的律条,“夫出外三年不归,听妻改嫁”——参考吴钩《宋:现代的拂晓时辰》。因此,在明家这种情况下,主人公的母亲要改嫁的权利是受律法保护的。

当然,咱们先打个招呼:明家的家事绝对不是本文的主旋律,只是一个背景板哈。而且乔保证,明爹明妈之间也绝对没有啥狗血剧情哈——请看作者求胜欲很强的认真脸。

③宋代女子的名字大多以姓为名,或者在姓氏前面加上一个“阿”,比如说阿李,阿张,阿王……出嫁之后会在名字前面冠夫姓,比如张阿李,李阿王,这样。

本文主人公的母亲在文中的称呼则一直是“舒氏娘子”,毕竟是主角的娘嘛。

④盐钞咱们明天讲。

作者有话说

显示所有文的作话

第3章 十万贯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