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看书神 > 游戏竞技 > 我的玩家都是演技派 > 第313章 刺杀尉迟敬德?

我的玩家都是演技派 第313章 刺杀尉迟敬德?

作者:青衫取醉 分类:游戏竞技 更新时间:2022-10-10 16:36:13 来源:转码展示1

李鸿运在上帝视角中继续看着无数光点不断地在长安城中移动。

显然,按照这样的趋势发展下去,很快太子身边的人,也都要被策反变成秦王党了。

二者的斗争有一个明显的关键点,那就是双方的基本盘问题。

秦王有一个非常扎实的基本盘,那就是以秦王府为核心的诸多名臣、武将构成的军功集团。

军功集团对于秦王的信任和支持是毫无保留的。

而在秦王立下赫赫军功的同时,他对军队基层、对底层百姓构筑的巨大威望,也是不容忽视的一个方面。

许多百姓只知有秦王,不知有皇帝,这事也并不奇怪。

想当初,梁高祖从晋阳起兵攻克长安,将齐王留在大本营晋阳镇守。结果,齐王在晋阳胡作非为,在街上以射猎百姓为乐。

于是等刘武周打过来的时候,梁朝在晋阳早就已经民心尽失,不仅不帮助梁军,反而还纷纷躲藏起来。

而等到秦王来平定刘武周的时候,百姓们一听说是秦王来了,又纷纷出来支持梁军。

在老百姓眼中,这是很合理的事情。那个天高皇帝远的梁高祖对他们来说,只是一个看不见、摸不着的符号,与他们又有什么关系?

秦王率军平定乱世,又严令手下对百姓秋毫无犯,两相比较,百姓们会对谁更有好感,就不言而喻了。

而反观太子,却没有太多的基本盘。

如果非要说有,那就是他太子的身份为他争取来的一帮臣子。

这些大臣希望在帮助太子继位的过程中立下功劳,但其中到底有多少坚定不移地站在太子身边呢?

其中又有多少是冲着太子的身份去帮他,又有多少是真的认可这个人呢?

恐怕这很难说。

于是,在双方互挖墙脚的第一阶段,显然是秦王在各方面都占据上风。

照这样下去,太子的地位就及及可危了。

虽然从事后复盘来看,秦王的势力越强,梁高祖拉偏架的意愿就会越明显,这样继续僵持下去秦王也几乎不可能以正常手段废掉太子之位取而代之,但在当时,身在局中的太子不可能知道这一点。

他对于自己的父亲梁高祖,也不可能完全信任。

于是,为了自保,太子自然要展开反击了。

可是怎么反击呢?

软的办法已经失效了,想要挖墙脚,秦王府那边基本上是铁板一块,靠钱财和个人魅力都根本挖不动。

那就只能用硬的办法了。

两个光点从太子府中出来,来到深宫之中,那是太子和齐王准备去面见梁高祖。

与此同时,一个光点来到尉迟敬德的府上,在门外徘回着。

李鸿运继续看戏,他发现尉迟敬德那边的光点迟迟没有动作,似乎还没有展开行动,就先看皇宫中太子和齐王的表演。

“父皇,儿臣请诛秦王!”

太子和齐王齐齐跪倒。

梁高祖眉头一皱,但看他的样子似乎也没有太过惊讶,只是有些无奈地摆了摆手:“你们两个,不要闹了!

“此事不是已经说过很多次了吗?秦王有平定天下之功,又没有什么太大的罪状,要杀他,用什么理由堵住天下人的悠悠众口?”

但齐王仍旧不依不饶:“父皇!虽无罪状,但若是不杀秦王,久后必生祸患!

“当初秦王平洛阳之后,一直在观望,迟迟不肯返回长安。不仅如此,还私散钱帛、广施财物,沿途不断树立自己的威信。

“父皇当时已有敕书,让两位贵妃去府库中挑选珍宝,结果秦王竟然抗命不遵,这不是造反又是什么?

“父皇若是真的下定决心要诛杀他,又何患无辞!”

