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看书神 > 穿越重生 > 我看文的口味奇怪有什么错! > 第198章 出轨是因为不爱了吗?不,他们会一边爱一边出轨

大家新年兼情人节快乐!!!

由于研究生没有真正意义上的寒假,过年期间又一直在跟着家里人走亲访友,我最近是真的没有怎么读小说……所以今天是一滴安利都写不出来了(苦笑)。

不过呢,考虑到这篇集子已经差不多又有一个月没有更新了,我实在是不愿意放弃过年假期这个难得的有闲暇的上线机会,尤其是考虑到情人节又是一个对我等单身狗而言尤为意味深长的日子——

于是,我便掏出了那被我塞满各种奇奇怪怪东西的浏览器收藏夹,翻到了我郑重其事地压入箱底的几篇文章,准备搞一个名为“情人节特别更新”的新年特典。

……说是“情人节特别更新”,其实就是转一转对我来说曾经在理解“爱情”这个概念上尤其具有启发性的一些文章,并不带任何特殊立场地和各位进行一个单纯的分享。

之所以要在这里强调“不带任何特殊立场”,是因为作者作为一只母胎SOLO到今天、且未来很长一段时间内也没有任何脱单打算的纸片人爱好者,虽然日常生活里非常喜欢对各种社会事件、国际新闻、技术发展和经济趋势敲动键盘、大加指点。但对于爱情这个尤为暧昧复杂——且我本人从来没有亲身经历过的(重音)——暧昧复杂的问题……我实在是没有什么资格和能力来妄加评价 TAT。

因此,出于一种“一定要在此刻开麦说些什么”的更新**,和一种“实在不知道在这里要开了麦该说些什么”的母单无奈,我选择主动地让出麦克风,让那些对爱情颇有研究的各路牛鬼蛇神,在这个2024年的情人节种,共同演出一场不同观念相互碰撞的大戏。

我相信,如果你之前从来没有接触过这些奇奇怪怪的想法,或者你接触了、但是没有像现在这样把它们和其他方向的观点并列在一起思考,那么,在看完今天的情人节特别更新之后,面对这种两个人类个体间所能建立的、最奇怪多元、也是最令人捉摸不透的关系,你一定会产生一些和此前完全不同的理解角度。

在正式转发这些不同观念之前,请允许我进行一些事前的叠甲行为:

1. 本次情人节特别更新由多篇文章构成。我不见得会完全认同我所转发的某篇特定文章所传达的特定观点,但我确实会受到这些文章所提供的数据、案例、逻辑推论和观点的震撼。

所以在看的时候,建议大家也不要太过在意作者提出的观点,而是不妨稍作探究一下:为什么作者会提出这样一个观点呢?

2. 同样的,我不见得会完全认同我所转发的某个账号或者作者,但我确实认为,这个特定的账号或者作者极具代表性和典型性。它们或他们往往能长期的、坚定地为某一种特定的立场而摇旗呐喊。因此,他们所表述的爱情观,往往是某种特定立场或者意识形态在爱情上的体现。

请不要担心自己在阅读的过程中被这种立场或者意识形态误导。我会在每篇文章的开头处说明我选取这篇文章的原因,以及这篇文章属于哪一个立场的阵营。

3. 虽然这些文章都是免费的公开文章,我在转发时会标明文章的来源、平台和原作者,也不会进行对此任何商业性行为,而且没啥人看我写的东西,但我转载的行为依然可能有侵权的风险……

因此,如果有读者或原作者认为我的行为不妥的话,请第一时间联系我,我会及时删除文章。

此外,我非常希望大家可以去看看原作者,去支持一下文章的来源。别的不说,这些文章的作者真的都是一流的中文创作者。我从他们那里得到了非常非常多的启发,也学到了很多宝贵的东西!

