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家绕了点路,蒋醉余进屋的时候正碰到在厨房拿酒的队友。
他礼貌性地点了点头,对方睨了一眼他这个名义上的队长,只作没看见。
他现在在伦敦分队的这群队友们,大多也是犯了错才被发配。
只不过蒋醉余是唯一一个同时得罪老板和团内第一人的。
余下“有药可救”的,不少都惦记着靠踩他来表忠心。
好消息是,公司对他们纯粹放养,没有任何额外工作或宣发,蒋醉余和队友唯一的交集就是每月观众寥寥的公演。
他们会在表演当天下午短暂地碰个头,排练早已熟悉的老旧曲目,队友们的抱怨一年如一日。
也许算更好的消息是,他们这个月的公演昨天刚结束,下个月的演出大概率要因为售票太少而泡汤了。
接下来至少两个月,他都不需要再和这群人打交道——不要问他为什么不退团,来之前谁也没想到伦敦分部能堕落成这个样子,离了公司蒋醉余连回国的机票都买不起。
但也多亏了他的偶像生涯刚起步就破灭,签署的合同还是团里最宽泛基础的一款。
公司里的艺人就像韭菜一样年年割年年长,没有足够的资源大力支持每一个人,也不在意有一两个人想要离开圈子。
别说像他这样已经挣过一笔钱的。每年入团“聚餐”上前辈给后辈灌酒,不知道直接劝退了几个人才,还不是像个所谓传统一样保留了下来。
蒋醉余仔细检查了自己的电子合同,参加厨艺竞技这样的非娱乐圈综艺绝不违约,甚至无需报备。
今年的《美食之王》就在伦敦录制,他甚至完全可以照常参加公演,只需要从综艺剧组请出半天假。
作为囊括了整个欧洲大陆的全民级大制作节目,《美食之王》如今播完了四季,风评和热度居高不下。
不菲的奖金、名厨的指导和潜在的成名机会,每一项都吸引着厨艺爱好者们前赴后继。
面对海量的报名者,节目每年举办三轮筛选。
第一轮并不需要现场烹饪,只是提交报名资料和做菜视频,蒋醉余轻松入选。
第二轮的地区海选是整场比赛中时间最宽裕的,一共有五小时的时间,随后由评委观察试吃,一百人中取前两名出线。
这并不算一个小数字,当他带着趁手的厨具赶到海选现场的时候,大厨房里已经站满了人。
其中面孔多为白人,看上去是少数族裔的也大多说着流利的英语。
显而易见,这群人才是节目真正的目标群体,蒋醉余这张脸在其中显得格格不入。
譬如一道傲慢且经典的英式口音就注意到了他:“那个99号选手是个亚裔吗?”
蒋醉余用余光看去,那是他们赛区的评委,一位多年前拿过什么美食奖铜奖的创新菜厨师。
对方正在和身边人聊天。
另一个人表现得对选手和节目效果很熟悉,大概是赛区导演之类的角色:“不,是个来工作的纯种华人。”
“他甚至不是华裔?我可不信中国人能在这个节目里捞到什么好运,”评委语气有点夸张,“我的天哪,我对中餐一点兴趣都没有,希望他不要给我端来一盘黑乎乎的大肥肉或者速冻炸春卷。”
蒋醉余:“……”
爱红烧肉和春卷人士表示强烈谴责。
他一边擦方片菜刀一边静静听着。那两个人似乎不知道自己在大声密谋,又或许只是不介意他听到。
导演重复了一遍自己的话,一副语重心长的语气:“但他是个纯正的中国人。”
“你知道的,我们还是个综艺节目,”导演说,“如果一个中国人能够进入预赛、甚至正赛,那将会引发多少讨论。何况……他很帅。”