对于皇帝来说,真正想杀一个人,自然是不愁找到理由的。

齐王这话已经说得相当过分,要知道,那并不是一个普通的功臣,那是梁高祖的二儿子,他的亲二哥。

按理说,兄弟在父亲面前互进谗言,梁高祖这个当爹的应该勃然震怒,甚至惩治齐王才对。

然而,他却陷入了沉默。

齐王的话,显然打动了他。

要说秦王蓄意谋反,那此时的梁高祖倒也不太相信。

但这并不代表梁高祖对秦王的行为毫无芥蒂。

当初两位贵妃拿了他的敕书去洛阳府库中挑选珍宝,结果被秦王顶了回来,梁高祖就已经十分不快,还将秦王召来大骂一顿,质问:“朕的敕书难道不如你的教吗?”

这在梁高祖心中始终都是一根刺。

更何况齐王说的虽然添油加醋,但也是事实。

秦王在平定洛阳的过程中,将府库财物全都赏给将士,同时大力招揽人才。

这些行为,关键看怎么解读了。

可以解读为他是在为梁朝奖励有功之臣、笼络人心,也可以解读为他这么做完全是在培养自己的势力。

秦王培养自己的势力做什么?

就算此时没有造反,那么随着时间的推移,之后呢?

就在此时,太子适时地说道:“父皇,即便此时不杀秦王,也该问罪。否则,若是父皇一再纵容,秦王必将更加骄横,肆意妄为,不再将父皇放在眼里。

“依儿臣之见,父皇应该下诏书斥责秦王,拆解天策府,以示敲山震虎之意,让秦王收敛自己的行为。”

显然,这兄弟二人也深谙谈判技巧。

如果一上来就说要开一扇窗,那么多半是不行的;但如果先说要拆掉屋顶,然后再退一步,说只是开一扇窗,那么这个方案被同意的可能性就会大大增加。

果然,梁高祖再次沉默了。

太子的说法,不失为一个好办法。

梁高祖也不想看到秦王的势力无限膨胀,但那毕竟不是普通的功臣,而是自己有血缘关系的二儿子,不能像对待一般的功臣一样随便找个理由就干掉。

梁高祖虽然在三个儿子之间时常拉偏架,但他对秦王也还是有父子之情的。

沉默许久之后,梁高祖点头:“好,既然如此,那朕就让人去写一封诏书。”

太子和齐王大喜过望,告辞离开。

而在两人离开之后,梁高祖立刻找到当时的宰相,想要让他草拟这样一份诏书。

然而宰相陈叔达却大惊失色:“陛下,万万不可如此!

“秦王有大功于天下,岂可轻易废黜?更何况秦王是性情中人,性格极为刚烈,如果以这样不能服众的理由打压,恐怕他心中会忧愤难平,必有不测之疾!

“到时,陛下可是悔之晚矣!”

梁高祖再度沉默了。

他考虑再三之后,还是决定不再发这封诏书。

至于到底是什么让梁高祖放弃,这事不好说。

陈叔达的原话中有四个字最为关键:“不测之疾”。

“疾”字在古文中有很多的意思,比如损害、嫉恨、憎恶、迅速、勐烈等等。但此处的“疾”字只可能有两个解释。

第一个解释是它的原意,也就是“疾病”,第二个解释是它的引申义,也就是“缺点、毛病、祸患”等等。

陈叔达这番话,说的可谓是相当有水平。

他并没有说“不测之祸”,而是用了“疾”字,就同时表现出了两层意思。

第一层意思是说,秦王是性情中人,若是强行打压,恐怕他会因为气愤生病,忧愤而死。

这是在唤起梁高祖作为父亲的同情心。

第二层意思是说,若是强行打压,有可能会发生一些难测的祸事。

而这,则是在暗示梁高祖这么做的危险性。

至于梁高祖自己重点考虑了哪一层意思,那就只有梁高祖本人知道了。

李鸿运倾向于第二种。

显然,梁高祖此时虽然暂时放弃了治罪秦王的想法,但经此事件之后,他对秦王的猜忌会更加严重。

因为在决定下诏书又取消的这个过程中,梁高祖意识到了一个问题,那就是即便他是皇帝,想要任意地拿捏秦王,也已经不是那么容易了。

而这种事情对于皇帝来说,是不可接受的。

即便对方是自己的儿子。

在历史上,皇帝亲自下手诛杀太子的事情尚且屡见不鲜,更何况秦王还不是太子。

宫中的情节暂时告一段落,李鸿运又将目光投向尉迟敬德的府邸。

之前他没有仔细看这里到底发生了什么,此时拉进视角仔细观察,李鸿运差点笑出了声。

因为那个在尉迟敬德府邸外面徘回良久的光点,竟然是一名刺客!