(鞠躬

今天要向大家分享的第一篇文章来自果壳网,作者是游识猷。

果壳网是中国大陆的“一家泛科技兴趣社区网站”,也就是一家专注于科技内容的门户内容网站,于2010年正式创立,背后是以提供付费科普和科学内容、网络广告和自营电商为主要业务的北京果壳互动科技传媒有限公司。

作为一家科普机构,果壳网的内容质量和竞争力来源于它内部所雇佣的、一群年轻且学历极高的编辑和作者,以及它在高校、科研机构中建立的关系网络。

从好的一方面来看,这使得果壳网上的原创文章往往在知识性和可读性兼备的同时,还能得到科学权威和行业专家的背书。

例如,这篇文章的作者游识猷就是非常专业的、生物遗传学相关方向毕业的硕士生。作为一个年轻人,她非常理解怎么写作容易在互联网上进行传播的文章。而作为一个接受过多年训练的遗传学研究者,她能以较为准确的方式解读发表于科学期刊上的研究论文和各种统计学结果。这使得她写作的内容简单、易读且不会扭曲科学发现的原本含义。

从坏的一方面来看,这种极度单一和精英化的成员构成,也使得果壳网往往会面临“不接地气”,或者更直白一点的——“屁股坐不正”的指责声音。

由于发达国家在当今科学发展中的领先地位,果壳网所介绍和普及的绝大多数成果,似乎都是和中|国本国的国情没有太大关系的外国研究。

同样,由于深受发达国家学术思想的熏陶,果壳网在某些略带敏感的问题上,往往会展露出些许自由主义和精英主义的倾向……至于这种倾向究竟是好是坏,各位见仁见智。

而我之所以选择果壳网的文章,是因为我觉得这是一个很适宜的机会,来向各位展示这样一个问题:

发扬于现代西方社会的实证科学,为今天的现代人尤其崇尚的、认为是发现真理的唯一工具的科学研究,它对当代社会中的爱情,究竟怀抱着什么样的一个态度呢?

-----

标题:出轨是因为不爱了吗?不,他们会一边爱一边出轨

来源:果壳网

文/游识猷

埃里克·安德森 (Eric Anderson)是个有意思的人。

他研究体育、男子气概,还有性和性取向。他是国际性研究学会(IASR)的当选会员,也是一个论文被引用11734次,H指数高达51的著名社会学家。

他擅长访谈一些被视为“禁忌”的话题,让男性放下被评判的负担,说出心底真正的想法。

真心话有些吓人。

比如说,安德森采访了120个英美的男大学生,问有多少人瞒着恋人出轨时,得到的数字是有长期伴侣的103人里出轨的有79人,比例高达78%。

这些男大学生并不是不爱他们的恋人——没有经济或者孩子因素逼着他们和恋人继续在一起。如果他们不爱了,完全可以和恋人分手。

事实上,很多人都在访谈中表达了对恋人的爱。有人在出轨后内疚、担忧、焦虑。害怕。有人因为出轨事件曝光而失去恋人,多年后还是懊悔不已,并依然认为恋人是“真命天女”,是“the one”。

但他们还是出轨了。

1. 为什么会有那么高的出轨率?

78%的出轨率的确高得吓人。得到这个数字的原因有三——

一,安德森想研究的是出轨者的想法,因此特意选择了很可能出轨的人群。

这120个人都是18~22岁之间的男大学生,其中60人是来自美国三所大学足球队的异性恋,40人是来自英国大学学术班级的异性恋,还有20人是来自英国大学的同性恋。

其中,出轨比例较高的是直男足球运动员(83%)和男同性恋(85%)。出轨比例相对低的是直男学术生(65%)。

二,对“出轨”的定义比较严苛。

安德森用的出轨定义是,“做的事情会让关系里的任何一方觉得,违背了单偶制关系中明确或隐含的规则。”

也就是说,不管出轨者如何为自己开脱,只要他的伴侣认为他做的事算出轨,那就是出轨。如果伴侣认为“没发生性关系,只亲吻嘴唇也算出轨”,那就是出轨。

三,安德森比较擅长访谈。

在当今社会,“一夫一妻单偶制”在价值观上是绝对主流。因此,很多出轨者会撒谎掩盖自己的行为,在很多研究中,出轨者很可能会谎称自己没有出轨过。

安德森采用了一些办法来降低出轨者的戒心,承诺绝对的匿名(访谈者会被改名、更改细节,而且故事绝不会泄露给同学);把出轨当成一个敏感的议题,而非不道德的议题来处理(让出轨者觉得自己不会被道德审判)等等。