评委阴阳怪气地哼了一声:“他是很帅。如果他没有差得太过分的话……”
蒋醉余不打算再听了。
包吃包住的未来道阻且长,看评委这个态度,为了避免半路夭折,恐怕还得下一番功夫。
他并非不能理解外人对自己的不看好。
当意大利选手思考今天吃哪种面条配什么酱料时,当西班牙选手从小吃惯了街边或高档餐厅里的各不相同的海鲜饭的时候——
蒋醉余接触最多的,却是对西方人来说属于“异域风情”的中餐菜系。
但他其实并不担忧。
他对自己的学习能力有着充分的信心。
在现实中,他是父母车祸的遗腹子,连名字都是当时抢救的医生给取的,小城孤儿院里草芥似的一员硬生生考上一本。
在梦里,他穿成了华夏国宴大师的关门弟子,从刀工开始步步积累,练就一身顶级厨艺,拥有了属于自己的餐厅。
多看、多练、多学,他一直笃信勤奋是唯一握在自己手中的技能。
对于综艺而言,从基本功到色香味,都要呈现最好的视觉效果。
撇开厨艺水平不谈,我以前可是个偶像啊,他漫不经心地想。
每周与粉丝近距离线下表演、被包装成流水线商品的偶像。
他们最知道自己在镜头或观众前怎样的动作和角度是最完美的。
何况他又不追求夺冠。
随时有可能靠死讯登上使馆公告的人,考虑那种事做什么,能活一天算一天。
很快,随着导演简单介绍完规则,比赛正式开始。
蒋醉余将牛腱子肉切块,煎出焦褐色后盛出,在锅中继续翻炒大蒜、洋葱、胡萝卜、番茄块和番茄膏。
清水没过杂蔬和香料,锅壁上的焦化层溶入汤汁,清水变得香气扑鼻。
把牛肉和蔬菜汤一起倒进炖锅后,蒋醉余拿出一小盒圣女果,开始做盐渍番茄干。
鲜红的果子在烤箱里慢慢皱缩。他特意挑了糖分较少的品种,酸味与夹杂的少许甜意一起浓缩。
外表平平无奇,一口咬下去却有浓郁的番茄香在嘴里炸开,与腌渍用的盐味相辅相成。
他把果干拿出来一粒粒整形成球状,列队摆在案板上。
两个小时的时间终于过去,蒋醉余把炖好的番茄牛肉汤滤出,放到冰箱冷藏。
他又取出一块纯瘦牛肉绞成肉糜,加入蛋清和罗勒碎、百里香,同切丁的口蘑、洋葱、芹菜、胡萝卜等混合在一起,倒入干净的锅中。
冷藏好的番茄牛肉汤表面浮起一层凝脂,蒋醉余将它们全部撇去,重新倒回锅里,大火加热至尚未沸腾的状态,转为小火。
牛肉糜吸收了肉汤中的杂质,渐渐变熟浮起。这时候在肉末中挖出一个小洞,加入盐和胡椒调味,继续小火煮一个小时。
他把汤从锅内倒出、过滤,得到了一碗清澈见底的橙黄色清汤。
这是一道无可指摘的基础法式清汤。
但在今天,这锅耗时近四小时做出的汤只是配角,真正的主角尚未出场。
他拿出准备好的内酯豆腐,去边切成正方形,在前后各摆上一片比豆腐略长一点的胡萝卜条。
豆腐和刀片上各撒一点水,他左手手指轻轻顶着刀,右手手腕微动,没过多久,不大的洁白豆腐上竟然切出了二三百刀。
豆腐片薄如蝉翼,每一片的厚度只有不到一毫米;而下端由于胡萝卜条的阻碍,没有完全切断,仍旧紧密地连接在一起。
他轻轻出了口气,把案板和胡萝卜条旋转九十度,重复之前的动作。
极薄的豆腐片变成了毛发般的豆腐丝,在重力作用下左□□倒,乍一看仿佛一团烂泥。
但蒋醉余知道,他成功了。
他取出一只纯白的草帽盘,这种餐盘顾名思义,就仿佛一只顶朝下的草帽。