显然,在之前太子和齐王拉拢尉迟敬德失败之后,他们换了其他的办法。

既然无法拉拢,那就刺杀。

尉迟敬德在秦王府中有着极高的地位,越是秦王的绝对铁杆、左膀右臂。

从事后来看,尉迟敬德也确实在玄武门之变中发挥了巨大的能量,论功行赏他是第一位。

太子和齐王的决断倒是没毛病,唯一的问题在于……

刺杀尉迟敬德?

这是什么样的脑回路才能产生的天才想法?

尉迟敬德在自己府中将所有的大门全都敞开,不安排任何护卫,自己就在房间中呼呼大睡。

而这个刺客在看到尉迟敬德如此坦荡之后,非常感动,于是叫醒了尉迟敬德说明来意。

两人竟因此成了生死之交。

而后,尉迟敬德对这名刺客好生款待,礼遇有加而后送走。

看到这一幕,李鸿运再度微微皱眉。

这显然有点过于理想化了,明显属于小说演绎之后的效果。

在李鸿运的干预之下,这一幕变成了更符合常理的样子。

尉迟敬德提前得知了刺客要来刺杀他的事情,于是将家中所有的大门全都敞开,自己呼呼大睡。

但这并非对刺客展示自己的坦荡心胸、试图用江湖义气的方式来让刺客折服,而更像是一种空城计。

完全违反常理地将大门全都打开,其实就是在暗示刺客:我已经知道了你要来刺杀我。

但我不仅不防备你,还把大门打开,让你随便进来。

那么,你敢来刺杀我吗?

李鸿运把自己代入了一下这个刺客的视角,发现被安排上这个差事,也是够倒霉的了。

刺杀尉迟敬德?太子和齐王是怎么想的?

齐王虽然打仗不怎么样,但个人武力值是不低的。结果尉迟敬德跟他对练,玩一样地从他手中夺槊,而且还一连夺了三次。

这样杀人如麻、几乎堪称当世武力天花板的人,刺杀个屁……

于是,刺客在尉迟敬德府邸外面徘回了许久,最终还是怂了。

他完全不认为自己能在尉迟敬德已经知情的情况下刺杀成功。

虽然从表面上看尉迟敬德呼呼大睡、鼾声如雷,但谁知道他是不是装睡?

能在流血漂橹的战场上活下来的百战将军,打过多少大仗硬仗,见过多少阴谋诡计,会真的没有防备?