不过,也有一些因素让出轨率可能比78%更高。

首先,安德森这个研究不统计曾经对之前伴侣的出轨,只统计对最近一个伴侣的出轨。

也就是说,如果一个男性一共有过三任伴侣,对前两个伴侣劈腿,但对第三任伴侣忠诚,则计入”没出轨”。

另外,在研究时没有出轨、研究结束后才出轨者,也没有被计入出轨数据里。

在其他一些研究里,出轨率也并不算低。

英国90年代的大规模调查发现,70%的女性、72%的男性曾背叛过自己的配偶。

2004年的一个美国研究认为,已婚男性出轨率在60%~70%之间。

潘绥铭教授的中国抽样调查数据则是,2015年中国男性出轨率是34%,女性出轨率是13%。

2. 非预谋的、自发型出轨

安德森发现,出轨可分为两种。

一是预谋型出轨(premeditated cheating),二是非预谋的、自发型出轨(spontaneous cheating)。

预谋型出轨是一场清醒、理性的策划。出轨者分析了成本与收益,决定执行,并采用一些策略与措施,来避免自己被发现。

已经出轨20多次的詹姆斯,用假名在Facebook上建了个女友不知道的账号,“我开了这个新账户,贴了一堆自己的照片,没有加任何熟人。我会加那些遇到的、和我上不同大学的女孩。然后再加她的朋友,还有她朋友的朋友。我一直在伪装自己,说我是单身。每次新加人,我都会看看ta和我女友是不是朋友,如果是朋友我就不加ta。就这么简单。……我永远使用安全套,永远去她们在的学校。我不会把她们带回我读的大学。”

更常见的,是非预谋的自发型出轨。

出轨者不一定预先决定要出轨,但他使自己置身于“更可能出轨”的环境中。他会巧妙地操纵情况,引导事态走向“增加性机会”的方向。

乔恩知道有个女孩对他感兴趣。在一次派对结束后,他主动送她回她宿舍,后面的事情就水到渠成了。乔恩辩解说,“我知道让自己陷入这种境地很愚蠢,但我当时喝醉了。”但被问到他会不会主动送一个对他没有性吸引力的人回宿舍时,他回答说: “不会。我想我会留下来再喝一杯。”

在自发型出轨中,出轨者经常会喝酒。酒精是一种很好用的道具,首先,酒精让自己的“刹车”变松了,**更难以抑制;其次,假如被伴侣发现,酒精可以成为一个很好的借口——我当时喝醉了,事情就这样发生,我不是故意的,我以后再不会了。

3. 但他们会再出轨的。

安德森的研究发现,自发型出轨通常会重复发生。一个男人出轨的次数越多,他感到的歉疚就越少,越会仔细地计划出轨,未来继续出轨的可能性也就越大。最终他会得出结论,出轨是满足他多重**的一种方法——他爱伴侣,想和伴侣继续在一起,想要单偶制带来的社会认可,同时,他也想要和其他人发生性关系。

利亚姆就是这样。

他和女友高中时开始恋爱。高中毕业后,他们去了不同的大学,谈起了异地恋。他们很久才能见一次面,所以对利亚姆来说,和女友的性生活依然充满激情和新鲜感。而且他不想因为出轨而失去女友。

在安德森一开始调研时,利亚姆说,“男人出轨是因为他们是饥渴的混蛋。但我没有出轨,我也不会出轨。”他没有被统计为78%中的一个。

但研究结束后,安德森再次遇到已经大四的利亚姆,利亚姆已经出轨了13次。

“第一次出轨是在一个喝了酒的聚会上。她一点都不性感,但我还是做了。我没用安全套。我相信她没有病。但也许我做了个糟糕的决定。”

利亚姆女友的朋友也在那个聚会上,所以利亚姆一度很担心女友会发现。但那次出轨就像打开了一扇一发不可收拾的大门,他开始有预谋地出轨。

“首先我会弄清她们上哪个大学,如果她们和我在同一个大学,我就不会和她们**。如果她们上的是别的大学,我就告诉她们一个假名,我不会告诉她们我的Facebook,也不会给她们我的手机号码。”

利亚姆在头几次出轨后有歉疚感,但歉疚感越来越少。安德森问他,有没有打算和女友讨论下开放式关系的可能性。利亚姆回答,“不会。我讨厌她和别人上床。我不会改变我们的关系。这样她就不会和别人上床,而我可以继续出轨。”

这种双重标准在出轨者里很常见。

路易斯的父亲在他12岁那年出轨,他父母因此离婚。

路易斯回忆说,“我看到了出轨造成的伤害,我们的生活从此不同。住的地方从大房子变成了小公寓。我不经常见到爸爸,我也不想见到他。在我爸出轨之前,我有一个田园诗一般的家庭,但之后,一切都毁了。我非常反对出轨。”