它由两个嵌套的同心圆组成,小圆拥有圆形的底和几乎直立的“碗壁”,大圆接在“碗壁”顶端,宽度几乎和小圆的直径一样。
这款经典的西餐餐盘经常被用来盛放汤和意面等,宽宽的帽檐将食客的注意力集中在中心。
蒋醉余把最开始炖的牛肉切成四块麻将大小的纺锤形,在草帽盘正中十字状摆开,又用刀小心地将豆腐移到牛肉块中央。
然后他把澄澈的番茄汤缓缓浇在豆腐上,豆腐细丝在橘色的水面下散开,好像一朵毛茸茸的圆形花朵,四块牛肉便成为了花朵的叶片。
这样的做法,核心正是国宴菜里的菊花豆腐。
时间只剩下一二十分钟,菜品进入最后的收尾工作。
蒋醉余在汤盘上遮上盖子,放进烤箱中隔水蒸熟。
这使豆腐既保持精巧的形态,又能吸收番茄牛肉汤的鲜美。
他在豆腐顶部放上精挑细选出的最圆的圣女果干,轻轻收回手,比赛结束的铃声适时响起。
短短五个小时内,一道以法式清汤为底的纯正中餐展现在赛场上。
评委和导演这时候也下了场,从一号选手开始点评。
好在节目赞助商提供了可以保温的餐台,当他们来到九十九号的蒋醉余面前时,豆腐汤盛然保持着温热。
蒋醉余不出所料地看到导演兴奋的眼神。
不说全场一百人,就算是所有赛区加起来,恐怕也没有什么能比出神入化的刀工和从豆腐泥到菊花豆腐的反转更吸引人。
评委脸色隐隐发青,显然是想到了自己开赛前的话。
这份清雅柔和的汤和“黑乎乎的大肥肉”不能说一模一样,只能叫毫不相干。
“基本功不错,希望你的味觉也同样出色。”他不咸不淡地说。
蒋醉余面不改色地道谢,看着他用小勺切下一块豆腐,耳边响起此起彼伏的吸气声。
赛场的大屏幕正在实时直播,全场选手都可以监督点评;这朵洁白的豆腐花已经征服了在场绝大多数人。
如果他们会中文,大概已经在尖叫“暴殄天物”了:
这是艺术品!你怎么能一声不吭就切开!
评委没有理会他们的反应,将圣女果干、豆腐、牛肉和汤一勺送入口中。
先是汤滑下喉咙,肉味和蔬菜的清香交织,少量添加的香料增添了独特的花草气息。
汤底不仅仅是背景板,在蒸制的过程中,它也融入了来自黄豆制品的醇香。
随之而来的是内脂豆腐,细丝几乎入口即化,舌尖在口腔中抿过,留下丝滑绵密的余韵。
牛肉纤维更多,需要咀嚼的时间,但两个小时的炖煮已经使它足够软烂香嫩,也没有显得干柴或细碎。
牙齿轻轻撕咬碾压,就能品尝到牛肉块中蕴藏的饱满汁水。
牛肉还未尽数咽下,富有嚼劲的番茄干已经登场,令人食指大动的酸咸香味轰然爆发,刺激了口水的分泌,让食客不由自主地想要继续吃下去。
哪怕一开始表现得颇为不屑的创新菜评委,也没能逃脱这首复杂风味的交响乐。
他下意识地将勺子伸向汤盘,就听到导演刻意的咳嗽声,手臂登时将在半空中。
评委又瞧了一眼缺口的菊花豆腐,恋恋不舍地放下勺子,点评道:
“技艺精湛,调味平衡,菜品美观,希望未来能看到你更多独特的创意,但总之,我很看好你……”
蒋醉余微微颔首,目送他走向最后一位选手。
不到两天后,预赛的邀请函便送到了他手上。
再过不久,所有入围者都将聚集在伦敦,在三位正赛评委的观察下完成预赛。
但真正能成为正赛选手的,只有十二人。
偌大的欧洲赛场,真的能容忍这其中有十二分之一的纯粹华人面孔吗?
蒋醉余不确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