恐怕进入府邸,立刻就被伏兵擒住。

就这样,针对尉迟敬德的第二次行动,也以失败而告终。

在第一阶段较为柔和的互挖墙脚之后,太子和齐王已经意识到了己方的劣势,所以他们改变了策略。

从这两次行动来看,似乎他们都失败了。

梁高祖没有对秦王问罪,尉迟敬德也没有被刺杀。

但实际上,太子和齐王的计谋已经奏效了,因为他们已经在梁高祖心中埋下了一颗种子。

很快,这颗种子就会生根发芽。

不久之后,太子和齐王再度出招,这次,他们仍旧在针对尉迟敬德,只不过手段变成了诬告。

尉迟敬德果然被梁高祖下狱,秦王到殿上苦苦哀求,才好不容易将尉迟敬德给捞了出来。

虽然在秦王的努力运作之下,尉迟敬德被捞了出来,但这已经释放出一个极其不好的信号。

或许下一次,秦王府中的其他功臣,就没有这样的好运了。

随着无数光点闪烁,来自北方的军报被送入皇宫,又接连被太子、秦王和齐王得知。

两条至关重要的消息,开始搅动局势。

第一条是,太白经天。

也就是说,太白金星在大白天出现在天空正南方的午位。

太史令上奏说“太白见秦分,秦王当有天下”。

第二条则是突厥人开始突入边塞、包围乌城。

而这两件事情,也共同构成了玄武门之变的导火索,双方的矛盾瞬间变得白热化。

其实在之前的过程中,李鸿运的视野中还发生了很多的事情,但他毕竟精力有限,只能关注一部分。

而此时,这两件大事几乎搅动了整个长安城的局势,他即便是想忽视也不可能了。

以现代人的视角来看,太白经天这种单纯的天象问题,与突厥入侵的影响力不是同一个档次的,毕竟一个是正常的天象运行,虚无缥缈、不会对现实造成影响,而另一个则是实打实的边患。

但在当时的人看来,前者显然比后者要严重多了。

因为古人都有天人合一的思想,认为天象往往预示着一些重大的事件。

当一个事情从皇帝到百姓全都深信不疑的时候,那么即便它是虚无缥缈的,影响力也会超越许多现实中真实发生的事情。

而太史令的这番上奏,几乎是直接给太子递过来一把刀。

对秦王而言,“太白见秦分,秦王当有天下”的这番说辞,可以说是暗含杀机,一不小心就要出大事。

至于这件事情为什么如此严重,因为这个天象实在是太过巧合。

太白经天,在古人看来这是要爆发大事件或者当权者更迭的先兆。古代就有“太白经天,天下革,民更王,是为乱纪,人民流亡。昼见与日争明,强国弱,小国强,女主昌”的说法。

而更糟糕的是,这次太白经天,太白金星在天空中的位置,正好对应秦地。

古代的天文学说将二十八星宿与整个华夏大地的地域一一对应起来,成为天人感应学说的有力辅左。

比如,“们参历井仰胁息”,和“星分翼轸、地接衡庐”这样的诗句,都是用天上的星宿来指代地下的方位。

而太白经天这一天象出现,又正好出现在对应秦地的位置,那么这种天象的结论在神秘学中就相当明确了:秦王当有天下。

严格从天人感应学说的角度来看,太史令的这番推断有理有据,基本上没有任何反驳的余地。

太白经天意味着王朝更迭、强国弱、小国强。梁高祖作为皇帝当然是强势的一方,那么是谁要对他取而代之呢?

太白金星又出现在对应秦地的位置,这就不言自明了。

而梁高祖在听到这个说辞的时候,他的怒不可遏也就完全可以理解了。

于是,他火速召秦王入宫,要问个究竟。

若是秦王给不出一个合理的答复,那后果会很严重。

事实上,秦王也基本上不可能给出一个合理的答复。除了苦苦申辩自己并无谋反之意以外还能说什么呢?难道要给梁高祖普及一下现代的天文学知识吗?

而恰逢此时,突厥人的进犯,又给了太子和齐王一个绝佳的动手时机。

太子向梁高祖推荐齐王代替秦王,都督各路军马北征,抵抗突厥人入侵。

而更重要的是,他还一并请求让尉迟敬德、程知节、秦琼等秦王府的名将与自己一同前往。

甚至还要检阅并挑选秦王帐下精锐的士兵增强自己军队的实力。

如果说之前太子通过梁高祖不断将秦王府的名臣拆散、送到地方上还是较为隐蔽地动手,那么此时借着突厥人进犯的机会,他们彻底摊牌了,不装了。

齐王这一去,等于是剪除了秦王的羽翼,将真正对他忠诚的将领全都带走。

到时候,齐王也不需要认真去打突厥,他只需要用朝廷的军令将这些将领牢牢地拴在自己手上就可以了。

而尉迟敬德等人在这种情况下也只能忍着,什么都做不了,因为一旦轻举妄动,齐王就可以用不遵军令为借口将他们斩杀。

秦王在羽翼被剪除之后,太子想要再动手,就会容易很多。

毕竟此时在长安城中,在梁高祖不断拉偏架的情况下,太子所掌握的实际武装力量,是要多于秦王的。

整个长安城瞬间变得剑拔弩张。

几乎所有人都清晰地意识到一点:太子和秦王之间的胜负,很快就会揭晓了。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