但路易斯还是出轨了。有次女友不在,他和朋友去一个派对,遇到了一个女孩。他和她聊得火热,那天晚上,当其他人几乎都睡着了,他们一起去湖边散步,最终,路易斯越过了那条界限。

路易斯不打算向女友坦白出轨这件事,“告诉她有什么好处?她会和我分手,我们俩都不会开心。”虽然同样出轨,但他觉得自己好过父亲——“他那时候结婚了,还有孩子,他造成的伤害更大”。

安德森问路易斯,“说实话,你认为如果你和女友结婚了,你那晚就不会出轨吗?”路易斯有点生气地回答,“当然不会。我可是坚持一夫一妻的。”

4. 不是因为不爱,是因为“两年之痒”

几乎所有出轨的男受访者都表示,自己并不想和伴侣分手,出轨也绝不是在物色新伴侣。

路易斯说,“我爱我的女朋友。我绝不会想伤害她。我真的不知道我为什么要这么做(出轨)。……绝对不是想跟别的女孩约会。我一点也不在意出轨对象,但我想要她,你懂我意思吧。”

汤姆说,“这绝不是‘想要她(出轨对象)做我女朋友’。和这一丁点关系也没有。是为了性刺激。”

这些出轨者说的是真话,出轨是为了满足性需求,而不是情感需求。伴侣的存在意义的确是不一样的。

发展心理学研究显示,无论男女,长期伴侣都很重要。婚姻关系良好的已婚男性更少情绪困扰,更少抑郁,在情感上也更加幸福。与伴侣建立情感联系,满足了人的情感**,为人提供了一个重要的社会身份,并有助于形成积极的自我概念。

任何一对长期伴侣,都需要协商共同生活里的方方面面,对饮食的偏好,选择职业,居住地点,交往朋友,娱乐方式,对时事的看法,人生观价值观……方方面面。这是一个困难而代价高昂的过程。很少有人在出轨的时候,想着“我要把这一切磨合重新再来上一遍”。

出轨不代表不爱,然而,爱也阻挡不了出轨。

安德森的研究显示,男性和伴侣在一起两年左右,就可能失去对彼此的激情,进入出轨的高发阶段,而且通常遵循一种常见模式——

①在发生性关系之前,男性认为自己会满足于单偶制。

②刚进入一段关系时,早期的性满足让男性继续对单偶制感到满意,并继续认为自己不会出轨,出轨的人都是不道德的。

③与伴侣的性生活的刺激感和吸引力逐渐下降。男性开始想办法弥补,想办法增加和伴侣之间的新鲜感,使用色情作品,□□,幻想和其他人发生性关系。

④以上办法都尝试过,效果越来越弱。而出轨变得越来越有吸引力。男性发现自己在情感上想要和伴侣继续单偶制,但在性刺激上想要和别人发生性关系。

⑤第一次出轨几乎总是在喝过酒后。先让自己置身于靠近诱惑的环境里,然后是一个吻,一个长时间的吻……每次互动,都会微小地升级。最终彻底出轨。

⑥事后,出轨者把之前发生的事归咎于酒精和环境。但不会承认他们其实有意识地将自己处在易于出轨的环境中。

还有些因素与高出轨率相关——

·初次发生性行为的年龄较小。

·此前有过的□□较多。

·对性更感兴趣。

·性价值观更宽容。

·对伴侣关系主观满意度较低,或与伴侣关系较差。

·与现任伴侣分开居住。

·家庭在一地,自己在异地工作。

·有很多性机会,比如身在大学、大城市。

出轨是“理性”的选择。所谓“理性”并不是说出轨值得赞扬或者是个好选择,而是说,出轨并非“什么也没想,就这么发生了”,是男性权衡成本与收益,觉得偷偷出轨是个一石多鸟的好选择——留住现任伴侣,满足自己的性需求,现任伴侣不会和别人发生性关系,在社会中享有单偶制的好名声——只要不被发现就行。

5. 的确,有人就是不出轨

19岁的卢克和女友在一起已经四年半了,他从来没有出轨过,从来没有吻过另一个女孩。

卢克不缺乏性资本,他是个很好看的男孩。

他不缺少出轨机会,他在上大学,女朋友和他异地,有许多出轨机会摆在他面前。

他不是因为宗教信仰才不出轨,他是无神论者。

他也不是因为“不行”所以不出轨,他和女朋友的性生活一直很好,在他们假期相聚时,每星期的性生活通常有6次。

卢克的“不出轨”可能与下列因素相关:一,卢克在现女友之前没有性生活,而且他们约会了7个月之后才发生性关系,以欧美标准,卢克算是“在诱惑面前能等待较长时间”的人。二,卢克的现女友依然非常年轻漂亮,远没有到“伴侣失去性吸引力”的阶段。三,卢克的女友不在意他看色情作品,他无需对此保密,也无需对此觉得歉疚。

不过,同样符合这些标准的其他男性依然出轨了。

安德森认为,对“为什么大多数人会出轨,而有的人即使有条件有机会也不出轨”这个问题,还没有特别好的学术解释。

也许有些人就是特别适合“一生一世一双人”的单偶制。

有些人可能天生擅长控制**,他们大脑额叶特别发达,擅长“执行控制”(executive control)功能,可以很好地抵制出轨的冲动。

有的人可能就没有什么需要抵抗的诱惑,他们满足甚至期待着单一伴侣的生活,就像有人喜欢每天吃一模一样的早餐,一点也不想换新花样。

6. 出轨的代价

出轨者享受了隐秘的快乐,但几乎所有出轨者都表达了一种挥之不去的焦虑,担心伴侣会发现,担心被发现后周围的社会压力。

丹和朋友瑞安一起去了一个聚会,在聚会上,丹和一个新认识的女孩亲热。在那之后,丹就一直焦虑不已。瑞安也认识丹的女友,所以丹总担心瑞安会告诉他的女友。丹想过和瑞安疏远,但他担心这会让瑞安更倾向于揭露他的秘密。

保罗出轨之后,感到了巨大的几乎要将他压垮的罪恶感,这种罪恶感在一年后依然挥之不去。保罗没有向女友坦白,“罪恶感很强烈。我的男性朋友大概更能理解一点。但她的朋友肯定会向她施压,要她跟我分手。……我忘不了这件事。如果我告诉女友,她肯定会和我分手。”

讽刺的是,尽管保罗深怀负罪感,但他倾向于继续出轨,理由是出轨一次和出轨多次都一样,被发现以后都会被分手,“如果女友发现我的第一次出轨,她会跟我分手的,那么,何不跟出轨对象再做一次呢?”还有其他研究的确也显示,一旦男人或女人出轨,他们就很可能继续出轨。

直到他们真的失去伴侣。弗兰克在出轨时被女友当场发现,女友因此离开了他,“我当时对她失去了激情。别误会我的意思,我爱她。我很爱她。我现在还是很生我自己的气。她是我的真命天女。已经分手两年了。我还是非常想念她。”

如果你事先知道,无论你多爱你的伴侣,性方面的激情都会在几年后无可避免地褪去,你还会默认自己“肯定能坚持单偶制”吗?一边认为自己是单偶制的人,一边暗自持续出轨,这其实是一种认知失调。当一个人同时持有两种截然不同的想法时,符合社会主流的想法总会胜出,但时不时地,“另一种想法”会赢上几次。

安德森认为,人们不会在开始一段关系时,和伴侣坐下来理性地讨论各种单偶制及其规则。每个人都“顺其自然”地默认并接受了社会里主流的单偶制规定——也就是身体单偶制。

但这个讨论也许很有必要。

单偶制可分为四类——

一,身体单偶制(physical monogamy)

是最常见的单偶制。在身体上不背叛伴侣,不与伴侣之外的人发生性行为。

不过,具体如何定义“身体上的忠诚”,其实有不少争议。

很多英国受访者觉得亲吻其他女性的脸颊不算出轨,但美国受访者不太同意。

绝大多数人都认为亲吻嘴唇算出轨,极少数人认为时间短暂、不是舌吻的话,不算出轨。

牵涉到网络的话,意见分歧就更大了。和人在网上视频聊天时□□算出轨吗?有人认为算,有人认为不算。

几乎没有人和伴侣讨论过“身体上忠诚”的标准。

二,**单偶制(desirous monogamous)

类似于“性取向”,反应了内心的渴望和幻想。无论你怎么做,或者怎么告诉别人,在心底,你知道自己真正想要什么。

例如,保罗说,如果女朋友允许,他想和其他人发生性关系。

乔西(刚有女朋友几个月)则说,他只想和女朋友在一起,对其他人没有**。

保罗在**上不是单偶制。乔西则是**上的单偶制。

三,情感单偶制(emotional monogamy)

情感上的单偶制,经常是“开放式关系”(open relationship)的基础。

在伴侣的知情同意下,可以与其他人发生性关系。

然而,如果在情感上依恋其他人超过伴侣,或关爱照顾其他人到了伤害伴侣利益的地步,则是情感单偶制里的出轨。

四,社会单偶制(social monogamy)

希望被社会认为是单偶制的人。在社会上塑造并展示单偶制的身份认同,无论自己真正想要什么,或者做了什么。

在这个访谈中,所有受访者都认为自己是单偶制的人,即使他们在出轨。

例如,多次出轨现女友的杰克依然坚持自己是单偶制,他说,“出轨违背了单偶制的规则,但这不意味着我不是单偶制,就好比你是一个教授,你可能有时候生病了不能教书,但你仍然是一个教授。”

那些在现任伴侣允许下和其他人发生关系的人也声称自己是单偶制。科林和交往两年的女友试过几次三人行,他们依然认为(并对外声称)自己是单偶制,科林说,“你能想象我告诉我妈,我和艾米不是单偶制吗?那可不会有什么好结果。”

单偶制是复杂的。有些人从未认真想过自己想要什么样的关系,也从未与伴侣认真沟通过,两人各自期待建立什么样的关系。

然后有些人背叛,有些背叛被发现,有些被发现的背叛终结了一段亲密关系。

参考文献

[1]Anderson, E. (2013). The monogamy gap: Men, love, and the reality of cheating.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2]Meirer, A., & Allen, G. (2008). Intimate relationship development during the transi- tion to adulthood: differences by social class. New Directions for Child and Adolescent Development, 119, 25–39.

[3]Aune, K. S., & Comstock, J. (1997). Effect of relationship length on the experience, expression, and perceived appropriateness of jealousy. Journal of Social Psychology, 137(1), 23–31.

[4]Forste, R., & Tanfer, K. (1996). Sexual exclusivity among dating, cohabiting, and married women. Journal of Marriage and the Family, 58, 33–47.

[5]Whisman, M. A., & Snyder, D. K. (2007). Sexual infidelity in a national survey of American women: Differences in prevalence and correlates as a function of method of assessment. Journal of Family Psychology, 21, 147–154.

[6]Paik, A., Laumann, E., & Van Haitsma, M. (2004). Commitment, jealousy and the quality of life.

[7]Laumann, E., Ellingson, S., Mahay, J., Paik, A., & Youm, Y. (2004). The sexual organization of the city. Chicago, IL: 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

[8]Waite, L. J., & Gallagher, M. (2001). The case for marriage: Why married people are happier, healthier, and better off financially. Crown Publishing Group (NY).

[9]Simon, R. W., & Barrett, A. E. (2010). Nonmarital romantic relationships and mental health in early adulthood: Does the association differ for women and men?. Journal of Health and Social Behavior, 51(2), 168-182.

[10]Umberson, D., Chen, M. D., House, J. S., Hopkins, K., & Slaten, E. (1996). The effect of social relationships on psychological well-being: Are men and women really so different?. American sociological review, 837-857.

[11]Hite, S. (1991). The Hite Report on Love, Passion and Emotional Violence. London: Optima.

Hite, S (1993). Women as revolutionary agents of change: The Hite reports 1972–1993.

[12]Duncombe, J. E., Harrison, K. E., Allan, G. E., & Marsden, D. E. (2004). The state of affairs: Explorations in infidelity and commitment. Lawrence Erlbaum Associates Publishers.

[13]Treas, J., & Giesen, D., (2000). Sexual infidelity among married and cohabitating Americans. Journal of Marriage and the Family, 62, 48–60.

[14]Wiederman, M. W., & Hurd, C. (1999). Extradyadic involvement during dating. Journal of Social and Personal Relationships, 16, 265–274.

[15]DeSteno, D., & Bartlett, M. (2002). Sex differences in jealousy: Evolution mechanism or artifact of measurement. Journal of Personality and Social Psychology, 83, 1103– 1116.

[16]潘绥铭. (2017). 2000-2015年中国人的"全性" (sexuality) : 四次全国总人口抽样调查的主要数据分析结果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